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5A06铝合金基座热挤压精密成形工艺研究 下载:60 浏览:329

郭晓琳 东栋 苏胜伟 周小京 王胜龙 王志敏 王猛团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19年1期

摘要:
采用Deform-3D有限元软件及热挤压精密成形实验对5A06铝合金基座的成形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与工艺试验,并研究了挤压件不同位置的组织及性能。结果表明,在420℃、挤压速度1mm/s、保压时间1min的工艺参数下,5A06铝合金基座挤压件成形的最大成形力为28000kN,挤压件成形过程中金属流动顺利,成形质量良好。力学性能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该条件下成形出的基座挤压件各部分抗拉强度可达325MPa,延伸率最高可达25.4%,满足设计要求。

弹上电缆网成型及检测工艺改进 下载:11 浏览:179

薛静 赵寻珂 徐宗胜 袁锐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19年1期

摘要:
针对电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仿舱体结构三维布线及立体成缆、扁平成缆、电缆网检测工艺方面提出改进的手段,提高电缆网敷设及动态实时检测的能力。

航天飞行器增压输送系统试验平台设计与研究 下载:45 浏览:252

杨波 冯立杰 曹忠 邱凯 赵赛 张伟 孙晓亮 毛旦平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18年12期

摘要:
针对航天飞行器燃油加注效率低,加注过程安全隐患大的特点,搭建了一套燃油加注排挤试验平台,可实现多模式燃油加注、燃油排挤自动化、关键过程参数可视化。试验证明该平台设计方案可行、设计合理,满足了试验需求,为后续开展联合全流程系统级试验提供了工程基础。

花键轴过盈联结的分析 下载:75 浏览:472

王大维 吕浩 唐春 杨昌林 《中国机械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针对过盈压装技术,特别是对花键轴压装工艺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推导了花键轴的压装过程,建立了压装力计算公式;采用Deform有限元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应力、应变分布和压装力变化曲线;通过实验法,得到实际的压装力-位移曲线。压装力结果表明:理论计算、有限元计算与实际压装基本一致,可为花键轴的压装工艺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ZM5镁合金阻燃与中间合金变质细化行为研究 下载:41 浏览:241

王先飞 肖旅 王林 陈舸 李中权 成群林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18年9期

摘要:
采用光学显微镜等研究了Ca、Ce、Y阻燃元素,以及Al-8Ti-2C和Al-4C中间合金对ZM5合金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添加阻燃元素比单独添加更有利于提高ZM5合金阻燃性能,复合添加0.5%Ce和0.5%Y时,合金燃点提高70℃;单独添加0.5%的Ca时,合金晶粒得到细化;同时添加0.5%的Ca和Al-4C中间合金时,ZM5合金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分别达到245 MPa、96 MPa和9.5%。

大型铝合金基座铸造工艺研究 下载:33 浏览:450

范李鹏 余国康 王宝兵 张娜 张旭亮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18年9期

摘要:
以大型铝合金基座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产品的结构特点并设计合理的铸造工艺,成功浇注出轮廓尺寸为1600mm×1750mm×450mm的大型铝合金基座铸件,其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尺寸精度、内部质量均能满足产品设计指标。

铝合金复杂箱体类铸件成型研究 下载:72 浏览:359

郗旸 董方涛 王中华 王鹏 校武 武何明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18年9期

摘要:
针对具有典型复杂结构的某型号箱体,设计了顶注式浇注方案、底注式浇注方案和缝隙式浇注方案,采用常压砂型铸造进行试验。铸件试验结果表明,缝隙式浇注辅以冷铁、冒口的铸造方案可有效防止缩孔缩松、气孔和欠铸等铸造缺陷,提高铸件质量。

铝合金复杂薄壁件铸造工艺研究 下载:62 浏览:334

董方涛 王宏伟 王中华 王鹏 校武 武杨康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18年8期

摘要:
采用低压砂型铸造工艺制备了铝合金复杂薄壁铸件。根据零件整体壁厚薄、壁厚一致性相差悬殊的特点,设计了3种浇注系统:十字型底注式浇注系统、工字型中注结合冷铁补缩厚大部位形式浇注系统、工字型中注结合内浇口补缩厚大部位形式浇注系统。结果表明,工字型中注结合内浇口补缩厚大部位形式浇注系统,可获得零缺陷铸件。

一种深海探测装备耐压结构设计方法和承压性分析 下载:84 浏览:487

赵龙1 吴国俊2 吕沛2 《中国机械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通过设计深海探测装备耐压壳体,以求从经济、制造和技术优化等多方面指标综合分析耐压壳体的最优结构形式,并详细阐述了双圆柱舱体一体化结构形式的设计原因,材质的对比分析和选择,铝合金的防腐处理方式等。最后结合所设计的壳体结构,从理论上对曲面薄壳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曲面和实体的组合单元模型进行了非线性的和线性的混合仿真分析,从而在理论上验证了设计的最终结果在强度和结构稳定性上是符合要求的。

环保型清洗剂在运载火箭伺服机构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45 浏览:254

马俊杰 戴莹 赵志强 常冬艳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18年6期

摘要:
针对运载火箭伺服机构装配过程中对安全环保型清洗剂的迫切需求,提出原清洗剂替代方案。研究了某安全环保型清洗剂的适用性,包括清洗力是否满足零件的清洗洁净度要求、清洗剂是否会腐蚀金属和损伤其表面处理、清洗剂是否会降低橡胶的物理机械性能以及是否会影响伺服机构密封圈密封性能,最终通过了试验验证。

高压阀壳加工工艺设计 下载:83 浏览:498

杨继宁 苏建民 徐建平 《中国机械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从高压阀壳的基本结构、功用入手,分析其加工的工艺,制定合理的工艺方案,及合理的工艺参数;并针对加工过程中的难点制定合理的措施,形成简单、先进的加工工艺,经过实践验证,值得广泛应用。

超紧凑型飞秒电子衍射仪的设计 下载:53 浏览:394

罗端1,2,3 惠丹丹1,2 温文龙1 李立立1,2,3 辛丽伟1 钟梓源1,2,3 吉超1,2,3 陈萍1何凯1 王兴1 田进寿1,3 《现代物理学报》 2020年9期

摘要:
由于空间电荷效应的限制,产生百飞秒的极短电子脉冲是超快电子衍射技术的一大难点.同时,电子的穿透深度随着电子能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电子的散射几率却具有相反的规律.因而,除了时间分辨的提升,还需要可宽范围调节的电子能量以优化不同厚度样品对其的需求.基于此,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新型超紧凑电子枪,结合均匀场阴极和可移动阳极的配置,可在10—125 k V加速电压范围内实现100 fs量级时间分辨率.通过优化设计高压电极轮廓,使得其轴上和整个阴极面的场增强因子在不同阴阳极间距下均小于约4%,从而保证了不同加速电压下最大轴上场强均可达10 MV/m量级,有效地抑制了电子脉冲的展宽效应;进一步将阳极小孔设计成可放置致密电镜载网的阶梯孔,一方面可将载网支撑的样品紧贴小孔后方放置,最大程度上缩短了电子从阴极到样品的时间弥散,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减弱阳极孔对电子束的散焦效应,提升电子束的横向聚焦性能.

镁合金表面电沉积铝工艺的研究进展 下载:88 浏览:478

姚天宇1,2 杨海燕2 周素洪3 叶兵1 蒋海燕1 《新材料》 2019年4期

摘要:
镁合金具有质轻,比强度和比模量高,加工性、减震性和抗冲击性好,环保易回收和电磁屏蔽性能良好等优点,在军事、航空、汽车、电子通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镁合金极易发生腐蚀,因此,镁合金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有效的表面防护处理。在诸多的表面处理方法中,镁合金表面镀覆铝层不仅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耐摩擦磨损性,还可保持镁合金的金属属性,同时具有轻质、易回收等优点,一直是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镁合金表面镀覆铝层的方法主要有:喷涂法、液体扩散法、渗铝法、高能束熔覆法和沉积法。沉积法又包括溅射沉积、物理/化学气相沉积、电沉积。其中电沉积法因其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且镀层的厚度和质量可控,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电沉积铝技术主要包括前处理工艺、电解液种类、电沉积工艺参数、镀后处理工艺和镀层性能等几个方面。镁合金电沉积铝前处理工艺十分关键,主要包括机械打磨、碱性除油、酸性浸蚀、活化处理和预沉积金属底层。电沉积铝电解液分为有机溶剂、离子液体和无机熔盐三类。其中,有机溶剂易挥发,现在已很少使用;离子液体绿色环保,但成本高;无机熔盐成本低,但沉积温度高,对仪器设备要求较高。电沉积工艺参数与常规水溶液相似,主要包括电流密度、电沉积温度、搅拌速率、添加剂和水含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水含量,水汽的引入将严重影响镀层质量甚至无法电沉积铝。电沉积铝镀层与基体结合力不好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镀后处理工艺非常重要,镀后处理包括热处理和阳极氧化处理。热处理可在镀层与界面处形成冶金结合,显著提高镀层结合力;阳极氧化可进一步提高镀层耐腐蚀性和硬度。另外,合金化是提高镀层综合性能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针对镁合金表面电沉积铝镀层技术,从镁合金前处理、电解液类型、电沉积铝工艺参数和镀层后处理与性能四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组在铝镀层方面的研究经验,对镁合金表面电沉积铝的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光学微腔中倍频光场演化和光谱特性 下载:56 浏览:437

徐昕1 金雪莹1 胡晓鸿2 黄新宁2 《现代物理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在考虑光学微腔中二阶和三阶非线性效应的情况下,引入了可同时描述腔内基频和倍频光场的演化过程的Lugiato-Lefeve方程,分析了SiN微腔中二次谐波的产生,并讨论了各参数对腔内基频和倍频光场的影响.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失谐参量为0时,稳定后的基频光场为平顶脉冲的形式,而倍频光场呈正弦分布;失谐参量增加,将导致腔内基频和倍频光功率在演化过程中出现振荡,且最终稳定的光功率变弱,稳定后的光场分布为周期性变化;失谐参量的值过大,会使得微腔光场处于混沌状态.抽运光强较弱时,腔内可形成稳定的光场分布;抽运光强较强时,会导致腔内色散以及非线性效应过强,最终稳定的光场仍然呈周期性变化,且抽运光功率越强,光功率的演化曲线振荡越强.此外,选取特定的微腔尺寸,微腔可工作于"图灵环"状态.理论分析结果对研究光学微腔中二次谐波的产生有重要意义.

激光等离子体光丝中太赫兹频谱的调控 下载:62 浏览:462

李晓璐1,2 白亚1 刘鹏1,3 《现代物理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研究了双色激光场激发空气成丝产生太赫兹辐射频谱的变化规律.实验观察到随驱动光功率和光丝长度增加,太赫兹光谱主要发生红移的现象.分析表明,由于等离子体密度的增加,太赫兹辐射的趋肤深度减小,等离子体吸收主导了红移的发生.在光丝足够短的条件下,趋肤深度远大于光丝长度,从而产生等离子体振荡主导的太赫兹辐射光谱蓝移.本研究为超快宽带太赫兹辐射的频谱调控提供了新思路.

连续太赫兹波双物距叠层定量相衬成像 下载:56 浏览:454

王大勇1,2 李兵1 戎路1,2 赵洁1,2 王云新1,2 翟长超1 《现代物理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针对连续太赫兹波叠层成像重建算法收敛较为迟滞的问题,提出一种连续太赫兹波双物距叠层成像方法及相关重建算法,使用不同记录距离形成的差异化衍射图幅值作为重建算法记录平面的约束条件,增加了记录平面数据多样性和衍射信息冗余度.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加快算法收敛速率,有效减少迭代次数,提高连续太赫兹波定量相衬成像计算效率.随后构建了基于2.52 THz光泵连续太赫兹激光器的双物距叠层成像实验装置,应用双物距记录方法及改进算法重建获得了聚丙烯基字母图案样品的幅值和相位分布,结果表明改进方法可以减少算法迭代次数,提升计算效率,同时改善相位像重建结果保真度.

天光背景下混浊大气中成像质量的分析方法 下载:57 浏览:454

郑鑫1,2 武鹏飞2 饶瑞中1,2 《现代物理学报》 2019年12期

摘要:
调制传递函数(MTF)定量描述混浊介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它是混浊介质的固有光学特性,利用等效原理可以获得MTF从低频到高频的完整特征.在实际应用中,混浊介质中的图像质量不仅取决于介质的MTF,还与图像的背景辐射密切相关.本文从混浊大气中图像退化机理出发,理论分析了空间频域中天光背景下图像质量的退化过程.参考等效原理,提出了一种考虑天光背景的表观MTF,得到了表观MTF与介质MTF和天光背景的定量关系,从而得到了一种分析背景辐射下混浊介质中图像质量的有效便捷方法.针对图像质量优化方法,从空间频域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评价原则.

微型曲面发光二极管阵列照度一致性研究 下载:57 浏览:462

班章1,2 梁静秋1 吕金光1 梁中翥1 冯思悦1,2 《现代物理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为提高微型曲面发光二极管(LED)阵列在显示及照明使用方面的舒适度,针对微型曲面LED阵列照度分布的均匀性问题进行研究.采用TracePro光线追迹法分别计算了柱面显示阵列及球面照明阵列的照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曲面弯曲半径R和光源辐射参数m是影响柱面阵列照度分布的主要因素.通过合理排布阵列像素单元位置,可以增强器件显示均匀度,提高能量利用效率.10×10柱面LED阵列最大平坦化照度均匀度为90.5%.对球面环形阵列照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单环形LED阵列照度均匀性与像素数量无关.影响球面多环LED阵列照度分布的参数主要包括环线分布系数K、环法线与第一环阵列光源法线夹角(?)0及各环线像素光通量之比φ.以双环LED阵列为模型进行计算,获得最大平坦化照度均匀度为94.8%.调整球面多环阵列位置参数可实现不同照度分布模式.实验对比了微型LED像素单元夹角θ分别为13°,15°和17°时的照度分布,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较为一致.本文取得的理论与实验结果可以为微型曲面LED显示及多模式智能照明设计提供参考.

空间多点泵浦对光纤放大器SBS效应抑制的研究 下载:95 浏览:482

赵海川1,2 陶蒙蒙1,2 王振宝1,2 朱永祥1,2 陈绍武1,2 闫燕1,2 叶锡生3 《物理进展》 2018年9期

摘要:
对主振荡功率放大(MOPA)结构的光纤激光器,采用空间多点泵浦方法,改变介质中增益的空间分布,能够在保证放大器效率的同时有效抑制光纤中的后向SBS散射光。对百瓦级光纤放大器中信号光、散射光及增益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散射光放大原因,并将两点泵浦应用于该放大器系统,相同输出功率时,散射光由3.2 W降为6.8mW。计算结果表明,多点泵浦技术的引入,能有效抑制光纤放大器中的SBS效应。

中波红外微型静态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的设计与分析 下载:62 浏览:403

王洪亮1,2 吕金光1 梁静秋1 梁中翥1 秦余欣1 王维彪1 《现代物理学报》 2019年8期

摘要:
提出一种基于微光学元件的空间调制微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通过引入红外微结构衍射光学元件、多级微反射镜和微透镜阵列,实现仪器的微型化.介绍了微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结构及基本原理,分析了微型准直系统和聚焦耦合光学系统的设计理论,研究了单片折衍混合准直透镜的残存像差、衍射面的衍射效率、多级微反射镜的衍射、微透镜阵列的孔径衍射和中继系统的轴向装配误差对光谱复原的影响.最后,对中波红外微型傅里叶变换光谱仪进行了建模仿真,得到的复原光谱与理想的光谱曲线比较符合,实际的光谱复原误差为2.89%.该中波红外微型静态傅里叶变换光谱仪无可动部件,且采用了微光学元件取代了传统的红外镜头,不仅稳定性良好,而且体积小、重量轻,有利于在线监测应用.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