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耦合性研究 下载:59 浏览:375

潘坤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2期

摘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政治伦理意义上具有强耦合性。这一强耦合性在价值目标、关系伦理、权力伦理等层面的具体表现,充分体现了作为新时代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的两大战略在制度统筹与互鉴方面的可能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律建构——规范论视角 下载:32 浏览:420

陈雷 罗洪洋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2期

摘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内涵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和"文化价值观;在外延上从属于"人类共同体",可以划分为实体的命运共同体和抽象的命运共同体。从规范论视角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法治理念的引领和法律制度的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和发展赋予法治重要而又特殊的使命。在制度层面,应以推动联合国改革的方式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使联合国的规范体系顺应人类共同体法的发展潮流。

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论析 下载:51 浏览:389

单军伟1 张瑞才2,3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马克思指出资本按照自己本性塑造了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体系,在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里,资本逻辑是理解把握这个世界体系的本质根据,但资本逻辑所创制的世界共同体是一种虚假的共同体,塑造了片面的普遍性意识,造成民族国家间非均衡发展及连接纽带不稳定性。马克思揭示了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必然走向自我否定,昭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共同命运的前景。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规导资本逻辑为建构原则,利用资本逻辑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魔力解决全球性发展缺位问题,以合作共赢的实践安排规导资本逻辑的分配原则所带来的发展不均衡矛盾,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扬弃资本的形而上学。

全球贫困及其中国方案——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个全球共享平台 下载:65 浏览:405

伏佳佳1 张鑫焱2 张国清3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贫困是一个世界难题。解决贫困存在三个伦理原则:生存权原则、充分满足原则和公平原则。解决全球贫困的现有方案大多是人道主义援助性质的,旨在解决生存性贫困,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也就是说,主要停留在第一个原则上,并且其援助对象是贫困国家和地区,忽视了富裕国家和相对发达国家的贫困问题。中国政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借助于中国崛起给世界贫困国家和地区提供摆脱贫困的机遇,开展互惠的、可持续的多边国际合作,尝试提供解决全球贫困难题的中国方案,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个全球共享的平台。这是一个全新的消除贫困战略,不仅将为贫困国家的贫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而且将为富裕国家的贫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法治社会新秩序的责任思维及其体系建构 下载:42 浏览:424

宋云博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9期

摘要:
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国内社会都存在"零和博弈"与"互害现象"。这与本国优先主义、民粹主义和社会组织或个体的责任意识淡薄、责任思维不强、责任定位不准及责任功能错位等问题紧密关联,因而应系统强化责任思维及其体系建构,明确法学教研的引领责任、立法规则的衡平责任、行政执法的管控服务责任、司法公正裁判责任、企业组织的社会发展责任和公民的社会主体责任等,才能协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下法治社会新秩序的建构及其善治。

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下的全球气候博弈分析 下载:32 浏览:407

荆克迪1 师翠英2,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3期

摘要:
国际气候谈判目前已经进行超过20年,随着国际政治体系、经济体系的不断变化,各国之间围绕气候问题的博弈也在不断进行。本文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出发,以全球环境谈判模型(IEAs)为基础,引入国家的"社会偏好"这一概念,从利己效用、公平效用和效率效用三个维度建立国家效用函数,从博弈论角度对国家的减排行为进行讨论与分析。研究结论显示:国家的社会偏好对国际气候合作有着显著影响,利己效用对合作减排产生不利影响,公平效用对合作减排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而效率效用对合作减排产生有利影响,参与减排的国家数量越多越有利于提升减排水平。另外,惩罚机制的存在可以有效遏制搭便车及偷懒行为,进而促进合作减排。最后,本文结合目前国际气候博弈格局分析中国的定位,对我国如何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制定能源经济政策提出对策和建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态之维——基于罗马俱乐部研究报告的反思与展望 下载:49 浏览:380

裴士军 徐朝旭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新时代提出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罗马俱乐部作为国际知名的学术团体,曾提出构建"世界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极为契合。基于罗马俱乐部研究报告的反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绝不能仅仅落实在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层面的国际合作,立足生态层面的全球行动同样刻不容缓。人类应当树立生态思维,从传统物质主义的幸福观转向追求生态幸福的价值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世界观与价值观基础。此外,生态维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必将实现人际、国际乃至人与其他生命形式间共享、共赢与共荣的"生命共同体"的形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意蕴 下载:47 浏览:367

李学林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习近平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生性;坚持永恒发展的观点,倡导用新观念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推崇儒家大同思想,提倡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的价值观。具有丰富哲学意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产生,顺应了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趋势。

BBNJ协定谈判的焦点与中国的路径选择 下载:32 浏览:382

姜秀敏1 陈坚2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4期

摘要: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遇到新的挑战时,以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的国际协定(即BBNJ)成为全球海洋秩序调整和利益整合的新方案,其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海洋遗传资源、海洋保护区、环境影响评估与能力建设和海洋技术转让四个实质性领域。对此,欧盟、美俄和77国集团均根据各自的目标和利益诉求展开博弈。中国作为负责任的海洋大国,在美国不愿继续承担全球海洋治理大国责任的情况下,需积极参与、主动引领BBNJ国际协定谈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和全球海洋治理秩序深刻调整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需抓住机遇,以联合国为核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理念指导,积极推进国际软法新秩序的建设,掌握国际规则创制、议程设置及话语主动权,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区域性海洋渔业秩序价值追求及中国话语权研究 下载:52 浏览:382

张艾妮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东海、黄海以及南海都有建立区域性海洋渔业秩序的必要性,构建中需要解决两对矛盾,一是海域内渔业捕捞活动的增加和海域渔业治理机制相对滞后的矛盾;二是国家的个别利益和海域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第一对矛盾是表象,第二对矛盾是实质;第一对矛盾是果,第二对矛盾是因。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核心伦理,以可持续发展、和平、正义为价值追求。我国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应积极参与海洋新秩序的构建,努力提升区域性海洋渔业秩序中的话语权。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儒家“和”宇宙观的承续 下载:152 浏览:1453

李晓红 《国学研究》 2023年9期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管的重要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深深的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秉承了儒家“和”理念的基因,彰显了儒家“和”理念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最终实现合作共赢的美好发展前景。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 下载:146 浏览:1721

韩宇 《哲学研究进展》 2022年7期

摘要:
伴随社会经济的深化改革,世界各国的发展更加密切。在全球化建设实际中,存在很多世界性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息息相关,本质是共生共赢,包容互信和平等互利。本文主要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展开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下载:172 浏览:2095

龚婉婉 《哲学研究进展》 2021年2期

摘要:
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深,机遇和挑战同时并存。在全球化和多极化背景之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构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习近平总书记综合各国利益诉求所提出的中国方案。这一伟大构想的提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本文将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和重要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下载:184 浏览:2305

袁黛玉 《哲学研究进展》 2021年2期

摘要:
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深,机遇和挑战同时并存。在全球化和多极化背景之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构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习近平总书记综合各国利益诉求所提出的中国方案。这一伟大构想的提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本文将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和重要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战“疫”大考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下载:239 浏览:2890

把安丹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8期

摘要:
2020年初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党中央坚强领导全国人民共战疫情。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中,我国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力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地展现了中国精神;始终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极大地凸显了中国效率;始终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被新冠病毒所侵害的众多国家及地区提供积极地援助,在全球战“疫”中彰显中国担当。面对这次战“疫”大考,我们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研究 下载:55 浏览:1557

​卢清清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3年2期

摘要:
世界各国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随之带来的改变鞭策21世纪外语教学由传播知识为主要任务转变为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同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加深对国际形势的了解和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互动性和联系性。与此同时,语言学习者既要掌握语言知识,同时也要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达到友好地交流与学习。所以,身为大学生十分有必要在英语学习中渗透文化学习,提高文化辨识度,坚定文化信念。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