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不同改良剂对河套灌区土壤盐碱指标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下载:86 浏览:504

高惠敏1,2 王相平1 屈忠义2 杨劲松1 姚荣江1 《中国土壤》 2020年11期

摘要:
针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的生产实际情况和盐碱土特点,设对照(CK)、施用脱硫石膏(S)、施用腐植酸(F)、施用黄腐酸(H)、施用农家肥(J)和施用生物炭(C)6个处理,以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改良剂对向日葵产量及向日葵收获后土壤盐分、pH、总碱度、钠吸附比的影响,探究该区最适盐碱改良材料。结果表明:在表层土壤,施用改良剂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均降低了土壤盐分,且处理间效果差异明显;其中,S处理和F处理效果较好,盐分相对升高率分别较对照处理降低38.71%和37.41%;H处理降低土壤pH效果最大,比对照处理降低了0.375个单位;H处理、C处理降低土壤总碱度效果较好,而F处理和C处理降低土壤钠吸附比(SAR)效果较好;F处理和C处理向日葵增产效果最好,分别较对照处理增产46.98%、38.14%。综合各改良材料对土壤盐碱指标和向日葵产量的影响,腐植酸改良剂是该试验区较适宜改良剂。

河套灌区红花适宜播种期和密度的研究 下载:24 浏览:486

李彬瑞1 温晓亮1 靳存旺1 范霞2 苏化州3 段玉4 《农业学报》 2018年12期

摘要:
红花耐旱、耐盐碱、耐寒、抗病,喜欢阳光充足、气候干燥的条件,河套灌区特别适宜红花的种植。为了明确红花的适宜播种期和种植密度,2017年在五原县轻度盐碱地开展了红花的种植密度和播种期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红花的株高影响不大,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茎粗有显著影响,4月5日播种的茎粗最粗,种植密度越稀茎粗越粗。在河套灌区播种期为4月5日时,红花花丝产量和籽实产量均最高,随着播种期推迟产量降低。种植密度与红花花丝产量和籽实产量之间均呈较好的二次抛物线相关关系,获得最高花丝产量和籽实产量的种植密度分别为9.13万株/hm2和9.28万株/hm2。为了采摘方便,采用宽窄行种植更好,即采用1.2 m地膜,1膜4行,膜上行距30.0 cm,膜间行距60.0 cm,株距25.0 cm,既保证了种植密度,又方便采摘。

河套灌区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玉米光合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下载:68 浏览:505

赵晓宇 于晓芳 高聚林 胡树平 孙继颖 王志刚 王富贵 张鹤宇 《农业学报》 2018年7期

摘要:
研究在河套平原灌区开展定点试验,对比分析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玉米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深松+翻耕+秸秆还田(SPR)、深松+翻耕(SP)、翻耕+秸秆还田(PR)、深松(S)、翻耕(P)均较浅旋(RT)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持续期、净同化速率、玉米产量。各处理间影响力表现为:SPR>SP>PR>S>P>RT。其中,SPR处理影响效果最显著,较RT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增加45.52%,叶面积指数最多增加55.80%,叶面积持续期延迟,净同化率增加,玉米产量增加23.15%。

种植绿肥作物对河套灌区盐碱土改良效果研究 下载:84 浏览:491

景宇鹏1,2 张建中1 李秀萍1 杜二小1 赵强3 白勇兴3 陈强3 刘梅3 伊风艳1,4 赵沛义1 《农业学报》 2019年12期

摘要:
为探求不同绿肥作物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以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土为研究对象,研究田菁、草木樨2种绿肥作物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连续种植2年绿肥作物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养分含量,其中种植田菁对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较为显著,土壤容重下降4.08%、总孔隙度增加5.08%;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较对照(CK)提高49.0%~49.4%,36.8%~68.4%,40.7%~43.8%,36.7%~44.8%,26.2%~36.5%。因此,在河套灌区通过种植田菁、草木樨可改善土壤物理结构,降低盐碱危害,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其中种植田菁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优于种植草木樨。

走航式ADCP与常规流速仪在河套灌区输水渠道测流精度的对比 下载:73 浏览:524

杨新民1 吴海荣2 王伟1 王若华1 李超1 《农业学报》 2018年6期

摘要:
针对ADCP在引黄灌区这种泥沙含量较大渠道中测试结果是否精准的问题,选取河套灌区塔布干渠作为测试渠道,将ADCP与常规流速仪测试出的水深、流速以及流量结果进行对比,采用回归系数b、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拟合度检验指标来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测试数值的回归系数b都在1.00左右,决定系数R2的变化区间在0.85~0.94,均方根误差RMSE的值为0.010~0.018,表明ADCP在泥沙含量大的渠道中的测流精度与常规流速仪测流精度相当,用其代替常规流速仪在含有泥沙的渠道中进行流量测试是完全可行的,为ADCP在引黄灌区泥沙含量大渠道中测流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同时期氮肥施用量对一穴双株栽培模式下玉米产量的影响 下载:94 浏览:533

​赵娜1 郝云凤1 党久占2 冯君伟1 李晓红1 马俊1 宋剑君1 《农业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提高玉米氮肥利用率,以达到最佳增产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河套灌区一穴双株高产栽培模式下不同施氮处理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玉米施氮肥后增产显著,氮肥后移比农民习惯施肥增产6.8%~27.3%,氮肥后移有利于玉米穗位叶在生育后期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及SPAD值,进而提升玉米的产量。【结论】处理2(30%种肥,35%小喇叭口期,25%大喇叭口期,10%灌浆期)施用氮肥的产量最高,表现较好,该施用方式为实现玉米合理施肥提供了依据。

河套灌区玉米一穴双株增密高产栽培主要技术指标的研究 下载:64 浏览:340

党久占1 赵娜2 赵强3 刘宇杰3 郝云凤2 张玉金1 李晓红2 冯君伟2 张光4 任孝忠4 刘晓燕3 《农业学报》 2019年7期

摘要:
运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于2017年和2018年对河套灌区玉米一穴双株增密高产栽培产量与密度、氮肥和磷肥用量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产量与各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以两年试验建立的模型进行优化筛选,获得河套灌区玉米一穴双株增密高产(产量≥16 500 kg/hm2)栽培技术措施的指标为:密度96 675~97 920株/hm2,氮(N)420.75~431.55 kg/hm2,磷(P2O5)288.30~299.70 kg/hm2。

河套灌区玉米一穴双株高产栽培穴行距配置 下载:57 浏览:287

党久占1 赵强2 刘宇杰2 张玉金1 张光3 任孝忠3 李彦英4 白勇兴2 《农业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为确定河套灌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挖掘更大增产潜力,于2018年在河套灌区进行了一穴双株不同穴距、行距配置的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河套灌区玉米一穴双株栽培,在使用登海618品种,密度9.6万株/hm2,膜上行距40 cm条件下,穴距×膜间行距最佳配置为33 cm×86 cm,36 cm×76 cm。在对生育时期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变化调查分析表明,36 cm×76 cm,33 cm×86 cm穴距、行距配置处理单株叶面积较大且绿叶持续期长,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速度快,36 cm×76 cm与33 cm×86 cm产量差异不显著,但36 cm×76 cm,33 cm×86 cm与39 cm×67 cm差异显著,与30 cm×96 cm,27 cm×114 cm差异极显著。确定河套灌区玉米一穴双株高产栽培穴距、行距配置为33 cm×86 cm,36 cm×76 cm。

加强水利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探索和对策 下载:189 浏览:2013

​钟桂红 王敏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2年11期

摘要:
水利建设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建设项目,在城市乃至农村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振兴农村战略提出后,水利建设一度成为建设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农村水利建设展开讨论,并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相对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加强农村水利基础建设,更好地为地区水资源利用提供优质服务,为农村振兴发展提供保障是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基于此,本文对水利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旨在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促进农村的振兴和现代化。

乡村振兴战略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下载:346 浏览:2152

杨慧娟 《农业学报》 2022年10期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概念,并把“三农”作为全党的第一要务。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问题是根本问题,只有正确的战略判断和科学规划,才能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权。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既有时代意义,也有思想内涵。乡村振兴战略还能使传统的农业经济方式发生转变,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和政策,这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带动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