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儿童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下载:35 浏览:368

胡海贇1 王春2 姚剑杰2 许姜姜1 张泓2 李晓红1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6期

摘要:
目的了解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分离的1566株肺炎克雷伯菌,M-H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检出肺炎克雷伯菌1566株,5年内肺炎克雷伯菌的标本主要来源于痰(60.22%73.63%)、尿(7.53%12.81%)、血(3.66%5.45%);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阳性率(69.18%76.02%)(P>0.05)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菌株的检出阳性率(5.82%31.50%)(P<0.01);ESBLs菌株和CRE菌株的临床分布以新生儿病区最高,其次为综合内科、重症监护病区;产ESBLs菌株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大部分的抗菌药物呈较高的耐药率,且耐药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仅对氨基糖肽类、磺胺类耐药率较低,5年的耐药率统计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儿科患者正面临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情况日趋严重的困境,菌株越来越具有多重耐药的特点,尤以新生儿病区、重症监护病区突出;临床上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选用抗生素的压力也随之日趋严峻,应合理有效地控制感染,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还原

基于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及细菌耐药情况研究 下载:236 浏览:2420

徐金超 杨语婷 韩菏飞 范露双 《现代康复医学》 2022年8期

摘要:
根据全市三甲医院2019-2021年抗菌药物供应情况、抗菌药物销售情况、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Ⅰ类切口手术中抗生素使用情况、细菌耐药性情况等方面的变化,并对三甲医院抗菌药物的配置情况进行了分析。对医院抗菌药品管理工作的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临床常用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分析,为进一步强化临床用药管理提供参考

泰地唑胺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下载:81 浏览:506

林文 黄凯峰 杨涵 何春燕 陈雯静 舒文 汤荣 易峻文 刘庆中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研究革兰阳性球菌对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泰地唑胺的敏感性,并探讨泰地唑胺不敏感菌株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1 069株革兰阳性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02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294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115株、粪肠球菌206株、屎肠球菌55株、无乳链球菌159株和咽峡炎链球菌群菌株38株]非重复临床分离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所有菌株对泰地唑胺和利奈唑胺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析泰地唑胺和利奈唑胺MIC值的差异,比较2种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泰地唑胺/利奈唑胺不敏感菌株的耐药基因。结果所有葡萄球菌(MIC≤0.5μg/mL)、屎肠球菌(MIC≤0.5μg/mL)和链球菌(MIC≤0.25μg/mL)均对泰地唑胺敏感,粪肠球菌对泰地唑胺的敏感率为94.7%,检测出11株泰地唑胺和利奈唑胺均不敏感粪肠球菌(泰地唑胺MIC=1μg/mL,利奈唑胺MIC=8μg/mL)。泰地唑胺的抗菌活性是利奈唑胺的4~8倍。泰地唑胺/利奈唑胺不敏感菌株只携带optrA基因。结论泰地唑胺作为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一种新型抗菌药物,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但携带optrA基因的泰地唑胺不敏感肠球菌值得关注。

围术期口腔、肠道、内镜清洗及抗菌药物对ERCP术后预防胆道感染的效果 下载:75 浏览:332

曹琳琳 闫坤 《中国护理学报》 2019年10期

摘要:
探讨围术期口腔、肠道、内镜清洗及抗菌药物对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预防胆道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科收治的125例胆道梗阻行ERCP治疗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漱口及冲洗十二指肠乳头、内镜;观察组术前采用生理盐水漱口,头孢米诺与生理盐水混合液冲洗十二指肠乳头、内镜,术后静脉注射头孢米诺抗菌药物,比较两组患者胆道感染发生率及细菌阳性率。结果观察组胆管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十二指肠主乳头插管前、内镜操作前、内镜操作后细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胆道梗阻行ERCP诊疗术前实施口腔、肠道、镜清洗及术后静脉滴注头孢米诺广谱抗生素,可有效降低胆管炎发生率。

围术期口腔、肠道、内镜清洗及抗菌药物对ERCP术后预防胆道感染的效果 下载:59 浏览:270

曹琳琳 闫坤 《临床医学杂志》 2019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讨围术期口腔、肠道、内镜清洗及抗菌药物对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预防胆道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科收治的125例胆道梗阻行ERCP治疗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漱口及冲洗十二指肠乳头、内镜;观察组术前采用生理盐水漱口,头孢米诺与生理盐水混合液冲洗十二指肠乳头、内镜,术后静脉注射头孢米诺抗菌药物,比较两组患者胆道感染发生率及细菌阳性率。结果观察组胆管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十二指肠主乳头插管前、内镜操作前、内镜操作后细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胆道梗阻行ERCP诊疗术前实施口腔、肠道、镜清洗及术后静脉滴注头孢米诺广谱抗生素,可有效降低胆管炎发生率。

血清降钙素原在儿童血流感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89 浏览:494

田东兴 潘芬 石迎迎 姜林林 高原 张泓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9期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儿童血流感染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检测79例血流感染患儿血培养送检第1、4、7天的PCT,并收集其临床资料。结果共分离出革兰阳性菌37例,革兰阴性菌42例。血培养送检第1天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PCT水平分别为7.56(5.33~13.49)ng/mL、8.96(5.36~21.34)ng/mL(P>0.05),第4天分别下降至1.10(0.42~3.62)ng/mL、3.41(1.54~9.95)ng/mL(P<0.05),第7天PCT水平分别下降至0.13(0.10~0.34)ng/mL、0.23(0.12~1.92)ng/mL (P<0.05)。不同病原菌PCT水平下降速度不一致,肺炎链球菌下降速度较快,第4天和第7天分别下降了98.57%和99.21%;鲍曼不动杆菌下降速度较慢,第4天和第7天分别下降了33.15%和46.30%。PCT水平的变化与患儿病情转归基本一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为17(11.00~22.50)d,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抗菌药物治疗费分别为206.34(114.00~389.61)元/d和297.29(224.62~502.60)元/d。结论 PCT可以用于评估血流感染治疗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应结合患儿临床实际情况确定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以降低细菌耐药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2种常用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卡性能评价 下载:93 浏览:490

张保华 余桂香 江燕 潘泓 蒋翔宁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7期

摘要:
目的评价2种常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配套药物敏感性试验卡(GN13、NM38)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可靠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8月黄山市人民医院分离自临床样本的168株肺炎克雷伯菌,分别采用GN13、 NM38及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为金标准,对GN13和NM38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采用改良碳青霉烯类灭活试验(mCIM)检测碳青霉烯酶,分析经仪器高级专家系统(AES)推测或预警提示为产碳青霉烯酶的可靠性。结果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为金标准, GN13与NM38检测结果的分类一致率(CA)均>90%。检测结果经AES修正后,GN13对亚胺培南的一般错误(MIE)和重大错误(ME)均降低了0.6%,对厄他培南的MIE增加了0.6%,均未出现严重错误(VME); NM38对亚胺培南的MIE、ME、VME分别为1.19%、1.19%、2.97%,对厄他培南的MIE、ME、VME分别为3.6%、0.0%、0.6%。mCIM表型检测结果显示碳青霉烯酶阳性率为27.4%(46/168),经AES修正后GN13推测和NM38预测产碳青霉烯酶的阳性率分别为31.0%和30.4%,与mCIM一致(P>0.05)。结论 GN13与NM38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性能均可靠,但应重视AES的修正或预警作用。

多位点序列分析法在白念珠菌性阴道炎唑类耐药菌株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运用 下载:92 浏览:482

徐炜新 孙杰 《国际检验医学》 2018年7期

摘要:
目的运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法对白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离的对唑类抗菌药物耐药的白念珠菌临床菌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对比耐药株和敏感株之间的基因型差异,分析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并研究耐药株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关系。方法对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2015年7月—2016年6月的白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白带样本进行真菌培养、鉴定及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共收集60株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中1种或多种药物耐药的菌株;另收集同期对3种药物均敏感的菌株38株。采用MLST法对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进行分析,采用Bio Numerics 7.6软件进行亲缘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耐药菌株组存在14种序列类型(ST),其中9种已报道,主要型别为ST310、ST1364、ST2551和ST135;敏感菌株组存在19种ST,其中12种已报道,主要型别为ST2048和ST1474。耐药菌株组的ST数/菌株数比值低于敏感菌株组,且2个组的ST数与菌株数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耐药菌株组:r=0.995,P=0.005;敏感菌株组:r=0.989,P=0.011)。亲缘性分析显示耐药菌株各基因型间的亲缘性要近于敏感菌株。聚类分析显示耐药菌株的种群形成了多级分支,ST310、ST1364和ST2551同处于第1分支,ST135为第2分支,其主要ST型别之间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聚类分布。结论 MLST法结果显示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临床分离的白念珠菌为多克隆性,唑类药物耐药菌株的基因型分布较敏感菌株更为集中。耐药菌株各基因型间的亲缘性要近于敏感菌株,且其种群分类的基因型呈明显的聚类分布。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对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下载:94 浏览:511

​韩小年1 黄婧1 贾晓涛2 闫抗抗3 昝鑫1 马莉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系统评价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能否减少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方法通过检索美国Medline数据库(1950年1月至2017年1月), 荷兰Embase数据库(1974年1月至2017年1月), 考科兰图书馆(2009年1月至2017年1月), 中国知网(1979年1月至2017年1月)以及万方数据库(1998年1月至2017年1月), 查看所有关于比较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与安慰剂/空白对照的随机对照试验。制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 由2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标准并提取数据。利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4篇文献纳入研究, 包括389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 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60, 95%CI=0.720~1.290, P=0.810), 临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50, 95%CI:0.880~1.250, P=0.570), 好的临床结局评分(改良Rankin评分≤2或Barthel指数≥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20, 95%CI:0.890~1.170, P=0.780)。4篇文献均没有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脑卒中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既不能降低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和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 也不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评分。

微生物检验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效果探析 下载:35 浏览:1549

王绍英 刘成香 《生物学报》 2025年1期

摘要:
目的:探析微生物检验在尿路感染(UTI)诊断中的效果,通过比较不同微生物检验方法的确诊率和治疗效果,评估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在我院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选取40例尿路感染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尿培养检验,结果视为金标准。根据检验方式的不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尿液常规检验并进行抗生素常规治疗,观察组则进行微生物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施以针对性抗菌药物。结果:观察组确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尿培养结果显示,40例患者中检出50株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17例,34.0%)、变形杆菌(8例,16.0%)、奇异变形杆菌(9例,18.0%)、肺炎克雷伯氏菌(6例,12.0%)、铜绿假单胞菌(6例,12.0%)和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12.0%)。经治疗,观察组在疗效和炎性反应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路感染患者进行微生物检验,可以明确感染具体类型,有助于正确判断药物敏感性,并根据药敏结果施以合理的抗菌药物,疗效显著更佳,能有效降低炎症反应,具有临床可行性。

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变迁研究 下载:84 浏览:480

​陈艳华1 陆一平1 江宗蔚1 舒宏1 陈铃2 《预防医学杂志》 2018年5期

摘要:
目的分析本地区肿瘤患者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变迁情况,为临床预防大肠埃希菌感染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恶性肿瘤患者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1 202株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变迁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年来大肠埃希菌总检出率为28.10%,2013-2016年检出率分别为28.94%、28.17%、27.71%和32.95%,检出率虽呈现波动状态,但2016年比2013-2015年检出率明显增高;产ESBLs大肠埃希菌总检出率为57.74%,2013-2016年检出率分别为48.28%、56.67%、60.71%和64.14%,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肠埃希菌标本主要来源于尿液(30.62%),其次为引流液(27.70%)和血液(15.64%);科室分布以胃肠科最多(20.30%),其次是妇瘤科(19.97%)及ICU(15.64%);在常用抗生素药物中,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占91.43%),其次为哌拉西林(87.35%)和头孢唑啉(81.63%),4年来其耐药率也均呈现波动状态;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率均为0。结论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严重,对目前能较好治疗大肠埃希菌的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也应高度重视其耐药变迁情况。

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病例临床分析 下载:235 浏览:2478

魏建刚 吕科 蒋陆霞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3期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新生儿中关于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预防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样本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在医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后发生过敏反应的80例新生儿,对80例过敏反应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和用药报告开展回顾性研究和分析,分析新生儿抗菌药物所致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如累及系统、临床表现、性别分布、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发生时间等),并分析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结果:在80例应用抗菌药物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新生儿中,其过敏反应主要累及皮肤系统、消化系统,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瘙痒、皮疹、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在80例新生儿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0例过敏反应新生儿中,其抗菌药物种类主要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80例过敏反应新生儿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比73.75%。80例新生儿在抗菌药物应用后发生的过敏反应主要集中于给药后30min内发生,占比65.00%。80例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主要为药物配伍不合理、无明确指征用药、给药剂量不合理、溶媒选择不合理、用药疗程不合理、给药时机不合理。结论:新生儿在应用抗菌药物后存在过敏反应风险,主要在给药后30min内发生,过敏反应常累及皮肤系统和消化系统,主要与不合理用药有关,临床上应根据新生儿抗菌药物应用后过敏反应发生的原因实施有针对性的药学干预对策,以促进新生儿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

不同抗菌药物治疗新生儿肺炎临床效果评价及安全性 下载:174 浏览:1761

余文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1期

摘要:
目的:分析予以新生儿肺炎不同抗菌药物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9.1-2022.6.30期间新生儿肺炎患儿300例,随机数字表下按1:1:1:1的比例纳入4组,75例/组;A组头孢噻肟钠治疗,B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C组头孢噻肟钠+青霉素治疗,D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青霉素治疗。比较疗效、治愈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效果、治愈时间比较,4组无统计差异(P>0.05)。A组、B组、C组不良反应统计无差异(P>0.05);但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予以新生儿肺炎抗菌药物单一或联合治疗均可发挥较好疗效,但用药不良反应以单一用药更少;且单一用药时,注射用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疗效相近,用药安全性均较高。

抗菌药物围术期合理应用的临床药学干预 下载:492 浏览:4674

王玥 《医学研究杂志》 2018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围术期合理应用的临床药学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外科手术患者2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00例。对照组常规使用抗菌药物,而观察组实施临床药学干预。结果: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4.9%(349/1000)与对照组60.9%(609/1000)相比显著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5439,P=0.000);观察组用药合理率81.66%(285/349)与对照组28.92%(237/609)相比显著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2599,P=0.000);观察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2.5%(25/1000)与对照组9.7%(97/1000)相比显著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252,P=0.003);观察组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率为97.71%(341/349)与对照组39.57%(241/609)相比显著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8.5175,P=0.000);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13.82(100人/d)与对照组42.56(100人/d)相比显著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4016,P=0.000)。结论:针对围术期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时加强临床药学干预,可有效减少和避免发生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且能有效减少患者感染率。

呼吸内科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 下载:559 浏览:5502

李丽1 王金2 《医学研究杂志》 2018年4期

摘要:
目的文章主要针对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6月3日~2017年6月18日我院呼吸内科的257例病患资料纳入本次研究,所有的病例均接受了相应的治疗,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次数、种类以及联合用药等情况展开分析。结果在本次的调查之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比例最高,使用疗程3~29天,而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硝咪唑类以及四环素类应用比例相差不大。应用的抗菌药物主要涉及8类16种,抗菌药物的应用率93.00%(239/257)。单一用药概率为36.96%(95/257),联合用药概率为63.04%(162/257),更换用药概率为29.18%(75/257)。结论对呼吸内科患者进行抗菌药物的应用分析,有利于保障临床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提升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

早产儿临床联合抗菌药物应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下载:142 浏览:1658

葛爽爽 温慧敏 张铭涛 王慧 李欢 《中国儿科杂志》 2024年11期

摘要:
分析早产儿临床应用抗菌类药物对肠道梭菌、拟杆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就诊的12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是否在7日内应用抗菌药物分为用药组和未用药组两组,每组患者60例。两组早产儿患者分别于出生后第2周和第4周各采集粪便样本一次,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患儿粪便内菌群含量分布情况,对相关数据结果进行记录跟踪。结果:用药组与未用药组早产儿在出生后第2周第4周肠道菌群ACE丰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水平上,早产儿患者临床治疗用药2周后拟杆菌、放线菌和厚壁菌含量均较未用药组升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形杆菌的含量明显出现数值下降。用药组患者临床治疗4周后拟杆菌、放线菌和厚壁菌含量与未用药组患者进行比均出现了明显升高,但变形杆菌含量数值出现明显下降现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早产儿患者临床治疗用药2周后梭菌、埃希菌、拟杆菌、双歧杆菌、克雷伯菌均出现较低的现象,但是乳酸杆菌、肠球菌和链球菌含量均较高,并且组梭菌、克雷伯菌、埃希菌与未用药组患者进行对比下降趋势明显,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患者临床治疗4周后梭菌和克雷伯菌含量与未用药组患者进行对比有明显下降趋势。结论:结合多种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过程中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分析得出,对于早产儿患者在联合应用抗菌类药物比单独使用青霉素药物肠道菌群受影响更明显,通过我院大量的临床实践数据证明,早产儿肠道梭菌、拟杆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伴随抗菌药物使用会明显降低。

新生儿早发败血症病原与抗菌药物治疗研究 下载:253 浏览:2243

邹启明 《中国儿科杂志》 2022年10期

摘要:
新生儿早发败血症,这是一种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的一种疾病,对新生儿的存活率有着很大影响。本文的主要论述目的就是,探究新生儿早发败血症病院和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通过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分析,促进我国医疗水平的提升,做到对新生儿早发败血症最有效的治疗和防范,不断完善新生儿早发败血症治疗方经验,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做到效果好副作用小的新生儿败血症治疗。

我院门诊儿童抗菌药物使用规律及点评 下载:241 浏览:2595

林炜杰 《中国儿科杂志》 2022年9期

摘要:
分析我院门诊儿童抗菌药物使用规律,并对其合理性和规范性进行点评。方法:自我院2019年1-12月门诊儿童用药处方中,每个月随机抽取100张,观察儿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对其使用规律总结分析并点评。结果:我院门诊儿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7.17%(206/1200),使用抗菌药物涉及18种,居前三位的依次为头孢克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奇霉素,就诊疾病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78.64%(162/206),给药方式以口服为主,占87.38%(180/206);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处方共计102张,占8.50%,以超适应症、越级用药最为常见。

抗菌药物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合理应用分析 下载:96 浏览:740

陈延娟 《临床医学杂志》 2024年2期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抗菌药物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100名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接受常规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对比治疗效果、症状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后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加强合理用药指导在儿科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至关重要,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试析抗菌药物的销售对策 下载:161 浏览:1775

王洋 《医学研究前沿》 2022年2期

摘要:
实际开展抗菌药物销售工作期间,药店要明确抗菌药物销售的标准,严格按照规定要求为患者提供抗菌药物销售服务,帮助患者了解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和特性等,以期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本文就抗菌药物销售对策进行分析,保证我国医药行业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