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论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现代转型的路径选择 下载:56 浏览:406

傅永军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型面对着复杂的形势。在外部,面对西方诠释学的刺激,需搭建中西对话平台,引西方诠释学为中国诠释传统完成现代转变的参照镜像,建构问题域并在创造性思维的指引下实现"化西为中"的对话目的。在内部,因应"古今之辨",需搭建由古通今之桥,将中国经典注释学由一个"古典论题"转变为"现代论题",打开从经典注释学转型为经典诠释学的通道。只有对中国经典诠释传统转型的诠释学处境作出准确分析与判断,才能为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古典-现代形态转换找到最佳路径。

超人类主义视域中的人的完善及其问题——从尼采的视角看“人类增强” 下载:23 浏览:426

朱彦明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人类增强"是当今时代超人类主义思想运动的一项浩大工程,它希望利用新科技改善或增强人的体能、智力、情感以及道德等方面,超越人类现有状态和限度,趋向后人类目标。这代表了一种新的人的完善方案。在此方面,超人类主义者往往将尼采的超人学说看成"先驱"或类似的思想,他们甚至认为超人和后人类是一致的概念。但是,如果我们从尼采的视角重新审视这种人类增强计划,就会发现超人类主义者完全误解了尼采的超人学说,超人不是表达一种技术乌托邦,而是文化目标。尼采的这种对人的完善的思考,启发我们思考技术的限度,理解它对整个生活和文化的意义。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现实主体的生成:从欲望到需要 下载:45 浏览:322

毛林林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10期

摘要:
对比于当代哲学的欲望理论,马克思的欲望与需要理论仍有其难以逾越的高度,从而值得认真研究发掘。本文从黑格尔的欲望结构入手分析欲望主体的生成机制及其困境,从中引导出费尔巴哈如何以感性为桥梁将抽象的理性主体转变为感性的存在主体的逻辑,在此基础上阐述并论证马克思基于欲望发展出的、具有直接维持生物生命存在的现实性和指向人自身能力自由发展的理想性双重层面的需要理论,以及以此为基础发展出的实践目的论相较于其他理论的优越性。

意识哲学的自主性 下载:68 浏览:434

李忠伟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意识概念至少可以分为形而上学、经验科学和现象性-体认性意识三类。现象性意识概念是独特的逻辑行为,具有反身自涉性和语义稳定性。这两种特性使得根据现象性意识概念所划定的意识哲学领域,具有相对于形而上学和经验性科学的自主性。本文通过重构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方法,说明该方法不仅是认知转化工具,而且可以用来打造语义转化装置,将关于意识的语词和语句的意指,严格限定于被纯化后的意识现象与意识结构。正因为如此,现象性的意识概念才有独特的逻辑行为,故而能用来划定自主的意识哲学领域。当然,意识哲学的自主性也需进行限定。

三种“辩证法”概念:从《启蒙辩证法》到《资本论》 下载:75 浏览:389

刘森林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7期

摘要:
肇始于苏格拉底的为了消除恐惧、构筑绝对安全、封闭理性系统因而往往走向传统形而上学的"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因为追求绝对、纯粹而导致自否定和自悖谬的"辩证法",以及对这两种辩证法保持批判反思态度并坚持开放性的"辩证法",是《启蒙辩证法》依次反思过的三种辩证法,也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反思过的三种辩证法。尼采的辩证法批判,黑格尔对绝对形而上学的追求,在回归马克思社会批判的意义上被整合、被克服。

面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求的高校实验室建设研究 下载:40 浏览:460

王斌楠1 黄晓瑞2 杜銮燕3 金翊1 《中国教育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文章面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总结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的先进经验,剖析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的内涵与特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通过机制创新、开放共享、汇聚师资、营造氛围、课程创新和跨界融合等路径,为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对价值本质的哲学思考 下载:136 浏览:1476

王倩玉 《哲学研究进展》 2023年10期

摘要:
在价值哲学的基本问题中,最根本的就是价值本质的问题,其他问题都以此为基础展开,价值问题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价值本质决定价值概念,价值概念反映价值本质。价值的根源不在事物自身,也不在超验世界里,而在于人的存在中。人的存在本身是美好的,具有因其自身而确立的原初价值。在人的具体存在形式中蕴含着具体的内在价值。人的存在把这些内在价值映现在事物上,于是在事物上就显现出外在价值。从价值的根源及其表现来看,价值就是以人的存在为根源、以事物的事实为载体显现的美好性质。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价值本质的研究才更加真实。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美学的发展研究 下载:153 浏览:1833

陈杰 《哲学研究进展》 2022年5期

摘要: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经过60年以上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传统。这个传统的形成不能当作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释。在接受1844年经济学哲学原稿的过程中,把美学理论基础深深地根植在了实践基础上。在此背景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除了实践存在一定的相关联外,还要构造出人们不同的行为观点。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