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面向东盟的物流人才培养研究 下载:65 浏览:424

刘雪梅 《中国职业教育》 2019年12期

摘要:
广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发挥地理、平台、战略、定位和政策五大优势,主动对接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格局新需求,培养跨境物流、冷链物流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快物流职业教育与培养体系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激光通信粗指向机构轴系精度测量方法 下载:77 浏览:284

叶壮 张述卿 刘雪鹏 李臣 李光 李兴光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20年2期

摘要:
基于某型号CPA机构的研制过程,介绍了角秒级轴系倾角回转误差和垂直度测量的工艺难点。结合测试实例介绍了此CPA机构轴系精度测量的测量原理、配置方法以及数据处理过程。该工艺方法的实施为机构顺利研制奠定了基础,并对同类高精度空间跟踪指向机构轴系精测有借鉴和推广意义。

甲基丙二酸尿症并发心血管疾病的认识与诊治 下载:23 浏览:252

刘雪芹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11期

摘要:
甲基丙二酸尿症心血管系统受累可并发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肺高血压及血栓性疾病,是造成甲基丙二酸尿症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该文复习相关文献,阐述心血管系统受累疾病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心血管系统受累的诊治水平。

基于国产环境的散射通信站址选择软件设计 下载:79 浏览:410

肖永剑1 刘雪峰1 孙长明2 《无线电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散射通信链路的站址选择高度依赖于链路的地形地貌,而传统的预计方法只能借助于纸质地图的图上作业,因此存在效率低下、准确度差的缺陷。针对这一不足,拟借助国产化地理信息平台,开发辅助功能软件。基于国产Super Map 7C,对组件和应用接口进行开发,设计了软件,对散射链路剖面数据和链路分析数据进行图形化表示和集成应用,为散射链路的规划提供决策支持,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散射通信的战术化应用成为可能。应用结果表明,软件可以较为准确地为用户选择散射通信站址。

紫外诱变结合驯化提高酿酒酵母对抑制物耐受性 下载:86 浏览:506

林贝 李健秀 刘雪凌 《生物技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提高工业酿酒酵母Sc4126对木质纤维素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发酵抑制物的耐受性。[方法]采用紫外诱变结合驯化对工业酿酒酵母Sc4126进行选育,对筛选出的三株菌株Sc4126-1、Sc4126-2、Sc4126-3在复合抑制剂和单一抑制剂存在下对比考查其发酵性能。[结果]相比原始菌株,3株菌株对抑制剂的耐受性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在复合抑制剂存在下,优势菌株Sc4126-1发酵时间为48 h,乙醇平均产率0.19 g/L·h,而原始菌株Sc4126发酵时间138 h,乙醇平均产率0.06 g/L·h,相比原始菌株,优势菌株发酵时间缩短65.22%,乙醇平均产率提高2.17倍。对于单一抑制剂,改造后的菌株对糠醛、香草醛的耐受性明显提高,而对乙酸的耐受性提高较少。[结论]通过紫外诱变结合驯化的方法,有效提高了工业酿酒酵母Sc4126对抑制剂的耐受性。

拆除回收试验用废弃油气管道关键环节分析 下载:53 浏览:387

刘雪光 余东亮 王爱玲 王彬彬 蒋毅 吴东容 《天然气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为了充分认识和把握拆除回收试验用废弃油气管道的关键环节,为类似拆除废弃管道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以西南山区某天然气管道废弃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拆除废弃管道在管道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重要性。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油气长输管道废弃处置技术及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开展拆除废弃油气管道技术研究。通过切割用管技术要求、运输过程注意要素、存放现场防腐措施等方面系统研究,明确了拆除试验用废弃管道的技术要求。研究结果表明:①拆除试验用管需明确管段类型、焊口编号、切割长度等参数;②推荐采用机械冷切割方式,防腐层剥离采用冷剥离方式或加热温度不超过200℃;③运输过程需将管段按照长度、防腐等级、管段类型分类;④存放现场管段需避免与水源和土壤接触,满足防腐蚀措施。结论认为,废弃管道是管道全生命周期中的重要阶段,而试验用管的回收处置情况可能会直接影响后续试验工作数据的准确性,因此需要在管道切割、运输、存放等环节严格进行质量控制。

添加葡萄糖和胞外多糖条件下土壤细菌多样性与青枯病病原菌入侵关系研究 下载:72 浏览:495

谷益安1,2,3 孙晨1,2,3 陈嘉欣1,2,3 刘雪1,2,3 董珂1,2,3 《土壤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微生物多样性、病原菌入侵及微生物群落物质利用的关系尚未系统阐明。本研究通过土壤悬液梯度稀释并外源添加方法构建不同多样性的微生物群落,借以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青枯病病原菌(青枯菌)入侵的关系,并通过添加低分子量葡萄糖和高分子量胞外多糖探索物质添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病原菌入侵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悬液梯度稀释并外源添加方法能有效构建不同多样性的微生物群落。随着森林和菜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上升,青枯菌入侵成功率均逐渐降低。此外,添加葡萄糖至不同微生物多样性土壤中均能显著促进青枯菌的生长,而胞外多糖仅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较高时(即竞争较为激烈时)可体现对青枯菌生长的促进作用。综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病原菌入侵成功率呈负相关关系,这一关系受土壤微生物群落来源影响较小,物质添加能降低微生物多样性对病原菌入侵的抑制能力,但是该效应与碳源的性质有关。

添加葡萄糖和胞外多糖条件下土壤细菌多样性与青枯病病原菌入侵关系研究 下载:55 浏览:255

谷益安1,2,3 孙晨1,2,3 陈嘉欣1,2,3 刘雪1,2,3 董珂1,2,3 《土壤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微生物多样性、病原菌入侵及微生物群落物质利用的关系尚未系统阐明。本研究通过土壤悬液梯度稀释并外源添加方法构建不同多样性的微生物群落,借以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青枯病病原菌(青枯菌)入侵的关系,并通过添加低分子量葡萄糖和高分子量胞外多糖探索物质添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病原菌入侵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悬液梯度稀释并外源添加方法能有效构建不同多样性的微生物群落。随着森林和菜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上升,青枯菌入侵成功率均逐渐降低。此外,添加葡萄糖至不同微生物多样性土壤中均能显著促进青枯菌的生长,而胞外多糖仅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较高时(即竞争较为激烈时)可体现对青枯菌生长的促进作用。综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病原菌入侵成功率呈负相关关系,这一关系受土壤微生物群落来源影响较小,物质添加能降低微生物多样性对病原菌入侵的抑制能力,但是该效应与碳源的性质有关。

季节性冻融对苹果梨园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影响 下载:48 浏览:194

梁运江1 陈旸2 宋涛1 刘雪1 许广波1 《土壤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季节性冻融作用(季节交替)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有效的。由于延边地区气候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果园土壤经历着反复冻融,使得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分布及粒级变化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采用沙维诺夫法对季节性冻融前后苹果梨园土壤团聚体进行机械筛分并计算其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和粒径分形维数,探究季节性冻融前后各指标的变化,以期为指导苹果梨园土壤的改良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季节性冻融后苹果梨园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变化明显,20~60 cm土层变化不明显;0~20 cm土层经冻融后大团聚体含量增加、小团聚体含量减少;20~60 cm土层冻融后大团聚体和小团聚体含量均减少、中等大小团聚体含量增加。栽植年限40 a及以下果园冻融后变化明显,40 a以上果园不明显。季节性冻融后苹果梨园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重量直径和几何直径显著增加,分形维数有变小的趋势。荒地与苹果梨园趋势相反,季节性冻融后,大团聚体(> 7 mm)显著减少,土壤团聚体重量直径和几何直径显著降低。

微生物在重金属离子污染修复及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53 浏览:474

李司宇 刘雪 王文婧 卢松霖 郝雪萌 张杰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5期

摘要:
重金属污染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本文从重金属环境污染现状、重金属污染对微生物影响、微生物对重金属离子污染的修复作用、微生物修复方法的作用机理等方面,综述了微生物在重金属污染修复及治理中的研究概况,并对微生物修复及治理重金属污染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为处理重金属离子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日本松干蚧危险性评估 下载:57 浏览:378

贺喜叶乐吐1 刘雪娜2 董玮3 《林业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采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方法,对日本松干蚧进行了风险性分析,得出在内蒙古自治区日本松干蚧风险评估值R=2. 59,表明日本松干蚧在内蒙古自治区为特别危险级别。应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下载:33 浏览:234

刘雪丽1 李汝璇2 郝文涛3 《航空航天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努力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本文深入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总结其在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方面的经验,希望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借鉴。

4-氯咪唑并三嗪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下载:31 浏览:328

杨绍娟 孟令强 刘雪凌 《化学研究前沿》 2018年8期

摘要:
以5-咪唑羧酸乙酯为原料,通过氨基化、酰化、氨解环合和氯代反应,合成了三个4-氯咪唑并三嗪类化合物,总收率分别为22.4%,25.1%,20.9%;中间产物及目标产物结构经核磁氢谱1HNMR进行了表征。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法具有原料便宜,路线简短,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

基于COMSOL的铜-铜电连接的仿真分析 下载:59 浏览:475

刘雪扬 李奇 《电力技术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针对电连接中的铜-铜板连接发热现象,依据接触电阻理论,建立了铜-铜板连接的三维模型。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直接耦合仿真分析软件,对铜-铜板连接进行了电-热耦合场分析、电-热-流耦合场分析,研究了不同载荷状态下的电连接热稳定性。最后对板连接进行了温升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与仿真分析的数据对比,仿真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误差在±2%范围内。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府际合作机制研究 下载:85 浏览:402

刘雪丽1 林秋菊2 《航空航天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面对京津冀区域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为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京津冀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府际合作机制。京津冀区域各级政府部门应围绕大气污染问题开展协同治理,建立横向府际合作关系,改变以往依靠行政区划分区而治的属地治理模式。本文通过对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的现状与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指出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府际合作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府际合作路径。

躯干与骨盆控制训练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下载:225 浏览:2500

朱美宇 吴晓雯 刘雪(指导教师) 《现代康复医学》 2022年11期

摘要:
目的:通过对某三甲中心医院康复科脑出血偏瘫患者的调查,分析躯干与骨盆控制训练对于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从某中心医院康复科选出60例脑出血偏瘫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药物与运动疗法治疗,实验组在进行常规药物和运动疗法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躯干与骨盆控制训练。两组分别进行为期5个月的治疗,并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将两组Berg评分、Holden分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进行对比。结果:治实验组治疗后Berg评分、Holden分级、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幅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躯干与骨盆控制训练对于脑出血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着显著的作用。应用躯干与骨盆控制训练的患者较进行常规药物和运动疗法治疗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更明显。

镜像疗法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下载:237 浏览:2434

王艺康 申云海 吴鉴锋 刘雪 《现代康复医学》 2022年10期

摘要:
目的:是探讨采用镜像疗法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采取2020年8月至2020年12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住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配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镜像疗法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在治疗的第6周相比于治疗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的第12周与治疗第6周相比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第6周和12周的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UEFT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义意(P<0.05)。结论 使用镜像疗法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等。

PNF技术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下载:257 浏览:2461

贾晶婷 刘雪 《现代康复医学》 2022年9期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PNF技术联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符合标准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训练(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和传统的康复治疗),每天两次治疗,30min/次,7次/周。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上PNF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每天两次治疗,30min/次,7次/周。 所有患者进行24周康复训练。以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MT肌力分级标准,上肢FMA测定作为评定进行疗效观察,采用统计学SPSS 20.0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实验组30例患者中显效8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30例患者中显4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总效率为67%。数据统计证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PNF技术联合虚拟现实技术的治疗优于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使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不同程度改善,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的康复训练相比,PNF联合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肌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具有良好的疗效。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下载:238 浏览:2543

郝晴 刘雪 《现代康复医学》 2022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对照实验的方法,选择医院康复科2022年1月-2022年4月接诊的40例符合实验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使用Fuger-Merger评定量表(FMA)评估了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Jebsen手功能评分评估患者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和完成情况;Barthe指数(bi)评估患者的日常活动。结果:改良Ashworth评分(mas)、Fuger-Merger评分(FMA)、Jebsen手功能评分和Barthel评分(bi)实验组受训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显示,常规康复训练与镜像治疗相结合,有效提升了康复效果。结论:脑卒中偏瘫病人可以增强镜像神经元的兴奋性,激活脑部记忆中某些区域运动皮层。大量重复的镜像练习可以导致相应条件的形成反射,加速形成常规运动反射弧。可促进上肢功能及手部功能的恢复,缓解上肢痉挛,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损害。

不同强度的有氧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下载:234 浏览:2393

崔芸菲 刘雪 《现代康复医学》 2022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的有氧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病程在1-3个月内且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对照组患者只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治疗1组和治疗2组的患者在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强度为20%和60%的最大运动能力的电动脚踏车训练,治疗时间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三组患者进行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肌力耐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结果:三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2组患者的改善优于治疗1组。结论:适宜强度的有氧运动结合常规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的恢复。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