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即兴伴奏能力提升策略 下载:31 浏览:323

屈琬婷 《中国音乐学报》 2020年11期

摘要:
高校钢琴教学应该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但是现阶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等,导致学生即兴伴奏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因此,本文从培养学生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分析了影响高校学生伴奏能力的主要原因,并对提升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

翻转课堂在Photoshop线上教学的应用探索 下载:34 浏览:308

李炳琰 《设计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通过对具体阐述线上翻转课堂的实施方法,探讨翻转课堂在线上教学应用中的方法与利弊。通过线上教学时使用翻转课堂的方法,让学生自行学习探索软件的基本知识,课上对知识进行整合、深化并答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巩固和深入,学习也更加高效和主动。线上教学使用翻转课堂的方法,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张佳林教授的《艺术歌曲的特质与合作》——“歌唱与钢琴伴奏”合作艺术研讨会学术讲座 下载:69 浏览:423

陈美含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由东北师范大学主办,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人民音乐出版社《歌唱艺术》《钢琴艺术》杂志编辑部承办的,为期4天的"歌唱与钢琴伴奏"合作研讨会,于2018年9月在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如期举行。会议内容分别由专家讲座、专场音乐会、大师班、讲座音乐会和自由论坛五部分组成。其中此次研讨会还有幸请来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艺术指导教研系主任张佳林教授,张佳林教授就艺术指导在国内、国外不同情况做了不同解释和区分,并就三组学生演绎的歌剧、艺术作品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张佳林教授的《艺术歌曲的特质与合作》——“歌唱与钢琴伴奏”合作艺术研讨会学术讲座 下载:69 浏览:424

陈美含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由东北师范大学主办,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人民音乐出版社《歌唱艺术》《钢琴艺术》杂志编辑部承办的,为期4天的"歌唱与钢琴伴奏"合作研讨会,于2018年9月在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如期举行。会议内容分别由专家讲座、专场音乐会、大师班、讲座音乐会和自由论坛五部分组成。其中此次研讨会还有幸请来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艺术指导教研系主任张佳林教授,张佳林教授就艺术指导在国内、国外不同情况做了不同解释和区分,并就三组学生演绎的歌剧、艺术作品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声乐演唱学习中应注意的几点要素 下载:95 浏览:518

陈伟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10期

摘要:
声乐表演艺术是一门舞台表演艺术,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声乐艺术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孕育于和谐的艺术,优秀的歌唱家能营造出音乐与人的高度和谐、人与乐器的高度和谐、人与人的高度和谐,最终为听众创造听觉上的极致的美。那么一定要注意喉咙的松弛,掌握呼吸的方法,歌唱当中咬字,理解和掌握作品内容与情感,演唱者与钢琴伴奏配合的默契。

当今中国音乐文化特征——一种交织共融呈动态的音乐文化多元景观(一) 下载:90 浏览:507

李韶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7期

摘要:
本文论述宏观视野下的当今中国音乐文化多元景观,包括我国当今音乐文化的历史背景、存在现状、发展态势,将我国当今的音乐文化归置于斯洛宾音乐文化三分模式的理论框架内,在空间维度论述音乐文化景观的交织共融多元特征,在时间维度论述音乐文化景观随时间进行和其他景观的联通与互动而呈现的流动景观特征(动态)。

基于视觉提示的自闭症儿童图形符号设计方法研究 下载:41 浏览:223

李闯1 张丙辰1 王艳群2 赵玉婉1 《中国设计》 2020年1期

摘要:
结合视觉提示参与的干预治疗方法来缓减自闭症儿童的相关症状,为自闭症儿童的干预训练提供新的形式,促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通过对自闭症儿童视觉特征的研究,深入挖掘其存在的视觉优势和内在需求,并结合图形、符号、文字及表格参与的视觉提示策略,探讨图形符号在色彩及字体上的表现形式。提出了以自闭症儿童为中心的视觉图形符号设计方法,并进行了图形符号在色彩、肌理以及字体上的设计要素分析。视觉提示的自闭症儿童图形符号设计能够有效提升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能力,减轻社会与家长的压力。

互联网环境下健康传播谣言频出的原因及对策 下载:74 浏览:398

邓玉莹 《新闻传播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主流媒体单一的话语空间,使得人人都有话语权,社会公众委托意见领袖,对信息进行筛选,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从古至今,几乎在任何一个重大社会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谣言都不会缺位,特别是与大多数人生存状态相关的信息,比如食品安全、医疗信息、健康保健等主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渠道。本文就互联网环境下健康传播谣言频出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

媒体融合环境下疫情期间健康传播效果研究 下载:66 浏览:407

张浩翔 《新闻传播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媒体融合是打好新型冠状病毒"防疫"仗的主力军,健康知识的精准、快速、有效传播让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看到了曙光。媒体融合环境在这场公共卫生"战役"中做出了哪些贡献,又有哪些缺陷?笔者对媒体融合环境下健康传播现象、效果特征和效果提升对策进行了研究,全面了解媒体融合特点,优化媒体融合环境,增强融媒体的传播力量。

从《拉呱》看方言新闻对弱势群体的话语建构 下载:75 浏览:410

楚俊玉 《新闻传播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方言新闻节目在弱势群体话语建构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诸多问题。经过对方言新闻《拉呱》中相关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所做的内容分析,发现方言新闻节目对弱势群体的话语建构体现了地方话语对精英话语的对抗;易于强化受众对弱势群体的"刻板印象";未能与政府话语形成良性互动。

“黄帝四面”及其故事变异 下载:25 浏览:304

吴晓东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黄帝四面"是一个失去了背后故事的俗语。古人靠观测太阳制定历法,并认为太阳在二分二至这四个节点的时候正好处于东、南、西、北四极,黄帝的原型是太阳,太阳这一运行规律便被称为黄帝四面。这里的"面"不是名词"脸面",而是动词"莅临",即黄帝莅临四极。黄帝四面还以舜巡四岳、舜征四凶、尧治天下以及羲与和驻守四极等其他的故事呈现。

论社会心理学视阈下传媒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下载:67 浏览:390

邢渊渊 《新闻传播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传媒是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指明,传媒通过影响受众的态度进而塑造了国家认同。态度包括认知、行为和感觉三个要素,分别对应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在认知层面,传媒参与自我图式的形成;在行为层面,传媒制造从众;在感觉层面,传媒利用画面强化感性思维。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支持这一论断的成立。

汉代石椁墓神树图像方位结构研究 下载:29 浏览:317

王倩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苏鲁豫皖四省的汉代石椁墓多数描有呈三角形的抽象树形图像,这种图像并非一种具有装饰意味的符号,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宇宙树。此种神树为神话中通天的梯子,也是亡灵升天的通道。作为天梯的神树并非为汉代独有,它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神话与图像中。催生此种图像类型的是二分式神话方位结构:宇宙由天界和人间构成,二者之间通过位于宇宙中心的神树而得以沟通。对人类而言,死者亡灵能够通过宇宙中心的天梯而升天,继而获得永恒不朽的生命。这就意味着,汉代石椁墓神树图像的时间结构通过空间结构而得以表现,其图像内容描绘的宇宙图景为时空混同的神话宇宙论,与汉代神话文本《淮南子》《山海经》等表述的神话宇宙论并无两样。

论社会心理学视阈下传媒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下载:73 浏览:393

邢渊渊 《新闻传播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传媒是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指明,传媒通过影响受众的态度进而塑造了国家认同。态度包括认知、行为和感觉三个要素,分别对应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在认知层面,传媒参与自我图式的形成;在行为层面,传媒制造从众;在感觉层面,传媒利用画面强化感性思维。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支持这一论断的成立。

壮族造物神话与艺术审美研究 下载:29 浏览:309

李斯颖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壮族人民的造物神话叙述了世间万物的由来。这类叙述常与神祇信仰有关,涉及民间宗教仪式,促进了相关艺术表达的繁荣。在壮族历代的岩画绘制、铜鼓制造、民歌对唱、戏剧编排等各类涉及艺术创作的行为活动中,都不难看到造物神话的影响。壮族人民将神话理念贯穿于生产生活的审美之中,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展现出浓厚的稻作文化特征。

傣族神话叙事与佛教艺术——以佛寺经画与剪纸为例 下载:29 浏览:309

屈永仙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傣族佛寺内有许多经画,主题有佛祖史记、佛经故事、民间神话故事、民众生产生活景象等等;也有各种剪纸、佛幡,是民众礼佛活动中的赕品,是功德善举的方式。无论是经画还是剪纸、佛幡,它们都是南传佛教的符号,是以视觉形象阐释神话叙事的载体。傣族佛寺艺术的创作者来自普通百姓,作品记录了民众的生产生活和传统习俗,蕴藏着本土文化和信仰。这些佛教艺术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如教化普罗大众、美化环境、传播大众审美以及传承多元文化等等。

形式演变视野中的文艺高峰 下载:26 浏览:321

刘涵之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中外文艺发展史上若干时段的文艺高峰无不证明形式标准的效应。没有形式的不断变化和创新,便没有艺术发展。伟大的艺术家总是自觉追求形式的突破,在形式突破的过程中创造艺术杰作,从而建立新的形式尺度,垂范后世。历史地看,文艺高峰一方面体现为形式表达的突破,一方面体现为相关艺术理论的创建。这也说明文艺高峰的筑就和理论创建的关联性。

综合材料视觉艺术发展中的“跨边界”现象研究——以安塞尔姆·基弗作品为中心的讨论 下载:33 浏览:419

李培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1945年以后,西方视觉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崭新的局面。各国艺术家们纷纷展开了以综合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并体现出一种"跨边界"的主流创作趋势,实现了艺术与生活以及架上绘画与雕塑艺术之间的融合。德国新表现主义的画家安塞尔姆·基弗在继承主流"跨边界"现象的同时,拓展了超越"边界"的理论和方式。他成功完成了作品结构、意义、主题等诸多方面生命的延续,使其作品以一种无边界感的循环状态展示出来,这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发展起了相对重要的推动性作用。

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学理阐释 下载:29 浏览:324

王树福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学理阐释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伦理关切和边缘态势。在阶段划分上,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学理阐释主要经历了1960—1989年和1990—2019年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总体呈现出比较明显地从相对繁盛到边缘弱化的宏观态势;在接受期待上,表现出以当代现实主义戏剧为核心研究对象,其中探讨人性、展现伦理的道德剧是研究焦点;在关注领域上,以戏剧文学研究为主,出现戏剧文学和剧场艺术研究的明显失衡;在思想诉求上,显示出从自我意识缺失到主体思想凸显的转型,其中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从普适性价值降格为地域性思想。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学理阐释的阶段性、伦理化与边缘化特色,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文化特点和民族个性密切相关,隐含着官方政治美学与大众消费美学、主流思想意识与多元思想意识等不同思想的融合与嬗变。

我国区域流通产业空间依赖性的实证研究 下载:69 浏览:347

张源1,2 陆可晶2,3 《中国经济》 2020年9期

摘要:
本文以我国31个省市区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偏微分方法构建了空间杜宾模型,并对我国区域流通产业的空间依赖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度、产业结构和政府参与对本地区流通产业发展存在促进作用;对外开放度和政府参与能够推动周边区域流通产业的发展,而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和基础交通对周边区域流通产业发展起到了抑制作用。
[1/42]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