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实施状况研究 下载:86 浏览:471

何挺1,2 《中国法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了新的审前转处与非犯罪化途径,其实施状况也是观察我国少年司法发展进程和不起诉裁量权运用的重要参照。对2013—2017年全国和部分地区相关数据的考察发现,虽然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增长显著,但总体适用范围仍然过窄、适用数量较低且地区间差异较大。对少年司法发展程度不同的四省市八个基层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运用阅卷和访谈等方法进行研究,呈现了附条件不起诉在适用条件与影响因素、监督考察、附带条件与撤销等四个方面的实施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修改法律、完善司法、转变观念、完善政策保障以及培育社会支持体系等予以应对。

家事审判制度改革研究——以武城县人民法院家事审判改革试点为例 下载:60 浏览:414

吴广辉1 祖振2 《争议解决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家事纠纷是以身份关系为核心的特殊民事纠纷,具有显著的伦理性、强烈的隐私性、因素的复合性、关系的持续性、特定的公益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家庭结构的变迁,从调解机制、举证责任、诉讼程序、弱势群体的保护等多个方面,现行通用的民事审判制度已不能满足家事纠纷的审理需求,而当今社会的高离婚率、未成年子女抚养等家庭问题,也迫切需要新型的家事审判制度加以规制、调整。德国作为最早单独施行家事审判制度的大陆法系国家,具备完整的家事法体系,而且与我国在法律体系上相近,对于探索实现家事审判制度改革具有高度吻合、便于借鉴的重要意义。武城县人民法院综合考量国内与德国的经验做法,从建立专业的审判及辅助团队、构建家事调解模式、完善工作机制、转变庭审方式四方面进行家事审判制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为论证家事审判制度改革的可行性提供有益的参考。

整合智慧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下载:86 浏览:413

傅绪荣1 汪凤炎2 《心理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基于智慧的德才一体理论,编制包含良好品德和聪明才智二因子的整合智慧量表,以方便取样抽取中国大陆892名青年,检验其信效度。总量表的Cronbach’sα和组合信度分别为0.89和0.94。四周后重测信度为0.85。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CFI=0.91,IFI=0.91,TLI=0.90,RMSEA=0.07,SRMR=0.08,也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与自我评估智慧量表、三维智慧量表、开放性和心理幸福感的相关分别为0.79、0.36、0.32和0.46,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不显著(p>0.05)。这说明整合智慧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是测量中国青年智慧的有效工具。

试论音乐选秀对于未成年人的影响 下载:325 浏览:3257

周圆 《中国音乐学报》 2022年8期

摘要:
近年来,音乐选秀的参与人群趋向年轻化,赛制也从供需关系转向共生关系。人在迭代,价值在迭代,可持续的关系也在迭代。体验经济下的音乐选秀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音乐输出形式的节目,而更像是造星工程。这一工程在目前网络发达的时代背景下,无形中已经影响了z时代的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性权利立法保护研究 下载:95 浏览:1011

汪洁 《中国法学研究》 2024年10期

摘要:
未成年人的心智与生理发育尚未成熟,他们对于“性”的知识往往缺乏足够的认知与处理能力。在面对性教育时,往往持有保守与羞涩的态度,认为避而不谈可以更好地保护孩子。这种保守思潮在深层次上影响了我国的立法导向,导致在未成年人性权利保护方面的立法相对薄弱。审视我国现行的未成年保护法,其在性权利保护方面的设计范围有限,针对性措施明显不足。保护未成年人性权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立法、司法、教育和社会宣传等多方入手,形成合力,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社会支持体系,为未成年人的性权利保护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保障。

偏远农村地区未成年人心理支持现状浅析 下载:68 浏览:559

刘云 《心理学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在偏远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不能够像经济发达地区的孩子一样心理上得到足够的关注,而良好的心理支持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偏远农村地区的未成年人的心理支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家庭、学校等方面进行分析,期待对这些地区的未成年人提供一点帮助。

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规制研究——基于法释〔2023〕3号司法解释 下载:124 浏览:1696

薛晓梅 《争议解决研究》 2022年11期

摘要:
法释〔2023〕3号司法解释的出台为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规制提供了指引。该司法解释为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规定了从严惩处的量刑标准,但这一举措并不理想;将“隔空猥亵”拟制为猥亵类型具有合理性,还应当进一步明确入罪标准;在犯罪人与被害人均为未成年人时,应当坚持双向保护原则,平衡权利冲突,兼济事前预防与事后救济。

“隔空猥亵”行为的刑法适用研究 下载:167 浏览:2592

郝文婧 《争议解决研究》 2021年8期

摘要:
网络的发展使隔空猥亵行为成为可能,该行为具有隐蔽性、持续性等特征,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了《关于办理强奸、猥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从规范的角度明确了隔空猥亵行为的定性,但该规定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解释。应当明确的是,《解释》将“隔空猥亵”的对象限制为未成年人以及客观行为限定于“胁迫、诱骗”具有合理性。对索要裸照的行为,只有索要在行为人“诱骗、胁迫”之下拍摄的图片和视频才应入罪,应排除单纯索要被害人自行拍摄的淫秽图片或视频入罪的可能。被害人隐私暴露不是“隔空猥亵”的必要条件。“追求性刺激”不应是认定“隔空猥亵”的目的条件。

疫情背景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发展策略研究 下载:154 浏览:2021

杨雪梅 《心理学研究》 2022年6期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给未成年人带来了心理失衡,而且后疫情期的跨度会比较长,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对其他服务体系,目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存在社会各级政策落地效果较差、技术传统落后、专业人员参差不齐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所在单位的工作经验,提出了疫情背景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发展策略,为保障未成年心理健康提供路径。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探究 下载:213 浏览:2324

曾泉泉 《交叉科学研究》 2023年12期

摘要:
探究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进行了剖析,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社会化不足,二是群体的相互作用,三是移情能力的缺失,四是沟通障碍。

未成年思想建设渗透二十四核心价值观 下载:134 浏览:1295

彭景 《哲学研究进展》 2023年9期

摘要:
未成年人思想建设是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其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未成年人思想建设中渗透二十四核心价值观,以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协同机制研究 下载:141 浏览:1370

王清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3年8期

摘要:
未成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利益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为了更好的实现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目标,本文从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现存问题、原因和对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目前存在着资源不足、专业性不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社会工作介入流浪未成年人社会救助的伦理困境 下载:273 浏览:2689

崔丽洋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1年9期

摘要:
社会工作介入流浪未成年人社会救助过程中的伦理困境既来源于社会工作专业的道德特质和价值冲突,也深受‘岗位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形式的影响。目标冲突、忠诚冲突、责任冲突造成的伦理困境使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陷入了两难境地,阻碍了专业服务进展与流浪未成年人的福利输送。

未成年人网络直播打赏行为法律问题研究 下载:104 浏览:1449

王随随 《法学学报》 2024年8期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直播行业的蓬勃发展,网络直播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凭借传播迅速、内容丰富、互动即时等优势广泛受到各年龄层次人群的喜爱,直播用户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但与此同时,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未成年人直播打赏乱象,在实务中,未成年人巨额打赏网络主播、充值游戏等纠纷层出不穷,他们甚至不惜偷取家中救命钱进行打赏,长此以往,极易走上不归路,因此对未成年人的打赏行为进行研究极具意义。

浅议家庭教育立法中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探析 下载:389 浏览:2039

冯婷艳 《法学学报》 2023年11期

摘要:
《家庭教育促进法》拓展了儿童人权的保护机制,为儿童人权的司法保护开启了新的途径和道路。《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司法审判的定位有两个向度。一个是国家支持向度,体现家庭教育促进的职能。其实现路径在于把家庭教育促进嵌入在司法审判之中,通过提高家庭教育能力,促进儿童人权的发展与进步。另一个是责任向度,体现出司法对家庭教育的惩戒职能。其实现路径则在于通过强制家庭教育惩戒不当实施家庭教育的父母,以更好地保护儿童人权。

未成年人司法综合保护问题研究——基层检察院视角 下载:411 浏览:2334

黄春雷 王燕南 薛爱博 《法学学报》 2023年10期

摘要: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关系着亿万家庭幸福安宁和社会和谐稳定,也承载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无法忽视的问题。我国已在未成年人实体保护、特殊程序等方面有所探索,但同时我国的未成年人司法工作还存在诸多不健全之处,需要各方面同谋划,合力构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路径,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蔚蓝天空。

当前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探索 下载:561 浏览:2874

田旭 《法学学报》 2022年7期

摘要:
未成年人犯罪是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法律界的重点关注。在对未成年犯罪事件进行处理时,由于未成年人思想处于发展阶段,行为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应与成年人犯罪相区别。

儿童权利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学前教育机构“虐童”事件为例 下载:127 浏览:1586

马婧茹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2年7期

摘要:
当在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学习逐渐成为儿童入学前的必经之路时,虐童事件的频发却在不断冲击着家长与园方之间的信任关系。虐童事件的背后反映了当代部分教育人员教育观的滞后、相关部门监管不力,责任追究不彻底、相关立法不具体等一系列深层问题。应当从促进教育观念转变、推动教育机构监管体制改革、规范罪名,完善相关立法三个层面,进行有效应对,严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