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窖泥中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产酶特性的研究 下载:56 浏览:379

李永博1 黄治国1,2 赵阳1 李星1 任志强1,2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8年11期

摘要:
纤维素酶能够把纤维素降解成可发酵性糖,在许多工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价值。以窖泥为材料,采用传统平板法对产酶菌株进行筛选,获得一株产纤维素酶系齐全、活性强的菌株XWS-A,经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在液态条件下,对该菌株产酶特性进行研究发现,产内切β-葡聚糖酶最佳条件为温度35℃,培养基初始pH5.5,培养时间72 h;产外切β-葡聚糖酶最佳条件为温度35℃,培养基初始pH6.0,培养时间72 h;产β-葡萄糖苷酶最佳条件为温度40℃,培养基初始pH6.0,培养时间72 h。进一步对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内切β-葡聚糖酶最适反应温度是50℃,最适反应pH为5.5;外切β-葡聚糖酶最适反应温度是50℃,最适反应pH为6.0;β-葡萄糖苷酶最适反应温度是50℃,最适反应pH为6.0。

浓香型白酒窖泥中3株厌氧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产物分析 下载:56 浏览:387

汪文鹏1 王艳丽2 吴树坤1 刘梅1 邓杰1 李永博1 黄治国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8年11期

摘要:
在厌氧条件下,从窖泥中分离厌氧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染色、芽孢染色、生化试验、磷脂脂肪酸分析、16S r DNA鉴定,并采用GC-MS分析其代谢产物,共筛选出3株细菌,即菌株SJ-1、SJ-2、SJ-3。经分析鉴定后得出:SJ-1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SJ-2为空气芽孢杆菌(Bacillus aerius)、SJ-3为丁酸梭菌亚种(Clostridium butyricum subsp.)。发酵产物分析结果表明,3株菌的主要产物如丁酸、正丁醇、乙酸、2,3-丁二醇等均为浓香型白酒微量成分中的骨架成分,其中菌株SJ-3表现较好,丁酸产量为202.56 mg/m L。表明这3株芽孢杆菌对浓香型白酒风味物质的产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石刁柏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研究 下载:58 浏览:390

梁寒峭1 王卓月2 尹俊玉3 白飞荣1 刘洋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8年10期

摘要:
为探索百合科天门冬属石刁柏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组织分布特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内生真菌与宿主活性成分互作机制奠定基础。研究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对石刁柏不同部位的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通过分离率、分离频率、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等分析石刁柏内生真菌的分布特点和多样性。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88株,经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归属为5纲8目10科13属,其中,镰孢菌属和青霉菌属为根和茎部优势菌群,分别占总菌株数量的37.50%和31.82%;不同组织的石刁柏中,根部位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R)最高,分别为1.45和2.03,均匀度(E)最低为0.59。叶与茎的相似性系数稍高,达到0.55。表明石刁柏不同部位中内生真菌分布及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且具有一定的组织的专一性。

甘孜藏族自治州传统牦牛发酵乳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下载:70 浏览:478

邢伟一 李键 陈炼红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8年5期

摘要:
从甘孜藏族自治州11个县采集40份传统牦牛发酵乳样品,采用稀释倾注法分析乳酸菌数量,通过选择性分离,采用生化试验与16S r DNA基因序列测定方法分析传统牦牛发酵乳中乳酸菌的多样性。结果表明:甘孜地区乳酸菌平均含量在(6.48~7.90)lg CFU/mL,共分离出乳酸菌78株,其中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43株、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3株、肠球菌属(Enterococcus)15株、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12株、片球菌属(Lactococcus)5株,鉴定出的种或亚种分别是:L.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L.helveticus、L.fermentum、L.casei、L.plantarum、L.brevis、P.acidilactici、Leu.mesenteroides subsp.mesenteroides、E.faecalis、E.faecium和S.thermophilus,其中嗜热链球菌12株,占菌株总数15.38%,为甘孜地区优势菌,分离出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3株,在乳酸菌分离株中所占比例最小,仅为3.85%。

地卷属5株共生藻的分离鉴定及抗逆性分析 下载:82 浏览:489

古海尼沙·买买提 维尼拉·吾甫尔 艾尼瓦尔·吐米尔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了解地卷属的5种地衣共生藻分离、鉴定,并对其响应干旱、重金属、盐和温度等非生物胁迫因子的抗逆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涂布法进行分离培养及其结合形态与分子学方法初步鉴定分类地位;并采用PEG模拟法和重金属检测法研究对共生藻耐受性。[结果](1)在绿皮地卷(Peltigera apthosa)、犬地卷(Peltigera canina)、平盘软地卷(Peltigera elisabethae)、地卷(Peltigera rufescens)和膜地卷(Peltigera membranacea)等5种地卷中分离培养了5株藻(编号为1、2-1、4-2、6和7号),均属于杆裂丝藻属(Stichococcus)。(2)PEG模拟法对共生藻耐干旱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号、2-1号、6号和7号共生藻的干旱耐受性可达到30%,其中1号共生藻、2-1号和6号共生藻的PEG耐受性达40%。共生藻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耐受性存在显著差异:对1.0 mmol/L浓度Cu2+、Cd2+和Fe2+均有一定的耐受性藻株为1号、2-1号、6号和4-2号共生藻;对1.0 mmol/L Zn2+具有耐受性的藻株为6号、7号和4-2号共生藻。其中6号藻株对Cu2+和Fe2+的耐受性可高达1.5 mmol/L,7号藻株也对Cu2+耐受性达到1.5 mmol/L',6号藻株对不同重金属的耐受性显著高于其它藻株。5株共生藻中,4-2号和7号藻对0.3 mol/L氯化钠具有一定的耐受性,1号和6号共生藻对Na Cl的耐受性最为强,可达到0.4 mol/L。其中(6号、7号、2-1号)在35℃条件下也能生长,所有藻株均显示敏感性。[结论]对干旱、重金属、盐和温度等非生物胁迫抗逆特性最高的藻株为地卷中分离的6号藻株。研究结果证实了地卷属地衣中包含了具有较强的生存力和耐干旱、重金属和盐胁迫适应能力的藻类品种。

邳州地区霉腐蒜头致病性真菌的分离鉴定 下载:81 浏览:484

何祎范 龚健 吴彩娥 田方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分离鉴定江苏邳州地区霉腐蒜头的致病真菌,为防控该地区蒜头腐败,延长蒜头贮藏期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江苏邳州霉腐大蒜的腐败真菌采用点接法培养分离纯化,科赫氏法则和粘片法对蒜头霉腐微生物菌落形态、菌丝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分离得到7株菌株,确定病原菌A为芽枝霉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B为黑霉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C为鲜绿青霉菌(Penicillium verrucosum),D为白腐菌(Trametes versicolor),E、G为芽枝状枝孢霉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F为青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H为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nigatus)。[结论]导致江苏邳州地区大蒜霉腐的真菌主要是芽枝霉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黑霉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鲜绿青霉菌(Penicillium verrucosum)、白腐菌(Trametes versicolor)、芽枝状枝孢霉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青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nigatus)。

高效净水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净水能力分析 下载:86 浏览:479

桑建伟 黄家榜 朱守诚 孙庆红 杨宏星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分离筛选获得能高效净化污水的净化细菌。[方法]利用氨氮降解筛选培养基对某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进行净水细菌的分离筛选,并研究分离菌株对污水有机质、氨态氮、总磷与总氮含量的去除效果以及药敏性分析。[结果]比较去除效果,获得了1株最高效的净水细菌,该菌株对污水有机质、氨态氮、总氮与总磷均具有较强的净化效果,其去除率分别达58. 90%、65. 45%、51. 91%和35. 00%。结合菌落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分析及分子鉴定,鉴定该菌株为暹罗芽胞杆菌(Bacillus siamensis)。该菌株对7种常见抗生素均具有一定敏感性,其中对氨苄青霉素最敏感,卡那霉素次之,对庆大霉素最不敏感。[结论]分离筛选获得1株能高效净化污水的暹罗芽胞杆菌,对常见抗生素具有一定敏感性。

降解乙酰甲胺磷农药的芽孢杆菌分离鉴定与降解性能分析 下载:81 浏览:495

侯进慧 《生物技术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探究微生物对农药乙酰甲胺磷的生物降解作用。[方法]利用筛选培养基从土壤中分离乙酰甲胺磷降解性菌株,对其中一株降解性能较好的菌株YJ1进行分析,扩增菌株16S r DNA,测序并构建系统演化树,结合生理生化性质,初步确定其分类地位,并检测该菌株对乙酰甲胺磷的降解性能。[结果]乙酰甲胺磷降解菌株YJ1属于芽孢杆菌属,可以在乙酰甲胺磷为唯一碳源的环境中存活;该菌株在乙酰甲胺磷含量为1 200 mg/L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p H7~10碱性条件下,该菌株在乙酰甲胺磷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较好,酸性条件不利于其生长;该菌株在72 h对乙酰甲胺磷降解率可达100%,具有很高的乙酰甲胺磷降解活性。[结论]所发现的芽孢杆菌YJ1可用于乙酰甲胺磷的生物降解。

氧化尾矿与白茅根际尾矿中可培养溶磷菌比较研究 下载:46 浏览:431

谷艳 《土壤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溶磷菌是根际促生菌类群中重要组成部分,它转化的磷成为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磷源。研究分别从氧化尾矿和白茅根际尾矿中筛选溶磷菌,采用DNA分子技术确定它们的分类地位,并比较它们的溶磷能力和培养液pH的降低值。结果表明,白茅根际尾矿中筛选出的溶磷菌在数量和种类上均多于氧化尾矿,白茅根际尾矿中的筛选的溶磷菌具有更高的溶磷能力,放线菌门溶磷菌的溶磷能力显著低于其他类群的溶磷细菌。白茅根际尾矿中筛选出的隶属于伯克氏菌属的菌株N5-4溶磷能力最强,溶磷量达到536.40 mg L-1。培养过程中,所有溶磷菌培养液的pH均有所降低,除放线菌门的微生物外,培养液pH降低值与溶磷菌的溶磷量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R=0.76)。

一株沙雷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德国小蠊的毒力测定 下载:74 浏览:487

刘九榕1 邵博文1 周宇石1 刘慧敏2 阚硕2 薄鹏飞1 张凡2 《生物学报》 2019年8期

摘要:
从自然染病死亡的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虫尸中分离到一株产紫红色色素的昆虫病原菌EB0732,经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 EB0732)。为探究该菌株对德国小蠊的毒杀效果,选取5个浓度(1×10~5CFU/mL、1×10~6CFU/mL、1×10~7CFU/mL、1×10~8CFU/mL、1×10~9CFU/mL)对不同龄期的德国小蠊(1~3龄若虫,4~5龄若虫,6~7龄雌、雄若虫,雌、雄成虫)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该菌株对不同龄期德国小蠊均具有较强毒力,1×10~9 CFU/mL悬液对德国小蠊1~3龄若虫20 d累计杀灭率高达87.50%,雌、雄成虫分别达到31.67%、33.33%,对德国小蠊的防治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凡纳滨对虾肠道中地衣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下载:24 浏览:260

徐振权 韩国威 任静 张子轩 孙敬锋 韩卓然 《中国水产学报》 2024年1期

摘要:
为筛选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具有潜在益生效果的菌株,从体质量为(3.1±0.4)g的健康凡纳滨对虾肠道中筛选出一株具有耐高温(80℃)能力的菌株(命名为RHVJ),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基因序列比对、病原菌拮抗能力测定、安全性与耐受性分析和生长特性检测等方法对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菌株RHVJ为革兰氏阳性杆菌,综合其生理生化特征可初步鉴定该菌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菌株RHVJ的16S rDNA序列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的MH305331.1和NR074923.1完全匹配,其gyrB序列与CP038186.1和CP023729.1也达到了100%的一致性;综合菌体形态、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判定菌株RHVJ为地衣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RHVJ可抑制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生长,对凡纳滨对虾无致病性;在胆盐质量浓度为0~1.2g/L、pH为3~11环境下培养,以及在37~90℃下进行5min或15min水浴处理后,菌株RHVJ仍可持续增殖,该菌在27℃、pH7和盐度20条件下生长最佳。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肠道源地衣芽孢杆菌RHVJ环境适应性良好且安全,具有一定的病原菌拮抗能力,可作为候选菌株开发为益生菌制剂。

黑斑蛙蝌蚪出血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 下载:78 浏览:470

钟为铭1,2 彭芳1 陈康勇3 赵天宇4 邹钧1,3 高志鹏1,2 《水产研究进展》 2022年1期

摘要:
为确定黑斑蛙蝌蚪出血病的病原菌并筛选出防治该病的药物,本研究从患出血病蝌蚪体内分离出菌株KD-CXB-1,健康蝌蚪在人工感染该菌后出现与自然感染蝌蚪相似的出血症状。同时从人工感染死亡蝌蚪体内分离到与菌株KD-CXB-1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一致的优势菌株,以上结果表明KD-CXB-1为黑斑蛙蝌蚪出血病的病原菌。实验进一步对菌株KD-CXB-1开展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系统发育树构建、药物敏感性测定。形态学观察显示该菌为杆状的革兰氏阴性菌,长度约1μm,表面粗糙。通过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系统发育树构建、生理生化实验确定KD-CXB-1为嗜水气单胞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KD-CXB-1对氟苯尼考、丁香和苏木等10种药物高度敏感;对乌梅、五倍子和黄芩等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阿莫西林、大黄和青霉素等8种药物不敏感。研究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是引起黑斑蛙蝌蚪出血病的病原菌,筛选出的10种高敏感药物为有效防治蝌蚪出血病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3种宿主源盾纤毛虫的分离鉴定及体外培养研究 下载:68 浏览:380

高延奇 王森 刘娟 党慧凤 黎睿君 《中国水产学报》 2021年2期

摘要:
为进一步鉴定和体外培养引起养殖海水鱼类和棘皮动物体表溃烂的致病性盾纤毛虫,分别从辽宁地区养殖的患病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和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体表分离出3种盾纤毛虫,采用活体观察、甲醛固定观察、扫描电镜观察、醋酸洋红染色及甲基绿派洛宁染色的方法,对3种盾纤毛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采用PCR技术获得其18S rDNA基因序列,并与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及构建系统发育树;选用L-15、MEM和RPMI1640培养基,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培养7d,比较3种盾纤毛虫种群密度的大小;采用盾纤毛虫最适培养基,在不同的温度(10、15、20、30℃)、盐度(13、20、30、40)、pH(4.2、5.2、7.2、9.2)条件下培养7d,比较3种盾纤毛虫种群密度的大小。结果表明:从刺参和红鳍东方鲀体表分离出的盾纤毛虫形态均与尾丝虫Uronema sp.相似,且18S rDNA序列与尾丝虫的一致性高达99%,在系统发育树上以100%的最高置信度值与尾丝虫聚为一支;从大菱鲆体表分离出的盾纤毛虫形态与伪康纤虫Pseudocohnilembus sp.相似,且18S rDNA序列与伪康纤虫的一致性高达99%,在系统发育树上以100%的最高置信度值与伪康纤虫聚为一支;体外最适培养基筛选结果显示,L-15培养基培养的盾纤毛虫种群密度高于MEM和RPMI1640培养基;体外培养条件试验结果显示,推荐体外培养条件为温度20℃、盐度30、pH 7.2。本研究结果可为海水养殖动物体表溃烂病原盾纤毛虫的分离鉴定及基于盾纤毛虫全虫疫苗研制的体外培养条件优化提供参考。

中华草龟腐皮裂甲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和组织病理学研究 下载:64 浏览:381

刘宇婷1 徐金铖1 潘连德1,2,3 《中国水产学报》 2021年1期

摘要:
为诊断中华草龟Chinemys reevesiis腹甲腐皮裂甲病,于江西省南昌市某养龟场采集种龟池患病和濒死的中华草龟种龟11只(编号为1~11号),采用病原菌分离纯化、生理生化试验、疑似病原菌人工回感试验、病原菌药敏试验、组织病理检验等方法进行了病因分析及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典型的临床症状为腹甲角质层干裂、骨质层发黑,病龟精神状态均表现呆滞、不爱爬动;病理解剖显示,患病龟肝脏发黑,肺发白,胃肠道无内容物、有腹水,内脏团伴有恶臭味;组织病理观察显示,多数病龟密质骨发生裂解坏死,骨髓腔浸润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同时内脏组织有炎症特征;进一步从病龟腹甲、肝脏、肺组织分离获得5株菌株,经细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等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人工回感染试验显示,感染龟与自然发病龟的临床症状一致,且在回感中华草龟脏器中再分离到相同的菌株;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头孢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青霉素类、四环素抗菌类药物有耐药性。研究表明,中华草龟腐皮裂甲病的病原菌是嗜水气单胞菌,头孢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可作为该病临床防治的首选药品。

斑马鱼肠道细菌的16SrDNA分子鉴定及PCR-SSCP分析 下载:81 浏览:500

胡秀彩1 吕爱军1 孙敬锋1 石洪玥1 裴超2 张超2 李莉2 《中国水产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为了解斑马鱼Danio rerio肠道细菌多样性,采用细菌分离纯化、16SrDNA基因分子鉴定技术,对斑马鱼肠道细菌进行PCR-SSCP分析。结果表明:从斑马鱼肠道分离纯化出12株细菌,分别命名为Zf1、Zf2、Zf3、Zf4、Zf5、Zf6、Zf7、Zf8、Zf9、Zf10、Zf11和Zf12,其中对7株分离菌构建p MD18-T/16SrDNA的阳性克隆测序显示,Zf1、Zf11菌株与Aeromonas veronii的16SrDNA序列一致性为99%,Zf4、Zf8菌株与Sphingomonas sp.的一致性为99%,Zf5菌株与Bacillus subtilis的一致性为99%,Zf7菌株与Aeromonas sp.M10的一致性为99%,Zf10菌株与uncultured bacterium clone GI3-M-5-G01的一致性为92%;16SrDNA分子鉴定表明,Zf1、Zf7和Zf11属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Zf4、Zf8属于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Zf5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Zf10为一种新菌株;采用PCR-SSCP技术对12株细菌16SrDNA基因V3区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斑马鱼肠道细菌16SrDNA基因V3区存在多态性,其中Zf1与Zf11菌株带型一致,Zf4与Zf8菌株带型一致。本研究结果可为揭示鱼类肠道菌群结构对其生命活动的影响提供科学参考。

中华鲟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 下载:88 浏览:478

邸军1 张书环2 黄君2 杜浩2 周勇2 危起伟1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为了确定中华鲟养殖基地一尾死亡子二代中华鲟的病原,利用传统病原菌分离方法,从濒死的中华鲟肝脏、脾脏和腹水中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EM,采用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进行鉴定,确定菌株EM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进一步对健康子二代达氏鲟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同时通过观察患病子二代中华鲟组织切片分析其病理特征;并对菌株EM进行药敏特性研究以期指导临床用药。结果显示,被感染子二代中华鲟肝脏、脾脏及肾脏组织中铁血黄素沉积、实质性细胞空泡变性,溶血严重。菌株EM人工感染健康子二代达氏鲟,发现其对达氏鲟具有致病性,且从人工感染患病的达氏鲟肝脏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中华鲟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对米诺环素、克林霉素、克拉霉素和麦迪霉素4种药物敏感,对四环素、头孢噻肟和头孢西叮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其余28种药物不敏感,呈多重耐药性。本研究首次发现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可感染中华鲟,并对达氏鲟也具有致病性,并初步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理特征和药物敏感性,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石油污染土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下载:108 浏览:1242

​崔迪 《生物技术研究》 2023年1期

摘要:
以LB培养基为实验基质,从石油污染土里面抽取石油降解菌,完成鉴定,接着开始测定出石油降解率,按照培养温度、时间以及pH值这几个指标对5种石油降解性能良好的菌株,依次完成单因素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完成正交试验,从中筛选出降解性能相对良好的菌株,明确菌株降解石油最为理想的条件。实验结果:分离获得的这9种菌株,都表现出卓越的降解性能,5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假单胞菌属、苍白杆菌属、博得特氏菌以及戈登氏菌),其最理想的条件归结为:培养温度32℃,pH值7.0,时间20h,石油降解率分别是70.12%、76.42%、75.66%、77.50%还有73.22%。

乳粉中沙门氏菌检测能力验证分离鉴定报告 下载:365 浏览:3689

杨柳青 李燕华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2年3期

摘要:
[目的]对能力验证样品(乳粉)中的沙门氏菌分离鉴定过程进行分析总结。[方法]按照能力验证的项目指导书,根据国家安全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4789.4-2016进行定性检测,所使用的生化鉴定仪器为ATB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结果]本次能力验证,样品有2个,共分离出三种菌株,其中一个样品检出目标菌沙门氏菌和干扰菌大肠埃希氏菌,一个样品检出目标菌弗劳地柠檬酸杆菌。【结论】本次能力验证项目对本实验室在乳粉中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面和检测能力及检测水平方面给予评价为满意。本实验室具备检测食品中的沙门氏菌的技术能力。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