请选择 目标期刊

秸秆覆盖对坡耕地土壤侵蚀及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下载:55 浏览:446

吕凯 吴伯志 《土壤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2015年和2016年连续2年通过田间径流小区观测的方式,研究秸秆覆盖对坡耕地土壤侵蚀及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不同秸秆用量处理:T1(秸秆用量0 kg hm2)、T2(秸秆用量3750 kg hm2)、T3(秸秆用量7500 kg hm2)、T4(秸秆用量15000 kg hm2)。结果表明:与未覆盖秸秆相比,秸秆覆盖能有效降低坡耕地径流量和产沙量,降幅分别为32.33%~78.61%和56.88%~89.01%。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产沙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而不同年份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则表现不一致;秸秆覆盖还可增加烟叶产量、产值和上等烟比例,其中产量和产值增幅分别达到7.43%~43.92%和5.14%~50.42%,上等烟比例则提升了2.21~7.99个百分点。当秸秆覆盖量为0~7500 kg hm2时,烟叶产量和产值随秸秆量增加而上升,当秸秆量达到15000 kg hm2时,烟叶产量和产值呈下降趋势;产沙量与烟叶产量、产值和上等烟比例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坡耕地土壤侵蚀防治和烤烟生产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深松和秸秆深还对黑土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下载:17 浏览:247

刘旭1 李双异1 彭畅2 张维俊1 葛壮1 安婷婷1 薛振亚3 汪景宽1 《土壤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深松和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耕层厚度、提高有机质含量和培肥地力的重要途径。试验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长期定位试验站黑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原位培养方法,探究深松和秸秆深还后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变化。结果表明:(1)在0~20 cm表层中,深松(DL)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360 d内无明显变化,而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熵在30 d和150 d显著提高;秸秆深还(DS)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及微生物熵在整个培养期较CK处理平均提高2.96%、17.36%、18.16%和14.80%。(2)在20~35 cm亚表层中,与CK相比,DL处理的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熵在30 d时显著增加,60 d时各指标明显降低;DS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微生物熵比CK显著提高10.69%、24.86%、21.93%和10.14%。(3)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熵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可见,秸秆深还能显著提高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熵以及亚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

牛粪与秸秆配施对玉米体内镉积累及亚细胞分布的影响 下载:56 浏览:437

丛源欣 吴起汉 陈璐 INUWA Abdullahi-Aminu 吕金朔 张兴党 秀丽 《土壤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以受镉(Cd)污染的棕壤为供试土壤,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牛粪与秸秆配施对玉米各部位Cd吸收、转运及Cd在各部位亚细胞分布的影响。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对照处理(CK)、单施秸秆(S)、单施牛粪(M)、牛粪与秸秆含氮量比1∶1(SM1)、牛粪与秸秆含氮量比3∶1(SM3)、牛粪与秸秆含氮量比5∶1(SM5)。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SM1处理根部吸收Cd的含量下降了46.2%;SM1和SM3处理玉米叶部Cd吸收量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69.8%和61.0%,玉米茎部Cd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62.6%和50.4%,玉米籽粒Cd吸收量与对照处理相比分别降低了80.0%和75.0%。与对照相比,SM1、SM3和SM5处理Cd由根部向茎叶部位的转运系数分别降低了0.37、0.21和0.17;Cd由茎叶向籽粒的转运系数分别降低了0.014、0.012和0.010。所有处理玉米各部位亚细胞组分的Cd含量均呈现为细胞壁>细胞器>可溶部分;在SM1处理下,Cd在根、叶、茎和籽粒四个部位细胞壁中比例与对照相比提高最多,分别提高了16.5%、10.5%、10.7%和19.3%。因此,适宜的牛粪与秸秆配比能有效降低玉米各部位对Cd的吸收和转运,提高Cd在玉米各部位细胞壁中的分布比例,牛粪与秸秆含氮量比1∶1配施有利于Cd污染地区玉米的安全生产。

复合菌剂对玉米秸秆的降解及土壤生态特性的影响 下载:66 浏览:349

魏蔚1 宋时丽1 吴昊1 张丽2 管永祥3 李运生4 戴传超1 《土壤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还田玉米秸秆降解过程中施加含有植物内生真菌的复合菌剂,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该菌剂对还田秸秆的降解作用,对土壤生态以及后季作物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复合菌剂能够促进玉米秸秆的降解,在前30 d时效果最显著,尤其是木质素的降解,两种复合菌剂处理组木质素降解率分别比市购秸秆腐熟剂高117.36%和242.70%;施用菌剂会显著增加小麦生长早期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增加小麦生长早期土壤微生物数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小麦成熟后土壤中的全氮、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显著改善小麦生长状况,小麦返青拔节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收获小麦单株生物量和单株产量也有所增加。

秸秆机械集中沟埋还田对稻麦轮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下载:53 浏览:341

宋广鹏 孙新素 何瑞银 卞新民 陈长青 《土壤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为探索秸秆还田新模式,研究设计了机器开沟、秸秆集中沟埋还田模式。通过研究秸秆沟埋还田下土壤理化特性和作物生长特征,为秸秆机械集中沟埋还田的推广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秸秆沟埋还田较常规还田方式降低了小麦季土壤容重,对水稻季土壤容重影响不明显;无论水稻季还是小麦季,土壤有机质含量均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土壤性质的改变,对稻麦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显著提高了小麦茎蘖数和水稻株高,水稻株高随着沟埋还田深度的提升而提高。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秸秆机械沟埋还田能显著提高小麦和水稻产量,以开沟深度20 cm秸秆还田产量增加最为明显,小麦产量较常规秸秆还田方式增加23%,水稻产量增加11%,增产效果较为显著。综合来看,秸秆机械集中沟埋还田较常规秸秆还田更具优势,开沟20 cm深度还田综合效益最高,具有推广价值。

生物质炭对设施连作土壤性质及黄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下载:65 浏览:290

张功臣1 陈建美1,2 赵征宇1,2 李磊1 秦玉红1 王波1 张守才1 《土壤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以设施黄瓜连作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分别研究了低量施用花生壳炭和小麦秸秆炭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和黄瓜生长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0.25%(w/w)(PB1)、0.50%(PB2)和1.00%(PB3)的花生壳炭以及0.25%(WB1)、0.50%(WB2)和1.00%(WB3)的小麦秸秆炭6个施炭处理,以不添加生物质炭处理(B0)为对照。春秋两季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质炭处理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酶活性,增加黄瓜产量。生物质炭处理后连作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升高,而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生物质炭处理可显著增加黄瓜主茎最大叶叶面积、茎粗、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其中WB1处理条件下黄瓜增产效果最好,春季商品瓜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26.11%和14.87%,秋季商品瓜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20.62%和25.38%,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此外,生物质炭处理还可以显著提高盛瓜期黄瓜的粗蛋白、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因此,适量施用生物质炭可改善设施土壤微生态环境,增加土壤肥力和酶活性,提高黄瓜产量。实验中以0.25%小麦秸秆炭(折合5.63 t hm-2)处理条件下黄瓜增产效果最好。

不同秸秆移除率下免耕时长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下载:27 浏览:477

王阳1 贺宇欣1,2 苟思1,2 刘淑珍1 杨居聪1 《土壤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土壤风力侵蚀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土壤主要退化因素之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耕地采用免耕技术(NT)可以减少经济投入,减少能源消耗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同时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增加土壤团聚体的团聚效应,增加土壤抗侵蚀能力。虽然免耕可以使得农田土壤抗风蚀能力有显著提高,但是免耕年限长短与土壤抗风蚀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充分研究。通过研究不同免耕年限下土壤的可侵蚀比(EF)、几何平均质量直径(GMD)、破碎力(BF)、干团聚体稳定性及表面糙率等,探讨免耕年限对土壤抗风蚀能力的影响,并且综合这五项指标对美国堪萨斯州的两块相邻的土地(Garden City与Scott City)进行对比。试验发现:当秸秆移除率为50%时,免耕年限较长的Scott City(17年免耕)的五项指标普遍优于Garden City(5年免耕),尤其是在GMD和糙率上,都远远优于Garden City。当秸秆移除率为100%或者0%时,五项指标中两处土壤的性质各有优劣,这些差异与气候、环境以及土壤类型等因素有关。从试验中发现,土壤的抗风蚀能力与免耕年限呈正相关关系。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风沙土玉米生育特性及土壤活性碳、氮的影响 下载:49 浏览:273

刘慧屿 刘慧颖 娄春荣 华利民 张鑫 陈玥 何志刚 《土壤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研究设计两年风沙土玉米盆栽试验,设置五个处理:秸秆不还田(CK)、秸秆春还田配合还田灌溉一次(SI),秸秆春还田配施菌剂及还田灌溉一次(SIB),秸秆秋还田配合还田灌溉两次,还田一次,上冻前一次(FI),秸秆秋还田配施菌剂及还田灌溉两次(FIB),其他田间管理相同,所有处理均常规施肥,通过分析作物苗期的生物量、根冠比及产量等植株信息,以及地下土壤部分可溶性碳、氮等指标,探讨秋季秸秆坐水还田模式对风沙土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对当季作物生长发育的贡献。结果表明:(1)与常规施肥处理CK相比,秋季坐水还田FIB处理植株鲜重增加了49.82%,干重增加了45.19%,粒重增加了131.74%;(2)植株苗期,与常规施肥处理CK相比,FIB处理地下部分增加了70.32%,根冠比增加了63.50%,存活率也大幅度提高,达到100%;(3)在植株整个生育期内,FIB处理从拔节期到大喇叭口期植株茎粗生长速度最快,高度增级幅度最大达22.08%;(4)在大喇叭口期,与常规施肥处理CK相比,FIB处理土壤微生物碳增加了103.98%,土壤微生物氮增加了312.11%,土壤可溶性碳增加了3.93%,土壤可溶性氮略有下降。可见,秸秆经秋季坐水还田冬季冻融作用后,比常规还田和菌剂配施还田腐熟更快,更有利于提高风沙土土壤养分以及作物的生长发育。

牛粪和秸秆好氧发酵堆肥的初始条件研究 下载:82 浏览:470

田智辉 王亚妮 邹超 卢军党 《土壤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为了研究堆肥混合物料不同初始含水率、C/N值和秸秆粉碎尺寸等因素对牛粪好氧堆肥的影响,找出各因素的最佳配比参数,以期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畜禽养殖场或有机肥生产厂家开展牛粪、秸秆的资源化再利用。提出了以新鲜牛粪和小麦秸秆为堆肥原料和辅料,在添加微生物发酵菌剂的基础上,对上述3因素进行人工调控,并设计分组对比试验,依据相关标准从堆体温度、全养分(N、P2O5、K2O)等指标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试验过程中,各组发酵温度≥45℃以上的时间均大于14 d,满足NY/T 1168—2006 《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的安全卫生要求;在牛粪好氧发酵堆肥时,添加粉碎后的小麦秸秆不仅能够良好的调节水分、C/N,还能作为结构调理剂,增加混合堆体的粒度和孔隙率。试验结果表明,堆体初始含水率在60%左右,C/N在30∶1左右,小麦秸秆粉碎尺寸≤1 cm的条件下堆肥效果最佳。

秸秆燃烧对北京秋季气溶胶浓度和短波辐射影响的模拟研究 下载:49 浏览:229

何一滢1 韩志伟2 刘瑞婷3 李嘉伟2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利用地面细颗粒物(PM2.5)浓度和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地基AERONET观测资料、GFED生物质燃烧排放清单和大气化学—天气耦合模式WRF-Chem,模拟研究了华北地区2014年10月气象要素和大气污染物的时空演变,重点关注北京10月7~11日的一次重霾事件及其天气形势、边界层气象特征、输送路径、PM2.5及其化学成分浓度变化等特征,以及秸秆燃烧对华北和北京地区细颗粒物浓度和地面短波辐射的影响。与观测资料的对比结果显示,模式可以很好地模拟北京地区地面气象要素和PM2.5质量浓度,考虑秸秆燃烧排放源可以明显改进北京PM2.5浓度模拟的准确性,但在重度污染情况下,模式总体上低估气溶胶光学厚度和高估地面短波辐射。10月7~11日北京地区重霾事件主要是不利气象条件下人为污染物累积和区域输送造成,也受到华北地区南部秸秆燃烧的影响。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大面积秸秆燃烧释放的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在南风的作用下输送至北京,秸秆燃烧对北京地区地面PM2.5、有机碳(OC)、硝酸盐、铵盐、硫酸盐和黑碳(BC)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4.6%、36.8%、23.2%、22.6%、7.1%和19.8%,秸秆燃烧产生的气溶胶可以导致北京地面平均短波辐射最大减小超过20 Wm-2,约占总气溶胶导致地表短波辐射变化的24%。

秸秆在建筑墙体材料的创新应用研究 下载:78 浏览:372

黄小灵1 谢盈庭2 陈益兰3 《建筑技术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建筑墙体是主要的承重和围护结构,需满足一定的抗压强度、保温隔热、隔声、防火、适应工业化生产等要求。开发一种复合土壤胶结料专利产品,可在常温下直接胶结建筑垃圾中的废渣泥土体中土壤颗粒表面或能与粘土矿物反应生成胶凝物质,快速胶结秸秆碎渣,突破秸秆常规的"饲料化、燃料化、化肥化"的资源化利用模式,制成抗压强度及保温性能良好的绿色秸秆砖,作为建筑墙体砌筑材料,能满足墙体的设计要求,预计能有效提高废弃秸秆利用率40%以上。

响应面法优化香蕉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工艺 下载:59 浏览:411

李桃 王纪坤 黄宇钊 冼萍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为优化香蕉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工艺,实现对香蕉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该研究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起始pH、发酵温度、接种物浓度3个因素对香蕉秸秆厌氧发酵总产气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对厌氧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试验数据建立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具有高度显著性(p <0. 000 1),相关系数R2=0. 996 1,说明该模型拟合度、精确度高,数据合理。通过上述试验研究,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起始pH为7. 87,发酵温度为39. 45℃,接种物浓度为72. 61%。在此条件下,香蕉秸秆厌氧发酵总产气量的预测值为18 017. 20mL,试验值为17 816. 40mL,二者相对偏差为1. 11%。因此,所得模型能够很好地优化香蕉秸秆厌氧发酵的条件并预测总产气量,可为提高香蕉秸秆厌氧发酵产气量及发酵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指标体系研究 下载:47 浏览:426

许克祥 王晓辉 彭书传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9年10期

摘要: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从经济发展、产业共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四个角度,以提高能源化、工业原料化利用量为重点,进行产业示范园区指标体系的构建,利用AHP法对产业示范园区指标权重进行分配,并围绕该指标体系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重金属吸附剂二硫代羧基化玉米秸秆的制备 下载:32 浏览:345

程小龙 王刚 徐敏 戴亮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0期

摘要:
以玉米秸秆(CS)、二硫化碳、氢氧化钠为原料,制备出二硫代羧基化玉米秸秆(DTCS)。考察了DTCS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确定了DTCS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在秸秆粒径10目(2.0 mm)、浸泡时间45 min、CS/CS2/NaOH质量比1∶1∶2、预反应温度25℃、预反应时间30 min、主反应温度40℃、主反应时间1 h的条件下制备的DTCS对Cd(Ⅱ)的去除效果最好,Cd(Ⅱ)的最高去除率可达100%。DTCS的红外分析结果表明,CS分子链中成功引入了二硫代羧基。

秸秆混合厌氧发酵研究进展 下载:53 浏览:406

方卉 赵剑斐 彭道平 黄涛 吴士博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将秸秆与其他有机废弃物混合厌氧发酵可以有效缓解单一原料带来的营养不足、系统不稳定、发酵效率低等问题。综述秸秆与餐厨垃圾、粪便以及污水污泥混合厌氧发酵研究进展,分析了厌氧发酵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温度、预处理方式、碳氮比、pH和微量元素。最后提出了还需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污泥秸秆动态容器好氧发酵堆肥热量平衡实验 下载:55 浏览:389

曾海燕1 杨钊2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为进行污泥秸秆好氧发酵容器堆肥探讨,先建立一般污泥秸秆动态容器好氧发酵堆肥热量平衡模型,通过利用不同容积动态容器堆肥机,调节污泥秸秆不同配比,对模型加以验证。实验结果表明,TN-TC=896/[2.95+372(J·F+1)/Sm]可用于实际动态容器堆肥升温的粗略计算,同时在合理的碳氮比(20~35)范围,相同质量不同配比的污泥秸秆动态容器好氧发酵堆肥升温差异不明显,且动态容器好氧发酵可以快速分解有机质,缩短堆肥时间,但分解不完全,陈化仍可升温。

软木复合矿质塑合材料地板生产工艺研究 下载:53 浏览:371

付晓霞 魏松艳 陈玲 刘冰 崔铁花 李继平董 晓刚 张晓光 于海媛 暴风 《林业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以玉米秸秆粉替代栓皮栎木栓质软木材料,研制软木复合矿质塑合材料地板生产技术,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粉完全可替代木栓质软木材料来生产软木复合材料,秸秆粉添加量为3%时,按工艺生产的软木复合矿质塑合材料地板技术指标达到最理想效果,板材静曲强度≥15 MPa,弹性模量≥1 500 MPa,24 h吸水厚度膨胀率≤1%,甲醛释放量达到E0级≤0.2 mg·L-1国际标准。

不同秸秆处置方式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比较研究——基于江苏省溧阳市田野调查的分析 下载:65 浏览:480

赵冬悦1,2 吴博群1,2 刘蓓蓓1,2 《环境科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秸秆处置方式会对种植系统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造成显著影响。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对江苏省溧阳市有限的(70户)农户不同秸秆处置方式下,"水稻-小麦"轮作系统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开展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与焚烧和移除,秸秆还田的能耗量处于中间水平,温室气体排放最少,但会造成病虫害增多,增加农药投入。相比其他秸秆处置方式,秸秆还田既能缓解秸秆焚烧带来的季节性空气污染问题,又有较小的全球增温潜势,是较好的秸秆处置方式,但应改进秸秆还田方式,减少病虫害发生。

秸秆-煤混燃热电联产系统碳排放生命周期碳足迹研究 下载:165 浏览:1714

徐正香1 徐珮珮2 庄中一3 陈泊远3 《电力研究》 2023年10期

摘要:
煤炭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术直接将传统燃煤锅炉的基础上改造掺烧生物质,是一种十分具有发展前景的技术方式,本文生物质选用为玉米秸秆,选取了典型的600MW超临界锅炉燃煤发电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三种燃烧方式的系统发电成本进行计算,并证明煤炭混燃生物质、改进生物质混燃方法均可实现碳排放的减少。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菌GF-20的应用效果研究 下载:47 浏览:483

胡万吉 孙继颖 青格尔 胡树平 《农业学报》 2018年9期

摘要:
试验通过尼龙网袋埋入法模拟玉米秸秆还田,研究秸秆降解菌降解速率及土壤养分释放特征,分析其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特性的影响,以期为玉米秸秆资源合理利用及菌剂应用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施用降解菌的玉米秸秆,其降解率显著高于未施用秸秆降解菌处理;不同时期土壤养分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各时期均以施用秸秆降解复合菌GF-20土壤养分含量最高,施入30 d后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土壤有机质较不施菌剂处理(CK1)分别增加21.39 mg/kg,6.86 mg/kg,62.82 mg/kg,4.41 g/kg,均达到差异显著水平;施用秸秆降解菌GF-20处理的玉米行粒数和千粒重都有明显的提高,分别比不施用菌剂处理提高16.36%和3.16%,施用秸秆降解菌处理的玉米籽粒的蛋白质、淀粉含量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玉米产量及品质。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