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后申遗时代”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与发展的治理之道 下载:67 浏览:358

骆威1 金晓伟2 《当代艺术》 2020年8期

摘要:
以往有关良渚古城遗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古、历史、文化、文物保护等领域,尚未嵌入治理的整体性思维。在"后申遗时代",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与发展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基层治理难题。从"治理"的维度切入,探索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与发展的"善治""法治""德治""智治""共治"的"五治"路径,进而超越其生成场域,为国内国际其他大遗址保护与发展的区域实践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良渚模式"与"中国方案"。

共同缔造视角下西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实践探索——以延川县太相寺村为例 下载:56 浏览:380

段德罡1,2 王蕾蕾1 高丹琳1 贺俊1 《中国城镇》 2020年8期

摘要:
自2012年以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成果显著但困难重重,面临保护难度大、发展不充分等诸多困境,区位、市场条件差的地区传统村落尤其显著。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经验,梳理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太相寺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得出西北地区应重视村民的意识及行为选择和激发多元主体参与保护与发展的结论。并以太相寺村传统村落共同缔造实践为例,提出太相寺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方法,以期对西北地区及其他欠发达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在地”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以阳泉市平定县西岭村为例 下载:67 浏览:371

陈晓彤 王婷 何逊 陈欢 《中国城镇》 2020年5期

摘要:
"在地"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是通过运用村落与根植于其上的文化、风土、建筑等地域特性的依附关系,利用本地资源顺应条件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保留本真谋求发展的过程。本文采用实地调研及访谈等方法,对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西岭村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总结西岭村现存问题及发展优势,植入"在地"的村落保护与发展理念,从人才"在地"、建筑"在地"及文化"在地"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策略。在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新路径的同时,延伸至整个乡村发展范畴,进而促进乡村整体建设水平改善,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桂北传统山地聚落整体性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楠木湾为例 下载:52 浏览:271

张慎娟1,2 曹世臻1 《中国城镇》 2018年4期

摘要:
桂北传统山地聚落是特定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习俗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和地域文化价值。然而,面对快速城镇化带来的聚落人口流失、农业产业凋敝、场所空间及活力衰退等外部冲击,以及聚落自身规模小、分布散、设施差等内部制约的共同影响,桂北传统山地聚落正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危机。通过田野调查及实证研究,在分析桂北传统山地聚落保护与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基础上,结合桂林市资源县河口乡楠木湾传统山地聚落保护与发展的典型实例,提出整体性的保护与发展方法。从城乡差异互动的宏观层面,审视聚落价值,确定保护目标;从村与村协同发展的中观层面,整合聚落资源,定位差异特色;从各聚落整体发展的微观层面,细化具体措施,落实发展基础。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探析——以北京爨底下古村为例 下载:79 浏览:421

肖涌锋1 于莎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4期

摘要:
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丰富文物遗迹的古村落显得尤为重要。古村落既需要保护文化遗存和历史风貌,又要兼顾经济发展改善民生,采用何种规划发展模式成为古村落面临的难题。本文研究了国内常见的几种典型模式,分析了各自的形成原因及优缺点,并以爨底下村为例进行具体研究,认为爨底下村地理环境独特,不适合在古村基础上进行加建或改造,而应以建设新村的分区模式对古村进行保护,并通过新村发展经济,对同类环境独特、改建困难的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路径探析 下载:66 浏览:368

曾令泰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9期

摘要: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确立,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范式。当前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存在数据信息封闭、社会参与意识薄弱,以及传统村落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出路在于以互联网思维优化中国传统村落信息的云数据平台、加强群体智慧机制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智慧村落的发展。

历史文脉视野下藏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初探——基于尼巴村实践 下载:95 浏览:513

李沁鞠 张小娟 刘奔腾 《中国建筑》 2019年3期

摘要:
该文选取中国传统村落——甘肃藏区尼巴村为研究对象,因其独特的地域环境、交通区位条件和人文特色,相比洮河流域的其他藏区本身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较弱。但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保护与发展意识薄弱,尼巴村曾引以为豪的特色民居、传统街巷、生活生产方式正在逐渐被外界文化侵蚀,失去了其本身的韵味。借用人文地理和历史学的方法,重新界定历史文脉的内涵,即自然、社会、人文、技术,强调传统村落保护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分析空间环境与历史人文在尼巴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的关系,从生态环境、用地功能结构、传统形态、历史风貌等提出相关的保护策略,探讨对甘肃藏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永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 下载:114 浏览:1283

张淑华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4年4期

摘要:
传统村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中华农耕文化的传承载体和具象符号。传统村落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曾明确提出“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永州市古村落资源丰富,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章从永州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出发,分析了永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困境,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新时代永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对策探讨 下载:152 浏览:1791

刘玉龙1 张鑫炎2 《林业研究》 2022年9期

摘要:
自然资源多种多样,其中一种较为重要的就是林业。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发展提供条件,并且对环境保护也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但是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对林业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中,人们要充分认识到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并且采用合理的措施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规划对策研究 下载:145 浏览:1849

何浩1 王嵩2 《历史研究进展》 2022年7期

摘要:
保护与发展历史城区既是延续历史文脉的需要,也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成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保护与利用历史遗产、实施城市有机更新、探索实施机制路径等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规划对策建议。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