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改进内梅罗指数法的棕(褐)地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下载:68 浏览:369

孙华 谢丽 张金婷 于浩杰 《中国环境保护》 2018年8期

摘要:
近年来我国棕(褐)地数量不断增加,棕(褐)地的存在给周边的居民和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危害;我国土地资源紧缺,对于棕(褐)地区域需要进行再开发利用,而棕(褐)地区域在修复治理前后的污染程度需要进行评价研究,为棕(褐)地区域治理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文章主要对研究区的棕(褐)地周边的特征污染物即重金属Cu和Cd带来的污染进行评价,对传统的内梅罗方法存在的缺陷进行改进,应用到棕(褐)地周边重金属污染评价实例研究中,并利用GIS软件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表示,并分析污染程度的空间分布。

法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乡镇” 下载:40 浏览:336

范冬阳 《中国城镇》 2020年12期

摘要:
2019年我国正式开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其中乡镇是尺度最小但非常重要的一个层级。我国的"乡镇"在法国可以粗略对应市镇联合体(Intercommunalité),因此乡镇规划也可以对应为市镇及其联合体编制的地方城市规划(Plan Local d'Urbanisme)。本文通过对法国国土空间及规划体系的简要介绍,说明我国"乡镇"在法国国土中具有可比性的空间单元是市镇联合体,并介绍其规划在法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定位、编制的内容、程序、审批方式,以及这一规划的实施所依赖的法国特色的制度背景。本文认为法国的"乡镇"在国土空间中具有按需设置、自发联合的特点,这有利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乡镇规划的空间范围和等级;法国的乡镇规划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实施性、可抗辩性,对具体空间资源的分配起到重要作用,可以以此指导规划建设的具体活动并在纠纷中作为法律证据。这源于乡镇规划与其他规划在技术上的良好衔接,也有赖法国完善的规划立法体系和管理体系的保障,而策略层面,法典制和国家建筑师制度保障了规划工具的价值观念和政策导向能够与时俱进的稳健更新。

扭转“客观限制”为“主观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之路探索——以巢湖市张疃村为例 下载:24 浏览:246

陶莹 《中国城镇》 2019年12期

摘要:
联系近年来突破生态环境"高压线"的违建热点新闻事件,文章探讨在生态红线"客观限制"下的传统村落如何寻求"主观发展"的保护发展模式。同时,探索一种"重保护谨慎发展"的新模式,以实现乡村振兴、达到共同富裕的新逻辑。并以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巢湖市黄麓镇张疃村为落脚点,在不触碰生态环境"高压线"的前提下,在完善保护的基础上,将"闲置农房"演变成"大学村"筑巢引凤,引导村庄走向良性循环,共同谱写传统村落新篇章。

“陪伴式”乡村规划与实践——以苏州市树山村特色田园乡村为例 下载:77 浏览:336

彭锐1,2 杨新海3 芮勇3 《中国城镇》 2018年9期

摘要:
目前,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各地纷纷先行先试,探索乡村振兴的地方路径。"特色田园乡村"即是江苏省根据自身情况提出的乡村振兴创新举措。本文以苏州市首批特色田园乡村——树山村为例,结合持续五年的规划编制与在地实践,针对乡村规划建设的痛点问题,提出规划引领、双创引进、文化引擎、要素引入、活动引流五大"博引策略",探索"陪伴式"的乡村规划路径,以期对特色田园乡村的创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所裨益。

乡村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类型划分——基于徐州镇域的实证研究 下载:15 浏览:159

毛田颖1 马晓冬2 《中国城镇》 2019年9期

摘要:
文章以江苏省徐州市96个乡镇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地域多功能的指标体系,研究乡村农业功能、经济功能、社会保障功能、休闲文化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识别各乡镇主导功能类型。结果表明:(1)农业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微山湖、骆马湖沿岸与睢宁南部;经济功能高值区多分布在工矿业发展较好、经济辐射较强的乡镇;社会保障功能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城区周边;休闲文化功能高值区主要沿大运河、大沙河分布;生态服务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微山湖西岸、京杭大运河与黄河故道沿岸。(2)全市地域类型组合多样,包括均衡发展型、单功能主导型、综合发展型3个大类,以及5个亚类,即农业主导型、经济主导型、社会保障主导型、休闲文化主导型、生态服务主导型,在揭示其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类型的地域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乡镇未来发展策略。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的牧业旗县三生空间结构绩效评价方法与实证 下载:20 浏览:197

荣丽华1 李伊彤2 王彦开2 《中国城镇》 2019年9期

摘要:
草原牧业旗县三生空间结构迥异于农业发展地区,通过空间结构绩效评价,探求影响该类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提升牧区人居环境、加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2006—2017年三生空间为牧业旗县三生空间结构绩效评价研究对象,构建包含6个子目标层16项评价因子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熵权法加权计算子目标层评价分值,对子目标层得分采用CCR模型进行数据包络分析(DEA),发现有效DEA数目众多,无法进行排序,因此在CCR模型基础上采用超效率模型进行绩效值排序。通过评价得出结论:(1)牧业旗县三生空间绩效投入产出是政策与自然环境双重作用结果;(2)镶黄旗三生空间绩效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但2015年受到自然、政策因素影响,出现陡然降低的情况;(3)牧业旗县发展较为缓慢,有效DEA数目众多,需要进一步采用超效率模型进行绩效排序。

北京石家营村村庄改造的蝴蝶榫模式及其启示 下载:332 浏览:451

和云娟1 张悦2 李文越1 《中国城镇》 2018年8期

摘要:
文章以北京市顺义区石家营村为案例,采用现场踏勘、座谈会、入户访谈等方法,在调研其村庄改造的背景历程、改造方案及其实施后评估的基础上,归纳提出"蝴蝶榫"村庄改造模式,并从村集体主导的视角剖析了模式实施的关键机制,最后探讨了该模式对村庄规划编制的相关启示。

绿色发展理念下特大城市远郊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济南市东梁村为例 下载:50 浏览:351

张志敏 何乃翔 《中国城镇》 2020年7期

摘要:
在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特大城市远郊乡村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特大城市全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本文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带来的规划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的多维转型[1],以绿色发展为切入点,以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太平街道东粱村为例提出了特大城市远郊村庄绿色发展的规划策略,以期为绿色发展理念如何引领新时期村庄规划,以及特大城市远郊村庄转型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大城市周边山区小城镇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探讨——以西安临潼区三个街道办为例 下载:67 浏览:262

赵博田雨轩张丹丹李明磊 《中国城镇》 2018年8期

摘要: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小城镇成为城镇化前沿阵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小城镇发展成为落实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大城市周边小城镇一部分发展比较快,还有一部分发展相对滞后。如何实现大城市周边滞后小城镇崛起,产业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与支撑,是发挥小城镇集聚功能和集聚效应的前提。文章以陕西省西安市三个街道办为例,分析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探讨大城市周边小城镇产业协同发展路径,认为通过区域城镇联合、差异协作和产业分工,推动小城镇间产业协同发展,使资源配置达到综合效益最佳,提升小城镇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升级与大城市经济联系,增强大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实现快速助推周边小城镇发展。

传统街巷空间价值评估研究——以修水县山口老街为例 下载:21 浏览:216

刘钺1 罗航1 何志军2 《中国城镇》 2019年7期

摘要:
本文以传统街巷空间保护利用为目标构建了街巷空间价值评估体系,利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山口老街作为实证案例进行研究。首先,对山口老街的历史性保护项目现状进行梳理,提炼本地传统街巷的价值特色,从"历史原真性、生活延续性、风貌完整性、改造合理性"出发,建立价值评估体系;然后,利用德尔斐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打分,并且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评价矩阵计算权重,最终得到加权总和各个指标层的综合分值,针对分值划分空间价值等级,根据价值等级不同,提出相对应的保护策略。结果表明:增加"改造合理性"指标有别于以往的传统街巷空间价值评估体系,能够进一步分析出改造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空间感知,且为今后传统街巷空间感知的维护和塑造指明了方向。

2008—2018:广州增城区绿道规划建设实践与探索 下载:14 浏览:146

何爱1 曹凯滨2 周婷婷1 《中国城镇》 2019年6期

摘要: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西方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广泛开展绿道的规划建设运动,而国内的绿道规划及建设实践活动起步于广东增城。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十余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绿道建设实践进行总结,梳理各时期绿道规划建设的不同特征,探讨新时代绿道规划建设的策略。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城乡规划标准在西亚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载:31 浏览:321

李燕1 李晓2 周丹1 程艺3 《中国城镇》 2019年4期

摘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从产品输出逐渐向产品、工程、技术、标准全方位"走出去"转变,标准化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就城乡规划而言,我国标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体系的兼容性不高,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工程承包"走出去"的障碍。本文通过对西亚国家城乡规划标准应用的基本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从西亚国家与我国城乡规划行政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的差异性入手,重点分析我国城乡规划标准在西亚国家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通过加强我国城乡规划体系走出去的"本土化"进而提高我国城乡规划标准在西亚国家的适应性,以及针对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不同主体提出推动我国规划标准"走出去"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建设项目"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撑。

城乡融合视角下的山东省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下载:26 浏览:268

韩帅1 姜兰婷2 《中国城镇》 2019年4期

摘要:
本文从城乡关系的演进脉络、发展规律、现实需求,以及山东省自身特点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认为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山东省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更是破除山东省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出路。而后从城乡融合视角切入分析,认为当前乡村发展困局归因于一是乡村自身特质难以融入城镇主导的经济体系,二是因为城乡之间生产效率的巨大鸿沟而产生的城镇端的虹吸效应,三是长期以来的城乡政策和体制机制对于城乡融合的阻碍。最后,在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上,本文提出应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等根本着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顺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明晰政府和市场边界,尊重客观发展规律,双轮驱动,以实现山东省乡村振兴。文章的创新点在于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深入到体制机制层次,剖析乡村困局并提出振兴路径。

“农字号”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技术浅谈——以新疆阜康天池农业特色小镇为例 下载:41 浏览:280

曾永生 李国新 郑岩 潘丽 《中国城镇》 2018年5期

摘要:
"农字号"特色小镇应在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要求下,以特色农业为主导,以产城融合为理念,以资源集聚为原则,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通过三产融合、三生共建、多元投入、共享共赢等方式综合统筹、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设计。本文重点提出"农字号"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技术方法,并以规划实践案例进行解析,为此类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提供思路和建议。

文旅型小城镇可持续规划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以陕西省青木川镇为例 下载:31 浏览:314

崔羽1 王英帆2 崔栋3 《中国城镇》 2019年3期

摘要:
随着全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文旅型小城镇在特色小镇建设及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各类型层次的规划又往往各自为政,导致城镇建设思路难以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如何建构一套可持续的规划体系,持续性地科学引导城镇发展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分析文旅型小城镇可持续规划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优先、包含、系统、动态"的逻辑关系,结合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镇十年间可持续规划体系构建的实践案例,总结可持续规划体系建构的要点为:以文化为价值内核、以保护为传承内核、以传导为目标内核,通过以保护为导向、深挖地域文化、精确传导机制,来实现文旅型小城镇价值、精神和管控的可持续。

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视角下郊野单元控规地位作用及管控重点探索 下载:32 浏览:324

石华 高慧智 王瑒 《中国城镇》 2019年3期

摘要:
本文基于空间规划体系梳理,认为在"市级主导"或"市—县协同"模式空间规划体系下,郊野单元控规均可作为城市开发边界(集中建设区)外的基层单元空间规划纳入法定空间规划体系。空间规划传导的核心是对应本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管权"明确向下传导的路径机制。空间规划传导要素可按照目标指标、空间底线、设施配套三类统筹组织,构建"主体功能区—空间管制区—用途分区—用地分类"由粗到细的空间表达体系,并运用规则管控、名录管控、规模管控、结构管控、边界管控、形态管控等不同方式实现刚弹结合、逐级深化的管控目标。按照上述思路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大径山区域进行了郊野单元控规探索,通过明确郊野单元空间管控重点、管控方式,推进城市开发边界外郊野地区实现全域精细化管控。

南京大都市边缘区小城镇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以句容市宝华镇为例 下载:70 浏览:453

张飞1 闾海2 《中国城镇》 2018年4期

摘要:
文章基于对大都市边缘区的社会经济、空间形态等进行研究,提出该区域内的小城镇在发展中存在着经历虹吸与反补的发展过程、区域对接中话语权不足、发展存在一定的混杂性、具有跨越式发展的潜力等四个方面共性特征。基于对南京都市圈外围主要小城镇的特色资源和发展条件的梳理,选取江苏省句容市宝华镇作为研究对象,从区域一体化视角出发,分析其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和城镇建设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从产业、交通、公共服务和空间特色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建议。

藏区乡村振兴路径初探 下载:58 浏览:424

李海龙1 卜琳1 颜磊2 《中国城镇》 2018年3期

摘要:
我国西藏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藏区的广大乡村自然环境与文化风俗特征相近,普遍面临产业活力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文化相对封闭、城乡建设滞后、社会治理困难等突出问题。文章在综述藏区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作者参与藏区政策研究与规划的实践经验,从分析藏区乡村发展面临的特殊问题入手,初步提出激发藏区乡村发展活力、建设藏区特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进行政策与体制改革创新等方向性建议。

基于空间逻辑视角的传统村落空间修复研究——以浙江省雅治街村为例 下载:66 浏览:371

张志敏1 孔斌2 《中国城镇》 2020年1期

摘要:
传统村落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反映了特定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凝结成空间逻辑成为村落空间演变的基本规律,是传统村落内在价值的重要构成之一。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空间逻辑正面临严峻挑战,村落空间也因此日渐衰败并走向异化。本文以空间逻辑的视角,结合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赤岸镇雅治街村案例提出了传统村落空间修复的策略与方法,可以为进一步认识传统村落空间内在逻辑及传统村落空间修复提供一定借鉴。

慢生活理念下的海滨乡村景观更新——以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黄沙村为例 下载:362 浏览:411

刘彦 张静 林昊炅 《中国城镇》 2018年2期

摘要:
效率和速度裹挟着人们不断奔波,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的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乡野,回归生活的本质。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黄沙村规划实践结合乡村现状与发展,村民参与设计,在整体景观格局构建、公共开敞空间设计、建筑空间与风格引导、景观风貌要素更新等方面对景观环境进行更新,以改良乡村环境、丰富乡村产业类型、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同时凝练出一套体现海岛乡村文化的村民公约,以人文力量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1/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