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曹禺综合研究述评 下载:44 浏览:408

刘川鄂 汪亚琴 《中国文学》 2020年11期

摘要:
本文的"综合研究"指曹禺及其戏剧综论、文学史中的曹禺研究、与曹禺相关的回忆录等,基本不涉及曹禺单部作品的专题研究。曹禺综合研究呈现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新中国成立前褒贬兼有、毁誉不一,新中国成立后到新时期综论性文章停滞、文学史研究定型,新时期至今海内外、多视角全面推进。研究者们都充分肯定曹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对《原野》《日出》《北京人》等单个作品的评价存在较大反差。综合研究的"不综合现象"、批评思维固化等,也是需要整体反思的问题。

“回溯”与“闯入”——论曹禺戏剧的双重隐形结构 下载:52 浏览:369

祝宇红 《中国文学》 2020年10期

摘要:
曹禺的前期创作都运用了"回溯"和"闯入"双重隐形戏剧结构。"回溯式"结构能够展现个体的生命历程和内在心理纠葛,承载现代的个人悲剧主题,这种结构与易卜生的分析戏剧有着高度相似。"闯入式"结构能够容纳更多的社会问题之讨论,是从霍普特曼的社会剧开始确立的戏剧结构。同时,曹禺试图用"哀静的诗"来统辖"回溯"与"闯入"的双重隐形结构,这与梅特林克式"静的戏剧"及其日常生活的悲剧性的观念有着内在联系。《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在结构上的内在相似性,体现出曹禺前期戏剧一以贯之的双重主题:个人悲剧与社会悲剧。

“川版”《原野》的文学史意义 下载:45 浏览:382

丁文 《中国文学》 2020年9期

摘要:
"川版"《原野》诞生于1980年代初期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下,但曹禺依照的是1950年代初期的文学史评价来对"文化生活版"《原野》进行修改,体现出文学史对文学经典的反向书写,表明1950年代的文学规范仍对现代作家与现代文学经典构成持久改造。而作家主动与之对号的心态,也包含着值得反思的文学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等重要问题。

从性别政治谈曹禺早期戏剧观念 下载:39 浏览:408

段沛1,2 《当代艺术》 2019年12期

摘要:
在中国社会男权制度的影响下,文艺创作中女性的生存困境一直是不能规避的现实问题。曹禺早期的戏剧作品蕴含着鲜明的性别政治叙事特征。他将叙事视角放在女性角色身上,通过展现女性人物的生活状况,反映女性心灵的压抑与苦闷;又依靠人物关系与空间属性的变化,表现女性人物独立的品格与不屈的意志,赞扬她们为追求自由而勇于反抗的精神。

职业化演剧与市民化创作的互动——以夏衍、曹禺和于伶的剧作为例 下载:48 浏览:391

吴彬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2期

摘要:
中华剧艺社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为抗战剧运作出了杰出贡献。中艺的剧目建设,以专业作家和编外作家为主。由于作者队伍的特殊性,直接影响到剧社的剧目建设和演剧活动。夏衍的剧作,突出族群意识与离奇情节;曹禺的剧作,贴近市民生活与观众心理;于伶的剧作,"诗俗化合","涉笔成趣"。作为市民作家,他们的作品适应了观众需要,成为剧社演出剧目的重要来源。职业化演剧捍卫市民化创作,这是话剧发展的特殊规律。

论曹禺戏剧中的伦理冲突 下载:248 浏览:2618

​刘晓菲 《国学研究》 2021年12期

摘要:
曹禺的作品自创作以来,不乏研究者,对他戏剧作品的研究不胜枚举,曹禺在创作中吸收了西方戏剧文学的优点,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他深受易卜生戏剧“社会悲剧“和莎士比亚“性格悲剧”和古希腊戏剧“命运悲剧”这些戏剧观念的影响,但是在创作中将他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将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封建主义资产阶级家庭的各色人物描写得入木三分。本文从前人较为欠缺的人物关系及人物之间的伦理冲突着手详细分析,以实际例证入手,逐步构建曹禺戏剧文学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从而发掘人物之间伦理冲突,进一步加深对曹禺戏剧文学创作的了解和认知。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