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新发现林语堂笔名与佚文二十九篇考论——兼谈林语堂的汉译活动 下载:64 浏览:404

程桂婷 《中国文学》 2019年12期

摘要:
笔者新发现林语堂一个鲜为人知的笔名:予宰。林语堂用这一笔名在1940年至1941年间发表了27篇译介文章,所发刊物集中在上海的《天下事》《宇宙风:乙刊》与《国际间》三种。这些译文原著既有英文亦有德文,视野开阔,兴趣宽泛,虽多着眼于世界局势,但在文体上却堪称幽默轻快的小品文。这些译文也秉承了林语堂一贯的意译风格,行文简洁晓畅,实属汉语佳作。鉴于目前林语堂文集或全集被良莠不齐的他人汉译之作(林语堂英文原著)占据了绝大部分卷数的现象,林语堂本人的汉译之作更应受到关注。另外,笔者对林语堂笔名宰予及两篇佚文也略作考释。

论林语堂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阐释 下载:65 浏览:408

肖百容 《中国文学》 2018年9期

摘要:
现代中国作家们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阐释尽管大多不成理论体系,却往往能抓住历史烟云里生动有趣的人事,构建别具一格的传统风貌。本文以林语堂为典案,通过分析其阐释传统的路径、话语体系以及人文情境,试图揭示其传统阐释的独到之处和价值意义。林语堂通过文化闲谈、故事讲述、未来想象等路径,操持启蒙主义、人文主义、生态主义等话语体系,阐发出了正统方式所无法揭橥的历史真相和人文识见。他的传统阐释是多元的、不固定的,这与现代多变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环境有关,也是人文阐释的魅力所在。影响林语堂传统阐释的既有时代、语境等共性因素,也有道德情境、生活情境以及生理情境等个性因素。

跨文化视域下论林语堂《浮生六记》译本的翻译思想 下载:61 浏览:417

徐晓俊1 徐蕾2 黄河2 《英语教学》 2019年8期

摘要:
从文化本身入手可以发现,文化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文化融合一定程度上是促进文化进步的关键,而中西方文化的渗透与传播则依赖于翻译工作的开展。林语堂先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宣传工作多年且造诣极高,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以语言的再现方式让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本次研究基于跨文化视域下对林语堂《浮生六记》译本的翻译思想展开研究,阐明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为更多译者提供翻译方面的参考与借鉴。

论林语堂英译本《庄子》中的显性翻译和隐形翻译 下载:82 浏览:857

史玉莲 《中国文学》 2024年7期

摘要:
在林语堂的英译本《庄子》十一篇中,林语堂不仅巧妙地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使译文能够顺利地被目的语读者接受。其中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的交相辉映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本论文基于林语堂英译本《庄子》的十一篇,采取中英文平行语料对比,深入分析林语堂翻译过程中或显或隐策略的理据及其启示。总结林语堂采取的翻译策略,希望对文学翻译或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林语堂诗歌翻译中意境美的体现 下载:267 浏览:1651

​曹琳 《文学研究》 2023年7期

摘要:
国学大师林语堂一生致力于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在翻译中国传统诗歌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翻译美学理论,指出诗歌翻译之美在于“意境”的传达,本文旨在通过对林语堂诗歌翻译美学理论和诗歌翻译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了解林语堂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对意境之美的再现。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