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冰心与我祖父周作人的早期交往 下载:59 浏览:360

周吉宜 《中国文学》 2018年12期

摘要:
冰心手稿《春水》在九州大学图书馆被发现,引起人们对冰心与周作人关系的关注。本文力图通过对周作人日记以及他与冰心、郑振铎、鲁迅、孙伏园、陶亢德、吴文藻、滨一卫等之间的通信,呈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周作人与冰心及《春水》的关系。

师陀长篇小说《争斗》:从“未完稿”到“完成稿”——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争斗》档案的发现与考辨 下载:59 浏览:464

慕津锋 《文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争斗》被学界认为是师陀没有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但随着笔者在2017年、2019年先后发现《争斗》四章手稿(一O、一一、一二、一三),以及第3~13章的复写稿(尤其是第八章的出现),让这部小说变得极为完整。

报刊体“文学话”与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普及 下载:59 浏览:403

黄念然 杨瑞峰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文学话"是民国新兴的综论各体文学样式的话体文学批评,其兴起以传统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为背景,而其繁荣又促使新生的现代文学观念得以普及。"文学话"以报刊为主要载体,其之于现代文学观念的普及作用的生发也在"报刊"与"文学"的相互关系中展开。一方面,"文学话"与民国"谈话风"语体的结合加之民国报刊频繁的出刊率,使得这种新兴的文学批评具备了底层接受的先天优势;另一方面,语言改制(白话文兴起)与语体变异("谈话风"确立)的双重压力又激活了"文学话""全民批评"的巨大潜能,使得批评主体发生了身份位移现象,这种现象与民国报刊"民间化"倾向的天然化合进一步加速了现代文学观念进入大众话语体系的历史进程。

中国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懦弱者”的三种面相 下载:84 浏览:492

戚萌 《文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现代文学中有一批知识分子"懦弱者"形象,如在新旧抉择下彷徨苦闷的吕纬甫、魏连殳,"家本位"封建囚笼中的怯懦的长子高觉新、祁瑞宣,个性婚姻解放赞歌中犹疑瑟缩的子君、涓生、周如水……他们既有生的困顿,又有灵的漂泊和情的感伤,折射着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中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1979年前后丁玲的言行、心态及若干史实——以一封书信为中心 下载:91 浏览:503

张元珂1,2 《文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本文主要依据新发现的丁玲的一封书信,并结合已发表的书信,再次对丁玲与历史的纠葛、在逆境中的心理状态,以及晚年的言行,做深入研究。同时,该信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不仅有助于厘清《战地》的创刊过程、编务活动及文艺宗派关系,还为解读1940年代延安纪念萧红事件提供了崭新视角和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的英语书写——《卢特利奇中国现代文学指南》总论 下载:488 浏览:502

顾明栋1,2 《文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西方有关中国现代文学概览的英语书写已有数本,《卢特利奇现代中国文学指南》旨在通过宏观1910-2017年期间的中国文学,并对其中一些名篇佳作做深入研究,以满足英语为母语的西方读者、学生以及学者对中国文学专业知识的一般需求。该书对文学概览的写法问题另辟蹊径,根据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提出文学史书写的"模糊重叠说",将一个世纪的中国文学分成相互独立而又相互重叠的四个阶段:"早期现代文学"、"中期现代文学"、"晚期现代文学"和"后现代文学",并以其为基础构建全书的理论框架,.兼顾文学研究对广度和深度的双重关注,将纪年、主题、比较和文本分析的方法融为一炉,在世界文学的大语境中对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与现状进行概述,重新定义现代文学现有的研究领域,突出现代文学新兴的领域,并为将来的研究项目提供新的见解与启示。总论对该书的编写理念、主要内容、理论框架、组织结构、编写方法、文献体例,以及使全书保持统一的主题等问题予以较为详细的阐述。

历史剧中的革命现实——阳翰笙《天国春秋》手稿档案及其他 下载:95 浏览:514

王雪1,2 《文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阳翰笙历史剧本《天国春秋》从创作到写就,从手稿原稿到修改稿,从初刊本到初版本,从再版本到冲击文学经典地位,其生产过程几经波折。透视这一历程,可以看出阳翰笙与自我、与社会多次接合实践的清晰脉络。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筹备委员会 下载:51 浏览:263

王秀涛1,2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7期

摘要:
筹备委员会负责第一次文代会的具体事务,它是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产生的,其构成既要考虑各方利益,又要坚持基本的政治立场。它通过召开筹委会等会议进行决策,并通过下设的委员会开展具体工作。各地方代表团为迎接文代会也会成立筹备委员会,进行地方报告起草、作品推荐等工作。

探索文学汉语实践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下载:22 浏览:254

王敬凤 《中国教育探索》 2025年3期

摘要:
本文站在文学汉语实践的角度,从汉语造型、实践主体、文学形式三方面入手,围绕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展开探讨。先阐述了文学汉语与文学汉语实践的含义,而后阐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与特征。最后,总结了文学汉语实践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规律和路径,通过沿着文学汉语的汉语造型、实践主体、文学形式,加强对于文学汉语的“理”、“情”、“文”研究,正是受到这三种维度的影响,促使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希望本文研究能够为有关学者提供帮助。

浅析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下载:156 浏览:584

方含芬 《文学研究》 2025年3期

摘要:
文学是人学,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以“人”为核心要素之一的人文学科,既与时代文化相切近,更与丰富复杂的人的生活紧密联系。今中国现代文学大学课程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为适应教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能力的提高,拟从学生、教师、教学方法和教材等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下载:280 浏览:1793

​龚晓辉 《文学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相比较古代文学虽然发展的时间不长,但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文学肇始于20世纪初,主要是指1917年到1949年这一历史阶段文学发展的进程,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年,但它内涵丰富,包含了新旧社会的的转换时期、抗日艰难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它与中国现代革命运动息息相关,是当时社会政治与文化交融的产物,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中国现代文学是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在教学中将思政教学融入现代文学课程之中使得这种意识能更加直观、可感、可知,能更好地培养开放大学学生的自信心与荣誉感。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