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电视新闻特写的采访与写作研究 下载:70 浏览:372

杨剑 《新闻传播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为了探索电视新闻特写采访与写作的具体策略,首先对现阶段我国电视新闻特写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新闻性与文学性两个方面对电视新闻特写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主题、新闻性与文学性关系处理、立足于社会热点与国计民生以及趣味性四个方面对电视新闻特写的采访与写作技巧进行了研究。

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采访写作方式的改革创新研究 下载:56 浏览:363

努尔兰·胡斯曼 《中国新闻传播》 2020年11期

摘要: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与传统传播时代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传播渠道、传播技术、传播内容以及受众的媒体习惯等方面。可以说,这些变革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既是冲击,亦是机遇。如果能够顺应传播时代变化做好改革创新,新闻记者等工作人员将会在新媒体时代赢得新的发展和突破,反之则将被时代所淘汰。对此,探索新闻记者各项专业业务,如采访写作方式的改革创新就成为当前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方向。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采访写作带来的冲击,进而从采访与写作方式两方面提出了改革创新路径。

新闻采访写作实践中的独特视角之研究 下载:56 浏览:338

李季 《中国新闻传播》 2019年4期

摘要: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采访写作要打破常规思维的禁锢,在遵循新闻真实性、现实性的基础上,追求新闻采访写作的新颖独特,通过标新立异来提升新闻报道对受众的吸引力,使受众从更多的角度了解新闻事件本质,引发受众的共鸣。本文从分析新闻采访写作实践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如何在新闻采访写作实践中形成独特视角进行研究探讨,期望对提高新闻记者的采访写作水平有所帮助。

智能化写作对于新闻创作的影响分析 下载:56 浏览:382

胡丽娟 《中国新闻传播》 2018年3期

摘要:
智能化带给新闻创作的不仅是技术变革,还体现了人们对智能化观念与认识的变化。在大数据支撑下,新闻创作仍旧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利用智能化来提高新闻创作效率,从而超越了传统新闻创作。本文以新闻创作为探讨主体,着重针对智能化写作对于新闻创作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何其芳的自传性写作与自我检讨 下载:64 浏览:382

刘璐 《中国文学》 2019年8期

摘要:
何其芳写于延安的自传性诗歌充满了矛盾、分裂和自我检讨,这与他追求进步的意愿和解释自己的压力相关,也与抗战初期延安鲁艺同志亲密交往的文化环境和日常性生活检讨会的制度有直接关联,何其芳追求自我成长的内在逻辑与具有鲜明革命指向的延安文化逻辑之间不免微妙的偏离与彼此"错认"。正是超然的抒情方式和"青春情结"使他始终陷于"看风景"的结构中而与周遭世界相疏离,难以突破主体状态,也带来了主体的矛盾和苦恼。

论AI写作与记忆异化 下载:58 浏览:381

侯建魁 《中国文学》 2019年7期

摘要:
时下AI写作正成为一个蓬勃生发的热点,于是对其的关注与研究便是有现实必要和重大意义的。本文将以AI写作与记忆异化为出发和旨归,拟从AI写作的身份认同及其写作伦理、人的异化与记忆异化、AI写作带给文艺圈的警醒等三个方面来剖析阐释AI写作与记忆异化的前因后果、关联影响和重大意义。

论“恢复党权运动”与《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的写作 下载:63 浏览:392

邹佳良 《中国文学》 2018年10期

摘要:
1926年末至1927年初,国民党左派忌惮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权力过大,发起声势浩大的"恢复党权运动",以压制其日益膨胀的独裁野心和独裁行为。在此运动中,郭沫若是蒋介石极力拉拢的人物。郭沫若却选择支持左派,积极游说手握兵权的李宗仁和朱培德反蒋以支持武汉中央,又在朱德家中写出了反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此背景之下重读檄文,可以看出《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既是郭沫若的反蒋宣言,也隶属于"恢复党权运动"的言说体系。

个人写作、时代语境与编者意愿——汇校视域下的穆旦晚年诗歌研究 下载:56 浏览:353

易彬 《中国文学》 2018年8期

摘要:
目前所见的穆旦晚年诗歌是个人写作、时代语境和编者意愿共同融合的一种奇妙混合物。本文运用文献学的汇校视域细察这种复杂的状况,既可见在"1976年"这一时间节点上,作家写作与时代语境、个人境况之间的特殊关联;也能凸显当代作家文献整理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之清理,如写作时间和异文的厘定以及作品整理者的相关意图的辨析。

新世纪剧坛的“跨界写作” 下载:64 浏览:487

李致 宋宇 《文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跨界写作"是新世纪剧坛缓解"文本缺失"危机,实现自我救赎的重要"突破点"。从事戏剧理论研究和翻译的学者,熟谙剧场艺术的小说家和诗人,以及从事戏剧院团排演工作的导演和演员是"跨界写作"中的主力"外援"。"跨界写作"浪潮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在经典改编、故事叙述与空间调度等不同层面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外援"职业化趋向与"新作"改编类问题也同时凸显。"外援"唯有重塑剧作家的主体性,"新作"方可以文化的深度与灵魂的重力为新世纪剧场营造真正的未来。

悬置移情的写作与上海经验的呈现方式——关于《繁花》的琐思 下载:44 浏览:323

朱羽 《文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在鲁迅、张爱玲与王安忆关于上海的描摹中,叙述者的肉身位置隐然可见且各具特色;与前者相比照,《繁花》所拥有的位置感尤可玩味,这也涉及某种经验层次及其独特的呈现方式。尤其在关涉"前三十年"的单数章节中,《繁花》的书写技艺使得对于每一种语言、修辞、观念的全然移情变得不再可能。由此,它从形式上抵抗了单一的、庸俗化的上海刻板印象,为更进一步的思考提供了准备。

歧路复返与自我引渡——读《十月》“新女性写作专辑” 下载:52 浏览:346

罗雅琳 《文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十月》"新女性写作专辑"中的作品通过重新理解女性的城市境遇、书写浪漫女性的成熟过程,尝试使"新女性写作"实现"歧路复返"与"自我引渡"。"歧路复返"意味着女性写作者在刻意追求与主流文学的差异之后,重新尝试以新的方式切入主流议题。这要求作者首先理解性别问题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然后再将其还原到具体的社会语境中去。"自我引渡"意味着女性文学角色不再期待男性拯救者,而是在艰难的"涉渡"中实现自我肯定并完成自我教育。对于"新女性写作"的讨论,并非要将参差百态的文学作品塞入一个狭窄的概念,而是对目前文学状况的更高要求。

再写女性——从“新女性写作专辑”论当代女性写作的性别意识与文化策略 下载:49 浏览:351

李蔚超 《文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论文以当代重要的文学期刊《十月》组织发表的"新女性写作专辑"的文本为对象,借助文本分析、文化研究方法论和女性主义理论等方式,将这一组当代重要的女作家放置在当代文学史女性写作的历史脉络和当下社会文化整体情境中考量。论文认为,在当下的"新女性写作"中,尽管女作家们并没有标举鲜明的性别意识和性别立场,但是她们延续了百年汉语文学中的女性写作传统,以个案的方式呈现当代社会文化中与主流价值和男权—父权秩序形成"差异性"的女性经验。通过女性写作,女作家在限度中实现了对室内化、中产阶级家庭标准、新左翼叙事等问题的反思与改写。

在言说与文本之间——“新女性写作专辑”的一种读法 下载:47 浏览:352

贺嘉钰1,2 《文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新女性写作"的概念在具体的书写与思考中逐渐明晰,它源自号召,成型为一次集体行动,基于对"性别观"的自我审视,多位当代女性作家以新近创作的文本推进着她们对性别、对自我的理解。本文意图以集结在《十月》杂志"新女性写作"专辑中的具体文本为样本,在细读中一窥当代女性作家如何在自觉的性别观念认知之上展开写作,完成对女性价值、女性生存处境、女性生命状态的关注和反思。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自利性”农民形象的剖析 下载:46 浏览:361

吴都保 《文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通过农民"猫腻"行为的描写,展示出物质贫乏年代"下属群体"出于生存本能的"物质自利性"的自我保护行为。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农业合作化运动试图通过"农业技术"提高物质生产来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以此解决农民意识中"信仰"与"物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作家也因其矛盾与冲突而陷入"道"与"器"写作立场的抉择困境,从而建构了"自上而下"的"显性"叙事和"自下而上"的"隐性"叙事两种叙事模式,折射出政治场域的理性真实和文学场域的感性真实两种不同的历史记忆。

代言式底层文学写作的叙事缺陷与文学症候——以《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为例 下载:46 浏览:348

张艳庭 《文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作为底层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广受好评之余,它也集中呈现了诸多代言式底层文学写作的问题。从其上帝般的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独白型的叙述结构,新闻化的片断堆砌,以偶然推导必然的因果逻辑,仓促的叙事闭合等叙事特征方面考察,可以看到《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过于注重社会关怀的表达,却缺乏足够的个体关怀,削弱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进而削弱了小说的文学价值。

革命的“写作”如何可能——再探“左联”时期丁玲的创作 下载:62 浏览:443

吴舒洁 《文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丁玲的"向左转"不仅在于政治立场的转变,更具体表现在写作形态的变化上。她在1930年代以《水》为代表的"大众化"写作,深刻内在于"左联"的政治运动与文艺组织中。通过对"写什么"及"怎么写"的不断探索,丁玲将写作落实为一种政治实践,在写作中重塑主体与大众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丁玲自觉进入"无产阶级文学"的写作轨道,但也因为1930年代革命政治的局限,写作主体未能真正克服其与革命主体之间的分裂,从而形成了丁玲革命写作中的两副笔墨。.

博物经验与浪漫精神:英国自然写作传统中的多萝西·华兹华斯创作 下载:20 浏览:417

吴靓媛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5期

摘要:
多萝西·华兹华斯的自然写作突出表现了"博物经验"与"浪漫精神"这两大特质,并在其个人经历与创作风格的影响下产生了变异与融合:其创作在题材、思想和风格方面,上承吉尔伯特·怀特的博物写作之风,下启W·H·赫德逊、理查德·杰弗里斯的浪漫主义自然写作,其中蕴含的博物经验与浪漫精神一直绵延到当代英国新自然写作之中。本文将多萝西·华兹华斯的创作置于英国自然写作传统中,从博物经验与浪漫精神的角度揭示多萝西的自然写作被遮蔽的价值。

1960年代写作班子“马文兵”的历史考察 下载:63 浏览:246

杨伟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6期

摘要:
"马文兵"是1960年代首届中国人民大学"文艺理论研究班"学员集体写作的笔名,这个写作班子写过很多"大批判"文章,对当时文艺潮流的走向有过不小的影响。本文发掘梳理相关史料,回顾"马文兵"写作班子的背景、组织、写作模式等,希望将此作为一种文学史现象来分析,从一个侧面考察"文革"前夕文坛的状况,并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过程中的曲折给予历史的理解。

司法说理的市场结构与模式选择——从判决书的写作切入 下载:56 浏览:360

方乐 《法学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司法说理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技术,更是一种市场化行为。这一行为的市场化特征由内、外两重结构组成。就外部市场结构而言,因由开放社会的到来所造成的社会结构开放性以及社会价值多元化,不仅使得司法说理的格式化力量逐步在减弱,也导致国家统一性的书写模式和简单化的司法说理方式无法满足社会多元化的司法需求。就内部市场结构而言,尽管一直以来它都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并且也未发生大规模阻碍法官在司法说理上的知识突破或者利益隐藏的情形,但也在悄然分化并日渐朝着开放性的趋势转变。司法说理必须因应这种开放社会所带来的市场化需要,建立起一种以"面向当事人"为主兼及"面向社会"的司法说理分工,以便满足不同司法说理需求的同时,通过法院/法官之间的良性司法说理竞争建立起司法的新权威。

大专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提高的方法探讨 下载:58 浏览:409

康建宏 《当代市场营销》 2019年4期

摘要:
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合作的不断加强,各国交往的日益密切,英语已经成为重要的沟通渠道和手段。英语在教育教学领域是重要学科,大专英语教学致力于培养读写能力兼备的人才,很多大专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尚可,但是写作能力较为欠缺,尤其是对英文翻译、对外贸易等专业学生影响更大,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会有一定影响,必须重视和加强写作教学,提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文章对大专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概述,并分析如何提高大专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希望大专生的读写水平都能稳步提升,使我国的英语整体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
[1/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