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双馈风电变流器单Chopper低电压穿越策略测试 下载:70 浏览:517

边晓光1 王正杰1 舒军1 周宏林1 刘江华2 《中国电气工程》 2020年11期

摘要:
低电压故障下的双馈风电机组(DFIG)常利用撬棒等硬件设备来泄放瞬间过高的转子电流,以保护变流器并实现低电压穿越(LVRT)。本文探讨了一种双馈风电变流器单Chopper低电压穿越策略的硬件设计和投切的控制算法,并在1.5 MW双馈风电变流器样机中按照国标要求进行了低电压穿越测试。结果表明,合适的单Chopper低穿组件设计配合合理的投切控制策略可以使双馈风电变流器具备完整的低穿能力,并且能大幅优化双馈变流器的低穿组件硬件成本。

全功率风电变流器拓扑选择与控制技术概述 下载:74 浏览:481

吴小田 蒲晓珉 边晓光 蒋林 《中国电气工程》 2020年10期

摘要:
变流器是风力发电机组中负责电能变换的核心装置,负责将发电机发出的电压、频率变化的电能变换为电压、频率恒定的电能并入电网。本文介绍了基于不同功率开关器件的风电变流器拓扑结构,对风电变流器控制中发电机控制、并网控制和电网故障穿越控制等控制技术进行了概述,最后对风电变流器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风电网侧变流器并柜并联控制的实时以太网解决方案 下载:74 浏览:504

周宏林 《中国电气工程》 2020年7期

摘要:
随着风电机组单机功率的不断增加,风电变流器设计逐渐走向并柜并联方案。但是变流器的并柜并联的控制,特别是均流控制和环流抑制,一直以来都是一项技术难题。随着实时以太网技术的成熟,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实时以太网的控制解决方案,采用该实时以太网解决方案将极大简化变流器控制系统间的互联,并为所有子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通信接口。基于高速实时以太网的通信,变流器的主控制器将有能力完成包括电流环在内的高速控制,进而带来整体协调控制性能的提升。

基于模型预测的三电平PWM变流器直接功率控制 下载:21 浏览:232

李慧敏 李慧 范新桥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为了满足脉宽调制型变流器功率响应速度快以及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开关频率恒定等要求,提出了基于模型预测的直接功率控制策略用于三电平PWM变流器。该控制策略采用电压外环、功率内环的双闭环控制,外环省略了锁相环环节,简化了控制系统结构;内环无需PI调节器,参数设计简单,响应速度快。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搭建了三电平中性点箝位型PWM变流器模型,对比分析了提出的控制策略与传统PI控制的效果。仿真结果表明,新的控制策略有效降低了交流侧电流总谐波失真率,提高了交流侧功率因数,具有良好的动态和稳态性能。

基于多尺度思想的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可靠性分析综述 下载:79 浏览:476

谢阳腾 丘东元 谢帆 《电网技术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对于大容量电力电子系统,其可靠性分析既要考虑器件的微观物理机理,又要结合系统的宏观工作特性,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无疑会带来计算量与精确度的矛盾,从而影响了可靠性预测的准确性。针对这个问题,文中尝试基于多尺度的思想,以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为研究对象,将现有的MMC可靠性研究从微观到宏观划分为器件级、电路级和系统级等3个尺度,系统梳理了各尺度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并分析了不同尺度之间的相互影响。接着,总结了大容量电力电子系统多尺度可靠性分析方法,并以文中总结的内容为基础提出了不同尺度可靠性模型互联的思路。最后展望了MMC多尺度可靠性分析在未来的主要挑战。

全功率风电变流器网侧LLCL滤波器设计方法 下载:45 浏览:279

顾伟峰1 韩坚2 《电气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为了保持电网的电能品质,对于并网型风电变流器,要求对电网侧逆变器设计滤波器以保证入网电流总谐波畸变率(THD)和单次谐波含量均满足相关并网标准。对比L、LCL和LLCL滤波器传递函数幅频特性,定性分析了三种滤波器在各频段、特别是开关频率附近的谐波抑制能力,得出LLCL滤波器的优点,并针对MW级全功率风电变流器引入了LLCL滤波器的设计。根据并网型风电机组拓扑结构特点,给出了LLCL滤波器参数设计方法,并分析了新型滤波器拓扑结构下的电网侧阻抗特性及控制系统稳定性。实例仿真验证表明,相比于LCL滤波器,LLCL滤波器可以在采用更小的变流器输出滤波电感的情况下,保持其他频率点性能基本不变且开关频率附近的谐波得到更好的抑制。

面向储能充电桩应用的双输入变换装置 下载:93 浏览:496

郭青龙1 廉世军2 《电气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阐述了一种面向户外储能式汽车直流充电桩供电技术下的风光互补发电双路输入直流变换装置的设计与实现。基于新能源联合供电技术考虑并借鉴既有直流变换器技术,设计了一种共地反极性串联双输入直流转换器电路,并将其应用在户外可移动式储能充电桩技术中。装置采用双输入非对称桥式电路拓扑结构,使得风电、光伏两路电源既可同时工作也可独立供电,有效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和系统稳定性。这一优化技术措施为储能式充电桩在能量补充充电技术设计时提供了一种新能源多路输入电能的应用技术方案,对户外储能式中小型风光互补共用发电系统而言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一定的技术参考意义。

双馈风电场串补送出系统次同步振荡及参数调整分析 下载:85 浏览:487

肖仕武1 田恬1 范丽霞2 蔡瑞强2 高陈1 张欢畅2 魏远2 《电力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针对双馈风电场经串补送出系统存在次同步振荡(sub-synchronous oscillation,SSO)问题,基于三相静止坐标系建立了考虑PLL的双馈风机正负序阻抗模型,并从带宽角度分析了转子侧变流器外环控制对阻抗特性的影响,对理论推导阻抗特性和频率扫描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然后,分析双馈风电机组网侧变流器对风机总阻抗的影响;最后,基于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定量分析了风机出力、电流环控制器控制参数、系统串补度以及风机台数等因素对送出系统稳定性及振荡频率、振荡风险大小的影响,并提出了抑制次同步振荡的参数调整措施,可以通过调整风机出力、减少并网风机台数、减小线路串补度、调节RSC电流环参数等措施来抑制SSO风险。

电力机车牵引变流器的故障诊断研究 下载:87 浏览:828

李杉 《电力研究》 2024年6期

摘要:
牵引变流器是电力机车电能转换的关键设备,不仅承担着牵引变流的重要任务,还确保电力机车主电路的稳定运行。本文以HXD1牵引变流器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牵引变流器的故障特征,通过db3小波变换对变流器输出电压进行变换,成功提取了故障特征信息,对传统的BP神经网络进行了针对性改进,并结合变流器的故障特征构建了诊断模型。经过验证,该模型展现出了良好的诊断性能,为电力机车的故障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新方法。

关于辅助变流器充放电电路控制优化设计 下载:416 浏览:3160

​邹吉有 《电路系统研究》 2021年11期

摘要:
针对辅助变流器试验过程中预充电时间与理论计算值相差较大的问题,文章根据辅助变流器的主电路和逻辑控制时序,通过对充电电路进行简化等效以及对支撑电容的模型构建,得出了充电时间理论值与实际值存在差异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了一种最优充电完成的判断方法以及放电接触器动作逻辑方案,为辅助变流器的充放电逻辑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通过仿真进一步验证了支撑电容的吸收作用对充电时间滞后的影响。

新能源电站并网接入技术研究与应用 下载:124 浏览:1175

刘希九 《低碳研究》 2023年11期

摘要:
新能源电站的建设和并网接入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旨在综述新能源电站并网接入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并分析其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首先,将讨论新能源电站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以及评估方法和改善技术。然后,将介绍并网接入技术的各种方面,包括变流器技术、电能质量控制技术、电网保护技术、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最后,将具体讨论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等不同类型的新能源电站的并网接入技术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新能源电站并网接入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电力变流器冷却系统流量测量方法研究 下载:81 浏览:825

尚锋亮 张创业 《中国电气工程》 2024年2期

摘要:
主要阐述了变流器冷却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参数。对流量测量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通过对变流器的试验验证和技术积累,总结了流量测量方法,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标准动车组牵引传动系统的研究分析 下载:184 浏览:1877

薛辉军 《电气学报》 2022年11期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铁路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趋增加,最近几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和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直到2014年9月份,我国高速铁路全部里程已经达到一万余千米,占据了世界高速铁路里程的一半,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体现出井喷式的发展趋势,这也彰显了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技术优势,比如,从标准动车组的牵引供电系统层面进行分析,我国已经具有了属于自己的标准技术体系。

分布式新能源变流器虚实仿真平台构建 下载:107 浏览:1063

许明国 《能源学报》 2024年1期

摘要: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分布式电力系统的普及,分布式新能源变流器在电力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有效地设计、测试和优化分布式新能源变流器,虚实仿真平台成为一种重要工具。本论文旨在构建一个分布式新能源变流器虚实仿真平台,以提供可靠的仿真环境和数据支持。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