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文化自信语境下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价值意蕴 下载:70 浏览:471

杨红英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教育,提升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一是培育公民国家认同与塑造国民价值秩序的理论诉求;二是文化多元化时代抵御外来文化渗透与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现实要求;三是有助于更好地培育价值观自信,实现以文化人的战略目标,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四是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成长成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下载:173 浏览:2666

尚宝莹 《中国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摘要:
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的凝结及历史的沉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灵魂的根基,也是我国立国之本。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其价值观的树立、人格的塑造以及内在精神动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出发,结合传统文化浅析中职思政教育的现状,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思政教育中渗透的措施,希望能够帮助中职思政教育更有效的开展。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相结合 下载:33 浏览:450

光树平 刘颖 侯亚娟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19年11期

摘要: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思想观念、语言习惯、曲艺诗词、风俗传统情感等等方面的素材,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衔接初论 下载:42 浏览:479

张应强 张乐农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3期

摘要:
实现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衔接,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育割裂,主要表现为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的割裂、教育手段与教育目的的割裂、大中小学各学段教育的割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割裂。要实现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衔接,必须纠正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理念,澄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现代价值的模糊认识,构建一体化的制度支持体系,同时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以为己”: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践行方法 下载:52 浏览:392

余孟孟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4期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真正在基础教育阶段落实并发挥作用,其目的、内容、方法等的确定就应该遵循中国哲学传统的精神。"学以为己"内涵丰富,可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目标定位和精神实质。"学以为己"内含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三种,即"为己"而非"为人",力行重于记问,成人先于成才。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基本可以分为事实性课程、价值性课程和操作性课程三大类。以"学以为己"为旨归的践行修习方法有三种:一是"推己及人"的思考方法,二是"反求诸己"的自修方法,三是"克己复礼"的行为养成方法。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价值 下载:30 浏览:335

魏亚文 《当代中文学刊》 2025年3期

摘要:
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价值具有深远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本研究首先通过历史沿革的角度,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强调其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接着,我们使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深入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如自身认同感、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及尊重多样性等。研究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维系与发展,对于构建更和谐、公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社会,以及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价值。最后,从前瞻性角度出发,对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未来发展进行探讨。研究结论指出,唤醒与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条件,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世界性发展,加强中华民族的内聚力和凝聚力,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探析 下载:14 浏览:164

许晶岩1 肖腾2 《当代中文学刊》 2025年2期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既能提升中华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内核,又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塑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为此,要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意蕴、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大力开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媒体传播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简析 下载:50 浏览:524

李应 《中国法学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是新课改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改变。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其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进行充分的彰显,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相应的传统文化,可以借助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进行熏陶,能指引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并且能强化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感知,这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发展有极大帮助。因此,本文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学业质量评价一体化建构策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主题为例 下载:98 浏览:1029

姚冬梅 《中国法学研究》 2024年6期

摘要:
在小学这个阶段,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可以在这个阶段中,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教育,让他们能够建立起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培养出一个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在我国的小学德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革命传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法制观念,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本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主题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业质量评价一体化建构进行了研究分析。

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创新 下载:47 浏览:460

席银柱 《国学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中凝聚着的思想观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石,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书法文化交流是一种历史的、不断发展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有文化的作用,政治的作用,宗教的作用,传承的作用,审美的作用,教化的作用。中国的书法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继承与创新中国的书法文化,对促进我国的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中国的书法文化要想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要注重消除某些产业中的弊端,建立起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探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下载:226 浏览:2203

陈临雍 《中文研究》 2022年5期

摘要: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古代诗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既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种体现,也是当前中小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审美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古诗词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古典诗歌的美感,体会到中国的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经过调研,许多教师并没有积极地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依然采取相对落后的教学方式,这就制约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古代诗歌教育的结合。文章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对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进行了探索,以期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下载:281 浏览:2439

徐慧艳 《中文研究》 2021年12期

摘要:
新时代下素质教育成了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不仅要在课内讲解基础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明确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针对性地在课上渗透相关知识,保证学生在产生文化认同感的前提下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各项课堂实践活动,在探索中树立明确的三观,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 下载:149 浏览:1913

龙丽 《中国法学研究》 2022年2期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是德育的重要依托。小学德育课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道德修养、精神品质的历练与提升。《道德与法治》课,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及主动学习意识的引导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浅析古诗文在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下载:181 浏览:2506

张莉 《中国法学研究》 2021年11期

摘要:
为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关注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运用。为此,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作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汉语言文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探讨 下载:129 浏览:1435

刘胜兰 《中国文学》 2023年4期

摘要:
如今许多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作品被人们口口传颂,这些作品也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透过作品,我们能够了解古时候的民俗民风,感受浓郁的历史气息,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推广和研究汉语言文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自然风水学首创房屋建筑“黄金分割法” 下载:263 浏览:3008

金土皓 《国学研究》 2021年2期

摘要:
自然风水学又名天地经,它是造福人类的中华“绝学”,更是中国智慧与科学精神的结晶,自然风水学应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风水学》是作者在古圣先贤和正宗杨公风水基础上的伟大学术创新,这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回归自然”并实现天地人合一、回归天地人本一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也必将在推动民族复兴、实现人类幸福的进程中发挥非常积极的重要作用。

如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下载:272 浏览:2750

谭丹 《当代中文学刊》 2021年8期

摘要: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效创新教学方式,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教育内涵,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综合素养。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导入传统文化,能拓宽学生视野,完善综合素养,并且促进教育发展与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传统文化涉及范围广泛,包含众多领域,对当前社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当前教师必须合理选取传统文化因素,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意义和内在机理 下载:65 浏览:677

张译月 《哲学研究进展》 2025年1期

摘要: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中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究的重点课题。本文先是简单介绍了二者结合具有的重要意义,继而阐述了二者结合的内在机理,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二者融合的有效路径,从而为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提供了保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以日照市莒县为例 下载:224 浏览:2248

李玉 《交叉科学研究》 2023年8期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精神力量的“根”和“魂”,是凝聚人心、凝聚共识的重要精神源泉,其中的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都是治国理政的深厚沃土,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理念,这些理念对于我们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日照市莒县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化引导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引领社会善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价值重塑、矛盾处理和转型发展中积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析 下载:85 浏览:888

唐静静 黄敏慧 《哲学研究进展》 2024年8期

摘要:
在中职教育中,《哲学与人生》作为培养学生哲学素养和人生观念的重要途径,课程中坚持“两个结合”,对用优秀的意识形态占领中职生的思想阵地、促成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达成起到重要作用,课程如何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教研教改任务。对此,本文针对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进行研究。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