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琼东南盆地中新统、渐新统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下载:79 浏览:448

朱沛苑 范彩伟 元庆涛 尤丽 谭建财 《天然气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为了明确琼东南盆地新近系中新统与古近系渐新统优质储层的发育规律,推动该盆地的天然气勘探进程,进而打开深层勘探新局面,以该盆地崖城区与宝岛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等资料对比分析了两个研究区中新统与渐新统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及物性特征,明确了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崖城区沉积物搬运距离相对较近,导致该区中新统与渐新统储层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均低于宝岛区;②崖城区储集空间以残余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溶蚀孔、微孔隙等次生孔隙;③崖城区储层具备中孔隙度、高渗透率、较细喉、均匀型等特点,宝岛区储层具备中—高孔隙度、中—低渗透率、微细喉、不均匀型等特点;④随着埋深增加,崖城区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呈降低趋势;⑤沉积相带是琼东南盆地储层物性的先决控制因素,成岩作用是其关键控制因素,其中压实作用是造成储层储集性能变差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层超压对储层储集性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对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有限。

川南地区茅口组岩溶缝洞群气藏成藏主控因素 下载:48 浏览:419

张宏光 《天然气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为了进一步落实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缝洞群气藏的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等关键问题,指导寻找大规模发育的岩溶缝洞系统,以川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为研究对象,从野外露头、钻井及地震资料入手,综合分析了茅口组岩溶缝洞群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剖析了研究区茅口组典型的岩溶缝洞气藏,总结了四川盆地茅口组缝洞气藏的成藏控制因素及天然气富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茅口组沉积期,川南地区广泛发育的高能生屑滩相沉积为岩溶储层提供了物质基础,后期岩溶作用是岩溶缝洞储层形成的关键;②通源断裂和规模断层岩溶缝洞体共同控制四川盆地南部地区茅口组岩溶缝洞群气藏成藏和富集高产;③归纳总结出断背斜岩溶缝洞富集体、断潜高岩溶缝洞富集体、层间断层岩溶缝洞富集体、断向斜岩溶缝洞富集体等四类天然气富集模式。

龙女寺—广安地区栖霞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下载:76 浏览:432

李菡韵 朱讯 谷一凡 杨东凡 何溥为 涂罗乐 夏吉文 《天然气进展》 2019年10期

摘要:
为了明确四川盆地龙女寺—广安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综合利用岩心、镜下薄片、测井资料、地震预测成果分析了该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储层特征,指出了其储集岩类型以残余生屑云岩、中—细晶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中孔隙类型以晶间孔、晶间溶孔为主,溶洞类型以孔隙型溶洞为主、次为裂缝型溶洞。研究结果表明:①其储层物性为低孔—低渗背景下的局部高孔—高渗,主要储层类型为裂缝—孔隙(洞)型,白云岩储层发育受多因素控制,古地貌控制下的台内生屑滩为后期建设性成岩作用的改造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基础;②生屑滩滩体的分布范围大致决定了储层分布范围;③后期白云石化作用和埋藏溶蚀作用是优质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决定性因素;④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裂缝极大地改善了白云岩储层的储渗能力。研究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纵向上具有单套厚度薄、多套叠置的特点,横向则分布不连续,展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在MX42、MX107、MX31-X1、GS16井区集中发育。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流一段储层物性主控因素研究 下载:34 浏览:436

尤丽招 湛杰 吴仕玖 李才 代龙 徐守立 《天然气进展》 2018年8期

摘要:
乌石凹陷是南海北部北部湾盆地已证实的富生烃凹陷之一,主力层段流沙港组一段Ⅴ油组储层为三角洲、扇三角洲与滨—浅湖滩坝沉积,埋深大于2 500 m。通过对流沙港组一段Ⅴ油组砂岩的岩石薄片与扫描电镜观察、常规物性分析与测井解释等进行储层特征及其展布研究,并明确储层物性非均质性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储层表现为以低渗为主、局部中渗的物性特征,且具强非均质性特点,认为沉积环境对储层物性的先决控制作用明显,压实强度是储层物性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高岭石胶结程度是相近压实强度物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发育程度受控于油源断裂,表现为近油源断裂,储层物性好,高岭石沉淀较少,形成油气藏;远离油源断裂,储层物性较差,高岭石沉淀多,含油气性较差。

沁西北X区块煤层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分析 下载:55 浏览:384

徐猛 《天然气进展》 2018年7期

摘要:
以沁西北X区块煤层气开发为实例,从煤系条件、构造活动、水文条件等煤层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对煤层气储存富集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并结合煤层气开发排采资料得出煤层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结论认为:煤层气高产区必定在煤层气富集区,但同时还受到工程条件、排采制度等的影响;煤层气富集高产地带通常由某个因素主导或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因此在后期勘探开发工作中,优选煤层气富集高产区时有必要对不同条件的控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王家沟地区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下载:123 浏览:1399

刘涛 王锦瑢 马楠 《天然气进展》 2023年5期

摘要:
王家沟区长4+5、长6是在区域西倾斜坡大构造背景下,油气沿砂体叠置及微裂缝呈阶梯状爬坡式运移至储集体中,在纵横向岩性及物性差异而造成遮挡条件下,形成良好的油气藏。通过富集规律研究,研究区生储盖组合为下生上储型成藏模式,多分布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内,油气分布主要受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及储层物性的控制。油田生产数据表明分流主河道油层产量高,含水率低,分流主河道边部油层产量较低,含水率较高,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及储层物性是有利区块评价及预测的基础。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