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远期角膜生物力学评估 下载:68 浏览:368

李晶 魏升升 张耀花 杜婧 万雅群 李勇 刘建国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6期

摘要:
目的应用眼反应分析仪(ORA)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远期角膜生物力学变化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113例(225只眼)LASIK手术后远期患者(6~18年)进行角膜生物力学测量,平均随访年限(9.12±4.38)年。收集在我院行手术前检查并行LASIK手术患者85例(170只眼),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作为未手术对照组及手术后早期对照组。应用ORA检查可获得角膜滞后量(CH)和角膜阻力因子(CRF)等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分析LASIK手术后远期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变化特点。结果 LASIK手术后远期、手术后早期、未手术组CH分别为8.54±1.09、7.18±1.27、9.77±1.31;CRF分别为7.50±1.33、6.37±1.26、10.02±1.43。与未手术角膜组对比,LASIK手术后远期、手术后早期CH(F=139.62,P<0.01)、CRF(F=242.60,P<0.01)均有统计学差异。手术后远期、手术后早期相比,远期CH、CRF值均高于近期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LASIK手术后角膜生物力学有所下降,手术后远期、早期改变趋势一致。LASIK术后远期较早期相比角膜生物力学更加稳定。

低分子有机酸对贵州黄壤中镉释放及形态的影响 下载:74 浏览:479

刘桂 华敖明 柴冠群 任婧 秦松 范成五 《中国土壤》 2018年12期

摘要:
以贵州典型黄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的柠檬酸、苹果酸及酒石酸作为浸提剂,通过振荡浸提法及BCR连续提取法,研究了低分子有机酸对黄壤中Cd的浸提作用及黄壤中Cd的形态变化。同时,分析了低分子有机酸对黄壤中Cd活化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3种低分子有机酸均可促进土壤Cd的浸出,且随有机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浸提效果大小为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苹果酸、酒石酸分别与柠檬酸复合添加的浸提率,均高于单一添加苹果酸、酒石酸,小于单一柠檬酸。在有机酸作用下,土壤中弱酸可溶态Cd比例增加,增幅在21.11%~64.25%之间;可还原态Cd减少,降幅为7.88%~24.03%之间。可氧化态和残渣态Cd变化不大。有机酸的复合添加后,可进一步增加土壤中弱酸可溶态Cd,降低可还原态Cd,其中复合方式N5+P5效果最明显,但会增加土壤中Cd活化的环境风险。环境风险分析表明,柠檬酸对土壤中Cd活化的环境风险要远大于苹果酸和酒石酸,且随有机酸浓度的增加有增加趋势。

基于CBCT影像组学与常规CT影像组学分析早期肺癌SBRT早期反应的一致性 下载:35 浏览:333

侯利桥1 周超1 许韵宇2 王微1 汤幸妮1 孟胤男1 贾海健1 于长辉1 杨海华1 《肿瘤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目的]评价计划CT(pCT)和锥形术CT(CBCT)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的一致性。[方法]30例早期肺癌并接受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的患者,每次治疗之前都进行了CBCT扫描配对。平均每日肿瘤缩减率定义为主要终点。从pCT、第一次CBCT(CBCT1)、最后一次CBCT(CBCT last)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基于R语言计算特征间相关系数及利用LASSO算法筛选特征。[结果]每例患者各图像分别提取222个影像组学特征,特征间相关系数大于0.7及LASSO算法筛选特征后,对于pCT、CBCT1及CBCTlast各筛选了5、4、5个特征。pCT及CBCT1中存在2个相同特征,pCT与CBCTlast存在3个相同特征,有2个特征在三种图像中都得到。[结论]某些特征在p CT及CBCT中具有一致性。

二代测序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分子遗传学检测中的应用 下载:49 浏览:317

马强 孙婉玲 《肿瘤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疾病,为获得最佳预后,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监测以及预后分层至关重要。全文在总结MM患者分子遗传学改变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在指导治疗、MRD监测、预后分层中的潜在价值及现存问题,旨在充分了解NGS在MM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鼻咽癌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下载:30 浏览:264

朱宏明 尹丽 何侠 《肿瘤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涉及多个阶段过程。虽然近年来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明显提高,但鼻咽癌的死亡率仍然很高。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许多新的分子标志物的出现给鼻咽癌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等各个方面带来了新的希望。全文就近年来一些鼻咽癌各阶段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两种不同LASIK手术对角膜后表面高度影响的临床研究 下载:64 浏览:385

王亚茹 周艳峰 《中国眼科杂志》 2018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飞秒制瓣LASIK(FS-LASIK)及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对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同期行近视及近视散光矫正患者85例(170只眼),其中飞秒制瓣LASIK组46例(92只眼),SBK组39例(78只眼),再按等效球镜分为中低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对患者行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测量角膜顶点、角膜最薄点和以顶点为圆心2 mm(中央区)、4 mm(近周边区)及6 mm(远周边区)直径上总共26个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下中低度及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四组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角膜顶点、最薄点及中央区轻度后移,近周边区及远周边区轻度前凸。术后各时间点及各观察部位四组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制瓣LASIK和SBK术对中低度及高度近视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影响均较小,其总体趋势为中央区轻微后移,周边区轻度前凸。

膜联蛋白A7对肿瘤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及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下载:78 浏览:428

王丽 周淑亭 黄玉红 张军 王静文 黄贺 吴颖 唐建武 《肿瘤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目的]研究Annexin A7基因对肿瘤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sh RNA干扰技术稳定转染小鼠Hca-P细胞,获得Annexin A7下调表达及Hca-P无关序列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q RT-PCR分别检测Annexin A7对黏附相关分子FAK、Src、E-cadherin等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应用淋巴结粘附及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Annexin A7下调对Hca-P细胞淋巴结粘附及侵袭能力的干扰。[结果]Annexin A7基因表达下调组细胞的FAK和Src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较A7无关序列组分别上升1.81倍、1.80倍及1.58倍、1.59倍(P<0.05),E-cadherin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则分别下降54.11%和54.27%,而上述分子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在未处理Hca-P组与A7无关序列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在Annexin A7下调后Hca-P细胞的淋巴结粘附及侵袭能力上升,Sh RNA-Annexin A7组淋巴结黏附细胞数(1074±162.8)显著性多于A7无关序列组(234.7±40.08)及Hca-P组(220.3±39.53)(P<0.05),Sh RNA-A7细胞组穿过小室的细胞数目(294.8±64.40)明显多于A7无关序列细胞组(79±28.04)及Hca-P细胞组(57.60±25.62)(P<0.05),而Hca-P与无关序列细胞组之间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nnexin A7可通过影响黏附相关分子FAK、Src、E-cadherin等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改变Hca-P细胞生物学行为。

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在FEMTO-LASIK术前行优化脉冲光治疗的前瞻性评价 下载:56 浏览:360

张青 王静 许育新 陶黎明 《中国眼科杂志》 2018年1期

摘要:
目的观察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术前行优化脉冲光(OPT)治疗对飞秒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FEMTO-LASIK)术后眼表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7月来我院拟行FEMTO-LASIK手术并有轻、中度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患者28例(56只眼)。所有患者均行双眼FEMTO-LASIK手术,随机选取一眼为实验组,术前行OPT治疗联合睑板腺按摩,另一眼为对照组,不予OPT治疗,单纯予睑板腺按摩。术后1周、1个月分别完成睑缘形态评分、睑板腺脂质分泌、泪膜破裂时间、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等检查。结果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睑缘形态、分泌物性状评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且实验眼评分低于对照眼。术后1个月,各项指标两组眼部评分有统计学差异,且实验眼评分低于对照眼。5项指标中除睑缘形态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F=14.67,P<0.01)外,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睑缘形态实验组不同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T联合睑板腺按摩较单纯睑板腺按摩更易使MGD患者睑脂排出,进而改善了睑板腺功能及泪膜的稳定状态。

自体血清滴眼液治疗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丝状角膜炎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下载:59 浏览:367

蒋勤花 于妍娉 《中国眼科杂志》 2018年1期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血清滴眼液治疗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丝状角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于本院眼科以丝状角膜炎为诊断进行治疗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50只眼),予临床常规治疗;实验组26例(50只眼),予自体血清滴眼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角膜卷丝数量和症状、体征评分和治愈时间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其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角膜卷丝数量和症状、体征评分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角膜卷丝数量和症状、体征评分水平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愈时间(12.77±2.01)d及复发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2.77±2.01)d/18.00%,P<0.05;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Z=-2.339,P<0.05),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72.00%),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2.439,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显著(2=10.000,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7.200,P<0.05)。结论自体血清滴眼液可有效减少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后丝状角膜炎患者角膜卷丝数量、缩短治愈时间,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师夷”以“制夷”:鸦片战争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 下载:61 浏览:267

赵述颖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鸦片战争前后是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艰难时期,在复杂的文化背景下,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排斥又相互交织。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抛弃守旧观念,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积极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在文化选择上展现了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强烈的家国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文化精神

虚构的贫穷——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经济身份认同 下载:69 浏览:357

孙逊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20世纪前半叶的知识分子在叙述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时,大多倾向于作出低估。这种现象与晚清以来科举制被取消的重大变化有直接关系,即由于知识分子无法继续通过科举制准确地定位自身,所以他们不得不用重构自身经济身份的方法来确定自身在社会的位置。而这一切又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在建构中国的现代性的过程中所造成的种种话语的扭曲和随之而来的逻辑错位的一种表述。

文本内部的日本——论陈映真小说中的殖民记忆 下载:57 浏览:373

赵牧1,2 《中国文学》 2018年11期

摘要:
日据时期的殖民地记忆构成战后台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陈映真在书写相关记忆时更多从象征层面发掘其意义。在他早期的"密教"式书写中,较少触及日据时期台湾社会普遍的殖民臣服意识,而是尽力发掘其间的抵抗记忆,并通过象征方式将其隐秘地纳入台湾左翼知识分子的精神谱系;1980年代以降,台湾左翼思想来源中的大陆因素在其创作中得到正面表现,殖民地抵抗记忆开始与革命想象明确关联起来,但清理历史负担和资本批判的同时,也试图于正反两方面从日据记忆中询唤出新型跨国经济和文化殖民的叛逆者。

在平民与智识阶层间的“游离者”——192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一种形态 下载:58 浏览:403

张学谦 《中国文学》 2018年2期

摘要:
1920年代中后期"平民主义"与政党革命的兴起也使青年知识分子远离了政治活动。这一时期不少青年知识分子怀揣着新文化的理想走进了文化界。然而,他们却未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理想,反倒变成了游走于知识阶层与平民阶层之间的"游离者"。他们既不认可知识精英的做法,又不满意平民的觉悟,他们独自寻觅自我与文化社会的变革途径。"游离者"形态的青年知识分子既是"五四"后知识青年的一种特殊形态,又是深入理解1920年代中后期知识青年处境的重要途径。

表征的张力:农民叙事话语、文学修辞与数码语言 下载:44 浏览:317

南帆 《文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文学修辞的特殊意义是劝导读者进入作者暗示的"价值领域"。文学语言"大众化"背后的"价值领域"是"文学为什么人"的问题。由于农村包围城市的著名革命构想,文学史仿佛形成一个观念:文学语言的"大众化"总是与乡村的农民语言联系起来。以赵树理小说语言为例,论文讨论了农民叙事话语与知识分子叙事话语的内在差异,继而指出农民叙事话语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遭遇的困境。论文认为,一批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小说可视为另一种知识分子叙事话语的产物,论文具体分析了《创业史》的文学修辞。虽然农业合作化运动已经中止,但是知识分子叙事话语意识到的问题并未消失,可以在张炜的《古船》之中发现相似的文学修辞,只不过这种文学修辞从社会学图景的想象退回象征性的审美意象。李子柒小视频的农村叙事提供的文学修辞建立于数码语言与小资美学的基础上,这种语言背后的合作模式远远超出了传统农民叙事话语与知识分子叙事话语的视野。新的可能正在出现。

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制备聚乙烯及聚卤代烯烃 下载:29 浏览:345

孙连伟1 孙中鹤2 王雪3 徐林3 冯岸超1,4 张立群1,4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12期

摘要:
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CLRP)可以用于制备分子量分布窄、分子链缺陷少的聚合物,如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偏氯乙烯(PVDC)和聚偏氟乙烯(PVDF),且易控制上述单体与其他单体共聚得到嵌段聚合物。本文调研了近年来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如碘转移聚合(ITP)、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NMP)、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和金属催化的活性自由基聚合(OMRP)等)制备聚乙烯和聚卤代烯烃等方面的工作,并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百部生物碱的全合成 下载:33 浏览:337

吴晓晓1,2 马开庆3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11期

摘要:
百部生物碱是从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和其近缘植物的根部分离得到一类生物碱。在分子结构上,这类生物碱通常具有[1,2-b]吡咯并[1,2-a]氮杂卓的母核结构,并且由于在母核的多个位置有不同的取代基,从而表现出结构及生物活性的多样性,因而百部生物碱的全合成研究引起国内外化学家的关注。但是由于百部生物碱结构中具有复杂的多环结构及多个手性中心,此类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具有较大的挑战。近年来,化学家们相继开发并应用高对映选择性的反应及串联反应等高效的策略,完成了多个百部生物碱的全合成研究,为百部生物碱进行深入生物活性研究及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基于本课题组的相关研究内容,综述了各种类型百部生物碱近年来的全合成研究进展。

纳米孔生物分子检测研究 下载:28 浏览:318

林子涵1,2 陈煌1 董嘉伟1 赵道辉3 李理波1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9期

摘要:
纳米孔单分子检测技术是一种集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无需标记等优点的传感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检测、基因测序和标志物检测等领域。基因测序的费用、灵敏度和精度是该检测技术的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开发新型的纳米孔材料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手段。本文从纳米孔材料的选择和设计角度出发,综述了三种不同的纳米孔,即蛋白质等生物纳米孔、固态纳米孔和新型二维材料纳米孔在生物分子检测方面的应用现状,并比较了生物纳米孔与固态纳米孔的差别。本文也重点阐述了二维材料纳米孔在生物分子检测中的实验和模拟研究进展。最后,对纳米孔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基于生物素的荧光有机小分子及其应用 下载:31 浏览:312

张继东1 刘阿晨1 陈娇2 袁光辉1 金华峰1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9期

摘要:
生物素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在人体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羧酸酶辅酶起作用,近年来受到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广泛青睐。此外,其在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表现出低毒性,可以被设计成具有靶向选择性的药物载体,能将抗癌药物有效地传递给肿瘤细胞。如今含生物素的小分子已发展成一类具有显著应用价值的生物功能分子。该类化合物具有合成简便、易功能化和特异性强等优点。本文综述了生物素及其衍生物在生物传感、药物释放和其他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玉米低聚肽硒螯合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 下载:80 浏览:479

秦修远 曹珂璐 王雨辰 王雨晴 崔欣悦 谷瑞增 鲁军 刘文颖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3期

摘要:
以玉米低聚肽和亚硒酸钠为原料经螯合工艺制得玉米低聚肽硒螯合物,对其水分、粗蛋白、酸溶蛋白、分子量分布情况进行了考察,然后从DPPH自由基、O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3方面对螯合原料和螯合物进行抗氧化功能对比与评价。结果表明,螯合得率为53.02%±0.17%,水分含量为7.46%±0.07%,酸溶蛋白占粗蛋白的比例为77.38%,分子量分布在1000u以下的比例超过85%。螯合原料中亚硒酸钠仅对OH自由基有较强清除能力;玉米低聚肽对DPPH自由基、OH自由基均有一定清除能力,且具有一定还原性;螯合物清除DPPH自由基、OH自由基能力及还原能力均比玉米低聚肽强,且具有剂量依赖。

纳米孔生物分子检测研究 下载:26 浏览:310

林子涵1,2 陈煌1 董嘉伟1 赵道辉3 李理波1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纳米孔单分子检测技术是一种集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无需标记等优点的传感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检测、基因测序和标志物检测等领域。基因测序的费用、灵敏度和精度是该检测技术的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开发新型的纳米孔材料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手段。本文从纳米孔材料的选择和设计角度出发,综述了三种不同的纳米孔,即蛋白质等生物纳米孔、固态纳米孔和新型二维材料纳米孔在生物分子检测方面的应用现状,并比较了生物纳米孔与固态纳米孔的差别。本文也重点阐述了二维材料纳米孔在生物分子检测中的实验和模拟研究进展。最后,对纳米孔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1/14]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