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财产权批判与正义——马克思对黑格尔正义观的批判与超越 下载:44 浏览:419

高广旭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10期

摘要:
财产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是现代性法权正义的核心内涵。黑格尔的思辨法哲学不仅剖析了财产权的形而上学基础,而且以"生命的权利"和"贱民的反抗"向财产权的合法性发起挑战。黑格尔的挑战揭示了法权正义的内在缺陷,构建了批判和超越法权正义的国家哲学进路。马克思以财产权批判切入法权正义批判的理论视角受到黑格尔的影响,但在批判重心上实现了从"权利"到"资本"的转换。通过把财产权批判诉诸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马克思得以透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剖析法权正义的社会存在基础,开启了在资本批判中批判和超越法权正义的逻辑进路。

“市民社会”抑或“富民社会”——明清“市民社会”说再探讨 下载:53 浏览:365

林文勋 张锦鹏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明清"市民社会"说,认为明清中国已经出现了一股新生的力量,或能打破中国传统社会的桎梏,走向新的变革时代。其实,从诸多证据看来,明清"富户""士绅"并非"市民"而是"富民",明清时期出现某些"反封建"斗争是富民阶层与国家的矛盾而非市民阶层的资本主义运动,思想领域的一些新动向并非启蒙思想的出现而是宋代"保富论"的进一步发展,明清"公共领域"发展并非是批评政府力量的崛起而是"国家话语"代言人的民间化。明清社会不是有新生力量涌动的"市民社会",也并非缺乏发展动力的停滞社会,而是与宋元一脉相承的"富民社会"。"富民"阶层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层、中间层和稳定层,是明清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力量,是大一统国家政权稳定均质运行的保障。

市民社会批判: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下载:88 浏览:429

仰海峰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10期

摘要:
市民社会批判是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种批判体现为对政治经济学原则的反思,力图达到对以个体劳动与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体系的改造,以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总体发展的一致,黑格尔的国家理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来的。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批判,使马克思意识到必须对市民社会进行批判,这既需要对政治经济学的原则加以反思,又需要对产生政治经济学的现实进行批判。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从生产逻辑向资本逻辑的转变,实现了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这种超越的根本点在于面对市民社会的态度:在黑格尔看来,理性的国家可以解决市民社会的问题,这是一种"修正"式的市民社会批判;而在马克思看来,以资本逻辑为内核的市民社会,不可能解决自身的矛盾,因此必须在新的基础上重建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联合体。

从老舍、茅盾对笛福的接受看二者市民社会叙事的差异 下载:82 浏览:499

程丽蓉 《文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茅盾和老舍对笛福的接受带入了不同的参符,将之渗透于其对京、沪工商市民社会变迁集中持续的书写之中,形成了二人不同的叙事伦理范式。茅盾善于从时代历史的宏阔视野、从宏观经济角度把握和书写现代中国市民社会,其小说的叙事伦理以时代经济与历史趋势作为价值判断标准;而老舍则在中西方文化与人性的比较对照之中确立其叙事伦理,以人性美德和民族文化品格为价值衡量尺度。

从国家到市民社会——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想转向 下载:85 浏览:433

程广云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从国家转向市民社会,从法哲学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由此从政治解放转向人的解放,从政治革命转向社会革命。马克思从总体上揭示了现代性所建构的现代社会-政治基本结构,决定人的双重生活方式、双重存在方式,决定人的双重本质。马克思在结构多维、过程流动的人类社会历史中把握人的本质。人的解放就是人的双重本质合一,亦即人的双重存在方式、双重生活方式合一,这就必须改变现代社会-政治基本结构,重新建立社会和国家的统一,国家(非政治国家)复归于社会(非市民社会)。这就是社会革命,也就是马克思提出的解构现代性的原则和方法。

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的抽象性批判 下载:138 浏览:1348

彭玉凤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3年8期

摘要:
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批判的核心内容,即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的一大热点。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坚持的理性主义国家观体现了一种泛逻辑的神秘主义和“主宾颠倒”的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因而,在“国家是自由的现实化”思想与现实困境的尖锐矛盾中,他选择从一条新的路径出发,重新思考国家形成的“逻辑起点”以及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

“市民社会”与“人民社会”的再思考 下载:213 浏览:2228

张亮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2年11期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表现出空前的活跃,在思想文化界也出现了多元思潮与观点,在政治层面也出现了外来思潮观点。20世纪80年代,市民社会思潮传入中国,企图为中国当下社会发展遇到的新问题做诊断、开药方,而市民社会最初作为一种民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一度成为中国学者摆脱有关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维困境的新角度,也进一步影响了近代中国史研究领域中的学术研究取向,使人们开始关注中国近代史上的市民社会和公共空间的成长问题,到21世纪初,市民社会思潮经历了从热捧到备受批评再被迫反省的阶段。本文旨在梳理市民社会的历史演变、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批判和“人民社会”在中国焕发的强大生机等。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