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石油类污染物在季节性冻土中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下载:59 浏览:384

张雷1 张帝1 谯兴国2 周宝山3 韦远征3 赵奇1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7期

摘要:
土壤地下水石油类污染依然普遍且严重。季节性冻土区土壤经历冻-融-冻过程,石油类污染物与土壤地下水作用过程更为复杂。文章综述了冻融交替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吸附解吸、生物降解过程变化,为季节性冻土区石油类污染物迁移转化的研究治理提供支持。

杭州与拉萨地区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随海拔高度与季节的变化分析 下载:63 浏览:381

邵云1 吴昕仪2 《物理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文章通过已有的大气压、水汽压和气温的数据计算出杭州、拉萨两地区大气中的氧气分压和氧气分子数密度,作出1月和7月杭州地区的大气压、水汽压、气温、氧气分压、氧气分子数密度随海拔高度变化的曲线图,并对这些曲线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与解释。对比拉萨、杭州这两地高空的相关大气数据,找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并加以解释,发现同纬度地区高空的大气状况基本相同,尤其是大气压。根据杭州上空海拔3650m处的大气压及拉萨地表的气温推测出拉萨地表的其他大气状况,并将拉萨地表的大气与杭州上空的等高大气进行对比,发现它们总体接近。指出地形地貌对于大气的影响仅局限于地表附近,且该影响要小于季节、海拔对大气的影响。文末对文章的某些撰写思路进行了必要的解释。

新通扬运河(泰州段)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下载:69 浏览:423

王胜艳 陈小丽 刘国钧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法和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选取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指标,对2010—2018年新通扬运河(泰州段)水质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总体上新通扬运河(泰州段)水质浓度逐年好转,上游水质优于下游,上游水质浓度较好且年际变化较小,下游水质浓度年际变化幅度较明显。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并提出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措施。

昆明气象数据的时间序列建模研究 下载:56 浏览:475

宋耀莲 武双新 《数据与科学》 2020年11期

摘要:
气象数据如降水量、风速和气温是典型的时间序列数据,具有明显非平稳、周期性波动特征。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可以及时地应对旱涝灾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和灌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了高效地利用气象能源,提出了一个改进软阈值去噪的时间序列季节模型(seasonal model of time series for improving soft threshold denoising,STS-ISTD)。对时间序列应用改进的软阈值去噪算法(improving soft threshold denoising,ISTD)进行小波去噪,通过对双变量阈值函数中的参数值进行调整,不仅完好的保留了原始信号的基本特征,而且使信号曲线更加平滑。STS-ISTD模型应用在昆明气象数据上,并与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硬阈值去噪的ARIMA季节性模型和软阈值去噪的ARIMA季节性模型进行对比,均方根误差(RMSE)和信噪比(SNR)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STS-ISTD模型对昆明的降雨量、风速和气温数据预测有良好的表现。因此,该模型可以作为昆明气象数据建模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

甘肃14种野生季节变色植物适应性研究 下载:84 浏览:495

陈翠莲1 薛睿1 陈守宪2 张继强1 柴春山1 罗文丽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7期

摘要:
为筛选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适宜在当地城市绿化中应用的野生季节变色植物,将收集到的14种野生观赏植物移栽到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五星坪试验基地开展野生驯化试验。通过连续3年对植物生长季露天形态的观测,采用3种抗逆性平均指数分别对14种野生季节变色植物的整体抗寒性、耐热性和抗病虫害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少齿小檗、槲栎和马桑抗寒性较差,在试验区无法顺利越冬,需要采取防寒措施;沙梾耐热性较差,在试验区无法安全越夏,需要采取遮阴措施;其余10种抗寒性和耐热性较强的植物抗病虫害能力均较强,其中血满草相对较差,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植株上有蚜虫,但总体上数量较少,植株受害轻,对生长及观赏性状影响不大。

陕北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区土壤酶活性研究 下载:60 浏览:331

赵满兴1,2 余光美1 白二磊1 刘慧1 曹阳阳1 《土壤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为了解陕北黄土高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田间试验的方法,以陕北黄土高原恢复19年的杏树林、沙棘林、刺槐林和草地为研究对象,以农田土壤为对照,研究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层和季节对土壤蔗糖酶、脲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并对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在不同人工林草地间均达到显著水平。杏树林蔗糖酶活性最高(71.15 mg g-124 h-1),沙棘林脲酶活性最高(52.29mg g-124 h-1),刺槐林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3.33 ml g-1h-1)。随着土层加深,人工林草地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显著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则表现为0~10 cm最低,10~2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蔗糖酶、脲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差异,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夏季最高,脲酶冬季最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是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其他各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弱;蔗糖酶、脲酶与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呈正相关关系,过氧化氢酶与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呈负相关关系。土壤酶活性是表征植被恢复区土壤生物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季节性冻融对苹果梨园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影响 下载:48 浏览:195

梁运江1 陈旸2 宋涛1 刘雪1 许广波1 《土壤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季节性冻融作用(季节交替)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有效的。由于延边地区气候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果园土壤经历着反复冻融,使得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分布及粒级变化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采用沙维诺夫法对季节性冻融前后苹果梨园土壤团聚体进行机械筛分并计算其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和粒径分形维数,探究季节性冻融前后各指标的变化,以期为指导苹果梨园土壤的改良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季节性冻融后苹果梨园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变化明显,20~60 cm土层变化不明显;0~20 cm土层经冻融后大团聚体含量增加、小团聚体含量减少;20~60 cm土层冻融后大团聚体和小团聚体含量均减少、中等大小团聚体含量增加。栽植年限40 a及以下果园冻融后变化明显,40 a以上果园不明显。季节性冻融后苹果梨园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重量直径和几何直径显著增加,分形维数有变小的趋势。荒地与苹果梨园趋势相反,季节性冻融后,大团聚体(> 7 mm)显著减少,土壤团聚体重量直径和几何直径显著降低。

季节性冻融对2种温带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下载:27 浏览:297

李龙1 辛贵民1 杜彦梅1 朱国君1 尹航2 高珊1 傅民杰1 《土壤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为研究长白山森林土壤微生物量对季节性冻融变化的响应,利用原位培养连续取样法测定了长白山地区2种典型森林土壤在春季和秋季冻融期间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种林型各层次土壤微生物量随冻融格局变化而变化。在春季冻融前期,2种林型各层次土壤微生物量皆表现出升高趋势,而在秋季冻融前期表现出降低现象,在春季和秋季土壤冻融期具有多次爆发式增长而又迅速下降特征,且存在一个或多个微生物量峰值。2种林型上层土壤微生物量多高于下层土壤,且上层土壤在冻融期间变化更加剧烈,而下层土壤各时期微生物量碳、氮比波动情况高于上层土壤。相比长白松林,硬阔叶林各层次土壤微生物量在各冻融时期含量更高。

河北张家口季节冻土温度水分时空演化相关性研究 下载:16 浏览:320

庞丽丽1,2 董翰川1,2 冯建华1,2 李康1 《土壤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河北张家口属于季节性冻土区,温度和水分是影响土体结构和强度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土壤温度和水分变化相关性对于分析土体结构稳定性和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国产智能化墒情监测设备,在张家口坝上与坝下过渡带选择一个典型坡面为研究区,采用垂向分层监测方法,对土壤进行温度和含水率观测,历时一个水文年。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探究季节性冻土不同土壤层温度、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以及纵向空间不同土壤温度梯度、含水率变化关系。研究表明:典型坡面0.6 m以上土壤层,受大气温度影响,并相对于大气温度变化滞后。0.75 m以下土壤层全年温度高于0℃,最大冻土深度为0.6 m。斜坡面以下0.3 m、0.75 m处含水率变化受气温影响最大,变化规律一致,但影响因素不同;斜坡表面以下0.45 m和0.6 m温度的变化对于土壤层含水率的变化影响较小,且不同层位影响程度不同。

海气耦合对MJO数值模拟的影响 下载:69 浏览:221

赵雨晴1 凌健2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采用一种基于降水异常追踪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东传的MJO识别方法(MJO Tracking)评估了参与MJOTF/GASS(MJO Task Force/Global Energy and Water Cycle Experiment Atmospheric System Study)全球模式比较计划的全海气耦合模式(CNRM-CM)、半海气耦合模式(CNRM-ACM)和大气模式(CNRMAM)1991~2010年模拟MJO的能力,探究了海气耦合过程对模式模拟MJO能力的影响机理。CNRM-CM模式模拟的MJO结构更加接近观测,该模式不仅具有最高的MJO生成频率,也能够模拟较强的MJO强度以及较远的传播距离。海气耦合过程会造成CNRM-CM和CNRM-ACM模式中印度洋—太平洋暖池区域海温气候态的冷偏差。但是这种海温气候态的偏差基本没有改变模式模拟MJO的能力。CNRM-CM中MJO对流中心东(西)侧存在较强的季节内尺度海温暖(冷)异常,纬向梯度明显,而CNRM-ACM和CNRM-AM中不存在这样的海温东西不对称结构。结果表明在CNRM模式中海气耦合过程调控模式海温季节内尺度变率对模式MJO模拟能力的影响比调控模式海温气候态更加重要。

中国夏季降水的组合统计降尺度模型预测研究 下载:78 浏览:297

刘颖1 任宏利1 张培群1 左金清1 田奔1 万江华1 李永生3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现阶段的动力气候模式尚不能满足东亚区域气候预测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动力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将动力模式中具有较高预测技巧的大尺度环流信息应用到降水等气象要素的统计预测模型当中,以改善后者预测效果。本文中所介绍的组合统计降尺度模型,可将动力气候模式预测的大尺度环流变量和前期观测的外强迫信号作为预测因子来预测中国夏季降水异常。交叉检验结果显示,组合统计降尺度预测模型的距平相关系数较原始模式结果有较大提高。在实时夏季降水预测中,2013~2018年平均的预测技巧相对较高,趋势异常综合检验(PS)评分平均为71.5分,特别是2015~2018年平均的PS评分预测技巧达到72.7分,总体上高于业务模式原始预测和业务发布预测的技巧。该组合统计降尺度模型预测性能稳定,为我国季节预测业务提供了一种有效参考。

中亚地区夏季温度的季节预测 下载:59 浏览:325

杨占梅1 张井勇2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根据1979~2016年春季海表温度、土壤温度以及大尺度气候指数与中亚地区夏季温度的相关关系,确定了印度洋东南部海表温度、非洲西北部土壤温度、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和东亚/西俄型(EA/WR)4个春季预测因子,进而建立了中亚地区夏季温度的预测模型。春季印度洋东南部海表温度暖异常、非洲西北部土壤温度暖异常、AMO正异常与EA/WR负异常均对应夏季中亚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场正异常,为该地区夏季高温发生提供有利条件。预测模型留一法交叉验证产生的1979~2016年中亚地区夏季温度无(有)趋势的时间序列与观测的无(有)趋势的时间序列的相关为0.65(0.74),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研究结果有望帮助提高中亚地区夏季温度的预测技巧。

松花湖自然保护区金龟总科物种多样性研究 下载:57 浏览:381

宋子龙1 崔书丹2 孙国文1 吴相菊1 张秋艳1 《林业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通过对松花湖自然保护区金龟总科物种多样性系统调查,共采集到该区金龟甲414头,隶属于5科19属25种,其中,鳃金龟科9属9种,花金龟科4属5种,丽金龟科4属9种,斑金龟科和犀金龟科各1属1种,丽金龟科昆虫的种群数量最大。该区金龟甲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均在6月份达到峰值。

松花湖自然保护区蝴蝶资源调查及区系分析 下载:57 浏览:378

宋子龙1 崔书丹2 孙国文1 吴相菊1 张秋艳1 《林业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本文对松花湖自然保护区蝴蝶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松花湖自然保护区有蝴蝶标本7科34属57种。其中,粉蝶科种群数量最大,蛱蝶科物种数最丰富。优势类群有蛱蝶科、凤蝶科和粉蝶科。区系组成分析表明,松花湖自然保护区蝴蝶以古北区种数最多。粉蝶科、眼蝶科大都出现在5—6月份,蛱蝶科普遍存在于夏秋两季。

基于季节性负荷自适应划分及重要点分割的多分段短期负荷预测 下载:94 浏览:504

彭显刚1 潘可达1 张丹1 刘艺1 林志坚2 《电网技术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针对季节性电力负荷划分不准确及温度、湿度对电力负荷的动态性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季节性负荷自适应划分及重要点分割的多分段短期负荷预测模型。采用聚类与CART树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地区历史负荷数据自适应的确定当地季节性负荷划分规则;使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提取季节典型日负荷曲线,并基于划分结果对各季负荷曲线进行重要点分割;同时根据分割结果,采用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加权的相似系数,对各时段负荷进行参考日的筛选,以确定预测模型的输入量,最后提出一种结合纵横交叉算法参数优化的鲁棒极限学习机进行多分段预测模型的建立。通过实例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提高预测精度的有效性。

基于1982~2013年NDVI数据的新疆30年植被状况季节与年际趋势分析 下载:79 浏览:325

马勇刚1 黄粤2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以GIMMS 3g(the third generation 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为基础,利用月合成、标准距平和趋势保留预置白方法进行数据预处理,采用季节趋势分析方法提取振幅0、振幅1和相位1季节表征因子,运用MK(Mann-Kendall)和CMK(Contextual Mann-Kendall)趋势检验获取新疆植被年际和季节趋势变化特征,结合土地利用覆盖数据,侦测显著性变化区域的空间分布特点,讨论并分析不同预处理方法和趋势分析方法下的结果差异。研究表明:(1)植被状况趋于退化的区域面积明显大于植被状况转好的面积,植被退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南北疆荒漠区域的未利用地和草地,转好的区域则主要集中在山区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区域;(2)新疆植被年内波动幅度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南缘以北的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3)不同预处理方法下的植被状况趋势显著性结果存在明显的影响,按照显著性信息的提取能力排序,标准距平>趋势保留预置白>原始数据>月平均;(4)耕地区域中有87.88%表现出年内波动幅度显著增加的趋势,53.31%生长季开始期显著推迟。

冬春两季表流人工湿地-氧化塘交替组合氮磷去除效果研究 下载:57 浏览:432

华祖林1,2,3 石佳佳1,2,3 董越洋1,2,3 沈健4 聂永平4 倪效欣4 白雪1,2,3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针对人工湿地冬春两季对尾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较差的弱点,为达到湿地处理系统全年水质目标,构建了表流人工湿地-氧化塘交替系统,以某污水处理厂尾水为处理对象,研究冬春两季该湿地系统对尾水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氧化塘对TN和氨氮的去除效果优于表流人工湿地,两者的间隔使用,有效的改善了冬春两季氮磷的去除情况。冬春两季对TN的去除率范围分别为30%~54%、55%~66%;对氨氮的去除率范围分别为33%~55%、75%~82%;对硝态氮的去除率范围分别为21%~47%、49%~58%;对TP的去除率范围分别为50%~69%、64%~69%。表流人工湿地与氧化塘的交替组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纯表流湿地冬春季存在的弱点,从而对尾水处理取得更好的效果。

山东临沂柳青河水质调查与季节动态分析 下载:54 浏览:481

薄天成 颜景浩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8年1期

摘要:
本次调查在柳青河设置了9个采样点,采样时间为2017年3月、6月和9月。采用pH、COD、总氮、总磷和氨氮评价柳青河水质与季节动态。结果显示,柳青河pH和总磷:秋季>春季>夏季,COD和总氮:夏季>秋季>春季,铵态氮:春季>秋季>夏季。整体上看,柳青河春季、夏季和秋季营养水平均处于较高水平,COD为Ⅳ类至Ⅴ类,总磷为Ⅴ类至劣Ⅴ类,氨氮为Ⅱ类至劣Ⅴ类。柳青河pH:上游>下游>中游,COD、总氮、总磷和铵态氮:下游>中游>上游。从整体上看,柳青河中游和下游营养水平均处于较高水平,上游水体稍好,COD为Ⅲ类至Ⅴ类,总氮和总磷均为Ⅲ类至劣Ⅴ类,氨氮为Ⅱ类至劣Ⅴ类。

栽培宽叶羌活中有机酸和香豆素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研究 下载:35 浏览:371

刘卫根1,2 周国英2 郑金顺1 邢久生1 徐文华2 熊丰2,3 《化学研究前沿》 2018年3期

摘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HPLC-DAD)测定2、3年生不同月份(5月、6月、7月、8月和9月)采集的栽培宽叶羌活中绿原酸、阿魏酸、紫花前胡苷、补骨脂素、佛手柑内酯、欧前胡素、羌活醇和异欧前胡素的含量,考察采收时间和生长年限对栽培宽叶羌活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3年生栽培宽叶羌活各活性成分在返青及生长初期(5~6月份)含量较高,在生长旺盛的花果期(6~7月份)呈明显下降趋势,8月份达到最低水平,9月份又略有回升。2年生栽培宽叶羌活所测活性成分总含量在不同月份均低于3年生栽培宽叶羌活。生长年限和采收时间对宽叶羌活活性成分含量的积累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对于宽叶羌活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5-2018年成都市6~35月龄儿童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率及安全性监测分析 下载:67 浏览:406

朱航 曾莉 张量智 黄蓉娜 杨汝沛 《预防医学杂志》 2020年9期

摘要:
目的分析2015-2018年成都市6~35月龄儿童季节性流感疫苗(SIV)接种率及接种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情况。方法利用四川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和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5年-2018年6~35月龄儿童SIV接种信息及接种SIV后报告的AEFI个案信息,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8年全市共接种儿童型SIV 516 985剂次,357 318人次,SIV接种率分别为22.41%、16.26%、21.64%和10.63%;全市2015-2018年共报告儿童型SIV疫苗AEFI 180例,总体报告发生率3.48/万剂,其中一般反应168例(占比93.33%),异常反应6例(占比3.33%),偶合症6例(占比3.33%)。结论成都市6~35月龄儿童SIV接种率较低,现有AEFI监测系统未发现不同于其他疫苗的不良反应。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