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不同生物炭制备条件对重金属在秸秆生物炭中存留的影响 下载:84 浏览:484

邓美华1,2 沈菁3 叶国华3 罗双琳2 叶雪珠1 《中国土壤》 2019年4期

摘要:
项目研究了重金属修复基地水稻、玉米、油菜、高粱4种修复材料秸秆的热重反应,并首次探讨了重金属修复材料在制备生物炭过程中,不同生物炭制备条件对重金属在生物炭中留存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秸秆热重反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失重主要发生在200~400℃之间,而在400~600℃区间,基本保持恒重。水稻秸秆失重率90%明显高于其他三种秸秆失重率75%。在不同终点温度条件下(350~550℃),重金属在生物炭中浓度有增加趋势,其百分比例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原料利用热值则在400℃最高。在不同升温速率和保温时间下,重金属在生物炭中的含量随升温速率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生物炭得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热值却随之下降。因此,秸秆生物炭制备过程中为获得较低重金属含量和高热值的生物炭,建议以400℃为终点温度,升温速率不宜过快,保温时间不宜过长,分别在1℃min-1和1 h左右即可。

旱区集雨种植方式对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79

刘宏胜1,2 吴兵3 高玉红4 崔红艳5 李映2 牛俊义4 武江燕2 南炳江6 《中国土壤》 2018年5期

摘要:
水分是限制西北黄土高原旱区春小麦增产的一大瓶颈,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有限降水的生产潜力,实现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是该区春小麦高产高效种植的关键所在。试验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以露地穴播为对照,分析了3种不同集雨覆膜种植方式(全膜平作覆土穴播、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和全膜平作无土穴播)对麦田耗水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促进春小麦增产和提高降水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春小麦全生育期,覆膜处理0~200 cm土壤贮水消耗量明显高于露地穴播处理53.35 mm,以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处理的土壤贮水消耗量最多,较对照处理显著增加了49.78%,而其他两种覆膜处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覆膜处理的春小麦总耗水量差别不明显,但显著高于对照处理5.23%。覆膜种植增加了春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阶段的耗水,此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比例均最大,平均分别为124.49 mm和46.25%,而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处理在此阶段的耗水量最高,显著高于露地穴播处理21.33%。全膜平作覆土穴播、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和全膜平作无土穴播处理分别可使春小麦增产21.08%、21.92%和9.64%。3种覆膜栽培方式下以全膜平作覆土穴播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其次为全膜垄沟覆土穴播处理,二者显著高于对照处理15.36%和13.24%,而全膜平作无土穴播处理的最低,与对照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可见,全膜覆土穴播平作和垄作两种集雨覆膜栽培模式均可以实现旱地春小麦生产的高产高效,但还需要进一步筛选适合西北黄土高原旱区春小麦高产稳产的最佳种植模式。

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的脉络及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分析 下载:51 浏览:321

萧子扬1 叶锦涛2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20年4期

摘要: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1999年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在促进农村科技发展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使用CiteSpace可视化计量分析软件对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结果如下:①研究的关注程度受国家政策的影响;②张雨、高峰、简小鹰等人是发文量和被引次数均较多的作者;③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湖南农业大学是研究成果最多的3家机构;④研究热点关键词主要包括科技特派员、特派员制度、农村、农民、劳动者、创新、企业管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等;⑤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初创和试点阶段(2000~2005年)、爆发式增长阶段(2006~2010年)、创新发展阶段(2011~2019年)。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旱作区秸秆覆盖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下载:90 浏览:495

李效文 王友生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8年9期

摘要:
为了掌握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旱作区秸秆覆盖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分别在高肥(900kg/hm2)、中肥(750 kg/hm2)、低肥(600 kg/hm2)3种施肥水平下进行了2种种植密度(40 500株/hm2和49 500株/hm2)试验,对其主要生长指标和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量对旱作区秸秆覆盖马铃薯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商品薯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在高肥水平下,马铃薯的单株结薯数量、大中薯数量、大中薯质量、产量及商品薯率均达到最大值,49 500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达29 577.63 kg/hm2、商品薯率达到80.6%;不同种植密度除在低肥水平下对马铃薯的单株结薯质量和大中薯质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外,对其他各项指标及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施肥量和种植密度的组合对马铃薯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也不显著。综合来看,900 kg/hm2的施肥量与49 5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为该区秸秆覆盖马铃薯种植的最佳组合。

典型川西平原区耕地土壤养分与pH时空演变特征 下载:46 浏览:336

钟文挺 李浩 谢丽红 孙娟 何玉亭 王科 《土壤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为掌握典型川西平原区耕地土壤养分与pH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崇-邛-大"平坝粮油生产核心区为研究区,基于2006、2017年两次耕地质量普查数据,运用传统统计、半方差函数模型构建、普通克里格插值、分区统计及栅格赋值等方法对其养分与pH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7年研究区土壤养分和pH的中等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其中以有效磷表现最为明显。总体上,受施肥结构变化与秸秆还田的影响,12年间研究区土壤养分含量等级与pH值等级呈上升趋势,全氮、有机质含量平均分别提升了0.12、1.89 g kg-1,已达到很丰富水平;有效磷处于中等水平,其含量平均提升了6.82 mg kg-1;速效钾处于缺乏水平,其含量平均提升了15.65 mg kg-1;酸碱度处于中性水平,但pH值平均提升了0.34个单位。研究结果可为川西平原区耕地保护与提升项目的实施提供一定参考,对保障我国西南地区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宝鸡市农田土壤养分影响因子分析 下载:52 浏览:303

胡贵贵1,2 杨联安1,2 封涌涛3徐 瑾昊1,2 任丽1,2 李新尧1,2 李亚丽1,2 《土壤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为分析陕西省宝鸡市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情况及其影响因素,选取土地利用类型、成土母质、土壤类型、高程、坡度、坡向、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8种影响因子,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各因子对土壤有机质(SOM)、有效磷(AP)、速效钾(AK)、全氮(TN)养分空间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成SOM空间变异主要三因子分别为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年均气温;AP与AK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成土母质、高程、土地利用方式;对TN解释力较大的三因子为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即各因子对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原因的解释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气温变化对TN和SOM影响较大,高程是对4种土壤养分解释力较强的地形因子。交互探测器探测结果表明:两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养分的解释力均强于单因子,地形因子与其他因子交互之后解释力显著增强。影响因子与养分之间主要作用方式为双协同作用和非线性协同作用。随着高程的变化,4种养分含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此外,通过与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地理探测器可以得到与之一致的因子重要性排序,适用于该区域土壤养分的研究。

肥料及增效剂对黑土无机氮水解酶和大豆产量影响研究 下载:331 浏览:258

周祎1 杨彦明1 郑海春2 刘景辉1 张博文1 李金龙3 刘靖煜1 《土壤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研究设化肥(CK,掺混肥200 kg hm-2)、无肥(WF,掺混肥0 kg hm-2)、化肥+增效剂(HZ,CK+增效剂20 kg hm-2)、秸秆+有机肥+化肥(JYH,秸秆7500 kg hm-2+有机肥30000 kg hm-2+CK)、秸秆+有机肥+化肥+增效剂(JYHZ,JYH+增效剂20 kg hm-2)5个处理,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秸秆、有机肥、化肥及增效剂对黑土含水量、无机氮含量、水解酶活性、大豆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豆苗期(VE)持续干旱、分枝期(V6)持续降雨条件下,各处理对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未产生显著影响,但JYH、JYHZ处理可导致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大豆盛花期(R2)至成熟期(R8),WF、HZ处理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JYH、JYHZ处理,秸秆、有机肥处理在保持表土水分方面劣势明显。(2)大豆生育前期(VE、V6、R2)CK、WF、HZ处理NH4+-N高于JYH、JYHZ处理,而R8期JYH、JYHZ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VE至R8期,秸秆、有机肥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NO3--N含量,增效剂可不同程度降低土壤NO3--N含量。(3)V6期,JYH、JYHZ处理0~4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CK、WF、HZ,配施增效剂可显著提高大豆V6期脲酶活性,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增效剂处理可显著提高鼓粒期、成熟期土壤蔗糖酶活性;秸秆、有机肥处理可提高大豆生育后期土壤蔗糖酶活性。(4)JYH、JYHZ处理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较CK提高4.72%、3.78%和6.08%、4.72%,生物产量与总荚数、总粒数、茎节数、株高呈负相关,但不显著。该研究为改善黑土耕层结构、降低农田化肥面源污染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日光温室黄瓜叶片功能性状对施氮量的响应 下载:37 浏览:335

蔡树美1,2,3;诸海焘1,2,3;徐四新1,2,3;张德闪1,2,3;杨业凤4;付子轼1,2,3 《土壤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内涵延伸,植物个体功能性状在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尺度上,都已成为明确植物个体和生态系统与环境协同变化规律的可靠途径。通过透射电镜法观察了黄瓜叶片的组织形态,并测定了黄瓜叶片化学组成和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结果表明:黄瓜叶片的组织形态与化学组成之间具有协变关系。无氮和高氮胁迫条件下,黄瓜叶片中N, P, K含量较低,相对应的是叶绿体中片层结构混乱,脂质小球数量多,并且高氮条件下,叶肉细胞中淀粉粒数量显著增加(P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黄瓜叶片生理性状、养分组成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均存在关联。黄瓜叶片酶活性与土壤碱解氮和pH相关性较强。CAT, NR和GS活性均与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正相关,MDA活性与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负相关(P <0.05),CAT和GS活性与土壤pH值显著负相关。研究以个体生态学特征为依据,明确了日光温室黄瓜叶片功能性状对不同施肥策略的响应规律,弥补了传统群体生态学应用方面的不足,对于提升日光温室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具有指导意义。

季节性冻融对苹果梨园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影响 下载:48 浏览:188

梁运江1 陈旸2 宋涛1 刘雪1 许广波1 《土壤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季节性冻融作用(季节交替)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有效的。由于延边地区气候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果园土壤经历着反复冻融,使得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分布及粒级变化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采用沙维诺夫法对季节性冻融前后苹果梨园土壤团聚体进行机械筛分并计算其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和粒径分形维数,探究季节性冻融前后各指标的变化,以期为指导苹果梨园土壤的改良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季节性冻融后苹果梨园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变化明显,20~60 cm土层变化不明显;0~20 cm土层经冻融后大团聚体含量增加、小团聚体含量减少;20~60 cm土层冻融后大团聚体和小团聚体含量均减少、中等大小团聚体含量增加。栽植年限40 a及以下果园冻融后变化明显,40 a以上果园不明显。季节性冻融后苹果梨园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重量直径和几何直径显著增加,分形维数有变小的趋势。荒地与苹果梨园趋势相反,季节性冻融后,大团聚体(> 7 mm)显著减少,土壤团聚体重量直径和几何直径显著降低。

深松和秸秆深还对黑土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下载:17 浏览:252

刘旭1 李双异1 彭畅2 张维俊1 葛壮1 安婷婷1 薛振亚3 汪景宽1 《土壤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深松和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耕层厚度、提高有机质含量和培肥地力的重要途径。试验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长期定位试验站黑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原位培养方法,探究深松和秸秆深还后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变化。结果表明:(1)在0~20 cm表层中,深松(DL)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360 d内无明显变化,而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熵在30 d和150 d显著提高;秸秆深还(DS)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及微生物熵在整个培养期较CK处理平均提高2.96%、17.36%、18.16%和14.80%。(2)在20~35 cm亚表层中,与CK相比,DL处理的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熵在30 d时显著增加,60 d时各指标明显降低;DS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微生物熵比CK显著提高10.69%、24.86%、21.93%和10.14%。(3)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熵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可见,秸秆深还能显著提高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熵以及亚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

伊犁河谷栗钙土区不同产量雨养麦田土壤物理性质比较研究 下载:43 浏览:459

陈传信1 张永强1 薛丽华1 雷钧杰1 陈兴武1 刘云霄2 刘新艳2 夏麦丁·阿巴斯3 赛力汗·赛1 《土壤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以伊犁河谷栗钙土区雨养麦田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间调查、取样和实验室测定的方法,研究伊犁河谷不同产量水平栗钙土土壤物理指标变化特征,为该地区麦田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和耕层构建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不同产量麦田土壤容重、紧实度从0~10 cm土层到20~40 cm土层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总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变化趋势刚好与土壤容重、紧实度相反,即0~10 cm> 10~20 cm> 20~40 cm。高产田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紧实度、土壤三相比R值、水稳性团聚体各项指标均优于中、低产田。因此,通过土壤培肥、改进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十分必要。

复合菌剂对玉米秸秆的降解及土壤生态特性的影响 下载:66 浏览:356

魏蔚1 宋时丽1 吴昊1 张丽2 管永祥3 李运生4 戴传超1 《土壤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还田玉米秸秆降解过程中施加含有植物内生真菌的复合菌剂,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该菌剂对还田秸秆的降解作用,对土壤生态以及后季作物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复合菌剂能够促进玉米秸秆的降解,在前30 d时效果最显著,尤其是木质素的降解,两种复合菌剂处理组木质素降解率分别比市购秸秆腐熟剂高117.36%和242.70%;施用菌剂会显著增加小麦生长早期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增加小麦生长早期土壤微生物数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小麦成熟后土壤中的全氮、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显著改善小麦生长状况,小麦返青拔节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收获小麦单株生物量和单株产量也有所增加。

玉米间作种植对黑土区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下载:52 浏览:347

刘鹏飞1 红梅1,2 平翠枝3 美丽1 王文东1 赵乌英嘎1 《土壤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中小型土壤动物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不同种植方式导致农田土壤空间格局改变将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功能。本文通过玉米单作和间作种植,在玉米生长季的不同月份调查取样,研究玉米单作和间作种植对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类群数、多样性和不同功能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试验样地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1 473只,隶属于40个类群;玉米间作种植显著降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P <0. 05),玉米间作种植降低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未达到显著水平(P> 0. 05),这种降低趋势在不同月份和土层中均表现出来;玉米单作和间作种植下中小型土壤动物总体趋势为腐食性>杂食性>捕食性+植食性的个体数(P <0. 05);玉米间作种植增加了优势度指数,降低了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P> 0. 05);玉米间作种植改变了不同食性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腐食性、杂食性和捕食性+植食性土壤动物数量降低,杂食性和捕食性+植食性的土壤动物类群数增加,腐食性土壤动物类群数降低,但个体数和类群数的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P> 0. 05)。

豚草杀虫抑菌活性成分的LC-MS分析 下载:59 浏览:401

张欣倩1 赵杨2 李文财3 包颖4 《林业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本研究采用L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豚草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含有五种具有杀虫抑菌活性的化学成分,分别为绿原酸、豚草素、二氢豚草素、银胶菊酯和冠裸穗豚草素。

基于植被指数的林地变化检测技术研究 下载:51 浏览:376

包广道1 刘存发2 程岩3 王丽丽4 衣晓雨5 李秀娥6 刘婷1 张忠辉1 《林业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本文以长岭县为研究区域,选取2015年和2017年15 m分辨率的Landsat 8-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分别计算NDVI值确定阈值进行林地信息提取,以相应年份的土地利用数据做掩膜,去除非林地的干扰。对两期林地信息进行波段运算,快速识别研究区的林地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林地不变、林地减少和林地增加的准确率分别为90.2%、84.3%和70.4%。

黄檗药材林培育技术 下载:53 浏览:374

付晓霞1 王桂凤2 任宣百3 陈玲1 魏松艳1 刘冰1 李继平1 崔铁花1 王国胜4 暴峰1 《林业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本文论述了黄檗的播种育苗技术及造林技术,以满足黄檗在医药市场的需求。并对黄檗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壳聚糖/木质素磺酸钠豚草提取物微胶囊的制备 下载:53 浏览:370

包颖1 苏景波2 《林业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本文采用微胶囊化技术,以豚草提取物为囊芯材料,壳聚糖和木质素磺酸钠的聚合物为囊皮材料,制作壳聚糖/木质素磺酸钠豚草提取物微胶囊剂,结果表明:制备的壳聚糖/木质素磺酸钠豚草提取物微胶囊分布有序,大小均匀,形态规则,大部分成圆形,极少部分成椭圆形,整体杂质较少,基本包覆完全。红外光谱检测分析显示,豚草提取物质被成功包覆于囊壁材料壳聚糖/木质素磺酸钠。效率和有效载量均达到80%以上。

森林认证发展现状、效益及建议 下载:53 浏览:372

李晟1 牟延惠2 山昌林3 齐桂红4 杨有和5 李欣儒1 孙守意1 张丽敏1 《林业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本文介绍了森林认证的概念、森林认证发展现状及效益,对我国森林认证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吉林省推广森林认证的建议。

壳聚糖/阿拉伯胶-豚草提取物微胶囊剂正交试验及性能测定 下载:55 浏览:368

包颖 《林业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本文以豚草提取物为囊芯材料,壳聚糖和阿拉伯胶为囊壁材料,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壳聚糖/阿拉伯胶-豚草提取物微胶囊的最佳制备组合,并对制备的微胶囊进行性能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阿拉伯胶-豚草提取物微胶囊最佳制备组合为壳聚糖质量分数为0.4%,阿拉伯胶质量分数为2%,芯壁比为1∶1,成囊pH3.5,成囊时间80 min,对成囊的影响大小排序为芯壁比>阿拉伯胶质量分数>成囊pH>壳聚糖质量分数>成囊时间。扫描电镜显示微胶囊剂外部形态规则,大小均匀,外壁光滑,杂质较少。壳聚糖/阿拉伯胶-豚草提取物微胶囊缓释性能好于豚草提取物。

壳聚糖/阿拉伯胶豚草提取物微胶囊剂的制备 下载:59 浏览:374

包颖1 山昌林1 鞠锋2 《林业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本文采用微胶囊化技术,以豚草提取物为囊芯材料,壳聚糖和阿拉伯胶的聚合物为囊皮材料,制作壳聚糖/阿拉伯胶豚草提取物微胶囊剂,结果表明:制备的壳聚糖/阿拉伯胶豚草提取物微胶囊剂表面光滑、形状规则、大小均匀、排列有序、杂质极少;豚草提取物易降解流失,而壳聚糖/阿拉伯胶豚草提取物微胶囊的囊皮材料起到缓慢释放和保护的作用,药效更加持久、稳定。
[1/14]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