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法国高中历史教科书视域中的中国改革开放形象 下载:19 浏览:158

杨姗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中国改革开放日益成为法国高中历史教科书聚焦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通过剖析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法国历史教科书构建起一套有关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叙事。由于教科书直接受法国政府控制和指导,教科书的认识自然表征着法国国家意志对中学生认识中国的导向,折射出法国官方对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成就和局限性的认识。教科书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原创性理论和实践存在着误读和隔膜,而其资料来源和编纂原则,又反映着深层次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

1970年以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话题呈现的特点与趋势 下载:21 浏览:155

米夏埃尔·沃布林吴郑洋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本文试图对20世纪70年代至今德国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中国陈述的特点和变化进行概述,聚焦于当代历史背景下教科书对中国历史的陈述。本研究选取了近50年的教材(文理中学或初中,每10年5本,9年级和10年级)。除了定量研究外,还强调了教科书中关于中国陈述的代表性特征,并对其进行定性分析。

蒙古国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古代中国” 下载:20 浏览:189

刘迪南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蒙古国是中国北方重要邻国,而对蒙古国的历史教科书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蒙古国现行6—8年级的历史教科书介绍了从夏朝到清朝的中国古代历史。总体上看,蒙古国现行历史教科书展现的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且作为定居的农业文明中心存在的文明古国。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蒙古国历史教科书在记述古代中国的历史时尤为重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对元朝的历史定位、清朝在外蒙古地区的政策的负面评价等,显然是蒙古国国家意志的体现,这对于蒙古国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形成对中国的认知会产生根本性的持久影响。中蒙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应考虑到历史教科书对青少年形成他国认知的深刻影响,展开有关历史教科书的交流合作,在聚同化异的基础上达到互利共赢。

记忆与书写:中国教科书中的“南京大屠杀”(1938—2014) 下载:45 浏览:330

张国松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教科书是形塑和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媒介。作为日本侵华暴行的典型,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不久即被写入中国教科书并延续至今。80年多来,不同时期中国教科书中的南京大屠杀的记述,在抗战动员、审判日本战犯、揭露国民党政权消极抗日、批驳日本右翼势力否认或淡化侵略历史的言行,以及国家公祭等不同语境中,被重新整合与诠释,其书写内容、角度和方式均有所变化。这并非意味着南京大屠杀历史本身发生了改变,而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人们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认知不断深化。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是新时代中国教科书南京大屠杀历史书写的使命。

制造知识: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辛亥革命”建构 下载:64 浏览:374

李培健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1期

摘要:
"辛亥革命"是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颇为重要的历史知识,但在北洋政府与南京政府时期,它却有着不同的知识呈现。按照结构分析法来考察历史知识的生成过程,这一问题似可解答。这类知识蕴含着叙事层、观念层和目的层三个层次。在共和观和革命观的指导下,这两个时期多数教科书分别采用了共和叙事与革命叙事,其结果为无论是在关注节点还是对革命以及民国建立的评价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而之所以如此,与当政政权建构其政治合法性有关。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政府通过制定教育宗旨(精神)、实施教材审查制度来规训教科书的内容,以便将其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以知识的形式呈现,并成为一般国民的历史观,可见,"辛亥革命"这一历史知识是由政权、教育与编者共同"制造"而成的。

论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词”与“物”——以《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为研究文本 下载:66 浏览:498

陈广思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一个被忽略的马克思语言哲学文本,它提出了命名活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通过这种原则,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马克思对词与物的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瓦格纳犯下的"语言游戏"和"按词造物"两个错误的批判,这两个错误实质上都是人的知性思维试图通过词和语言来操控物和物的世界的表现。强调命名活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能够让我们克服知性思维的这种本能冲动,避免犯下与瓦格纳相类似的错误。这是使词获得它的现实有效性的重要原则。借此,我们能够在学理上和文本上为发展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做出贡献。

教科书评价的实践问题与改进思路 下载:80 浏览:509

王润 张增田 《中国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教科书评价对教科书建设与发展及教育教学有重要意义。但教科书评价在实践中还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教科书评价认识模糊与重视程度弱化、评价主体的思维定势、指标的"缺陷"、方法的"症结"、过程的"虚化"及反馈困境所导致的教科书评价运作机制不健全。教科书评价改进思路是:合理认识教科书评价的内涵与归属;提高对教科书评价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教科书评价运作机制。

数字教科书在语文学科中应用的冷思考 下载:49 浏览:498

华乐菲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12期

摘要:
数字教科书是动态的纸质教科书,它依据课程标准设计但更具开放性,是一种新的复合型课程资源。在语文学科中,数字教科书是开展群文阅读的高效载体,是加强语文实践性的有效工具。它为语文教学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易脱离文本、忽视人际交往的不利影响。数字教科书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削弱了学生与文字的联结,忽略了语言应用的最近现场。

试论革命根据地教科书的规训动员—以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国语课本》为例 下载:75 浏览:512

周美云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小课本,大启蒙。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察冀边区初级小学《国语课本》既是启蒙教育的基础文本,又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全面深入的政治动员的宣传载体。通过对这套教科书的深刻剖析,发现课本发挥着很强的规训动员作用:教科书试图通过多方面讴歌共产党从而对共产党政权进行认同性建构,通过加强团结教育及鼓舞民众参军来促进解放战争,通过农民现实生活的改善来促进土地改革,通过破除封建迷信构建其权力文化网络,最终成为共产党夺取胜利的重要利器。发掘边区课本的规训动员作用,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教科书,也对当今教科书的编写独具启示意义。

我国高中数学教科书插图的分类、功能与运用策略 下载:59 浏览:480

孙庆括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教科书中的插图是传递教育信息的重要媒介,其蕴含的大量隐性知识不仅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而且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实验教科书插图的总体数量、类型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不同类型插图的教育功能和运用策略,为教科书插图的修订与使用提供参考。

新加坡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探究式学习 下载:75 浏览:462

冯强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新加坡初中历史教科书编者希望学生像初级历史学家一样去"做历史"。教科书通过创设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寻找答案;指引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探究历史。教科书的课文辅助系统通过导言、练习栏目与视野拓展栏目的梯度性、层次性结构,如同搭建起历史知识大厦的脚手架,为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殿堂准备了知识"拐杖"。新加坡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探究式学习编写理念是对新加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贯彻与体现。中国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入到一个重在落实的关键期,可以借鉴新加坡初中历史教科书探究式学习的他山之石。

小学科学教科书调适的逻辑和实践 下载:47 浏览:509

张昕 李臣之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随着我国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科书作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中不可替代的要素,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如何让教科书适应学生成长,发挥教科书教育性的本质,已成为教学实践的关键。小学科学作为国民素质的奠基课程,科学教科书理应受到重视,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教科书调适究竟是何、小学科学教科书为何必须进行调适,以及怎样进行调适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行基本探讨,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逻辑 下载:76 浏览:518

赵长林1 梁红梅2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面对新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未来科技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路向和目标。在实践逻辑上,需要急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应然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转化为每位学生"实然的"核心素养,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需要系统解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落实到学科课程与教学的转化机制,进而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理念、政策到学校教育课程层面的教与学的实践行动。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阅读材料”分析 下载:82 浏览:507

李令 雷田凤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加入阅读材料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和数学文化的习得有十分重要帮助。通过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部分进行分类统计,发现教科书中"阅读材料"的选入存在数量分布不均、呈现形式缺乏趣味性、内容使用表浅化等问题,据此提出适当增加阅读材料、调整内容布局,兼顾不同学段和各个年级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入挖掘数学文化的背景知识并提升内容的可读性,加强数学精神的渗透、注重内容的与时俱进等建议。

刍议中学物理教科书中的举例说明题 下载:80 浏览:467

金新喜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举例说明题将例子与知识之间的桥梁断开,除了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程度,还考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发散性思维的水平。与一般试题侧重于诊断、选拔的功能不同,作为教科书中的举例说明题还肩负着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提高核心素养的重任。通过评价的激励和引领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其开放性强的优势,帮助教师完成深层次的教学诊断,更好地开展教学。

教科书基本理论研究三题 下载:56 浏览:312

曹周天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教科书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对教科书的研究角度多样且成果丰富,但教科书基本理论在教学论中尚未形成独立、成体系的研究领域,伴随着数字教科书的出现,开展教科书基本理论研究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教科书基本理论研究需要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研究框架方面,可以从教科书本体论、教科书系统论、教科书功能论、教科书编制论、教科书教学论等五个方面构建体系。

教科书编写适应农村的启示——以陕甘宁根据地《初小国语》的农村适应性为例 下载:67 浏览:448

张学鹏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教科书知识内容如果反映或联系当地题材,则更能为所属地区的儿童接受。革命根据地教科书《初小国语》以其充分适应当地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为突出特点,为教科书知识联系儿童生活和经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这在教科书的编写主旨、课本内容、话语和插图等方面均有体现。还原历史上这一段宝贵的实践经验,或许能启发当下的教科书适应农村的探索。

如何利用教科书构建国家形象——基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分析 下载:75 浏览:525

李新 杨杨 刘敏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通过小学语文教科书形塑国家形象具有重要的价值,它能够实现对国家的正面宣传,增强国家认同感以及激发爱国情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多维度的构建,描绘了一个立体的中国:幅员辽阔,美丽富饶的"地理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中国";和平发展,共同努力的"政治中国";艰辛抗战,忠心耿耿的"精神中国"。语文教科书在国家形象的建构上应整体嵌入全面展示,尽量体现多民族的视角,同时需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感。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文献史料的运用研究——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 下载:53 浏览:632

马文英 马成虎 《历史研究进展》 2025年2期

摘要:
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对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文献史料的运用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对教科书中的文献史料进行了分类,然后详细介绍了不同栏目的文献史料。接着,从科学性、多样性、典型性、针对性、系统性五个方面对文献史料的运用原则进行了具体论述。最后,提出了教学建议。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