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湖南省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协调性测度分析 下载:52 浏览:345

王文萱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8期

摘要:
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扩容和人民安居问题,建立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系统,收集湖南省2007-2016年系统各项指标数据。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熵权法合成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系统发展指数,对湖南省系统中两者之间耦合协调性进行测度,分析其发展阶段与特点。根据2007~2016年各项合成指数分析,湖南省主要由房地产发展滞后型向新型城镇化进程滞后转变,协调耦合度不断提高,14个市州发展阶段与湖南省基本一致。因此深入分析湖南地区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对湖南乃至中部地区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制定房地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证参考。

旧城住区更新改造中提升公众参与有效性的路径研究 下载:65 浏览:379

马辉1,2 黄梦娇1 王素贞1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8年8期

摘要:
公众有效参与旧城住区更新改造有利于协调开发商、政府以及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保障各方利益,避免冲突事件。针对旧城住区公众有效参与更新改造,从分析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关键影响因素着手,系统分析参与主体和参与方式对旧城住区改造公众参与的协同影响,深入揭露参与主体与参与方式之间的内在关联,建立先确定参与方式后确定参与主体的公众参与组织框架,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城乡一体化的最优水平确定——以湖北省为例 下载:33 浏览:222

焦文渊 《中国经济》 2020年8期

摘要:
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在城乡两部门A-B生产函数构建的一体化均衡模型中,引入了Tiebout条件,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乡一体化水平模型,并利用湖北省2000-2017年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可持续发展条件限制下,湖北省的最优城乡一体化水平为73.81%,而2017年湖北省的实际城镇化率仅为59.3%,在限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情况下,湖北省的城镇化率仍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

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对居民消费能力影响研究 下载:41 浏览:312

巨虹1,2 《中国经济》 2019年3期

摘要:
近年来,提升城镇化水平、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向。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7.35%,我国西北地区城镇化率虽呈现逐年上涨趋势,但却并未达到国家平均水平。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对居民消费能力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会在短期内提高该地区的居民消费能力,而这一提升作用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趋于平稳态势。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分析 下载:12 浏览:143

邓阳 《中国经济》 2019年1期

摘要: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快速提升,在收入分配改革与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此过程中居民财产性收入水平对于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也日趋显著。因而本文聚焦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问题,通过构建划分收入群体的城镇居民跨期收入理论模型,讨论收入差距对二者的影响。同时运用2000-2016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递进回归的动态面板模型,分区域对财产性收入及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消费水平对财产性收入具有替代效应、转移投入能够促进可支配收入水平提升的基本结论,并据此提出了促进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水平有效提升的相关建议。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商业集聚与城镇化耦合关系分析——来自中原城市群17城市的经验证据 下载:11 浏览:163

王彦彭1 张高峰2 《中国经济》 2018年3期

摘要:
本文依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针对商业集聚与城镇化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进而构建了耦合模型,运用中原城市群河南省域内的17个省辖市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河南17个省辖市商业集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心-外围"结构,外围城市规模过小,集聚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农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与经验 下载:86 浏览:461

刘景华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农村城镇化进程贯穿于11世纪至21世纪的欧洲,并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中世纪中晚期是农村城镇化的准备阶段;近代早期原工业化促使农村城镇化启动;工业化时代农村城镇化达到高潮;后工业时期农村城镇化仍然多样态推进,乡村生活方式最终与城市无异。欧洲农村城镇化进程所体现的长期性和阶段性、自然发展与强力推进、城镇布局和发展的均衡、重视农业的同时培育乡村新经济等特点,对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乡村的复兴”:19世纪以来法国的乡村城镇化与城乡关系的转变 下载:84 浏览:459

熊芳芳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下半叶既是法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乡村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前一个时期,除工业乡镇有所发展外,乡村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的外流。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将大量农民从乡村中剥离出去,客观上也将乡村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20世纪60年代之后,城市的扩张、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了人口的回流和"乡村的复兴",乡村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功能也出现了较大的转变。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逐渐从对立走向互动和互利。

海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学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载:91 浏览:495

王海 《中国职业教育》 2018年2期

摘要:
在概述近十年来海南省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海南省社区学院发展取得的成绩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设计探讨——以辽宁地区两座污水处理厂为例 下载:62 浏览:368

张福波1 孔德勇2 张庆军1 陶翠翠1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11期

摘要:
在某两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中,将SBR等工艺改变为An/O和MBBR运行模式,强化了二级生物处理效果,使二级出水COD、BOD5、NH3-N和TN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同时,针对不同水质特点,选择不同的混凝沉淀和过滤形式进行深度处理,保证了SS和TP的稳定达标。

中等收入群体的测算与现状研究——基于CHNS与CHIP数据 下载:35 浏览:395

吴鹏1 常远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7期

摘要:
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区间范围在扩大,但整体规模小、比重低、稳定性较差,尚未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且收入的不平等程度有加深的趋势。中等收入群体的受教育水平与职业分布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性,受教育水平城镇以大专以上为主,农村以初中为主;工作类型城镇以国有单位、个体和私营单位为主,农村以个体和私营单位为主;职业类型城镇呈现协调发展格局,农村以技术运用和服务为主。扩大城镇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在于提升下中等收入群体,而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在于提升上中等收入群体,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共同富裕,最终实现"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仅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也需要居民个人不断提升自己获得高收入的能力。

新疆小城镇生活污水生态利用技术模式研究——以鄯善县生活污水生态利用为例 下载:43 浏览:449

马俊英1,2 祝婕1,2 高庆国1,2 王涛1,2 《中国环境保护》 2018年3期

摘要:
本研究以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氧化塘处理后出水灌溉生态林为案例,分析新疆小城镇生活污水生态利用可行性。选择3个示范点,分别对0.2 m、0.4 m、0.6 m、0.8 m、1.0 m五个深度生态利用前后土壤中有机碳、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盐分等污染物浓度进行监测,研究土壤生态系统对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p H、全盐量、钠离子、氯离子灌溉区较对照区有均有降低,降幅分别为1.9%6.0%、71.43%95.71%、97.70%99.53%、95.76%98.99%。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较非灌区有所增加,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其含量增加量逐渐减少,并呈现稳定趋势。研究区从2008-11月投入使用至今,区域地下水水质无明显变化。

电商扶贫促进旅游扶贫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下载:59 浏览:363

张曌 罗小康 杨兴洪 《电子商务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乡村振兴的一个目标在于提升城镇化水平。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资源集聚形成的旅游产业具有辐射作用,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因此开展旅游扶贫是完成脱贫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先分析了旅游扶贫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性,再此基础上分析电商扶贫与旅游产业的互动效应,最后得出结论,即电子商务有助于推动地区性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实现区域城镇化,三者是一个耦合协调发展的动态系统。因此在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旅游扶贫的作用,同时注重电子商务在推动旅游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促进三者耦合协调发展才能更好的推进城镇化进程。

道德判断中的框架效应:一个新的视角 下载:34 浏览:237

梁凤华1 段锦云2 《心理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道德领域亦存在框架效应,但有关这类偏差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研究以600名大学生为对象,以亚洲疾病和工厂风波两类经典情境为实验情境,设置正面和负面两类属性框架,以研究道德判断的框架效应。结果发现,在面临道德判断情境时,在正面框架下被试倾向于选择确定性方案,而在负面框架下被试倾向于选择风险性方案;在正面框架下被试倾向于评价风险性方案更违背道德,在负面框架下则认为确定性方案更违背道德;被试对情境中人物选择确定性或风险性方案道德之可谴责性评价与确定性或风险性方案本身之道德违背性评价的判断并不一致:在正面框架下,若情境中人物选择风险性方案,被试认为其行为更应受到谴责;但在负面框架下,被试对情境中人物选择确定性方案和风险性方案在道德上应受谴责性的评价并无显著差异。研究还发现道德判断框架效应存在性别差异,负面框架下女生更为风险寻求。

我国不同行政等级城市发展力差距特征与规律研究——以浙江、云南两省为例 下载:62 浏览:358

陶聪1 陆邵明1,2 李佳芯3 《中国城镇》 2018年12期

摘要:
针对我国城市发展力与城市行政等级关系的问题,本文根据城市发展力内涵,从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和发展支撑条件三个方面建构了城市发展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浙江和云南两省的省会城市、地级市、县城三个行政等级的城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城市发展力差距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两省"省—地—县"三级城市之间具有明显的等级差距,形成倒金字塔差距结构;浙江省城市发展力差距主要出现在地级市与县城之间,而云南省城市发展力差距主要出现在省会与地级市之间,可见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建设资源更多集中在省会城市,往低行政等级城市的下渗性较弱,而东部相对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建设资源往低行政等级城市的下渗性更好。研究认为,我国城市发展资源的等级性分配方式可以引起不同行政等级城市发展规模的等级性差异,却不一定真正提升高等级城市的发展质量。

美国不同行政层级城镇发展力水平比较 下载:46 浏览:447

张阳 周政旭 《中国城镇》 2018年12期

摘要:
行政层级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同行政层级城镇在发展规模、发展质量、支撑发展的资源方面往往呈现不同情况,而不同的行政体系对不同层级城镇发展力也施加不同的影响。本文选择美国各级城镇为研究对象,梳理了美国行政层级划分,刻画了美国不同行政层级在不同尺度上城镇发展力的特点,发现美国各级城镇发展力水平相对差别较小,发展质量与支撑能力普遍均衡,并未普遍出现向州府、县府等地集中的现象,这一现象对我国城镇化建设有可能提供一定借鉴。

泉州市城镇居民综合生活需水预测方法研究 下载:34 浏览:338

贾香香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本文采用定额法、趋势分析法、年均增长率法、回归分析法等需水预测常用的方法,对泉州市城镇居民综合生活用水进行预测分析,经多种预测结果比较得出泉州市2030年城镇居民综合生活需水量为8.62亿m3。其中定额法、回归分析法预测结果较好,趋势分析法和年均增长率法更常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预测。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推进,居民综合生活用水量的影响愈加多元化、横向化,建立多元回归预测分析模型来预测用水量是很好的选择,该研究可为其他城市预测规划水平年居民生活用水量提供借鉴。

德国小城镇收缩研究——以萨克森州为例 下载:74 浏览:371

陈雨露1 李京生2 杨辰2 秦梦迪2 《中国城镇》 2018年12期

摘要:
本文以德国小城镇收缩现象为研究对象,对德国小城镇的分类、收缩定义、评价指标体系及小城镇的收缩现象进行了梳理。接着,选取收缩状况最为严重的萨克森州,重点考察了该州145个小城镇,通过收缩评价体系中人口和经济两方面六个指标(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净迁移量变化、劳动力数量变化、就业率变化、失业率变化和营业税变化),系统地分析了萨克森州小城镇的收缩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萨克森小城镇整体收缩严重,但人口收缩的小城镇仍然可以实现经济增长。收缩研究有助于提升小城镇规划政策的科学性和规划行动的精准度。

巴基斯坦市、县与乡级地区的发展均衡性研究 下载:71 浏览:375

Muhammad Yousif1,2;张悦2 《中国城镇》 2018年12期

摘要:
巴基斯坦城区面临着平衡各地区社会经济与实体发展水平的巨大挑战。与一级城市相比,巴基斯坦的中小城市地区发展还非常落后。本研究旨在刻画巴基斯坦当前城镇的发展状况,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及环境质量为三个基础指标,辅以人口、人均收入、医疗服务指标判断城市发展均衡性。根据巴基斯坦全国层面统计、规划与发展部门提供的量化数据,辅以巴基斯坦四省提供的数据,利用微软的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ArcGIS利用数据生成的空间图显示了巴基斯坦各城市间的城市发展均衡性。结果表明:巴基斯坦城镇化步伐迅速,多半大城市与一级城市地区都受到城镇化的影响。其次,二级城市的发展开始下滑。由于缺少适用的基础服务设施,人们纷纷迁移到一级城市周围的中小城镇。巴基斯坦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提升各城市地区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与环境指标,使市(Metropolitan)、县(District)及乡(Tehsil)级城市地区间的社会经济与实体发展保持均衡。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下载:63 浏览:458

史旭敏1 管京2 《中国城镇》 2018年12期

摘要:
文章以山西省为例,多维度解析乡村振兴战略对小城镇发展的重大意义,系统回顾山西小城镇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全面总结山西省小城镇当前面临地位下降、辐射带动能力弱、设施水平低、建设管理落后等问题,客观分析农业发展基础不牢、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土地制度不明是当前山西农村对小城镇发展最大的牵制因素,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山西小城镇的发展路径,包括转变城镇职能、推进就地城镇化、调整公共服务配置格局、创新规划编制方法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等五方面内容。
[1/29]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