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血常规、T淋巴细胞亚群与hs-CRP水平检测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诊断价值 下载:87 浏览:321

邢国庆 《诊断医学》 2020年4期

摘要:
目的探究血常规、T淋巴细胞亚群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9年2月收治的17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89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常规、T淋巴细胞亚群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WBC、hs-CRP水平较对照组高,CD4+/CD8+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细菌感染患儿WBC、hs-CRP水平较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病毒感染患儿高,CD4+/CD8+水平较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病毒感染患儿低(P<0.05);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WBC水平较病毒感染患儿高,CD4+/CD8+水平较病毒感染患儿低(P<0.05)。结论血常规、T淋巴细胞亚群与hs-CRP水平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生存在一定联系,且三者水平检测能有效鉴别肺炎支原体感染、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为临床鉴别感染病原体类型、选取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循证数据指导。

两种不同免疫检测技术在乙肝病毒血清检验中的价值分析 下载:80 浏览:443

林伟琦 《诊断医学》 2020年3期

摘要: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吸附法与胶体金法在乙肝病毒血清检验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5月我院肝病门诊收治的100例疑似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病理检查共确诊50例乙肝,同时所有患者均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与胶体金法检测分析,并对两种不同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酶联免疫吸附法的阳性检测率高于胶体金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灵敏度、特异度明显高于胶体金法(P<0.05)。结论酶联免疫吸附法相较于胶体金法对乙肝病毒血清表面抗原的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乙肝的检出率和准确率更高,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值得推广及应用。

糖尿病前期人群血脂异常及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30 浏览:161

张芳娣1 马玲娣2 何继宏2 张灿强1 《诊断医学》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就诊的糖尿病前期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脂水平分为血脂正常组与血脂异常组。收集两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糖尿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等一般资料,检测两组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血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两组血脂水平,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前期血脂异常的高危影响因素。结果血脂异常组TC、TG、HDL-C、LDL-C水平比血脂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饮酒、血压、BMI指数、WHR指数、静坐时间与糖尿病前期患者发生血脂异常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超过60岁、饮酒、血压高、BMI>24、WHR指数偏高、静坐时间>5h/d是糖尿病前期患者血脂异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前期血脂异常人群血脂水平显著高于血脂正常人群,影响糖尿病前期患者血脂异常高危独立因素有年龄超... 更多

儿童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下载:35 浏览:381

胡海贇1 王春2 姚剑杰2 许姜姜1 张泓2 李晓红1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6期

摘要:
目的了解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分离的1566株肺炎克雷伯菌,M-H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检出肺炎克雷伯菌1566株,5年内肺炎克雷伯菌的标本主要来源于痰(60.22%73.63%)、尿(7.53%12.81%)、血(3.66%5.45%);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阳性率(69.18%76.02%)(P>0.05)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菌株的检出阳性率(5.82%31.50%)(P<0.01);ESBLs菌株和CRE菌株的临床分布以新生儿病区最高,其次为综合内科、重症监护病区;产ESBLs菌株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大部分的抗菌药物呈较高的耐药率,且耐药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仅对氨基糖肽类、磺胺类耐药率较低,5年的耐药率统计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儿科患者正面临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情况日趋严重的困境,菌株越来越具有多重耐药的特点,尤以新生儿病区、重症监护病区突出;临床上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选用抗生素的压力也随之日趋严峻,应合理有效地控制感染,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还原

分析心肌酶CTnⅠ与CK-MB活性变化对窒息新生儿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 下载:68 浏览:310

赵嘉庆1 陈金强1 刘启乐2 何建芳1 《诊断医学》 2019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心肌酶CTnⅠ含量与CK-MB活性变化在窒息新生儿心肌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端州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出生24小时内窒息新生儿113例,分为轻度窒息组83例;重度窒息组30例;并选取同期正常新生儿4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轻、重度窒息组与对照组患儿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含量、磷酸肌酸同工酶(CK-MB)活性变化情况;对比轻、重窒息组治疗前后血清CTnⅠ含量与CK-MB活性变化情况。结果重度窒息组患儿CTnⅠ含量与CK-MB活性变化均高于轻度窒息组,而轻度窒息组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轻、重度窒息组患儿CTnⅠ含量与CK-MB活性变化与治疗前比较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酶CTnⅠ与CK-MB活性变化检测在窒息新生儿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反应新生儿心肌损伤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血清淀粉样蛋白A、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治中的应用 下载:77 浏览:276

周军杰 《诊断医学》 2019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1~2018年4月本院儿科收治的31例败血症新生儿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选同期在本院出生的3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两组均检测SAA、PCT、CRP,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SAA、PCT、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抗感染治疗后,SAA、PCT、CRP检测结果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至治疗7d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SAA、PCT、CRP联合检测准确率(AUC)均大于三项指标单项检查。结论 SAA、PCT、CRP联合检查可用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动态监测SAA、PCT、CRP水平变化可作为判定患儿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依据。

结核病阳性血清特异结合蛋白的筛选与鉴定 下载:81 浏览:505

易小妹1,2 王丽1 罗丹1 王忠刚3 李玲玲1 廖雅婷1 曾焱华1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从T7噬菌体展示的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DNA文库中筛选结核病阳性血清特异结合蛋白。[方法]以饱和硫酸铵法初步纯化的结核病阳性血清为靶分子,对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DNA文库进行3轮生物淘选; PCR扩增阳性噬菌体的外源DNA片段,测序后进行BLAST分析;间接ELISA和斑点免疫印迹试验检测阳性噬菌体与结核病阳性血清能否特异结合。[结果]经过3轮生物淘选,与结核病阳性血清特异结合的噬菌体得到明显富集; BLAST结果表明随机挑取的19个阳性噬菌体包括4种不同的序列,其中编码核糖激酶的序列出现次数最多;这些代表性噬菌体均能与结核病阳性血清特异结合。[结论]成功筛选到能与结核病阳性血清特异结合的4种蛋白,其中核糖激酶可能为与结核病阳性血清特异结合的优势抗原。

沙眼衣原体类噬菌体衣壳蛋白CtF的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下载:67 浏览:504

王秋平1 李琪2 欧瑶琪2 朱冰玉2 周鹏2 陈丽丽2 柏琴琴2 《生物技术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预测沙眼衣原中类噬菌体衣壳蛋白CtF的空间结构,表达重组蛋白并制备多克隆抗体。[方法]采用SOPMA和I-TASSER等软件预测CtF的空间结构,利用MEGA6分析其系统发育关系;构建重组质粒pET-28a-CtF,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进行克隆表达;纯化重组蛋白免疫ICR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CtF蛋白包含八股β桶状核心结构和环形延伸结构,与已知的衣原体噬菌体VP1蛋白遗传距离较近;重组质粒表达相对分子量约为64 kDa的融合蛋白;免疫小鼠获得免疫血清效价达1∶12 800。[结论]CtF蛋白疑似为沙眼衣原体噬菌体的衣壳蛋白;重组质粒表达相对分子量约为64 kDa蛋白,该蛋白免疫原性良好,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血标本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60 浏览:382

文佩佩 郭小兵 李爽 曹在秋 代志峰 《预防医学杂志》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血标本中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RKP)的分子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预防此类菌株感染及明确菌株耐药机制提供实验室资料。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某医院血标本中鉴定为肺炎克雷伯菌的菌株共903株,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及测序技术检测CRKP菌株携带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携带blaKPC-2的CRKP菌株的同源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标本中分离出CRKP菌株的危险因素。结果 CRKP菌株检出率为46.84%,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为主要来源。CRKP菌株对三代头孢及加酶抑制剂类耐药率大于90%,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率超过60%。对替加环素及多粘菌素耐药分别为1.15%、1.22%。菌株携带主要携带blaKPC-2耐药基因,ST11型为本地区流行型别。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高血压(OR=4.375,95%CI:2.399~7.979)、感染前入住ICU(OR=4.639,95%CI:1.839~11.707)、联合使用抗菌药物(OR=3.548,95%CI:1.838~9.412)是血标本分离出CRKP菌株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院CRKP菌株检出率高,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ICU入住指征,控制ICU入住率,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四川省132株鼠疫耶尔森菌差异区段基因分型及地理分布研究 下载:55 浏览:411

陈鑫莹1 陈祖华1 唐刚1 黄进1 祁腾2 沈来红1 唐作红3 《预防医学杂志》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分析四川省鼠疫耶尔森菌(Y.pestis)差异区段分型(DFR)及地理分布,为四川鼠疫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分离自四川省鼠疫疫区的132株鼠疫菌,应用23个DFR和PMT1的扩增引物,对被试菌株DNA进行PCR扩增,并使用Mapinfo软件和Excel进行分型,确定四川省鼠疫耶尔森菌DFR基因型和地理分布特征。结果四川省鼠疫耶尔森菌DFR分型分为3型,其中石渠县有两型,主要为G14型和G43型,其它疫源地为G05型。结论四川省鼠疫耶尔森菌的DFR分型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

医院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59 浏览:400

张湘湘1 陈坤影2 苏斌1 林瑞典1 《预防医学杂志》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研究某三级甲等医院院内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调查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全院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院内感染患者共550例,对照组则为随机抽取同等数量同期分离的非医院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病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检出医院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病例550例,其中男性325例,女性225例,平均年龄为59.30±20.71岁。耐药率除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外,医院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均高于对照组。产ESBLs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OR=1.163,95%CI:1.021~1.325,P<0.001)、住院天数(OR=1.789,95%CI:1.455~2.199,P<0.001)、手术(OR=4.436,95%CI:3.249~6.057,P<0.001)、基础疾病(OR=2.124,95%CI:1.562~2.888,P<0.001)和侵入性操作(OR=3.607,95%CI:2.667~4.879,P<0.001)。结论除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外,医院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均高于非医院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年龄、住院天数、手术、基础疾病和侵入性操是其主要危险因素。重点监测高危人群,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将有利于指导院内感染该菌的预防与控制。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感染学特点及预后转归分析 下载:70 浏览:456

李爽 郭小兵 刘娜 饶玉婷 文佩佩 苟建军 《预防医学杂志》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探究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患者腹膜透析液中病原菌分布、耐药特征及预后转归,为临床防治PDAP提供合理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8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收治的243例PDAP患者腹腔透析液330份,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及统计学分析。结果腹透液培养阳性217例次,检出230株细菌,阳性率为65.76%。其中革兰阳性菌132株(57.39%)、革兰阴性杆菌68株(29.56%)、真菌30株(13.04%);主要分离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25.65%)、大肠埃希菌(19.57%)。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77.32%),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敏感。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92.16%),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均敏感。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组的治愈率与真菌组及混合感染组相比、真菌感染组的退出率与其余三组相比、混合感染组的病死率与培养阴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我院PDAP患者疗效及转归存在病原体差异;合理选择抗生素对PDAP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广州市58株单增李斯特菌菌株特征分析 下载:43 浏览:376

张晶 白志军 和鹏 陶霞 吴新伟 《预防医学杂志》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了解广州市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菌株优势血清型、携带毒力基因和分子分型情况。方法对广州地区365份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分离鉴定,并进行血清分型,毒力基因鉴定和肠道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扩增(ERIC-PCR)。结果单增李斯特菌阳性率为15.89%(58/365),其中生畜肉类检出率最高,为25.38%(33/130);血清型分析将58株单增李斯特菌分为4种血清型,分别为1/2b、1/2a、1/2c和4b,优势的血清型为1/2b(44.80%)和1/2a(32.80%);10株缺失毒力基因actA;ERIC-PCR扩增出9~18条100~8 000 bp之间的条带,将58株单增李斯特菌在相似系数为0.8处分为6个群19个类型。结论广州市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菌株污染严重,优势血清型是与人或动物感染有关的致病血清型(1/2b和1/2a),大部分毒力基因均存在,ERIC-PCR结果显示分子型别呈多样性,应加强防控。

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下载:82 浏览:543

郑芬1 胡秀梅2 李相新1 陈宇宁1 《国际检验医学》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了解不同女性患者人群的阴道微生态类型,指导临床合理诊治。方法采用盐水湿片法和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对2 597例门诊女性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并将患者根据就诊情况分为妊娠组、产后42 d组、妇科体检组、妇科肿瘤组、有症状求诊组,分析各组的阴道微生态特点。结果盐水湿片法比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少检出851例异常者,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对阴道分泌物清洁度的判断优于盐水湿片法(χ2=283.412,P=0.000)。妊娠组、产后42d组、妇科体检组、有症状求诊组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均高于妇科体检组(P<0.001),妇科肿瘤组与妇科体检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妇科肿瘤组、有症状求诊组和妇科体检组阴道微生态失调主要表现为菌群正常、功能下降;妊娠组主要表现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产后42 d组阴道菌群异常,革兰阳性球菌为优势菌(检出率最高),且菌群抑制发生率高于其他各组。滴虫性阴道炎(TV)主要发生在有症状求诊组;细胞溶解性阴道病(CV)更易发生在妊娠组;细菌性阴道病(BV)易发生在有症状求诊组,其次为妇科肿瘤组、妊娠组,妇科体检组BV发病率低,但BV中间型占比高于其他各组。结论阴道微生态类型在不同女性人群中差异明显,全面、准确地了解不同人群的阴道微生态特点有助于相关疾病的诊治和预防。

自动图像分析系统与快速流式细胞术在白细胞减少性疾病诊治中的价值 下载:85 浏览:565

郭平1 陈骊婷1 廖兵2 王剑飚1 《国际检验医学》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与快速流式细胞术在白细胞减少性疾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分别采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快速流式细胞术和显微镜镜检法对白细胞计数为(0.5~2.0)×10~9/L的181例患者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以显微镜镜检法为参考方法,比较上述方法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时间、精密度以及原始细胞检测相关性、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显微镜镜检法、快速流式细胞术、自动图像分析系统预分类和自动图像分析系统预分类+人工审核白细胞分类计数中位时间分别为864 s、277 s、190 s、364 s;快速流式细胞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原始细胞分类计数结果的离散度优于其他3种方法。快速流式细胞术、自动图像分析系统预分类、自动图像分析系统预分类+人工审核检测原始细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90%和98.80%、54.08%和74.69%、79.59%和100.00%,与显微镜镜检法的r值分别为0.937、0.507、0.990。结论自动图像分析系统+人工审核与快速流式细胞术可快速、准确地检测出低值白细胞样本中的原始细胞,对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ICC患者血浆ctDNA突变检测数字PCR平台的建立及临床应用价值 下载:93 浏览:581

戴谦1 黄斐1 王宇鹏2 黄傲2 成剑文2 潘柏申1 郭玮1 周俭2 樊嘉2 杨欣荣 2王蓓丽1 《国际检验医学》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建立KRAS G12D、TP53 C242S、IDH1 R132C突变数字聚合酶链反应(dPCR)检测平台,并初步评估其检测性能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切除手术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22例,设计KRAS G12D、TP53 C242S、IDH1 R132C突变位点的引物及探针,建立dPCR突变检测平台。并采用不同浓度的自配标准品质粒验证该平台的准确性、精密度、空白限、功能灵敏度及线性范围。将外周血dPCR检测结果与外周血Oseq-ctDNA及组织Oseq-T靶向测序结果进行比较。ICC患者行切除术后,每6个月采集1次外周血并跟踪随访,评估该突变检测平台对ICC患者术后疗效监测的作用。结果 dPCR平台的准确性良好[3种突变(KRAS G12D、TP53 C242S和IDH1 R132C)3个丰度的检测结果与理论值的偏差均<±15%],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变异系数(CV)]均<20%,空白限为4拷贝,功能灵敏度为0.1%,且在0.1%~10.0%范围内线性良好。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DNA突变谱诊断IC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9,敏感性为31.8%,特异性为100%;与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检测诊断ICC的AUC为0.841,敏感性为68.2%,特异性为100%。dPCR平台的检测结果与Oseq-ctDNA测序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792,P=0.007)。随访结果显示,有1例ICC患者术后18个月KRAS G12D突变升高,与影像学检查确认的复发时间一致。结论建立了检测KRAS G12D、TP53C242S、IDH1 R132C突变的dPCR平台,可用于ICC患者的辅助诊断、疗效评估及术后动态监测。

以腰痛为首发症状伴血清胶冻状多发性骨髓瘤1例 下载:81 浏览:555

陈佳 金炜 姚震 陆波 金敏 陈旭东 胡晓波 《国际检验医学》 2020年11期

摘要:
<正>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恶性血液疾病,以浆细胞异常增殖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为主要特征[1]。MM患者主要表现为骨痛、肾功能损伤、贫血等。由于缺乏特异性,致使患者常被漏诊、误诊,未能得到及时治疗[2]。因此,准确诊断成为MM患者治疗的关键,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延长其生存期。近期,本研究发现1例首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M患者。

快生长分枝杆菌软组织感染的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下载:95 浏览:517

周佳1 金博1 肖楠2 黄磊1 孙立颖1 《国际检验医学》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分析快生长分枝杆菌(RGM)的耐药性及RGM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进一步认识RGM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0年间分离到的3株RGM,分别采用电离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和基因测序法进行菌种鉴定,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时,分析RGM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3株RGM均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和利奈唑胺敏感,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均耐药。临床分别使用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和/或利福平进行经验治疗,感染鼻疽分枝杆菌和偶发分枝杆菌的患者痊愈出院,脓肿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病情稳定后带药出院。结论 RGM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性较强,临床经验用药应避免使用此类抗菌药物。

中国人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抗EB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的Meta分析 下载:86 浏览:527

张敏杰 高玉芳 杨飞飞 徐晓莉 《国际检验医学》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采用Meta分析探讨抗EB病毒(EBV)抗体与中国人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检索数据库(CBM)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对IM患者和对照者血清抗EBV抗体进行检测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8年2月。严格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修改后的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计算每种抗EBV抗体血清阳性率的比值比(OR),并对不同文献中各个抗体的OR值进行合并分析,采用敏感性分析来判断结果的稳定性,采用Egger检验评估纳入的研究是否存在发表偏移。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含1 305例IM患者和973例对照者。IM患者抗EB病毒衣壳抗原(EBV-VCA)IgM/IgG/IgA抗体、抗EB病毒早期抗原(EBEA)IgM/IgG抗体血清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者,抗EBV-VCA IgM抗体总体OR=81.67,95%可信区间(CI)为57.88~115.22;抗EBV-VCA IgG抗体总体OR=7.86,95%CI为2.05~30.25;抗EBV-VCA IgA抗体总体OR=15.45,95%CI为1.13~211.81;抗EBEA IgM抗体总体OR=17.21,95%CI为7.76~38.15;抗EBEA IgG抗体总体OR=4.21,95%CI为1.08~16.40。IM患者血清抗EB病毒核心抗原(EBV-NA)IgG抗体阳性率与对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50,95%CI为0.08~3.00,P=0.45)。检测抗EBV-VCAIgG抗体的研究共纳入11项,各研究之间质量差别较大,异质性较大。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各亚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gger检验结果显示无发表偏移。结论中国人群IM患者血清抗EBV-VCA抗体和抗EBEA抗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者,而血清抗EBV-NA抗体阳性率则低于对照者。

淮海地区不同年龄人群糖化血清白蛋白参考区间的建立 下载:87 浏览:526

崔灿 陈艳红 张蕊 牛国平 《国际检验医学》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初步建立淮海地区不同年龄人群糖化血清白蛋白(GA)参考区间,并对其进行临床诊断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体检者1 784名,按年龄分为5组:儿童组(0~6岁)429人、少年组(7~17岁)199人、青年组(18~40岁)203人、中年组(41~65岁)618人、老年组(≥66岁)315人。采用酶法检测其GA,分别计算95%可信区间;另选取2018年5—6月表面健康者221名,检测其GA并计算R值,进行参考区间的验证;收集2018年6月1—5日徐州市中心医院行GA检测的血清标本1 367例,其中糖尿病患者血清标本149例、非糖尿病患者血清标本1 218例,对建立的参考区间进行临床诊断评价。结果建立的淮海地区不同年龄人群GA参考区间分别为:儿童组6.28%~13.54%,少年组7.25%~14.93%,青年组8.32%~14.66%,中年组9.52%~15.64%,老年组10.09%~16.29%。新建立的GA参考区间诊断糖尿病的特异性为95.00%,敏感性为98.65%,误诊率为6.89%,漏诊率为1.34%。结论淮海地区糖耐量正常人群GA的参考区间为7.61%~15.37%,且随着年龄增长GA水平呈上升趋势,建议实验室设置不同年龄人群的GA参考区间。GA水平对糖尿病有诊断价值。
[1/12]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