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当地暴雨放大法推求可能最大暴雨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87 浏览:455

程珂1 王莹2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当地暴雨放大法是推求可能最大暴雨的重要方法,适用于设计流域有特大暴雨资料的情况。本文以林芝地区为例,分析了林芝地区形成暴雨的环流形势、天气系统、水汽通道,采用水汽放大法、水汽效率放大法、水汽风速联合放大法及水汽输送率放大法对林芝气象站1日可能最大暴雨进行计算,并经综合分析选定计算成果,对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河北省“7·19”暴雨与历史暴雨对比分析 下载:68 浏览:496

王艳丽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18年3期

摘要:
本文依据报汛雨情信息和暴雨调查资料,对河北省2016年"7·19"暴雨进行了初步分析,从暴雨成因、空间分布、时程分布、暴雨路径、暴雨强度5个方面总结了本次暴雨特点,并与河北省历史上发生的较大暴雨进行了对比分析,可为相关部门防汛救灾决策提供依据。

云南省文山州一次罕见的冬季暴雨过程分析 下载:43 浏览:412

王郦 郑芬 董兴欣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7期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NL 1°×1°再分析资料、雷达回波等资料,诊断分析2019年1月7~9日文山州罕见冬季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和特点,结果表明:(1)此次冬季暴雨过程是受南支槽加深东移、配合弱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交汇、促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而产生。(2)具有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大、降水范围广等特点。(3)副热带高压的稳定维持,致使降雨时间较长。(4)700 hPa存在强烈的水汽辐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效应,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不稳定,为此次强降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5)过程期间,回波强度不强、稳定少动,有明显的风速辐合。

云南红河一次冬季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下载:53 浏览:433

韩迁立 叶文群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利用高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逐6 h 2.5°×2.5°再分析资料、葵花-8红外云图、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对2019年1月7~9日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帕布"影响云南省期间造成红河州暴雨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大气不稳定层结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孟加拉湾风暴远距离影响造成的冬季大暴雨天气事件;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能把孟加拉湾风暴产生的云和水汽输送到云南省红河州上空;700 hPa西南低空急流为此次天气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高低空急流耦合为水汽的垂直输送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地形作用和对称不稳定是造成此次冬季暴雨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

地面稠密观测资料在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中的研究进展 下载:56 浏览:461

李佩芝1 周长春2,3 华维1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综述国内外数篇论文,从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模式同化3个方面总结分析了近年来地面稠密观测资料的应用与优劣之处。综述表明:地面加密自动站、风廓线雷达、地基GPS、雨滴谱仪等多种观测仪器组成的地面稠密观测网具有时间尺度密集、覆盖面积广泛、能捕捉较多细微变化的优势,通过该观测网所得数据总结出的一系列指示性指标在强对流监测预警中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但因中国地形天气情况复杂多变、数据缺失、仪器造价昂贵等问题,导致该观测网所得指示性指标不能适用于中国全境,应根据该观测网数据分析总结适应本地的预报指标。

贵州一次连续暴雨的低值系统及湿位涡分析 下载:57 浏览:471

赵杰1 唐红忠1 周文钰2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利用自动站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末贵州区域连续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连续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常年偏强,副高西伸脊点偏西,副高西北侧的西南风为持续性暴雨提供水汽输送;东亚中纬度地区维持"西高东低"形势,有利于引导冷空气南下影响贵州,与西南暖湿气流在贵州交汇,这种大尺度系统的稳定维持有利于连续暴雨的发生;贵州西部地区的低值系统是造成贵州区域连续暴雨的重要中尺度系统;MPV1低层负值区,高层正值区的配置为贵州暴雨的有利形势;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形势使得贵州区域呈现强烈的上升运动,为连续性暴雨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同时低层水汽丰富并伴有强的水汽辐合,为连续性暴雨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

云南文山一次低涡暴雨成因初探 下载:64 浏览:449

董兴欣 冯德花 黎霖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利用FY2G卫星云图、雷达资料、自动雨量站等观测资料和NCEP/NCAR逐6 h 2.5°×2.5°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6月22日~25日云南省文山州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两高之间的辐合区和低涡切变线。由于高原槽不断东移加深,孟湾低压与印度半岛低压系统合并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文山州受强偏南气流影响,产生强烈水汽辐合,造成持续强降水;不断有对流单体发展且合并到大的对流云团中,有较大范围的对流云团持续影响是此次大暴雨的主要云图特征;雷达上持续存在"S"型径向速度图,且存在较强降水回波在文山附近生消发展,造成明显的"列车效应"。

基于CERES资料的中国西南地区云水含量和粒子有效半径分布及变化特征 下载:50 浏览:310

林丹1 王维佳2.3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利用NASA/CERES发布的2001~2015年云参数资料,选取高层云、雨层云、层积云的云水含量和云粒子有效半径,统计分析了西南地区云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从年均空间分布来看,西南地区液水和冰水含量均东部高于西部,海拔低的地区高于海拔高的地区;高层云和雨层云液相和冰相云粒子有效半径在川西高原最大。从数值大小来看,雨层云液水和冰水含量最多,分别介于90~230 g/m2和100~300 g/m2,层积云最少,分别介于0~80 g/m2和0~60 g/m2;冰相云粒子有效半径高于液相2~6μm。从季节分布来看,雨层云液水和冰水含量秋季和冬季偏高,夏季和春季偏少,高层云和层积云季节差异较小;液相云粒子有效半径均夏季最大。从变化趋势来看,西南地区各地液水和冰水含量均呈减少趋势,液相和冰相云粒子有效半径有呈减少或增加趋势。

“05·6”华南持续性暴雨发生前上对流层及平流层异常信号分析 下载:52 浏览:218

梁靖琳1 雒佳丽1 田红瑛1 张诗妍1 张如华1 商林2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利用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05·6"华南持续性暴雨发生前上对流层及平流层信号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一周,暴雨区域上空对流层顶高度出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日本南部的位涡异常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即我国中纬度沿海一带至日本的高位涡带向华南延伸,使得华南地区上空的位涡升高,对流层顶下降。在环流场中,本次暴雨发生前低纬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域的东风与1991~2010年平均值相比偏强偏北,华南地区上空平流层东风场也偏强,平流层低层东风在暴雨发生前第9天提早向下传播;位势高度场中,"05·6"华南暴雨发生前中低纬度100h Pa上的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偏东偏南;华南地区UTLS区域有较强的位势高度场正异常,在暴雨发生前随时间出现两次明显的加强,但在暴雨发生后减弱。南亚高压中心位置的偏移、东风信号的提早下传、高位涡空气入侵华南均有利于降水的发生。

青藏高原热力对四川盆地西部一次持续性暴雨影响的数值模拟 下载:65 浏览:435

张元春1 李娟3 孙建华2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通过对四川盆地西部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半理想数值模拟,研究了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原的热力作用对于下游地区有着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关闭高原地面感热和潜热后,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西部的降水明显减弱,而盆地中东部降水却有所加强,且四川盆地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稍有减弱;(2)500 hPa青藏高原上的短波槽减弱,位于四川盆地中西部的背风槽强度、范围有所减弱,但低层盆地东部的气旋性涡旋加强;(3)涡度收支的定量分析发现,关闭高原热力作用后,盆地东部对流层低层垂直风切变的增强使得夜间倾斜项的正贡献增强,从而使该区域涡旋发展加强,盆地东部降水增强。

西南地区两次典型大暴雨环境场的对比分析 下载:72 浏览:261

易升杰1 郑飞2 肖天贵3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侧,受其地理位置的影响,该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复杂多变。尤其暴雨预报,是气象工作者一直面临的难题。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格点化的降水资料(CN05.1)以及常规气象观测站探空资料,从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和热力条件对比分析了2015年夏季四川盆地7月13~15日("7.13"过程)和8月16~18日("8.16"过程)两次暴雨过程的环境场,以期加深对四川盆地暴雨机制的认识。结果表明:1)相对稳定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为两次大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场。2)两次过程均存在明显的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并且"8.16"过程高空急流明显强于"7.13"过程,这也是两次过程降水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之一。"7.13"过程主要以低空北向急流输送孟加拉湾水汽到四川南部;"8.16"过程低空急流输送孟加拉湾水汽受四川东北部、重庆上空西南涡影响,主要以气旋性环流输送水汽到暴雨上空。3)从暴雨预报的指示意义上分析,两次暴雨过程大气均处于不稳定状态,假相当位温对于暴雨的强度和落区有较好指示。位涡扰动向低层传输,位涡的增大预示着强降水的发生。

基于短时强降水特征的北京暴雨蓝色预警指标研究 下载:68 浏览:266

李林1 张子曰3 范雪波2 张玮3 韦涛2 张治国2 孙雪琪2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选取北京2013~2015年6~9月共362个自动气象站的逐分钟降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北京夏季短时强降水的特征,并进行蓝色暴雨预警指标的选取。结果表明:1)蓝色暴雨预警降雨样本中的5 min、10 min最大降水量约为其它降雨样本的5倍,而蓝色暴雨预警降雨样本中在达到预警标准后有5 min、10 min的最大雨强也有显著降低;2)资料中有63.0%的蓝色暴雨预警降雨样本达到预警的时间不超过60 min,18:00(北京时间,下同)至01:00的蓝色预警降雨样本占全部蓝色预警降雨样本的60%;3)分钟雨强统计在暴雨蓝色预警中可有较好的提前指示作用,如当5 min降水量达到7.7 mm发出预警,则有关提前时效为16.7 min,HSS评分可达0.503。

低纬高原地区2次强寒潮过程对比分析 下载:80 浏览:483

刘佳 段兴奎 叶文群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7期

摘要:
通过对云南2次强寒潮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横槽型和北脊南槽型是2次过程的主要中高纬环流形势;横槽型造成的降温范围更广,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强,但降雪除了很大程度受制于冷空气外,还受到水汽和动力抬升条件的影响;北脊南槽型冷空气相对横槽型弱一些,但当配合强盛的南支槽,高原切变线,及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下导致了暴雨强降雪天气; 2次强降雪过程云南西侧都有充沛的水汽输送,水汽通量的增大是云南强降雪的必备条件;中低层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在云南南部形成能量积集区和强烈的水汽辐合区,在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的耦合作用下,形成强烈的对流上升运动,为强降雨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雨转雪相态变化过程中当地面出现"冷垫"一般指示降雪的出现。

云南白水江流域一次暴雨洪水过程成因分析 下载:91 浏览:502

李华宏 陈小华 许迎杰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3期

摘要:
利用自动雨量站及水文站观测资料、卫星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7年8月24日至25日发生在云南白水江流域的一次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次此灾害是一次由流域暴雨引发的单峰型洪水过程,"天鸽"台风减弱后的热带低压及其北侧的倒槽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低压外围来自南海的东南气流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供应,台风倒槽为强烈的上升运动提供动力条件。影响天气系统深厚,流域内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是导致白水江连续17个小时出现超警戒水位并引发严重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过程期间,垂直速度特征、卫星云图上螺旋云带分布及对流云团的监测情况有助于解决台风低压外围暴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的难题。

红河州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下载:95 浏览:503

周秀美 刘佳 韩迁立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基于云南省红河州13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使用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红河州暴雨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暴雨与降雨极值、降水量等的关系。结果表明:红河州暴雨日数和年暴雨雨量自北向南增多,单点暴雨最多,占69%,主要出现在南部地区;红河州大部分站点20世纪80年代后期暴雨日数、站次数和暴雨量都有增多的趋势;红河州全年均有暴雨发生,1月、2月最少,6月、7月最多;年暴雨雨量存在着3~7 a、5~11 a、8~17 a的周期变化规律,各县市以3年左右的小周期最具有普遍性;暴雨极值大多出现在5~9月份,年暴雨量与年雨量的丰-枯变化趋势一致。

暴雨天气对天然气管道的危害及相关保护措施 下载:89 浏览:885

朱海斌 《天然气进展》 2024年7期

摘要:
天然气输送的线路通常为经过山地或平原地区的输气管道,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受到暴雨天气等自然灾害及人为因素会引起其腐蚀、泄漏、断裂等现象引发风险。基于此,本文针对典型暴雨情况介绍了大雨导致气田管道损坏的原因,并给出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甘南高原夏季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模式检验评估 下载:57 浏览:559

​金满慧 王兴丽 张东琴 王祥文 《气候变化研究》 2025年3期

摘要:
本文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降水量资料、数值预报模式等资料,对2021年7月25日夏河出现的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巴尔喀什湖大槽东移南压,冷空气从新疆下滑侵入本地,长波脊继续向南发展形成一个阻塞高压。700hPa受台风“烟花”登陆影响,本地处于偏北风与偏南风的切变中。中层水汽一般,低层西南气流较弱。此次降水过程是对流单体发展较强,维持在夏河北部上空造成的局地暴雨天气过程。对比模式预报发现,GRAPES-MESO模式降水预报随着时效临近,雨带位置和强度误差缩小,短期时效内的对流性降水量预报,能较好地反应本次强降水的位置、范围、强度。

“1+3+1”基层综合气象观测培训网格化课程体系 下载:129 浏览:1431

王勇军1 李晓兰2 《气候变化研究》 2023年10期

摘要:
根据网格化气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概念模型,综合考虑分层级、分阶段、分职级三方面因素,结合气象观测业务在市县两级气象部门的业务布局、气象观测新技术发展趋势、研究型业务新业态,提出“综合气象观测基础知识、‘新任业务人员岗位素质能力—中高级业务人员知识技能提高—中高级业务人员知识技能更新’岗位胜任力、气象观测前沿技术研讨”的“1+3+1”基层综合气象观测培训网格化分层分类课程体系建设方案。该课程体系能满足基层市、县两级气象观测从业人员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岗位需求,具有网格化和全覆盖的特征。

龙里县暴雨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分析评估应用 下载:137 浏览:1548

​孙永顺 向燕 魏文龙 王熙 《气候变化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本文利用龙里县1961-2020年共60a国家气象站资料及暴雨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资料,对龙里县近60a来的暴雨的年际、月、短历时特征进行分析,并对龙里县暴雨气象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将暴雨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到气象监测站网优化、预报预警、气象灾害防御措施中去。结果表明:龙里县近60a来的暴雨天气出现频率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暴雨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10月,5-9月最为集中,6月出现暴雨的频率最高。短历时降水极值主要出现在4~11月。从龙里县暴雨灾害风险评估区划来看,县域中部以南地区风险明显高于北部地区,即湾滩河镇的大部分为次高风险区,洗马镇大部分为低风险区。通过将暴雨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到气象监测站网优化、预报预警、气象灾害防御措施中去,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

乌江航道区域气象灾害风险研究 下载:152 浏览:1508

​裴兴云 牛迪宇 冀丹妮 陈蕾 金凡琦 《气候变化研究》 2023年5期

摘要:
基于乌江流域33个气象站点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研究时段内乌江流域年降雨量、暴雨、大雾、大风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平均降水量为1138毫米,4—10月降水来占全年87%为最多,6月是全年降水最多的月份;流域内10个水电站辖区面平均年降水量表明各地年降雨量分布不均,各电站辖区面平均年降水量相差较大;乌江流域年暴雨日为1—6天;流域内雾的空间分布存在很大差异,冬半年的10月—次年3月是雾天多发的时段;流域各地年大风日数为0.2-8.2天。影响贵州乌江航道通行安全的主要因子是能见度、大风和强降雨。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