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全球氢能产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布局分析 下载:24 浏览:190

孙玉玲1.2 胡智慧1 秦阿宁1 滕飞1.3 林汉辰4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压力增大以及能源转型加速,氢能以其清洁、灵活高效和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受到全球瞩目。2000年以来,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将氢能上升到能源战略高度,通过战略布局、项目开发以及示范应用,在氢能产业发展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本文梳理和分析了各主要国家氢能产业战略重点、目标和发展水平,从文献计量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国与氢能先行国家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研究表明,全球新一轮氢经济浪潮已经拉开序幕,各主要国家正在加速布局氢经济;与氢能先行国家相比,中国氢能在顶层设计、产业技术掌控以及产业发展水平上有一定差距。建议中国进一步加强战略引导;产学研结合提高关键材料和设备的国产化水平;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布局绿色氢经济;同时重视氢能下游多元化利用。

全球生物科技发展态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下载:40 浏览:227

丁陈君 陈方 郑颖 吴晓燕 宋琪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201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强生物科技领域战略布局,尤其是在生物经济方面提出国家级规划与路线图,在项目部署方面重视前沿颠覆性技术。本文首先梳理了美国、加拿大、欧盟、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发布的生物经济战略、实施路线图和相关的项目部署。随后对全球生物科技领域的重要进展进行总结,重点关注研发现状和生物技术与其他技术之间交叉融合的大趋势。研究发现,全球生物科技发展呈现以下五点趋势: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生物资源挖掘利用更加深入;新兴技术与工具的快速发展推动生物科学与技术向纵深发展;人类修饰生命创造生命的能力不断提升促进工程生物学应用的不断扩展;全球科技交叉融合日益凸显。最后,基于政策和研发趋势,本文提出了制定国家生物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支持核心技术研发、制定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等建议,以促进我国生物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

基于专利分析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全球发展趋势研究 下载:22 浏览:257

郭伟1 陈丽娜2 刘雅辉3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基于Innography平台,本文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全球专利进行检索和统计分析,从专利权人和国家地区分布、专利质量分析和专利文本聚类分析以及专利侵权风险等角度进行深入解读。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中国,美国综合实力最强,高价值专利量最多,最大的两家公司-罗氏和雅培各有一个庞大的专利家族对自己的核心技术进行保护。文本聚类的结果揭示:1)肿瘤标志物、心脏标志物的检测是热点应用领域; 2)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磁性微粒、固相载体等技术是近年来的热点技术。最后对中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全球碳纤维技术发展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下载:33 浏览:259

田雅娟1 张志强1 陶诚2 杨明2 巴金3 陈云伟1 《中国科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的新型高分子无机纤维材料,力学性能优异,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车辆制造、武器装备等领域。碳纤维研发已被我国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简明概述了碳纤维技术领域主要研发国家/地区的研发态势,分析了美、日、欧、韩等碳纤维技术先进国家/地区的发展经验;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2010年以来全球碳纤维研究的论文和专利产出年度趋势、领先研发机构、研究热点等进行分析,以反映碳纤维技术主要研发国家/地区、机构的竞争态势;扫描了2015年以来碳纤维技术研发最新动态和技术进展,以揭示前沿研发趋势。论文最后针对我国碳纤维技术研发提出了几点建议,为我国碳纤维技术未来研发决策布局提供咨询建议。

全球高性能计算发展态势分析 下载:35 浏览:323

郑晓欢1 陈明奇1 唐川2 张娟2 房俊民2 《中国科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高性能计算对现代社会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经济活动而言,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战略工具,全球众多国家都极为重视高性能计算能力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随着超级计算机的速度日益提升,以及摩尔定律即将失效的现实,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将重心放到研发下一代高性能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上,引发了新一轮围绕高性能计算机的竞争。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美、欧、日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在高性能计算方面的战略规划与项目部署,分析了现阶段高性能计算发展的挑战与相关发展趋势,最后讨论了我国高性能计算的研制与应用进展,以及可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全球科研数据与计算平台发展及趋势分析 下载:42 浏览:290

张娟 田倩飞 房俊民 唐川 徐婧 王立娜 《中国科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大数据时代,建设先进的科学数据与计算平台已成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需要。本文梳理了近几年全球重要国家、知名科研机构和典型学科领域及大科学计划的数据与计算平台规划、建设与发展状况,重点对比分析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大数据战略规划、综合性及领域专用数据与计算平台发展与特色,总结了先进数据与计算平台的发展规律与未来趋势,可供同类项目进行战略规划和决策参考。

基于全球典型创新指数的中国创新能力分析 下载:75 浏览:372

漆苏1 刘立春2 《中国科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深入了解当前中国创新能力现状,对于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17年发布的多个全球典型创新指数报告,对中国创新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伴随中国创新能力的逐步提升,对全球创新格局的影响在不断增大。近年来,中国研发支出快速增长,在全球的研发份额逐年上升;优势技术领域快速增加,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中国正逐步发展为全球创新的又一核发地带。与此同时,当前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针对其在制度环境、原始创新和企业创新效益方面的存在问题,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消除创新障碍的政策建议。

全球金融治理的合法性困局及其应对 下载:68 浏览:507

廖凡1,2 《中国法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全球金融治理的合法性困局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充分暴露并引起广泛关注。全球金融治理存在三个突出特点,即危机驱动、内在失衡和非正式性。全球金融治理的合法性困局与这三个特点紧密相联,表现为"民主赤字"问题、正当程序问题和规则效力问题。后危机时代,在二十国集团的主导和推动下,国际社会和有关机构从增加主体代表性、强化程序规范性、提升规则权威性等方面尝试"破局"并有所收获,但并未解决全部问题。晚近以来,美国日益突显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倾向,使得全球金融治理的合法性面临新的挑战。未来应当坚定遵循多边主义原则,改革完善既有多边金融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新兴国家主导的治理机构和机制,强化相关议题设置能力,并在反思国际规则"软""硬"之别的基础上,平衡全球金融治理的合法性与实效性。

国家在国际造法进程中的角色与功能——以国际海洋法的形成与运作为例 下载:74 浏览:491

罗欢欣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现代国际秩序建立在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法基础上。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新的国际法规则由国家制定,它们主要通过条约或发展习惯国际法来造法。国家既是国际法规则的缔造者,也是其约束的对象。国际造法是一项综合、立体的过程,除了国际法的技术性内容外,其背后体现了国际关系与政治的复杂博弈。以国际海洋法的形成与运作为例,发展中国家在理论准备、现实介入、政治决策与规则取舍上均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里面有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文化具备先天优势的原因,也有发展中国家对自身在国际造法中的角色认识不足、影响力发挥不够的原因。深度参与国际造法,对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意义重大。

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地土壤磷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下载:88 浏览:528

田沐雨1 郭静1 武国慧2 汪景宽1 《中国土壤》 2020年6期

摘要:
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限制因子。全球草地生态系统分布广泛,且大多位于生态脆弱带,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因而,开展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磷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来,人们对增温、CO2浓度升高、降水格局改变和氮沉降增加等气候因子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磷组分和磷酸酶活性影响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从韩星朴宝剑“辱华广告”看跨文化广告传播策略 下载:68 浏览:373

张洋洋 《新闻传播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各国之间经济领域交往频繁,竞争和摩擦也日趋激烈。广告在促进经济发展、传播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全世界各地消费者的种族、信仰、文化传统等却不尽相同。如果广告传播策略使用不当,就会造成跨文化冲突,于是出现了形式各异的"辱华广告"。

英国政府科学研究投入、布局与管理 下载:67 浏览:418

谷峻战 姜桂兴 《国际科技论坛》 2020年12期

摘要:
英国公投脱欧后,经济和贸易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但其对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视丝毫未减弱。为了提高效率,英国对公共科研资助和管理体系进行了改革,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今天的视野仍然是全球性和战略性的,表现在它资助的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从基础研究、前沿科技到全球热点的几乎所有领域,并能够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选择重点资助对象。此外,英国还十分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希望通过这种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开拓新的市场。

合成氮肥对中国茶园土壤养分供应和活性氮流失的影响 下载:97 浏览:490

乔春连1,2 布仁巴音3 《中国土壤》 2018年1期

摘要:
茶树是我国广泛种植的一种高需氮经济植物。目前,尽管茶园生态系统中已开展了一些模拟氮肥施用的实验,但对于合成氮肥如何影响茶园土壤性质、养分供应及活性氮的流失仍缺乏全面的评估和量化。对2004—2016年间发表的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果显示,施用合成氮肥导致我国茶园土壤p H平均降低0.20,使土壤总无机氮升高172%,对土壤有机碳、有效磷和钾离子浓度无影响。合成氮肥使土壤钙、镁离子浓度分别降低了23%和37%,铝离子浓度上升了近54%。同时,使土壤N2O排放和无机氮淋溶分别增加292%和127%。总体上,大量施用合成氮肥加剧了我国茶园土壤酸化和养分元素的流失,增加了活性氮的流失,威胁着我国茶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后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转变与文化共同体重建 下载:92 浏览:509

巩杰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2016年以来,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后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主流电影的悄然崛起,新电影力量的异军突起,商业类型片在持续完善提升品质,艺术电影在艺术探索中对现实问题进行了及时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在后全球化时代,为了反对和抵制长期以来美国的文化霸权和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入侵,作为民族电影的中国电影在文化、艺术和产业形态的全面勃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后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要获得良性可持续发展,就要进行系统性的价值重构和体系重建。中国电影要在文化生态、作者观念、观众素养和评价评论等方面进行电影文化共同体重构,进而凸显电影作品的精神价值、民族文化和影像技艺,以促进中国电影的持续繁荣发展。

法国革命史学前沿热点问题巡礼——塞尔纳教授2019年末北大讲学述评 下载:32 浏览:225

高毅 马麟贺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法国革命史著名学者、法国大学研究院院士、巴黎第一大学法国革命史研究所所长皮埃尔·塞尔纳教授莅临北大历史系,做了六场有关法国革命史的学术讲座,为我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前沿学术信息,涉及大革命以来法国"极中派"政治文化的演进、法国革命"动物史"、法国革命中的废奴问题、督政府时期对外战争的影响、大西洋和全球视角下的大革命,以及1789年陈情书所反映的大众革命心态等热点问题,新见迭出,发人深思。

发展新理念的推广:尼克松政府与1972年人类环境大会 下载:24 浏览:222

靳小勇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南北方国家间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理念差异,是1972年人类环境大会磋商的关键所在。在大会筹备阶段,发展中国家将环保与贫困问题相关联,以回应美国为首的北方工业化国家的环保倡议。尼克松政府坚持以不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磋商原则,向与会国强调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正式会议中,美国代表团积极推广生态主义的环保理念,对发展中国家在援助问题上坚持"有限义务"的立场。尼克松政府在人类环境大会上生态主义环保理念的推广,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从“跨越大陆的一杯茶”窥探17—18世纪“全球大众消费” 下载:40 浏览:244

黄英俊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18世纪初,随着大量的茶、咖啡和糖被荷兰、英国进口和分销到西欧市场,欧洲全球大众消费便拉开序幕。在整个18世纪,茶和咖啡的价格迅速下跌使平民能够消费这些商品。因此,18世纪下半叶,茶、咖啡和可可成为欧洲人,尤其是市民的普通饮品。当时有一种非常形象的说法,当18世纪末曼彻斯特的一名工人在享用"跨越大陆的一杯茶"的时候,他从中获得四大洲的能量。这杯茶包括中国或锡兰的茶、荷兰或英格兰的代尔夫特瓷茶杯、非洲奴隶生产的南美糖。糖的热量和茶、咖啡的咖啡因能够为从事高强度劳动的工人提供所需能量和兴奋剂,它们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18世纪末欧洲工业革命进程。

开放式创新、全球价值链嵌入与技术创新绩效 下载:56 浏览:416

王智新1 赵景峰2,3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9年3期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视角下,研究开放式创新、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开放式创新显著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全球价值链嵌入并没有显著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开放式创新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交互作用显著正向增强技术创新绩效。这些结论具有非常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同时这些结论保持较强的稳健性。建议,更加重视开放式创新的核心作用,积极拓展和获取外部创新信息;多管齐下疏通传导渠道,发挥开放式创新的技术创新绩效促进效应;提升企业内部创新和外部创新均衡协调力度,增强技术创新绩效。

全球化、区域化与太平洋岛国发展论坛 下载:68 浏览:338

吕桂霞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全球化虽然是发展趋势,但是却给众多的太平洋岛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加之它们小国寡民却有共同利益诉求,因此抱团取暖成为其必然选择。它们组建区域性组织,集体发声,但在现有的区域组织架构下,它们的利益不能得到很好保障,遂在斐济倡议下组建"太平洋岛国发展论坛"。该论坛已召开过三次首脑会议,主要关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个面向所有太平洋岛屿开放的包容性组织。它的成立,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太平洋岛国区域一体化的进程,而且极大地提升了该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生态命运共同体视野下中国本土生态智慧的理念表达与实践路径 下载:59 浏览:406

杜香玉 周琼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0期

摘要:
"逆全球化"思潮使基于共同理念的全球生态治理策略出现"休克式"失效,推动了本土与传统生态理念的回归,中国本土传统的"天人合一""仁爱万物""以时发禁"等生态整体保护、生态和谐伦理、生态适时管理等理念,逐步得到国际环保社会的肯定与认同,是中国生态文明全球化进程中更应该被重视的理念,也是增强中国国际生态话语权、促进生态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转化的较好表达方式。在区域合作基础上拓宽全球生态治理合作路径,加强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建立生态屏障,健全全球生物入侵联合防控及监督机制,既是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推动全球生态治理的基础理论,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