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支持理论下民事诉讼当事人法律意识的实证研究 下载:28 浏览:251

冯晶1,2 《中国法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传统研究重视"法的供给"视角,致力于创设"良法良制"。通过转向"对法的需求"视角,本研究基于支持理论和法律意识理论,访谈了142名四类常见民事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本研究发现,当事人对司法的信赖分为"特定支持"和"普遍支持"两个维度。负面的诉讼经历仅会降低当事人对主审法官(法院)的评价(特定支持),尚未削弱他们对法院系统及司法制度的评价(普遍支持)。此外,当事人可以被进一步分为"门外汉"和"入门者"。前者不信赖法院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法律意识与司法制度间存在巨大的冲突和矛盾;"入门者"的意识则限定于法律体系内,只在意法官的审判质量。随着司法系统的日渐完善,"入门者"对司法的信赖有望逐步提升。但"门外汉"则需要通过"知情(法)受益"这一过程先转化为"入门者"。

报纸新闻编辑的新闻策划意识探讨 下载:69 浏览:389

庄文勤 《新闻传播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在当今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闻报道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而新闻报道过程中的新闻策划,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针对如今新闻报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进行一定的探讨。

提升广播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措施分析 下载:66 浏览:390

王欣 《新闻传播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在我国社会经济及技术深入发展的加持下,人民群众对于广播新闻的编辑工作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在当前的融媒体时代下,广播新闻编辑人员需要在适应融媒体发展的前提下,转变自身的工作方式及态度。为此,本文对广播新闻编辑创新意识方面做出了简要分析。

浅谈如何提高新闻编辑的策划能力 下载:74 浏览:373

胡琳 《新闻传播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间接带动了整个媒体行业的进步,也导致传统新闻的产生和传播方式发生变化。在这样一种局面下,时政类杂志必然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一来其属于传统媒体范畴,本身会面临新媒体的冲击;二来时政新闻的受众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发展、传播模式、商业运作也相应受到制约。时政类杂志如何顺应新形势,整合媒体资源、提高内容输出的质量和效率?发挥内容优势,做好选题策划,提高新闻编辑的策划能力,成为应有之义。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中美网络媒体报道异同分析 下载:69 浏览:390

文霄 《新闻传播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本文以语用预设理论为基础,从新闻标题、人物关键词、引语选择等三个维度的语用预设,对纽约时报网及新华网对周世锋等人颠覆国家政权案的报道差异进行剖析。认为两个媒体对此事报道的态度之所以出现差异,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意识形态对立、新闻体制不同及对言论自由理解差异所引起。

春晚中的国家意识形态与“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 下载:64 浏览:370

张潇祎 《新闻传播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作为春节"新民俗",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一个节日的象征符号。春晚自创办之日起就具有官方色彩,是国家话语权的表达渠道,"是民族国家意识形态植入民族所传承的传统节日的体现"。[1]本文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概念为分析基础,约翰·B·汤普森关于意识形态的运行手段为行文思路,分析春晚以"国-家"仪式观与无差别"共同体"的途径,在观众中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建构出"政治的想象的共同体"。

中国戏剧的第五次审美变迁——兼论戏剧现代性概念提出的当代意义 下载:31 浏览:303

张福海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中国戏剧第五次审美变迁是继历史上宋、元、明、清四次大的审美变革之后而发生的,本次戏剧审美变迁的直接推动力量是戏剧实现自身的现代性。现代性是戏剧审美进化的最高阶段,也是戏剧的最高成就;戏剧现代性的思想是指向意识,是意识的感性显现。从古典到近代型的戏剧是形式的模式化转换,现代性戏剧是一个场域;古往今来的全部戏剧创作方法和手段并不因为戏剧的现代性废止,而以接纳的态度在现代性场域中获得新生命,燃放现代光彩。中国戏剧现代性自有其独立道路,应该追溯到五百年前并承续汤显祖以"心"为本体的古典戏剧精神;重建再造中国戏剧,实现中国戏剧的现代性。

华语电影中的生态文化景观建构 下载:61 浏览:405

李城1 刘迅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华语电影中的生态文化景观承载着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内涵,表征着世界范围内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其生态文化形象和景观呈现反映出我国社会文化和环境意识的不断变迁。华语电影中,形成了"破坏—灾难""创伤—逃离""寻找—回归""人类中心—生态中心"等四种"中国故事"的主要生态叙事模式,映射着我国生态文化发展的独立意识及多元传播态势,也彰显着新时期人与自然、社会及精神生态之间关系的再调整。未来华语电影的生态传播伦理应进行从物质传播伦理到精神传播伦理、从人类中心伦理到生命中心伦理、从区域环境伦理到全球生态伦理的转向。

确立中国民族音乐学深耕研究意识与内涵 下载:63 浏览:400

马琦玥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中国当前的民族音乐学研究需要在认识论上确立"深耕研究意识"这个观念,尤其落实到具体解决"音乐事象"与"理论阐释"的关系问题上,更是需要确立"民族音乐学深耕研究意识"。"实践深耕"实现的方法是在田野作业过程中,注重"解题""不放过与不轻信""抽离≠脱离"三组"关键主题词"的理解和运用。发现音乐事象背后的族群音乐特质及其文化内涵本质是"实践深耕"的目的,也是"音乐事象"要揭示的本质。实现"理论深耕"的方法是确立学术研究要有具体理论支持的观念、要细读理论、寻求理论建构。发现借用和建构的某一理论的指向空间和生成可能是"理论深耕"的目的,也是"理论阐释"要探究的本质。总之,谋求最终获得"音乐事象"和"理论阐释"两个本质的契合点,是解决二者"两张皮"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民族音乐学具体议题达成深耕研究目标的标识。

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 下载:93 浏览:495

李世武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艺术人类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现代和后现代三个时期。当代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固然应当批判古典时期的艺术进化论和现代时期受西方现代美学束缚的误区,同时应当继承古典人类学家确立的文化整体观、世界意识及跨文化比较的意识,避免走向地方主义的琐碎化叙事;应当继承现代时期的田野民族志方法,以艺术民族志为建构理论的基石。此外,注重书面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研究的互动,注重文化翻译的准确性,注重与其他学科保持对话,警惕和批判西方美学理论的话语殖民和形形色色的"中心主义",也是当代艺术人类学方法的建设内容。

晚清士人对意大利昔盛今衰的历史对比与书写意识 下载:20 浏览:193

刘澍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中国与意大利的历史,有秦汉和古罗马的强盛,也有近代衰颓。晚清一批知识分子研读罗马史,追思古罗马,反思19世纪意大利之积贫积弱,从气雄万夫的古罗马到衰老不堪的意大利,晚清士人以人的生老病死比附民族兴衰,从"王者兴"到气数已尽,这与德国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暗合。本文审视晚清国人记录意大利古今的文本,分析晚清文本中对罗马帝国巅峰的表述、对罗马帝国衰亡原因的探讨、古罗马与中国历史的相通之处、意大利在文艺复兴后的衰落原因等问题,从中探析意大利历史对晚清中国的借鉴作用。

提升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意识与能力研究 下载:66 浏览:228

杨攀 《体育学报》 2019年12期

摘要:
在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中,体质弱势群体学生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群体,体育学习与课外体育活动对他们而言都面临着一定的问题,这也是体育教育改革面临的一大难题。解决好这一问题,能促进高职院校体育事业更好发展,为改革提供重要的支持,更切实地为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为他们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对提高这一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提升这一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率提出更高的要求。

问题与问题意识:近现代中国乡村日常生活史研究路径探讨 下载:402 浏览:443

高思峰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3期

摘要:
日常生活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形式。从"社会生活"转向"日常生活"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特色,在近现代乡村领域成果斐然。生活史研究的核心要义在于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及对人的价值的关注,目前相关研究对此关切尚有欠缺。因此,有必要从梳理乡村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学术脉络和问题意识入手,以明晰研究路径,进而推进基于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价值考量的"本土化"话语体系,助力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如何进一步提高纸媒的舆论引导能力 下载:48 浏览:339

尤晓海 《中国新闻传播》 2019年1期

摘要:
现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发展迅速,对纸媒等传统媒体冲击非常大。而传统媒体又有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责任,因此,提高纸媒的舆论引导能力在当前形势下显得越来越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报纸的舆论引导能力呢?笔者从提高舆论影响能力的重要性、树立大局意识、增强亲和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媒介融合环境下音乐广播编辑的必备意识 下载:54 浏览:359

王皎 《中国新闻传播》 2018年6期

摘要:
本文针对媒介融合环境下,音乐广播编辑的必备意识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促进广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及应用 下载:23 浏览:221

王淑沛 《体育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战术意识的作用、意义以及在比赛中的应用,从而提出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方法。实践研究指出,各个运动队的战术水平的强弱可以直接反映出该运动队的强弱,同时运动员的战术意识的高低也可以反映出运动员技术的优劣。因而,强化对青少年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是提升我国足球竞技水平的的主要方式。当今世界足球竞技正向着高强度的对抗、高速度的传接、高技战术的要求方向演变。因此,在训练中要重点提高队员的战术意识,丰富在技战术中训练的手段,从而提高我国足球技术水平。

公众史学与历史教育学 下载:60 浏览:62

苏珊·波普1 杨琪2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历史教育学和公众史学都关注"历史文化"。"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共同构成历史教育学的学科基础。而致力于向非专业人士传播历史、但不包括学校课堂历史教学的公众史学,"历史文化"同样是其重要研究内容。公众史学给历史教育学带来挑战。历史教育学可以从公众史学中吸取灵感,反之亦然。

自身意识的疑难:海德堡学派、心灵哲学与现象学 下载:63 浏览:390

赵猛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以迪尔特·亨利希为代表的海德堡学派提出了"自身意识的问题",并对关于自身意识的反思理论作了批评。在面对分析的心灵哲学中的高阶表征理论与一阶自身表征理论时,这些批评彰显了其理论效力。在构建自身意识的理论模型时,我们要避免陷入海德堡学派所批评的反思理论。在现象学的传统中,我们通过对意识的时间结构、具身性,以及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交织的现象学分析,能够有效回应海德堡学派的批评,从而提供一条研究自身意识的哲学进路。

自身意识与基础问题——论海德格尔对《精神现象学》之主旨的阐释 下载:65 浏览:397

张柯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海德格尔1930/31年对《精神现象学》的阐释在这部著作的效应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海德格尔极为重视其中的"自身意识"之思,认为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已经触及了作为形而上学之隐秘根据的"基础问题",对未来思想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海德格尔的阐释指明了"自身意识"的关键性,但这种阐释的基本意图和问题语境却长期没有得到深究,以至于这一阐释工作本身的深远意义还需一种适宜的澄清与照亮。

历史表象的背后——啖助新《春秋》学的意识指向及其张力 下载:55 浏览:401

何俊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啖助新《春秋》学从追问孔子为什么删修《春秋》开始,希望揭明孔子寄寓在历史表象中的"微旨"。他们以分析的批判的方法,由时代问题出发,指出历史表象的背后存在着必然之理,即人们对于自己所处时代问题的回应,并由此确立起相应的制度。但在历史的展开中,具有正效应的制度逐渐呈现出负效应,因此需要因时从宜,进行权变。权变不是常人可以根据训条进行判识的,只有圣心足以裁定,而圣心的裁定实际上完全遵从于众人所愿。啖助新《春秋》学通过历史表象背后的理、权、心的赋予,不仅表达了他们的历史观念与政治哲学,而且使旧的经学知识形态转为新的理学知识形态,以充满张力的思想开启了理学。
[1/22]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