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妥布霉素滴眼液治疗新生儿细菌性结膜炎的疗效观察 下载:56 浏览:393

蒋慧娣1 邱翠2 方严2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6期

摘要:
目的观察并评价妥布霉素滴眼液对新生儿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妥布霉素滴眼液治疗47例细菌性结膜炎,治疗前后对眼分泌物培养,并观察患眼分泌物消失时间及结膜充血消失时间。结果妥布霉素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第1、2周末有效率分别达82. 98%、95. 74%,眼分泌物平均消失时间为(3. 09±0. 95) d,结膜充血消失时间为(5. 11±2. 06) d。结论该药是治疗新生儿细菌性结膜炎的有效局部抗菌眼药之一,且对于第1周末尚未痊愈的患儿继续应用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但第11天尚未见效的患儿需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早期不同蓝光照射方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下载:84 浏览:311

麦静仪 饶晓林 《诊断医学》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研究早期不同蓝光照射方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持续蓝光照射,观察组采用间歇性蓝光照射。比较两组血清胆红素、血清生化指标、血清氧化应激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d后,观察组总胆红素水平、游离胆红素、PCT、CysC、IL-6以及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新生儿黄疸基础上实施间歇性蓝光照射,比持续蓝光照射更具有效性和安全性。

新生儿呼吸评分联合INSURE技术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下载:24 浏览:251

陈志凤 伍少霞 谭葵欢 卢燕玲 丁月琴 李锐钦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呼吸评分联合气管插管-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拔管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INSURE)技术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RDS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以加拿大重危新生儿急症监护教程中的呼吸评分量化指导INSURE技术的应用,对照组根据临床情况以经验判断INSURE技术的应用,比较两组患儿的PS使用率、机械通气率、总用氧时间、INSURE技术应用率和失败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结果共纳入150例RDS早产儿,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母亲妊娠期糖尿病、产前应用激素及ⅢⅣ级RDS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率、总用氧时间及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INSURE技术应用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S使用率、INSURE技术失败率、住院时间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呼吸评分量化指导早产儿RDS治疗可明显提高INSURE技术的应用率,降低机械通气使用率,缩短用氧时间,降低患儿住院费用。 还原

出生后糖皮质激素预防和治疗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评价 下载:15 浏览:152

杨传忠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8期

摘要:
糖皮质激素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防治中有积极作用。出生后早期静脉使用小剂量氢化可的松可能对存在宫内炎症反应的早产儿有益,但需注意短期副反应,如消化道穿孔等;地塞米松(DEX)目前主要考虑在出生后2~3周不能撤离机械通气、有发展为严重BPD可能的早产儿中应用;早期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或布地奈德+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滴入治疗可以减少BPD的发生,但其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评估。未来的研究方向需注意对更低剂量、更短疗程和更有效的给药方法的研究,采取个体化治疗,以其达到最大的效益风险比。

LISA/MIST技术与早产儿呼吸系统疾病的预后 下载:42 浏览:420

朱佳骏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8期

摘要:
经细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技术[(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minimally invasive surfactant treatment,MIST)]是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的创新,该技术以细管替代气管插管,通过患儿有效自主呼吸,完成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该技术降低气管插管对气管黏膜损伤的风险,避免了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过程中正压通气过程。因此,该技术可视为早产儿肺保护策略的一部分。相关meta分析结果提示:LISA/MIST技术可减少早产儿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早产儿死亡率、36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然而,该技术的细节操作流程并不十分统一,需要继续完善和标准化。研究目的明确、设计合理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值得期待。

早产儿目标血氧饱和度范围的争议 下载:14 浏览:158

陈超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7期

摘要:
氧疗是危重早产儿救治的重要措施,但不恰当的氧疗会导致早产儿不良预后的发生,氧疗是否适当主要根据血氧饱和度监测及是否发生低氧或高氧损伤。长期以来国内外对早产儿目标血氧饱和度范围进行了许多研究,但结果有较大差别,对早产儿最合适的目标血氧饱和度范围仍未有定论。最近10年来,针对早产儿血氧饱和度开展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研究,结果显示早产儿生后早期使用较低血氧饱和度可以降低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率,但病死率会有所升高。

分析心肌酶CTnⅠ与CK-MB活性变化对窒息新生儿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 下载:68 浏览:298

赵嘉庆1 陈金强1 刘启乐2 何建芳1 《诊断医学》 2019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心肌酶CTnⅠ含量与CK-MB活性变化在窒息新生儿心肌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端州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出生24小时内窒息新生儿113例,分为轻度窒息组83例;重度窒息组30例;并选取同期正常新生儿4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轻、重度窒息组与对照组患儿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含量、磷酸肌酸同工酶(CK-MB)活性变化情况;对比轻、重窒息组治疗前后血清CTnⅠ含量与CK-MB活性变化情况。结果重度窒息组患儿CTnⅠ含量与CK-MB活性变化均高于轻度窒息组,而轻度窒息组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轻、重度窒息组患儿CTnⅠ含量与CK-MB活性变化与治疗前比较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酶CTnⅠ与CK-MB活性变化检测在窒息新生儿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反应新生儿心肌损伤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早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下载:84 浏览:427

韩俊娅1 张晓丽2 《诊断医学》 2018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治疗早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早期HIE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基础治疗以及胞二磷胆碱、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接受GM1治疗,现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儿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脑白质区低密度病灶CT值、血清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ABA评分、脑白质区低密度病灶C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MMP-9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治愈10例、显效27例、有效7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9例,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M1治疗早期HIE患儿的疗效确切,其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神经功能缺损。

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产妇分娩的新生儿转诊流程 下载:12 浏览:435

刘慧娟1 张昕2 张雪峰1 杨滢2 刘春梓3 段惠娟4 2020年6期

摘要:
在前期转诊3例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制订新生儿转诊流程,包括转诊前的准备和转诊具体实施2个部分。转诊前的准备包括:转运人员的管理、转运机构的设置、绿色通道的建立等;转诊具体实施包括:转诊评估、转诊对象的分级、确定收治原则、转诊人员及物资准备、接诊、转出等7个方面。旨在保障疑似或确诊COVID-19产妇分娩的新生儿能够得到安全、有效、快速的救治,切断新型冠状病毒在新生儿转诊中的传播途径,保障新生儿及医护人员的生命健康。

综合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喂养表现及临床结局的影响 下载:22 浏览:351

王燕1 崔慧敏1 李胜玲1 孙彩霞2 李宁涛2 2019年8期

摘要:
探讨综合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喂养表现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8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产科出生并入住NICU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早产儿随机分为综合口腔运动干预组、口腔运动干预组、对照组。综合口腔运动干预组接受3 min口腔刺激、2 min非营养性吸吮和2 min口腔支持;口腔运动干预组接受12 min口腔刺激和3 min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接受常规发育支持护理。观察记录并比较3组早产儿喂养表现、喂养不耐受、高胆红素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情况。结果综合口腔运动干预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后第1、2、3、4天的喂养效率和喂养成效均高于对照组(P<0.05);3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高胆红素血症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口腔运动干预可以改善早产儿的喂养表现,且不增加早产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止血方案的制订及应用 下载:21 浏览:465

滕燕萍 倪琴琴 巫永娟 徐凌燕 2019年1期

摘要:
通过制订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止血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规范护士桡动脉采血止血方法 ,提高按压止血效率,减少采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运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就按压材料、姿势、力度和时间制订方案,采用纯棉非织造布片进行"三明治式点赞法"按压,基于收缩压的力度持续按压5 min。对护士进行培训后实施方案,采用一次止血成功率、掌部SpO2下降率、皮肤穿刺点失血率、皮下出血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应用方案后,新生儿桡动脉采血一次止血成功率由69.89%上升至97.80%、掌部SpO2下降率由18.28%下降至5.49%、皮肤穿刺点失血率由35.48%下降至6.59%、皮下出血率由33.33%下降至9.89%。结论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后应用本研究方案可有效止血。

水胶体敷料用于新生儿硬肿症的效果观察 下载:23 浏览:382

陈蕾 孙爱莲 郭荣春 2018年12期

摘要:
探讨水胶体敷料用于新生儿硬肿症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青岛某医院新生儿科就诊的40例患有新生儿硬肿症的早产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在常规综合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水胶体敷料贴于硬肿部位,3~4 d更换1次,直至硬肿消失。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的方法。观察两组的体温、反应及硬肿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治愈率为95%,优于对照组的总治愈率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体温恢复时间及硬肿消失时间分别为(38.25±17.33)h和(3.05±1.00)d;对照组体温恢复时间及硬肿消失时间分别为(57.35±32.21)h和(4.65±1.5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水胶体敷料贴敷于早产儿的硬肿部位,可以明显缩短患儿皮肤硬肿时间,促进患儿体温恢复,改善治疗效果。

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自发性膀胱破裂行密闭式腹腔冲洗术的护理 下载:23 浏览:356

韦艳飞 蒋永江 韦文永 吕彦兴 莫振勤 2018年11期

摘要:
对1例自发性膀胱破裂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行腹腔冲洗术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定时挤压引流管,加强导管固定,防止堵管和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无菌操作;使用输液恒温器加热冲洗液,严格控制暖箱温度和湿度,监测体温,防止患儿发生低体温;严密观察患儿腹部体征、尿量、引流液性状、腹腔出入量及差值、血液感染指标等;建立表格式护理记录单,详细记录导管置入深度、连接状态、引流情况、敷贴完好情况等;加强喂养护理。患儿共进行6 d腹腔冲洗,经过107 d住院治疗与护理,患儿恢复良好出院,随访结果满意。

枸橼酸咖啡因预防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观察 下载:40 浏览:436

张小玲 《中国医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目的观察使用枸橼酸咖啡因预防早产儿呼吸暂停(apnea of prematurity,AOP)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小于30周的61例早产儿随机分为预防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1例)。预防治疗组出生后24 h内静脉给予枸橼酸咖啡因20 mg/kg,隔24 h后给予维持量10 mg/kg。常规治疗组在呼吸暂停后给予相同剂量枸橼酸咖啡因。观察两组早产儿的治疗效果。结果预防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33%,高于常规治疗组的64.52%(P<0.05)。两组早产儿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治疗组BPD、IVH及ROP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早期使用枸橼酸咖啡因可降低早产儿发生AOP的次数,安全性好,可明显降低早产儿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新生儿科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下载:479 浏览:4867

刘莹莹 《医学研究杂志》 2018年12期

摘要:
本文通过在临床带教中取得的经验,以及对有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总结了医学学生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探讨提高医学学生临床教学质量尤其是新生儿科见习效果的方法,学生以期为医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腔内心电定位技术与新生儿脐静脉导管尖端位置的研究进展 下载:125 浏览:1551

何蓉 李丽萍 赵崇秀 黄莹莹 张祥清 《中国儿科杂志》 2024年11期

摘要: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可以留置较长时间且可在急救时快速建立静脉,但近年针对新生儿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许多研究发现导管尖端位置至关重要,而导管异位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可利用腔内心电图辅助定位脐静脉导管尖端,该技术是模仿心房内心电图定位PICC导管尖端的技术,该方法具有提高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节省导管定位时间成本,可作为X线胸片的替代方法运用于临床。为了帮助临床医护人员更好地认识及使用此方法,就脐静脉尖端位置及其定位方法,心房内心电图定位原理,有效性、局限性等方面,对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新生儿脐静脉导管尖端位置进行综述。

风险护理模式在新生儿黄疸光疗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152 浏览:1445

郭英鸽 《中国儿科杂志》 2024年11期

摘要:
观察在新生儿黄疸光疗中实施风险护理模式所取得的应用效果。方法:新生儿黄疸数为50例(2021.1-2022.7),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风险护理模式),各25例。结果:血清胆红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黄疸消退时间观察组低于对照组,黄疸指数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黄疸光疗中实施风险护理模式,患儿疾病恢复效果突出。

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在新生儿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174 浏览:1502

郭丹 刘恒先 金青 王丹 《中国儿科杂志》 2024年11期

摘要:
探究医护一体化模式在新生儿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临床实习的护理实习生40名,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教学,观察组进行医护一体化模式的护理教学。统计两组的成绩、教学满意度、工作能力。结果:观察组的成绩、教学满意度、工作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科临床护理教学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效果较好。

分析鸟巢式护理模式对在新生儿护理中对排便次数的影响 下载:185 浏览:1807

贾倩 熊文娟 《中国儿科杂志》 2024年10期

摘要:
研究分析在新生儿护理中采用鸟巢式护理模式对排便次数的影响。方法:研究开展时间在2021年6月-2022年10月,将在该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86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划分两组,即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3例。两组在护理中均予以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以鸟巢护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从两组的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组的首次排便时间长于对照组,睡眠时间短于对照组,而排便次数和进奶量增加幅度均是要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为2.65%、97.67%,对照组为18.60%、83.72%,两项指标均是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采用鸟巢式护理模式有着良好的应用优势,能够更好地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使护理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益生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下载:196 浏览:1873

刘金兰 《中国儿科杂志》 2024年9期

摘要:
探讨新生儿黄疸在蓝光照射与益生菌联合方案下的改善效果,评估治疗安全性。方法 病例来源时间段为2023年1月-2024年1月,新生儿黄疸共计60例,以随机数表分组,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分别行蓝光照射治疗与联合益生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清胆红素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组间差异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观察组明显较高,有统计学意义;在粪便排空、黄疸消退及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更短,且该组大便次数较对照组多,P<0.05;TBIL、IBIL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为6.67%VS 26.67%,P<0.05。结论 益生菌与蓝光照射方案的联合应用,有利于新生儿黄疸患儿症状的消退,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且有利于控制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