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孔尺度的泡沫金属强化相变储热材料传热性能数值模拟 下载:42 浏览:424

魏高升 王遥 杨彦平 徐超 杜小泽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导热系数低是影响相变储热材料应用的主要难题之一,而泡沫金属具有高热导率、高孔隙率以及高比表面积等特性,在相变材料中添加泡沫金属可实现强化传热。该文基于泡沫金属基3D微观结构W-P模型,重点分析了泡沫金属基复合相变材料有效导热系数与泡沫金属孔隙率以及孔径的关系,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该模型预测并验证了泡沫铝6101添加空气与水的有效导热系数,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精确预测泡沫金属材料有效导热系数,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石蜡中添加泡沫铜的有效导热系数,结果表明,泡沫金属可以显著提高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当泡沫铜的孔隙率为97.57%时,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与纯石蜡相比提高了13倍。研究结果对于相变储热材料的热物性强化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肥料及增效剂对黑土无机氮水解酶和大豆产量影响研究 下载:331 浏览:237

周祎1 杨彦明1 郑海春2 刘景辉1 张博文1 李金龙3 刘靖煜1 《土壤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研究设化肥(CK,掺混肥200 kg hm-2)、无肥(WF,掺混肥0 kg hm-2)、化肥+增效剂(HZ,CK+增效剂20 kg hm-2)、秸秆+有机肥+化肥(JYH,秸秆7500 kg hm-2+有机肥30000 kg hm-2+CK)、秸秆+有机肥+化肥+增效剂(JYHZ,JYH+增效剂20 kg hm-2)5个处理,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秸秆、有机肥、化肥及增效剂对黑土含水量、无机氮含量、水解酶活性、大豆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豆苗期(VE)持续干旱、分枝期(V6)持续降雨条件下,各处理对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未产生显著影响,但JYH、JYHZ处理可导致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大豆盛花期(R2)至成熟期(R8),WF、HZ处理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JYH、JYHZ处理,秸秆、有机肥处理在保持表土水分方面劣势明显。(2)大豆生育前期(VE、V6、R2)CK、WF、HZ处理NH4+-N高于JYH、JYHZ处理,而R8期JYH、JYHZ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VE至R8期,秸秆、有机肥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NO3--N含量,增效剂可不同程度降低土壤NO3--N含量。(3)V6期,JYH、JYHZ处理0~4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CK、WF、HZ,配施增效剂可显著提高大豆V6期脲酶活性,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增效剂处理可显著提高鼓粒期、成熟期土壤蔗糖酶活性;秸秆、有机肥处理可提高大豆生育后期土壤蔗糖酶活性。(4)JYH、JYHZ处理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较CK提高4.72%、3.78%和6.08%、4.72%,生物产量与总荚数、总粒数、茎节数、株高呈负相关,但不显著。该研究为改善黑土耕层结构、降低农田化肥面源污染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菌肥对混播牧草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 下载:63 浏览:454

徐忠山 杨彦明 陈晓晶 张博文 张兴隆 刘景辉 《土壤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为研究菌肥与混播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本试验以苜蓿和饲用高粱为研究对象,设8个处理,分别为苜蓿单播(N1)、饲用高粱单播(N2)、苜蓿与饲用高粱同行混播(N3)、苜蓿与饲用高粱间行混播(N4)以及分别施入微生物菌肥(T1、T2、T3与T4)。在饲草生长的苗期、旺盛期与收获期分别取0~20、20~40和40~60 cm土样并测定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结果表明:菌肥及混播各处理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均显著高于未施菌肥及饲草单播各处理,且混播配施菌肥效果更优。土壤酶活性随土层深入逐渐降低,随生育期推进,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土壤脲酶活性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规律与脲酶相同。混播配施菌肥有利于增加有益酶活性,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增强土壤生产力的可持续性,从而达到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的效果,为内蒙古地区马铃薯提供倒茬作物,提供充足饲草,对农业与畜牧业发展意义重大。

一种基于咪唑-咔唑蓝色荧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下载:32 浏览:324

彭化南1,2 郑大贵1,2 陈熙2 韩耀静2 吴丽丹2 杨彦春2 《化学研究前沿》 2019年10期

摘要:
联苯甲酰、对溴苯甲醛和乙酸铵缩合得到2-(4-溴苯基)-4,5-二苯基咪唑,再与4-(9H-咔唑-9-基)苯硼酸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合成一种蓝色荧光材料4,5-二苯基-2-[4-(4-(9H-咔唑-9-基)苯基)苯基]-1H-咪唑,其结构经IR、1H NMR、13C NMR和MS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循环伏安法、TGA、DSC和理论计算研究了化合物的光学、电化学和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341 nm,荧光发射波长为416 nm,HOMO和LUMO轨道能级分别为5.29 eV和2.11 eV。TGA和DSC测试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

农村小学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策研究 下载:135 浏览:1021

杨彦丽 郑阳 陈建华 《中国教育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小学生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班主任工作岗位和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在小学开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是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一个好的班级,除了要有良好的表现、良好的纪律性、良好的教育环境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这些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让诗词之光缓缓流淌——浅议古诗词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 下载:140 浏览:1413

杨彦芳 《当代中文学刊》 2023年2期

摘要:
多文本阅读教学以议题为线索,通过对多文本的整合,改变了课堂教学的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古诗词多文本课堂教学探索中发现课堂上存在读读背背、抄抄默默、不关注学法指导、忽视文本之间的联系等诸多误区。本文将如何把文化自信落实在古诗词多文本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详细的阐述。

基于图像引导下不同体位固定装置在乳腺癌放疗中的应用分析 下载:96 浏览:900

杨彦福 马国锋 黄艳萍 丁伟 《信号处理与图像分析》 2024年11期

摘要:
目的 应用三维锥形束CT图像引导技术对比分析不同体位固定装置在乳腺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来我中心进行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各20例,即热塑模组、乳托组、乳托附加组。热塑模组于TOMO上完成治疗,行MVCT扫描,获取X轴、Y轴以及Z轴误差数据;乳托组和乳托附加组于Elekta Infinity 加速器上完成治疗行CBCT扫描,获取X轴、Y轴、Z轴误差,数据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于首次及后期治疗中一周至少一次的频率通过面对面诱导式提问方法与患者进行有效交流沟通,填写体位固定装置满意度评分表。结果 三种固定方式在X轴、Y轴、Z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期中乳托组在于Y轴最之,热塑模组于X轴次之,患者满意度评分乳腺附加组最高,热塑模组最差,乳托组居中。结论 三种体位固定方式均可满足当前乳腺癌放疗摆位治疗的固定要求,鉴于乳腺癌摆固定的特殊性,考虑患者满意度的联合辅助固定方式更具有发展潜力及应用优势。

季冻区有限元混凝土桩-冰仿真模型受力分析计算研究 下载:273 浏览:1307

杨彦冬 《建模与系统仿真》 2023年9期

摘要:
我国东北地区每年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冰情,对混凝土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分析冰层静冰压力对不同桩径混凝土桩的挤压应力,以及冰-桩-土结构模型中,混凝土桩的直径与下压沉降量、竖向承载力间的关系。

基于功能区视角的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模式讨论 下载:270 浏览:2329

杨彦龙 《中国土壤》 2022年2期

摘要: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呈高质量发展趋势,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已经成为了国土空间合理规划的重要手段,也是空间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抓手。基于此,文章从功能区的视角出发,对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模式展开了讨论分析,旨在促进城市高效、高质量发展。

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锌制剂疗法对迁延性腹泻患儿的影响 下载:285 浏览:2872

杨彦 《中国儿科杂志》 2021年11期

摘要:
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锌制剂疗法对迁延性腹泻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迁延性腹泻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分别予以微生态制剂治疗和微生态制剂联合锌制剂治疗,对比2组患儿临床指标和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腹泻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96.55%,比对照组68.97%高,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3.45%,比对照组24.14%低,P<0.05。结论:在迁延性腹泻患儿的治疗中,采用微生态制剂联合锌制剂疗法,能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研究 下载:32 浏览:714

杨彦玲 《数据与科学》 2024年7期

摘要:
数据驱动的精确教学是指对学生进行适时、多元化的评价,有目的地搜寻各种有用数据的过程,并以此为依据来指导教学决策的实施。利用大数据技术驱动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师评价辅导、学生个性化学习以及学校精益化管理三个方面,通过研究发现,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可有效解决课堂授课与个性化教学之间的矛盾,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基于大数据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研究 下载:186 浏览:1956

王云 杨彦 徐文海 《数据与科学》 2022年9期

摘要: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完善的基础性建设是大数据平台建设,对高职院校内部品质保证体系的诊断与完善起着支撑作用。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主体,应加快构建以诊断和改革为特征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这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承担时代责任的需要。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