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国际海洋科学技术未来战略部署 下载:36 浏览:287

高峰1 王辉2 王凡2 冯志纲2 陈春1 《中国科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基于过去十几年相关国际组织和主要海洋国家发布的研究计划、规划和战略研究报告,对国际上海洋科学技术未来10~20年的发展部署进行分析。根据报告发布的国家和机构组织重要性以及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选取10大具有重要影响的海洋科技发展报告进行解读,认为未来海洋科技发展将集中在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全球变化研究、海洋酸化研究、海洋塑料污染、海洋可再生能源、北极研究、深海大洋探测、技术装备研发等八大海洋科学领域或者问题。

21世纪气候变化情景下环北极地区植被生长季与活动积温变化 下载:59 浏览:205

陈嘉哲1 赵彩杉2 张学珍1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基于部门间影响模式比较计划(ISI-MIP, Inter-Sectoral Impact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对CMIP5中5个气候(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结果的降尺度数据,利用多模式集合预估了气候变化情景下21世纪环北极地区植被生长季与活动积温变化。研究发现:1)多模式集合模拟能够基本再现观测的初、终霜日及无霜期长度与>10°C积温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1979~2004年各指标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其对气候变化年际变率的模拟能力较弱;2)至21世纪末,终霜日最多将提前60 d,初霜日将推迟20~40 d,无霜期延长幅度最高可达100d,积温将增加1000~1200°C。其中RCP8.5情景下,各指标变幅最大,RCP2.6情景下变幅最小;3)各指标变幅呈现出较大的空间差异,亚欧大陆中西部的变幅普遍较大,随着气候变暖,>10°C积温增加幅度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南部增幅较大,北部增幅较小。

基于PMIP3和CMIP5模拟结果的过去千年特征时段北极涛动的变率特征及成因分析 下载:58 浏览:358

陈可凡1 宁亮2 孙炜毅3 覃燕敏4 薛姣3 刘健5 严蜜4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利用参与第三次古气候模式评估比较计划(Paleoclimate Modelling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Ⅲ,PMIP3)过去千年气候模拟试验以及参与第五次耦合模式评估比较计划(Paleoclimat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全强迫历史情景试验的9个地球系统模式模拟试验结果,对过去千年3个特征时段(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小冰期和现代暖期)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 AO)的变率及成因进行了分析。通过与NCEP再分析资料的对比发现,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AO的空间模态及年际变化周期,且大部分模式能够模拟出过去50年AO的增强趋势。过去千年3个特征时段中,不同模式对中世纪气候异常期AO位相的模拟并不一致,但大部分模式显示小冰期AO基本呈现负位相,而现代暖期则表现为显著的正位相,与重建结果一致。基于多模式集合平均的机制分析表明,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北极地区海平面气压变化不显著,小冰期北极地区海平面气压显著偏正,现代暖期海平面气压显著偏负,这与现代暖期北极温度偏高而小冰期北极温度偏低有关。过去千年中,小冰期和现代暖期的AO变率分别受自然外强迫和人为外强迫的影响。

冬季中国东部与北极之间近地面温度变化的年际联系 下载:93 浏览:347

宋伟1 吴志伟3 李跃凤2 刘春4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425站气温资料,借助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1956~2015年冬季北极及中高纬度近地面温度、西伯利亚高压的变化特征以及两者与中国东部气温直接和间接的年际联系。为此定义了3个西伯利亚高压指数,即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强度指数(SHCI)、西伯利亚高压面积指数(SHA)和西伯利亚高压东边界指数(SHEB)。结果表明:从1998年开始冬季巴伦支海、喀拉海迅速增温,并在年际尺度上与中国东部气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北极近地面温度与中国东部气温的直接联系。同时,西伯利亚高压的3个指数也与北极地区近地面温度和中国东部气温有较好的年际关系,体现了西伯利亚高压是联系北极和东亚气候的桥梁,当北极近地面温度升高(降低)时,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强度增强(减弱),面积扩大(缩小),东边界东伸(西退),中国东部气温降低(升高),即北极近地面温度(西伯利亚高压)与中国东部气温的间接(直接)联系。最后,讨论了北极近地面温度变化影响中国东部气温的可能物理机制。

基于卫星图像的北极冰间水道形态学特征分析 下载:51 浏览:440

王玉出 马玉贤 陈元 陈伟斌 《海洋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面积逐渐减小,冰厚逐渐变薄,海冰在海浪的影响下会变得很脆弱,容易断裂形成裂缝,更易形成冰间水道,有助于北极航道的通航。同时,冰间水道是极地地区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与动量交换的重要通道之一,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分析冰间水道的形态学特征,对于研究北极海区的动量和热量收支以及预测航道通航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Hilditch的冰间水道骨架技术,基于Landsat8的图像数据,分析了9月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附近冰间水道倾角、长度和冰间水道距离等冰间水道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此时冰间水道倾角的分布集中在74°~114°之间,冰间水道长度和距离变化范围较大,分别在2~3 km和50~220 m之间。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下载:68 浏览:488

张文学 《农业研究进展》 2018年11期

摘要: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解决一些地区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也有助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农田水利工程由取水工程、输水配水工程和排水工程三部分组成,起着增强农作物的供水,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更好地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使农田水利工程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奶牛胎衣不下治疗方法 下载:63 浏览:455

于发涛 《农业研究进展》 2018年10期

摘要:
在国外的诸多牛场中,通过饲养员的饲养方式的改变与管理措施的加强以及对奶牛营养水平的提升,可以将奶牛的胎衣不下症状控制到3%左右。然而这种症状在我国奶牛身上却具有20%左右的发病率。因而必须要对奶牛的胎衣不下症状给予充分的重视。同时,奶牛的胎衣不下症状也会引发发情推迟、产奶量下降、配种次数增多、子宫内膜炎等症状,给奶牛的生产和繁殖带来不利影响,因而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解决奶牛胎衣不下症状,从而促进我国奶牛繁殖业的发展。

裙带菜孢子体溃烂病原鉴定及病因分析 下载:51 浏览:359

李赟1 赛赛1 孙阳1 王宏飞2 陈文博1 《中国水产学报》 2021年3期

摘要:
为探究大连市龙王塘和铁山增养殖海域养殖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孢子体出现溃烂的原因,利用细菌分离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从海域养殖裙带菜溃烂的孢子体中分离纯化得到2株优势菌株(编号分别为LH43和LQ2),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株能够使裙带菜孢子体出现溃烂并分解藻体,且与自然发病相似,LH43较LQ2菌株致病性明显。结果表明:通过对两菌株16S rDNA基因序列扩增、测序及比对发现,LH43菌株与北极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 arctica细菌的一致性为99%,LQ2菌株与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 aquimaris细菌的一致性为100%;系统发育分析显示,LH43菌株与北极假交替单胞菌聚为一支,LQ2菌株与嗜冷杆菌聚为一支;利用生化试验对两菌株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经比对分别与北极假交替单胞菌和嗜冷杆菌吻合;菌株生长及产酶特性分析显示,LH43和LQ2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5~10℃,两菌株代谢产生的胞外产物褐藻酸裂解酶均在15℃时酶活力最高;药敏试验显示,LH43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氟罗沙星及链霉素高度敏感,LQ2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阿奇霉素高度敏感。研究表明,裙带菜溃烂病的发生是北极假交替单胞菌和嗜冷杆菌在不良环境与菌株产生的褐藻酸裂解酶共同导致。

3种养殖模式下北极红点鲑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下载:87 浏览:513

刘克明1 马林1 尤宏争1 李文雯1 张韦1 蔡超1 姜巨峰1 钱红2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为了评价循环水模式(工厂化)、半流水模式(池塘)和全流水模式(山泉全流水)3种养殖模式下北极红点鲑的肌肉营养成分,对3种养殖模式下2龄北极红点鲑(体质量平均为764.29~831.22g)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常规营养成分中,全流水模式下北极红点鲑肌肉的水分(74.06%)、灰分(1.34%)和粗蛋白质(21.34%)含量最高;3种养殖模式下北极红点鲑肌肉中均测出18种氨基酸,氨基酸酸总量为54.92%~73.36%,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依次为半流水模式(81.20%)>循环水模式(80.47%)>全流水模式(80.42%),其中赖氨酸含量均最高,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肌肉脂肪酸种类与含量在各模式下有所不同,循环水养殖的脂肪酸种类、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EPA+DHA总量最高,全流水模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最高;肌肉微量元素中,全流水模式下锌元素含量最高(4.21mg/kg),循环水模式下铁元素含量(6.90mg/kg)最高。研究表明,无论哪种模式养殖的北极红点鲑均是一种高蛋白质、脂肪酸和矿物元素的鱼类,3种模式下全流水模式的氨基酸总量最高,循环水模式的脂肪酸含量尤其是EPA+DHA含量最高。

中日韩三国北极事务公共外交比较研究 下载:30 浏览:406

孙凯 李文君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6期

摘要:
在北极治理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同为近北极国家以及北极利益攸关方的中日韩三国,对北极事务都保持着积极的关注和参与。北极公共外交作为三国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扩大三国在北极治理议题中的“朋友圈”,提升北极事务中的国际话语权。鉴于此,文章采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国家层面、科技合作、人文交流三个层面对中日韩三个国家的北极事务公共外交的现状进行分析,比较三国北极公共外交中的共性与差异,从中借鉴日韩北极公共外交的成功经验,以期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北极事务公共外交,拓展北极活动的参与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北极航运安全治理:多层治理、治理困境与路径选择 下载:45 浏览:410

谢晓光 杜晓杰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3期

摘要:
北极航运安全治理初步形成了国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共同参与的多层治理机制。不同层面的治理机制相互影响,相互合作,提高了北极航运安全治理的制度化水平。但是,由于北极航道特殊的国际法律地位和自然地理环境,北极航运安全多层治理机制进一步深化仍面临着多层法律治理存在“碎片化”和适用性不足的问题、多元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分歧以及航运发展利益与环境保护诉求相冲突等困境。多层治理机制构建为进一步推进北极航运安全治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构建共同的目标、完善合作平台和机制建设、深化国际法律规制等。

北极安全合作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下载:26 浏览:392

吴昊 《中国海洋学报》 2025年3期

摘要:
随着北极地区的态势变迁和地缘政治重要性的提升,北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及其治理的必要性也日益凸显。北极安全问题具有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安全参与的行为体多元化、安全治理的机制复合化等特点。北极安全从本质上看具有全球属性,多元行为体在北极安全上的相互依赖和紧密牵引正在增强,“北极安全共同体”的表征愈发凸显,北极安全的维护从根本上需要国际社会多层面、多领域的合作。北极安全合作面临着传统安全理念阻碍深度安全合作、多重利益博弈增加北极安全治理机制构建的困难、北极治理体系的碎片化不利于北极安全协作的增强等现实困境。北极多元安全行为体需要在新的北极安全观指导下,塑造共同安全愿景,凝聚北极安全共识,深化多元和多边合作,推动“北极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

双层博弈视角下丹麦政府的北极政策 下载:35 浏览:395

孙凯 张现栋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5期

摘要:
丹麦作为北极八国之一,近年来北极政策日益呈现以下动向:增强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重视格陵兰人的发展权益;强化作为重要北极国家的身份定位;注重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合作。双层博弈理论提供了理解丹麦政府北极政策的新视角,即丹麦政府北极政策的形成是其国内层面和国际层面博弈的结果。在国内层面,丹麦政府面临格陵兰经济社会发展和格陵兰"独立化"等问题;在国际层面,域内外大国对格陵兰的重视引发了丹麦政府的担忧。国内层面博弈与国际层面博弈的互动塑造了丹麦政府的北极政策,也将决定丹麦政府北极政策的未来走向。

中国在北冰洋的环境权益探索 下载:33 浏览:385

马英杰 吉磊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5期

摘要:
当前北极地区的环境治理仍高度依赖北极理事会成员国的国内立法以及《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等软法机制,这种由北极域内国家主导的环境治理机制不利于域外国家参与北极环境治理诉求的实现。北冰洋环境问题关乎人类的共同利益,对北冰洋环境的治理与保护需要全球团结与合作。中国作为"北极利益攸关方"和"近北极国家"就我国在北冰洋的环境权益表达关注,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责任。从北极现有国际法框架以及对未来北极环境治理秩序的预判出发,中国在北冰洋的环境权益至少包括环境状况知悉权益、环境科考权益、环境保护立法权益。

新版俄罗斯北极政策:变化、原因及特点 下载:47 浏览:384

朱燕1 王树春2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5期

摘要:
新版俄北极政策在威胁和挑战评估、能源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人文等方面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源于以下因素:北极气候加剧变暖、国际能源格局的变化、西方经济制裁、俄美大国竞争的加剧和北极开发进程的推进。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新版俄北极政策呈现出本地化、多元化、统一性和战略针对性等特点。这些政策释放出重要信号,对中国推动"冰上丝绸之路"和"北极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有重要启示,值得我们关注。

南海环境治理合作机制研究—与北极环境保护机制比较的视野 下载:32 浏览:351

白佳玉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南海环境保护是南海问题的重要领域之一。环境的外部性以及周边国家对南海的经济依赖性对南海环境合作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南海地区存在的环境利益共同观被政治问题所捆绑,这成为目前南海环境保护合作机制缺失的主要原因。在同样涉及沿海多个国家不同利益需求背景下,北极国家立足于北极环境,建立了保护北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北极理事会。南海环境治理可以对此加以借鉴,整合国家环境保护观念,构建南海环境治理合作机构,加强制度保障,促进南海环境的有效治理。

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载:52 浏览:387

杨振姣 郑泽飞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当今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此背景下,中国率先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世界各国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安全、健康的环境。北极海洋生态安全关乎人类命运,然而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现状依然严峻,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加强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应提高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的技术水平、完善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在获取北极资源的同时应该关注到北极海洋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积极参与北极海洋生态安全的治理。治理的技术和经验比较欠缺,治理机制不完善,缺乏相关的规则制度来引导治理活动,且缺乏良好的国际合作。这就要求加强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研究与实践,丰富治理经验,完善北极治理机制。

“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的中俄北极能源合作——以亚马尔LNG项目为例 下载:42 浏览:375

孙凯 马艳红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中俄北极能源合作是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亚马尔LNG项目是其中的旗舰项目。目前,受油气供需市场及国际形势的影响,中俄两国在北极能源合作方面一拍即合,前景广阔。但受美日因素制约、合作质疑、技术水平制约等影响,中俄北极能源合作尚面临一些困境。因此,在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中国应以亚马尔LNG项目的成功推进为突破口,与俄方加强战略互信与战略互需,深化北极能源合作。

北极航线开发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一个文献综述 下载:54 浏览:405

李振福1 陈卓2 陈雪2 陈霄2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随着"冰上丝绸之路"共建的不断发展,诸多文献从多层次和多角度探究了"冰上丝绸之路"的相关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而"冰上丝绸之路"与北极航线开发密切相关,所以将北极航线开发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相关联作为切入点,探索其研究趋势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环北极国家及域外国家有关北极航线开发利用的政策和实践、北极航线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及两者关联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对现有研究进行客观评价,指出目前对北极航线开发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问题的研究呈现出研究领域范围较广、研究成果集中丰富、研究方法各具特色、研究理论较扎实但一些领域研究仍不够深入、缺乏量化模型支持以及研究理论缺乏系统性等特点。进而提出在研究视角、内容、方法及理论上进一步探讨、发展或突破的空间。

中美在南海-北极立场的对比研究 下载:38 浏览:391

郭培 清邹琪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中国反对美国在南海以维护"航行自由"为名义开展抵近军事调查活动,并介入南海领土争端。同时中国作为域外国家则积极开展北极航行,这一"反差"被美国政界和学界指责为"双重标准"。本文总结了两国政界、学界在南海-北极问题上关于航行自由、渔业、专属经济区科学调查、投资以及"南海仲裁案"认识上的差异,认为美国在南海和北极实施双重标准,插手南海主权争端缺乏法理依据,南海北极在地理环境、国际法、地缘政治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南海无法复制北极治理模式而成立"南海理事会"。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