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设计研究——以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为例 下载:63 浏览:239

王昭 《中国设计》 2019年2期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的现状、困境及未来,结合现代美学、创新性设计等方面探讨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研究国内外优秀的文创产品案例,分析中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现状、困境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得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未来设计思路。该研究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了参考。

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下载:70 浏览:373

​夏小琛 《国际科技论坛》 2018年10期

摘要:
中国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接班人,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在注重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艰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人民的价值观、社会观有着极大的影响。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音乐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路径 下载:43 浏览:460

何宇 《中国音乐学报》 2025年3期

摘要:
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彰显了一部分风土人情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明显差异,音乐形式也各有特色,可见音乐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传统文化中的音乐部分内容流传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经过历史的沉淀依旧熠熠生辉,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和精神。

小学音乐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路径 下载:38 浏览:421

包塔娜 《中国音乐学报》 2025年2期

摘要: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要坚持以美育人,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参与各类艺术活动。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包括文化理解,是指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与阐释的能力。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教师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引领学生感悟音乐艺术,欣赏音乐作品,领会音乐的重要价值,认识音乐与文化间的相互关系。教师根据音乐课程的主题背景深入挖掘课内外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领学生传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语境下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价值意蕴 下载:70 浏览:471

杨红英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教育,提升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一是培育公民国家认同与塑造国民价值秩序的理论诉求;二是文化多元化时代抵御外来文化渗透与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现实要求;三是有助于更好地培育价值观自信,实现以文化人的战略目标,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四是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成长成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蔚县优秀传统文化的长远发展 下载:49 浏览:354

郭翠瑜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5年2期

摘要:
发挥蔚县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优势,推动以文化为依托的产业发展,助力蔚县经济向前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阐释以及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结合蔚县当地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及具有鲜明实践特色三个方面为突破,不断彰显蔚县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激活蔚县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赋予蔚县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不断扩大蔚县优秀传统文化辐射面。

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路径探析 下载:63 浏览:475

陈冬仿 《中国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爱国主义、进取、仁爱、修身、贵和尚中等思想是高校进行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及精神导引的主要内容。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增强文化自信,有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对我国大学校园的渗透,高校应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进教案、进课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下载:168 浏览:2666

张志科 《中国教育研究》 2022年7期

摘要: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研究“课堂四步渗透法”,分重点、分学段、按次序、有目的地在小学思政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梳理-探寻-联系-践行”环节,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的有益探索,并归纳出可操作的实施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下载:173 浏览:2666

尚宝莹 《中国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摘要:
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的凝结及历史的沉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灵魂的根基,也是我国立国之本。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其价值观的树立、人格的塑造以及内在精神动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出发,结合传统文化浅析中职思政教育的现状,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思政教育中渗透的措施,希望能够帮助中职思政教育更有效的开展。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相结合 下载:33 浏览:450

光树平 刘颖 侯亚娟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19年11期

摘要: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思想观念、语言习惯、曲艺诗词、风俗传统情感等等方面的素材,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普通完全中学的教育实践 下载:50 浏览:461

张少华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19年7期

摘要:
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普通中学的教育和实践,有着广泛、深厚的基础,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元素,是教研和实践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恭俭让、勇敢坚毅等品质,而把红色精神纳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范围能扩大传统文化的时代性。

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衔接初论 下载:42 浏览:479

张应强 张乐农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3期

摘要:
实现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衔接,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育割裂,主要表现为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的割裂、教育手段与教育目的的割裂、大中小学各学段教育的割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割裂。要实现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衔接,必须纠正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理念,澄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现代价值的模糊认识,构建一体化的制度支持体系,同时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以为己”: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践行方法 下载:52 浏览:391

余孟孟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4期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真正在基础教育阶段落实并发挥作用,其目的、内容、方法等的确定就应该遵循中国哲学传统的精神。"学以为己"内涵丰富,可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目标定位和精神实质。"学以为己"内含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三种,即"为己"而非"为人",力行重于记问,成人先于成才。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基本可以分为事实性课程、价值性课程和操作性课程三大类。以"学以为己"为旨归的践行修习方法有三种:一是"推己及人"的思考方法,二是"反求诸己"的自修方法,三是"克己复礼"的行为养成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书法教育的探索 下载:13 浏览:151

梁铭华 《中国教育探索》 2025年2期

摘要:
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传统书法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与重要性。书法不仅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将书法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汉字的构造与文化内涵。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育者们愈发认识到,书法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学生专注力、耐心及细致观察力的提升,同时也为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将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书法教育的实践策略与方法,以期为教师提供参考,推动书法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价值 下载:30 浏览:335

魏亚文 《当代中文学刊》 2025年3期

摘要:
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价值具有深远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本研究首先通过历史沿革的角度,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强调其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接着,我们使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深入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如自身认同感、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及尊重多样性等。研究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维系与发展,对于构建更和谐、公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社会,以及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价值。最后,从前瞻性角度出发,对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未来发展进行探讨。研究结论指出,唤醒与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条件,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世界性发展,加强中华民族的内聚力和凝聚力,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探析 下载:14 浏览:164

许晶岩1 肖腾2 《当代中文学刊》 2025年2期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既能提升中华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内核,又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塑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为此,要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意蕴、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大力开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媒体传播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简析 下载:50 浏览:524

李应 《中国法学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是新课改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改变。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其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进行充分的彰显,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相应的传统文化,可以借助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进行熏陶,能指引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并且能强化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感知,这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发展有极大帮助。因此,本文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学业质量评价一体化建构策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主题为例 下载:98 浏览:1029

姚冬梅 《中国法学研究》 2024年6期

摘要:
在小学这个阶段,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可以在这个阶段中,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教育,让他们能够建立起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培养出一个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在我国的小学德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革命传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法制观念,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本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主题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业质量评价一体化建构进行了研究分析。

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创新 下载:47 浏览:460

席银柱 《国学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中凝聚着的思想观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石,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书法文化交流是一种历史的、不断发展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有文化的作用,政治的作用,宗教的作用,传承的作用,审美的作用,教化的作用。中国的书法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继承与创新中国的书法文化,对促进我国的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中国的书法文化要想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要注重消除某些产业中的弊端,建立起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让书法融入语文教学中 下载:127 浏览:1407

邓亮云 《国学研究》 2023年11期

摘要: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它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对提高学生汉语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科学的人生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从教师,教材,教学模式,外部环境等多个角度来进行书法教育。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