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旧衣再造设计方法研究 下载:39 浏览:324

佟建龙 孙雪飞 《中国设计》 2019年5期

摘要:
通过对废旧衣服再设计进而来满足人们多变的需求,同时又符合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将废弃衣料部分整合拼接的基础上,再通过一些现代的设计方法,实现服装功能性、美观性的结合。能够让我们从日常的生活中去体现低碳环保。使服装在有限的面料下变换出不同的形式既满足了人们对于多样化服装的需求、又达到了低碳环保的目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环境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下载:41 浏览:458

孙永平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习近平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了许多生态文明的思想和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首先,本文从时间、空间和污染物3个维度,分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现实根源和时代背景;其次,本文从环境经济学视角总结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最后,总结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环境经济学的理论贡献。通过环境经济学的视角比较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能够准确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环境经济学的理论贡献,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特征和理论贡献,将切实推动中国的生态文明战略向纵深发展。

有机电极材料固定化策略 下载:33 浏览:307

章胜男 韩东梅 任山 肖敏 王拴紧 孟跃中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有机电极材料因其理论比容量高、低成本、环境友好以及分子结构可设计性强等特点,有望成为下一代可持续和多功能能量储存设备的有效电极材料。然而,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该类材料极易溶解在有机电解液中,导致电池容量衰减快、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也较差。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致力于通过"固定化"过程解决有机电极材料的溶解问题。本综述针对有机电极材料的固定化策略展开评述,介绍了有机电极材料的固定化机理,以及各种固定化策略在不同种类有机电极材料中所起的作用,指出了有机电极材料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研究和改进方向进行展望。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持续推进节能降耗 下载:72 浏览:427

王玉刚 张成泉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8年3期

摘要:
本文立足于山东省近年来推进节能降耗的工作实际,梳理并提炼了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的成功经验和亮点,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当前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探讨了若干提升节能降耗工作成效的可行措施,以为全国节能降耗工作开展提供更切实有效的指导。

时效温度对Cu沉淀强化超高强海工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下载:80 浏览:407

李振团 柴锋 罗小兵 张正延 杨才福 苏航 《新材料》 2020年11期

摘要:
采用Thermo-Calc软件、SEM和HRTEM等分析技术研究了时效温度对低碳超高强海工钢中Cu的析出行为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00~550℃时效,由于Cu的时效沉淀析出,Ni-Cr-Mo-Cu钢的时效硬度显著高于Ni-Cr-Mo钢,最高时效峰值硬度达到386HV。525℃时效,Cu粒子具有较低的粗化速率,Cu粒子析出的平均半径为5. 2 nm,强化机制为切过机制,产生的强化增量约为100 MPa。时效温度升高至550~575℃,Cu粒子粗化,强化机制转变为绕过机制,强化增量小于50 MPa。Ni-Cr-Mo-Cu钢525℃时效可以获得良好的强韧性,屈服强度达到1 120 MPa,-80℃低温V型冲击功为76 J,与Ni-Cr-Mo钢相比,添加Cu使其屈服强度、-80℃冲击功分别提高9%和15%。

石墨烯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下载:76 浏览:429

何延如1,2 田小让1,2 赵冠超1,2 代玲玲1,2 聂革1,2 刘敏胜1,2 《新材料》 2020年9期

摘要:
完美石墨烯由于具有高导电性、高透光性、高柔韧性、高阻隔性、高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超薄等特性,被誉为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新材料之王",引起全球各界的关注,并预期在电子领域、光子领域、能源领域、环保领域、生物医疗健康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众多国家,都把石墨烯列为本世纪最重要的新材料进行研究和开发,并已在新能源、电子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初步应用效果。我国也明确把石墨烯作为国家重要战略材料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石墨烯分为石墨烯粉体(还原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薄膜两大类。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石墨烯粉体,且其制备和应用方面都有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对于石墨烯薄膜,研究较多的是其制备技术,虽然对石墨烯薄膜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均进行了初步研究,验证了它应用于其中的可行性,并预期其在部分应用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但多数处于研究初期,还面临众多技术挑战。因为目前制备的石墨烯薄膜性能和理论性能有较大差距,所以需要研究者们一方面改进制备技术,提升石墨烯薄膜性能;另一方面结合石墨烯特性选择拥有显著优势的应用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设计能够体现石墨烯薄膜性能优势的产品器件,这样才能真正打开石墨烯薄膜的应用市场。本文首先介绍了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石墨烯薄膜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石墨烯薄膜晶畴尺寸多为微米级到毫米级,少数研究机构所制的石墨烯薄膜晶畴可达到厘米级;石墨烯薄膜迁移率一般可达到10 000~30 000 cm2/(V·s),方阻小于150Ω/,透光率达到97. 7%。石墨烯薄膜发展趋势是开发可控、快速制备大面积、大晶畴、高质量原位沉积石墨烯薄膜的技术和找到可体现石墨烯薄膜优异性能的应用场景。其次在欧盟"石墨烯旗舰计划"科技路线图的框架下,根据石墨烯薄膜的诸多预期特性,结合技术先进性、未来市场规模、可行性、开发周期等方面,选定16项主要应用方向作为重点关注方向,并将其归为七大类应用:透明导电层、分离隔离膜、场效应晶体管(沟道层)、光电探测器(有源区)、导热材料、集流体涂层、催化剂载体。本文重点系统地分析了石墨烯薄膜在上述应用中预期带来的优势、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为石墨烯薄膜材料的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汽车6016铝合金/低碳钢激光焊接头界面组织与性能 下载:78 浏览:422

罗兵兵1 张华1 雷敏1 冯艳1 许兰锋2 刘定军1 《新材料》 2020年7期

摘要:
汽车轻量化需求促使铝/钢一体化结构件代替单一钢结构件成为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然而,铝与钢之间冶金相容性较差,传统的熔焊方法难以实现二者的有效连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研究采用光纤激光器对车用薄板6016铝合金和DC06低碳钢平板试样进行了钢上铝下搭接形式的激光焊接试验。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拉伸试验机等实验设备对铝/钢激光焊接头界面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激光功率(P)为1 000 W、焊接速度(V)为0.05 m/s、离焦量(f)为+1 mm、保护气为高纯氩气且流量为20 L/min时,焊缝中心由大量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铝/钢激光焊接头的平均抗拉剪力达到最大,为94.2 N/mm,接头断裂呈韧性和准解理的混合型断裂模式。铝/钢接头界面生成一定的脆硬金属间化合物(IMC),主要由FeAl2、FeAl和FeAl3相组成。

RH复合脱硫剂的开发及在太钢精炼工序中的试验 下载:54 浏览:477

康彦萍 《冶金学报》 2019年7期

摘要:
提供了一种适合超低碳钢用RH真空处理脱硫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RH真空处理脱硫时存在脱硫率低,对耐火材料侵蚀较大,熔化慢,对钢液有增碳风险的问题。该脱硫剂能提高脱硫效率,稳定脱硫率大于30%,提高钢水纯净度,且能提高耐材使用寿命,与使用配加萤石的方式相比,可提高耐火材料寿命,降低综合生产成本。

两相区形变对含铜低碳钢合金元素配分的影响 下载:83 浏览:441

陈连生 李跃 田亚强 郑小平 魏英立 宋进英 《新材料》 2019年11期

摘要:
采用DIQ(两相区形变-保温-淬火)热处理工艺,借助扫描电镜(SEM)及透射电镜(TEM)等测试手段研究了两相区不同变形量对一种含Cu低碳钢组织演变、位错密度和Mn、Cu合金元素配分行为与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经历了两相区热模拟压缩变形处理的含Cu低碳钢,随变形量的增加,铁素体和马氏体组织均趋于细化,位错密度逐渐增加,合金元素配分行为先增强后减弱。两相区变形处理的变形量为10%时,Mn、Cu原子的配分效果最好,二者在马氏体中的平均含量较原实验钢分别提高了62.82%和20.73%。

降低ML08Al低碳冷镦钢盘条热轧强度的工艺优化 下载:77 浏览:492

石敏 祝俊飞 罗贻 正余剑 《冶金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由于ML08Al冷镦钢盘条强度偏高,导致用户加工困难,进行了原因分析及试验研究。通过降低碳、硅、锰元素的含量,并提高RSM温度和吐丝温度,经少量和批量生产验证,ML08Al的强度满足了用户的要求。

煤炭工业五大发展原则对养老地产开发的启示 下载:59 浏览:415

刘伟 罗超 《当代市场营销》 2019年11期

摘要:
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深化改革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促创新发展、优化布局与结构升级相结合促协调发展、绿色开发与清洁利用相结合促绿色发展、立足国内与国际合作相结合促开放发展和以人为本与保障民生相结合促共享发展五大基本原则。五大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养老地产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

耐高温拟微绿球藻诱变株的筛选与培养 下载:97 浏览:501

李青 吴洪 冯倩 尹顺吉 崔春莉 陈传红 《生物技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筛选拟微绿球藻耐高温突变株,提高其高温耐受能力,延长夏季养殖时间。[方法]对拟微绿球藻进行3次EMS重复诱变和反复45℃高温处理后,利用200 mmol/L HYP压力进行48孔板和24孔板两轮筛选,得到的优势突变株进行反应器高温培养评价和夏季室外培养验证。[结果]夏季室外培养,突变株HT39最终生物积累量和EPA含量分别达到1.93 g/L和3.62%,比野生株提高48.0%和21.9%。[结论]利用重复诱变和多孔板压力筛选的方法获得的优势突变株HT39夏季室外培养表现出较强的高温耐受性能,为选育重要经济藻株拟微绿球藻耐高温品系提供了方法依据。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燃煤发电企业低碳综合评价 下载:31 浏览:331

杨磊1 任健2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根据燃煤发电企业低碳综合评价构建原则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三层次指标体系结构模型,同时结合专家经验分层次确定不同指标间的重要程度关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软件确定各个指标权重,在明确指标基准值取值方法后,计算每一个指标得分并进行标准化,采用加权评分法对指标量化结果进行合成运算,实现燃煤发电企业低碳发展的综合评价。以区域内某2个电厂为例,比较低碳综合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分析结果对国内燃煤发电企业低碳发展给出相应的建议。

基于C-D生产函数的上海市种植业低碳化研究 下载:86 浏览:489

武戈1 季嘉慧1 张莉侠2 《当代市场营销》 2018年6期

摘要:
为研究上海市种植业碳排放和碳吸收情况,找出影响上海市种植业低碳化发展的相关因素。文章通过对种植业主要投入要素的选择和相应碳排放系数及主要农作物碳吸收系数的确定,测算了上海市种植业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基于C-D生产函数分析上海市2000-2014年种植业碳净吸收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4年上海市种植业碳排放和碳汇都是减少的。其中农用物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肥和农膜;活动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翻耕;碳汇减少主要是由稻谷和小麦产量减少引起的。在选取的5个自变量中,对碳净吸收有负面影响的是劳动力投入,其余都是促进碳的净吸收的。

循环流化床锅炉掺烧污泥的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研究 下载:68 浏览:362

韩立鹏1 刘冠杰 2张建东 2孙剑3 王利勇3 张译3 郭安1 《能源学报》 2018年10期

摘要:
对某240 t/h循环流化床锅炉开展了污泥协同掺烧研究、低氮燃烧调整试验和脱硝系统优化。结果显示:污泥掺烧比例6%以下,对锅炉燃烧氮氧化物生成量无明显影响。随着烟气氧量增加锅炉燃烧氮氧化物生成量显著增加,飞灰和底渣的含碳量随风室静压的增加而升高。锅炉低氮燃烧调整试验后,脱硝剂消耗量明显下降,锅炉高负荷节省脱硝剂17.1 L/h,低负荷节省脱硝剂46.9 L/h,NOx能够高效稳定实现超低排放。高负荷锅炉效率提高了0.15个百分点,优于设计的锅炉效率值;低负荷锅炉效率为91.35%,提高了0.15个百分点。SNCR脱硝系统优化后,脱硝剂消耗量显著降低,节省脱硝剂消耗37.6%。

应对气候变化下发展低碳能源科技的路径 下载:88 浏览:413

莫神星 《能源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发展低碳经济与能源低碳科技创新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发展低碳能源必须发展低碳能源科技。在应对气候变化下,发展低碳能源科技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能源低碳科技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动力之源。能源低碳科技创新,将会极大地改变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地缘政治。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低碳技术项目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推进低碳科技创新,加强法律政策对低碳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

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工作绿色低碳绩效评价及对策建议——基于石家庄市深泽县和无极县农户调查 下载:35 浏览:458

赵梦雪 冯相昭 王敏 杜晓林 梁启迪 王鹏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6期

摘要:
清洁取暖政策实施效果体现在多个方面。本文基于农户调查结果,从经济、社会、污染减排和温室气体减排4个维度,构建"煤改气""煤改电"绿色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分析和减排效果归一化分析,量化协同减排效益。结果表明:两种改造路径均取得了显著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排效益;用气取暖的协同减排能力高于用电取暖,同时社会满意度水平略高,运行过程中政府补贴力度更大;无极县通过全面推广空气源热泵设备,显著降低了用电取暖的经济运行成本;总体来说,两县用电取暖得分更高。由此建议,地方要创新设备推广机制,加强群众宣传力度,制定合理补贴政策,以保障清洁取暖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机构改革新形势下加强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对策研究 下载:45 浏览:463

冯相昭 王敏 梁启迪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1期

摘要:
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时面临着国内环境质量改善、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等多重严峻挑战。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应对气候变化职能进行调整,为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协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机制保障。为保障国务院机构改革红利很好地释放,本研究在梳理国内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未来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强化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效果的相关对策建议,以促进国内绿色低碳发展和加快建设全球生态文明。

基于LMDI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下载:46 浏览:432

梁启迪 冯相昭 杜晓林 赵梦雪 王敏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1期

摘要:
唐山市作为我国钢铁和焦炭产能最为集中的城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巨大。本文分析了唐山市2010—2017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变化特征,然后通过LMDI分解方法对唐山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进行分解,发现经济发展是其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拉动因素,人口增长也对碳排放有一定贡献,而能源强度下降则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碳排放的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改善虽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影响十分有限。唐山市应继续推进能源结构低碳化,削减煤炭消费总量并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推进化解钢铁、焦炭过剩产能,鼓励、推进第三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向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转变。

计及综合能源服务商参与的电力系统低碳经济调度 下载:76 浏览:447

胡静哲1,2 王旭1 蒋传文1 丛昊1,3 《电网技术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针对包含电力、热力、天然气负荷的综合能源服务商在电力市场与天然气市场中的可调度价值,建立了一种考虑综合能源服务商响应的电力系统低碳调度模型。首先,提出了计及能源转换装置运行成本及碳排放量的综合能源服务商优化调度策略;然后建立了电力–天然气联合市场运行机制;最后在市场环境下建立了电力、天然气、综合能源服务商的联合优化模型,并通过交替方向乘子法进行求解。算例分析表明,在电力、天然气市场中考虑综合能源服务商响应可以降低电力系统的碳排放量以及整个系统的运行成本,碳交易机制及综合需求响应是从发电侧和负荷进行碳排放管理的有效手段。
[1/20]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