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定向沉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间接法测试土壤中有效硫 下载:86 浏览:490

李仓伟 《中国土壤》 2020年8期

摘要:
通过试验建立了一种定向沉淀技术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土壤样品中有效硫的分析方法。实验对共存干扰离子的消除、共存干扰离子的最大允许含量、方法的检出限、检测范围、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土壤有效硫的检测条件。在最佳仪器工作条件下,采用过氧化剂氧化浸提液中的有机质、盐酸分解碳酸根离子、铝盐络合溶液中氟离子、计算中扣除铬等方法,消除了测定过程中的干扰。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测定土壤中有效硫的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72%~3.31%之间,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0%~115%。应用本方法对土壤有效态成分标准物质GBW07412a、GBW07413a、GBW07414a、GBW07415a、GBW07416a进行了分析,测定值与认定值吻合较好,偏差范围满足国标要求。与传统的国标比浊方法相比,本实验方法操作更为简便快速,减少了重金属氯化钡的用量,污染小,准确度和精密度高,可用于批量农田土壤和森林土壤样品2.37~1538 mg kg-1有效硫的测定,检出限为0.79 mg kg-1。

带内筒伞型顶微内压储罐的设计 下载:30 浏览:275

穆传冰 《装备技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介绍了一种在国内很少采用的伞型顶储罐结构。该储罐采用内套筒结构,设计压力较高,伞型顶结构在国内规范中并无相应的计算方法。按储罐各部位详细列出了设计计算方法和相应依据,并对储罐的设计结构的和设计规范选择进行了相关讨论。

表面活性剂对奥氏体不锈钢材料TIG焊熔深的影响 下载:55 浏览:329

刘白鸽1,2 程伟2 张聪华1,2 《装备技术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奥氏体不锈钢材料TIG焊熔深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化TIG电弧焊接能够大幅度提高焊接熔深及焊接效率。

P2结构层状复合金属氧化物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下载:31 浏览:316

刘建文1 姜贺阳1 孙驰航1 骆文彬1 毛景2 代克化1,3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11期

摘要:
目前,碱金属(锂、钠、钾等)离子电池中的锂离子电池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力地支撑了社会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然而,由于锂在地壳中的丰度较低,以较高丰度的钠为基础的钠离子电池引起了研究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正极材料是制约钠离子电池实用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需要开发出面向实际应用的正极材料。P2结构层状复合金属氧化物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资源丰富、制备简单、结构稳定、放电容量高、倍率性能好和循环稳定性较好等优点,获得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具有实用化前景。这一系列材料由于涉及到多种过渡金属元素的组合,较为复杂。本文针对含单一过渡金属、二元组分过渡金属、三元及以上组分过渡金属的P2结构材料及其优化改性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力求厘清研究脉络,梳理研究思路,并给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与预测。P2结构材料的主要问题是提高其初始放电容量,氧还原的应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向。此外,优化材料组分及采用具有丰富储量、低成本、高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的原材料是进一步降低成本并保护环境的重要研究方向。

金属-二氧化碳电池的发展:机理及关键材料 下载:28 浏览:321

徐昌藩1 房鑫1 湛菁1 陈佳希1 梁风2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10期

摘要:
金属-二氧化碳(Me-CO2)电池结合了先进储能和有效固定CO2的双重特性,被视为下一代能源转换和储存以及CO2捕获和利用器件的潜在候选者。然而,目前Me-CO2电池面临如倍率性能差、高极化率、CO2转换效率低、循环寿命短等一系列的挑战。为了便于了解Me-CO2电池的最新研究并促进其发展,本文系统地总结、比较和讨论了基于金属(锂、钠、铝、锌、钾)阳极的Me-CO2电池的发展,包括电池放电/充电机制、阴极材料/电催化剂、电解质、金属电极等,着重阐明了电极和电解质等功能材料对电极反应稳定性和速率的影响,展望了合理构建电池材料的前景和方向,为Me-CO2电池的发展提供指导。

超亲水疏油材料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 下载:29 浏览:322

李孝建1 张海军1 李赛赛1 张俊1 贾全利2 张少伟1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10期

摘要:
含油污水的随意排放对海洋、沿海周边环境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传统的油水分离方法易造成环境二次污染,同时也是对有限资源的一种损耗。因此,如何高效环保地解决含油污水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物理过滤/吸附法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分离方法,基于仿生学原理,许多可用于物理选择性分离的超亲油疏水和超亲水疏油材料被制备出来。超亲油疏水材料易被油污染,重复利用率低;相比之下,超亲水疏油材料具有自清洁性且重复利用率高,在油水分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根据基底材料的选择不同,本文综述了金属基以及高分子基超亲水疏油材料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其优缺点,并对今后超亲水疏油材料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

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 下载:35 浏览:307

吴文浩 雷文 王丽琼 王森 张海军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单原子催化剂作为一种原子尺度的催化剂,在制氢、CO氧化及光催化等领域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大量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证实了金属单原子和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由两者之间电荷转移引起的电子结构改变是单原子催化剂具有高的选择性和催化活性的主要原因。本文着重综述了近年来共沉淀法、化学还原法及浸渍法所制备单原子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并进行展望。

三维石墨烯基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下载:58 浏览:420

刘杰 曾渊 张俊 张海军 刘江昊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8期

摘要:
石墨烯具有单层碳原子组成的六方晶系晶体结构及独特的电学、化学、力学和热学性质。然而,由于石墨烯片层之间较强的π-π键和范德华力,导致易团聚或堆积,使其比表面积大幅减小,严重损害其性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构建具有多孔结构的三维石墨烯基材料,不仅保留了石墨烯优秀的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等本征特性,而且获得密度低、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等结构优点,进而满足吸附剂、催化剂载体、生物传感器及电池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等先进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需要。因此,开发三维石墨烯基材料的先进制备方法成为本领域研究的热点方向。本文综述了三维石墨烯基材料的现有制备方法,包括自组装法(水热还原法、化学还原法及冷冻干燥法)、模板法(胶体模板法、模板辅助化学气相沉积法及模板辅助水热还原法)和3D打印法(直写成型法、喷墨打印法、熔融沉积成型法、光固化成型法、选区激光烧结法及选区激光熔融法),总结了上述方法的优点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对三维石墨烯基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硅藻土基吸附与光催化材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下载:58 浏览:410

何洪波1,2 罗一旻2 罗荘竹2 余长林3,4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硅藻土是一种由硅藻遗骸所形成的多孔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抗腐蚀性好和绿色无毒等优点。作为一种原料易得且价格低廉的吸附与催化载体材料,硅藻土在水处理方面表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天然硅藻土中含有不同比例的金属氧化物杂质,会降低硅藻土的孔隙率和影响其吸附及催化活性。因此,表面修饰和复合改性增强硅藻土吸附及催化性能是目前硅藻土材料应用于水处理方向的研究重点。本文从吸附和光催化原理出发,分析了不同表面修饰及复合改性方法对硅藻土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总结了硅藻土基材料在有机废水,富营养污水和重金属离子废水等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对硅藻土基吸附与光催化材料的发展和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和展望。

冶金液压设备系统压力故障排除及日常维护 下载:72 浏览:469

陈传盛 《中国设备》 2018年4期

摘要:
常规液压系统压力故障原因,判断和排除故障的方法。

选择性油水分离材料 下载:61 浏览:416

张俊 韩磊 曾渊 田亮 张海军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当前水环境日益恶化,水污染日益加重,尤其是石油泄漏和有机污染物肆意排放给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因此,高效油水分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主要通过物理吸附、化学分散以及生物降解等方法进行油污清理;化学分散和生物降解法易对海洋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物理吸附具有易于回收及无污染等优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物理过滤和物理吸附油水分离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尚待解决的难点,同时也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热点及发展方向。

钠基固体电解质及其在能源上的应用 下载:61 浏览:407

张庆凯 梁风 姚耀春 马文会 杨斌 戴永年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由于以钠基固体电解质为核心的新型钠电池体系具有低成本和高安全性,在能源领域应用潜力巨大。高离子电导率和稳定性是钠基固体电解质应用于新型钠电池体系的前提。近年来,人们通过对制备方法改进和掺杂改性等方面的研究显著提高了钠基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和稳定性。此外,新型钠电池体系亟需解决固体电解质与电极间的界面接触性差和界面稳定性差等问题。本文首先总结了β″-Al2O3、NASICON型、硫化物类和聚合物类钠基固体电解质的研究进展,然后介绍了钠基固体电解质在以钠-硫电池,有机/水混合系钠-空气电池和全固态钠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新型钠电池体系中的应用情况,并对界面问题和采取的解决策略进行系统论述。基于固体电解质的新型钠电池体系在能源上的大规模应用还需要电池材料、界面和电池设计等多方面的研究同时突破。

乳状液膜法处理钢铁冶金烧结烟气脱硫含铊废水 下载:57 浏览:465

王慧斌 《冶金学报》 2020年11期

摘要:
乳状液膜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物质纯化分离技术,在分离较低浓度物质上具有很好的效果。通过乳状液膜法处理钢铁冶金烧结烟气脱硫含铊废水,结果显示,相比于絮凝法、螯合法等传统方法,乳状液膜法处理钢铁冶金烧结烟气脱硫含铊废水优势明显。在各影响因子最佳反应条件下反应15 min,铊离子的最大去除率达到99.76%,去除效果较好。

卡尔多炉处理复杂物料工艺的研究 下载:66 浏览:477

刘益民 《冶金学报》 2020年9期

摘要:
针对卡尔多炉在处理复杂物料时存在的熔炼渣渣含金银高,返料增多,熔炼吹炼效率不高等问题,通过对渣型研究,探索最佳物料配比及试剂配比;对氧枪枪头和吹炼枪枪头的改进,缩短熔炼周期及吹炼周期。对工艺进行优化及设备进行改进后,实现了生产的平稳运行,确保了产品质量。

钢铁设备中风机设备检修的探讨 下载:75 浏览:466

张海璇 赵祥栋 《冶金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提出了钢铁设备中的风机设备好坏直接影响着钢铁生产的整体运行,而且和安全隐患关系密切,通过检修手段优化风机设备的性能,其包括风机设备中的轮轴、轴承、叶轮机等部分,保证了风机设备的正常运行。

煤矿井下切顶卸压无煤柱综采工艺技术研究 下载:76 浏览:442

贾云峰1,2 《冶金技术》 2020年10期

摘要:
提出了一种新的煤矿井下切顶卸压无煤柱综采工艺技术,提出了采用滑移让位护帮加波浪式多阻护帮锚杆支护方案,能够有效地控制顶板的结构变形,根据实际验证表明该综采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提升巷道顶板和围岩的结构稳定性,提升井下综采作业效率和煤炭的出采率,具有极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芜湖新兴焦炭置换法停炉新工艺 下载:49 浏览:487

李珏明 李红全 沈洪流 李志刚 谬德明 《冶金技术》 2020年10期

摘要:
焦炭置换法停炉工艺是通过用焦炭置换风口带以上料柱进行停炉,使高炉停炉后在扒炉过程中采用热扒形式,利用焦炭轻、流动性好的特点,让其自动流出炉外,同时还能少打水,保护高炉耐材的寿命,并且扒出的焦炭不含杂质可以不用筛分继续使用,经济效益明显。

冶金行业电子称量系统的应用和故障处理 下载:50 浏览:456

唐龙 《冶金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阐述了电子称量系统在冶金行业炼钢生产物料测量与控制上的应用和故障处理方法,主要介绍了电子称量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故障检测及处理方法。

奥斯麦特炼铅工艺基本原理研究 下载:55 浏览:475

马忠旭1 姜有泽2 《冶金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针对传统的烧结—鼓风炉还原工艺生产流程长、能耗高、返料量大、SO2利用率低、铅蒸气和铅粉尘污染环境、劳动条件差等问题,世界各国开展了大量研究。按照实现强化作业的技术手段可分为闪速熔炼和熔池熔炼两大类,奥斯麦特属于典型的熔池熔炼。为加深对奥斯麦特炼铅工艺基本原理的理解,从原料入手,分析了渣型控制、分解过程、氧化熔炼过程和还原过程,找出了理论上的合理渣型要求和操作要点。

铅酸电池负极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下载:78 浏览:405

李宵波1,2 张盼盼1,2 何亚鹏1,2 黄惠1,2,3 郭忠诚1,2,3 《新材料》 2020年10期

摘要:
近年来,环境污染与化石能源日益匮乏,使得储能设备不断发展更新。电池作为新型储能设备在能源供给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目前二次电池市场中使用最广泛的主要还是锂离子电池及铅酸电池。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体积小等优点,有超越铅酸电池的趋势,但因低温容量衰减严重、高温易爆炸等缺点导致其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铅酸电池具有使用温度范围较宽、安全可靠以及售价低廉等优势,在工业使用方面更具有普遍性。铅酸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失效问题。目前铅酸电池失效模式主要起源于正负极早期容量损失、板栅腐蚀以及负极硫酸盐化等。作为混合动力汽车常用的动力来源,铅酸电池需在高倍率放电部分荷电状态(HRPSoC)下运行,此时,决定电池寿命的主要因素是负极是否失效。负极失效使得电池性能急剧下降、寿命缩短,而铅酸电池负极添加剂能够在不同程度上解决负极失效问题。本文对铅酸电池常用的负极添加剂的研究发展概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其进行了展望。铅酸电池负极添加剂主要包括碳材料、导电聚合物、无机或金属氧化物等,可以提高电池负极活性物质(NAM)的利用率,改善大电流放电、低温充放电、快速充电等性能。同时碳、聚苯胺、无机或金属氧化物等材料的加入能够分担铅酸电池负极的部分充电电流,减缓大电流对负极的冲击、抑制负极铅硫酸盐化、提高电池高倍率放电部分荷电状态循环寿命、降低负极放电深度、升高电池析氢电位、降低电池失水。
[1/17]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