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因素法和SVM模型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下载:76 浏览:492

朱瑕1 张立亭2 靳焕焕1 《中国土壤》 2020年4期

摘要:
为减少耕地质量评价工作中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人为因素的影响,选取江西省奉新县为研究对象,引入机器学习技术,建立基于SVM模型的耕地质量评价模型,探索客观、高效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本文应用因素法和SVM模型法分别对奉新县耕地质量等别进行划定,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对两种方法的优劣及适用条件进行了判定。结果表明,与因素法相比,SVM模型法具有等别划分高效的优势;SVM模型法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的正确率高达96.93%,符合耕地质量评价精度要求。应用SVM模型进行耕地质量评价具有测算高效、受人为因素干扰小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新增耕地质量等别划定等工作。

基于LUCC的武汉市高速公路周边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下载:75 浏览:471

陈竹安1,2,3 冯祥瑞1 危小建1,2,3 《中国土壤》 2019年7期

摘要:
高速公路在推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本文以武汉市主干道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利用缓冲区分析、景观指数法、生态价值评测等方法,以土地利用变化(LUCC)为基础分析2002年到2017年高速公路周边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武汉市高速公路周边主要以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为主,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最为显著;(2)在空间上,1~10 km缓冲区内主要以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为主,随着时间推移,耕地所占比重持续减少,反之,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其空间差异有继续增大趋势;(3)2002年和2017年中的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指数变化差异明显,水域的斑块密度和分离度最低,建设用地的分维度指数最高,耕地的分离度指数最高,这与土地利用变化一致,2002年城镇化对景观格局影响范围为4 km,到2017年扩大到6 km,影响有扩大趋势;(4)借助Google Earth和ESV对武汉市进行景观格局验证,与高速公路距离越远,景观类别越丰富,ESV值越高,主城区附近ESV值较低。总体ESV值呈下降趋势,LUCC降低了缓冲内的生态系统功能,造成生态服务价值减少。

基于核偏最小二乘的矿区土壤Cu含量高光谱反演 下载:84 浏览:470

郭云开1,2 钱佳1,2 蒋明1,2 章琼1,2 《中国土壤》 2019年7期

摘要:
本文探究应用高光谱遥感手段反演铜锌矿区土壤Cu含量的可行性,以湖南省某矿区土壤为例。在对原始高光谱重采样、一阶微分、对数、连续统预处理后,分别进行与Cu含量的相关性分析,最终选用一阶微分变换光谱数据进行建模。在建模反演时,针对多元线性回归(MFL)和传统偏最小二乘(PLS)在应用过程中没有考虑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的缺点,提出了基于核偏最小二乘(KPLS)回归的土壤Cu含量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PLS和MFL,KPLS能较好的提升土壤Cu含量估算能力,预测样本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3.25%,明显高于MFL的32.22%和PLS的14.18%。研究结果也表明了高光谱遥感手段可以反演矿区土壤Cu含量,且核偏最小二乘模型也可为其它土壤重金属的反演提供参考。

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耕地质量反演模型研究 下载:86 浏览:472

官炎俊1 邹自力1,2 张晓平1 闵曹文1,2 《中国土壤》 2018年7期

摘要:
为探讨耕地质量识别的新方法,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本文从Landsat 8 OLI多光谱影像中提取研究区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综合修正研究区域内影响耕地产量外界因素指标的基础上,构建基于NDVI的耕地质量反演模型;并将模型得出的评价成果与基于2014年东乡县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数据的耕地质量评价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各质量等别评价成果精度的加权和达到93.60%,两种评价方法所得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表明,基于NDVI的耕地质量反演模型评价方法,具备耕地质量评价的可行性和精确性,为进一步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耕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木结构可靠性鉴定中的应用 下载:57 浏览:464

匡妍艺 《中国土木工程》 2018年11期

摘要:
以新会书院为例,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开展古建筑结构测绘研究工作,系统总结了控制网布设、点云数据采集和拼接、扫描精度影响因素和控制以及三维空间现状模型生成等关键技术要点。实践结果表明,三维激光扫描测绘数据的完整度和精度满足结构计算分析和结构构件变形测量要求,为古建筑信息的保存研究、现状描述与勘查提供了易于保存、准确可靠的技术保障。

西南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模式研究——以贵州省西江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例 下载:54 浏览:348

李和平1 靳泓2 吴鹏3 王振建4 《中国城镇》 2020年10期

摘要: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业已成为我国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综合平台和重要抓手。本文针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和规划的编制,以西南典型城镇——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为案例进行研究,运用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索实践西南山地地区特征的"旅游+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模式,并提出以下三点结论:其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成为其实施的重要抓手;其二,将城乡规划的宏观统筹与国土规划的实施操作紧密结合,可切实科学指导土地综合整治、各类项目建设、实施步骤和时序;其三,应当客观把握我国各地区地域性特征、乡村发展演变规律,积极探索实践不同地域特征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模式,丰富我国土地整治理论框架和内涵,增强土地整治项目操作性,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类型划分——基于徐州镇域的实证研究 下载:15 浏览:164

毛田颖1 马晓冬2 《中国城镇》 2019年9期

摘要:
文章以江苏省徐州市96个乡镇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地域多功能的指标体系,研究乡村农业功能、经济功能、社会保障功能、休闲文化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识别各乡镇主导功能类型。结果表明:(1)农业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微山湖、骆马湖沿岸与睢宁南部;经济功能高值区多分布在工矿业发展较好、经济辐射较强的乡镇;社会保障功能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城区周边;休闲文化功能高值区主要沿大运河、大沙河分布;生态服务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微山湖西岸、京杭大运河与黄河故道沿岸。(2)全市地域类型组合多样,包括均衡发展型、单功能主导型、综合发展型3个大类,以及5个亚类,即农业主导型、经济主导型、社会保障主导型、休闲文化主导型、生态服务主导型,在揭示其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类型的地域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乡镇未来发展策略。

2008—2018:广州增城区绿道规划建设实践与探索 下载:14 浏览:150

何爱1 曹凯滨2 周婷婷1 《中国城镇》 2019年6期

摘要: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西方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广泛开展绿道的规划建设运动,而国内的绿道规划及建设实践活动起步于广东增城。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十余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绿道建设实践进行总结,梳理各时期绿道规划建设的不同特征,探讨新时代绿道规划建设的策略。

南宁市房地产投资及其运行状况的调查分析 下载:31 浏览:334

吴金霞 娄信强 《当代市场营销》 2020年12期

摘要:
近年来,在"房住不炒"的调控政策主导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南宁作为二线弱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发展过热态势。为此,应认真研究南宁市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特点及存在问题,为其平稳、有序、健康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USLE/RUSLE中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研究进展 下载:88 浏览:497

黄杰1 姚志宏1 查少翔2 肖培青3 王勃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7期

摘要: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及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是USLE/RUSLE方程中的重要参数之一。依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5种估算P因子值的方法,包括小区和小流域资料法、美国农业部手册查询法、基于RS和GIS提取法、USLE/RUSLE方程反求法、经验模型方程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P因子的研究提出展望。

基于DPSIR模型的许昌市水生态安全评价 下载:77 浏览:408

商震霖1 王志齐1 魏梦现2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水生态安全建设对维护人类正常活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建立了许昌市的水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对许昌市2005—2014年的基础数据进行了筛选,采用熵权法对筛选出的19个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利用综合评价指数分析评价许昌市的水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表明未来许昌市的水生态安全仍有上升的可能。

文县郭家坡滑坡形成机理与稳定性研究 下载:87 浏览:462

田运涛1 景博2,3 王高峰1 郭宁1 杨强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3期

摘要:
选择受地震影响的郭家坡滑坡作为研究对象,在滑坡孕灾背景条件调查、大比例尺平面测绘、工程地质勘查、岩土测试等基础上,对其发育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然后运用有限元模拟定量分析了滑坡现状稳定性。结果表明:地震是滑坡整体破坏的主要诱因,高陡斜坡和裂隙发育的地层是造成郭家坡滑坡发生多级滑动的内在因素,滑坡在降雨饱水工况和地震工况下局部处于不稳定状态。

1951—2015年洞庭湖水沙演变及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定量评估 下载:81 浏览:498

杨敏1 毛德华1 刘培亮2 刘文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2期

摘要:
运用线性趋势法、M-K非参数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小波分析法等对1951—2015年洞庭湖水沙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构建降水-径流经验模型,定量估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影响率。结果表明:(1)洞庭湖入出湖水沙时间序列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以入湖输沙量的下降趋势最为显著,以404.46万t/a的速度减少,在研究时段内入出湖水沙均发生了突变并表现出不同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洞庭湖入湖水沙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00,出湖水沙为0.696,表明洞庭湖水沙序列之间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在整个变异期,降水对入湖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率为-1.03%、人类活动为101.03%,降水对出湖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率为-7.67%、人类活动为107.67%,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减少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无人机航拍技术在河道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下载:51 浏览:436

杜甘霖 叶茂 刘玉珠 彭涛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12期

摘要:
当前河道环境监测工作中易出现监管盲区、取证困难和动态监测难度大等问题。无人机航拍技术凭借自身成本低、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为河道环境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了对城市河道环境进行更加高效的监管,提出了应用无人机航拍技术辅助河道环境监管的方案。方案从全流域周期监测、日常巡查航拍和应急监测三方面入手,助力河道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结合相关实例,通过与传统监测手段进行对比,说明了该方案的高效性、可行性,以及无人机航拍技术在河道环境监测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地下管线数据质量控制及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下载:53 浏览:437

王建辉1 曹泉根2 程宝银1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12期

摘要:
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合格的地下管线数据资料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础资料,也是地下管线安全运行的保障。地下管线数据生产是一项多工序合作、繁琐复杂的工作,生产的差异性及数据的复杂性往往会导致成果质量参差不齐,对城市发展带来不便。结合管线普查及竣工项目,以管线探测与处理、成果质量检查与评定、数据入库与更新等方面为出发点,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地下管线数据质量控制及评价关键技术。工程实践证明,该技术手段加强了数据质量控制,保证了地下管线成果质量检查评定结果真实准确,提高了生产及质量评定的工作效率。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大比例尺地籍测量技术研究 下载:54 浏览:446

曹兆峰 孙磊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12期

摘要:
传统大比例尺地籍测量存在外业工作量大,工期较长,成本高等问题。随着现代化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该技术有着高效率、低成本、操作简单灵活、获取数据精确等诸多优势。文章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研究该技术在大比例尺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并以浙江省桐乡市秋韵小区为例做了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进行大比例尺地籍测量,能大大减少外业工作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精度可达到厘米级,并且符合国家地籍测量精度要求。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弥补了传统地籍测量方式的缺点和局限性,有着广阔的实际应用和推广前景。

基于改进迭代粗分类的城区LiDAR点云滤波算法 下载:58 浏览:432

李成仁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11期

摘要:
针对传统图像分割算法单次点云分类精度不高和数据格网内插精度损失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点云迭代粗分类方法。利用分割阈值对格网内插前的原始点云进行分类,避免内插造成的精度损失;对分类过程进行多次迭代,提升点云分类精度;滤波前剔除极低噪声点,避免其被选取为种子点而影响滤波精度。通过三组点云数据的滤波实验表明:本文滤波算法较传统的渐进三角网滤波算法精度高,且对于城镇、市中心城区等城区点云数据,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良好的滤波效果。

GIS与街景、视频监控系统互操作研究与实现 下载:54 浏览:429

陈年松 王勇 邢策梅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11期

摘要:
为实现海事GIS系统、街景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间互联互通,利用Socket通信技术,设计了各子系统端到端之间的通信机制,并实现了各系统间的互操作。开发了通信消息总线,制定了互操作报文语义规则,以广播的方式,连接了各个子系统,实现了海事部门信息系统之间的互操作。目前,本文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海事部门指挥调度工作。

人工智能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讨 下载:63 浏览:434

苗立志 杨立君 黄毅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0年11期

摘要:
随着测绘行业技术智能化发展,传统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已不能完全满足智能化测绘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从人工智能背景下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了现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以及亟需改革的培养模式。结合学校自身特色与优势,以及智能化测绘的发展趋势,在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强了信息与通信工程类课程,增加了人工智能类课程,整合和优化了课程体系设置,建立了面向人工智能时代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新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交叉融合了信息与通信工程类、人工智能类的相关课程,为培养适应未来智能化测绘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基于非结构有限元的带地形海洋可控源电磁法二维Occam反演 下载:64 浏览:454

肖俊1 叶益信1 薛海军2,3 艾正敏1 杜家明1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7期

摘要:
基于非结构三角形网格的自适应有限元正演模拟,对带地形海洋可控源电磁法(MCSEM)二维Occam反演算法进行了研究。该算法正演采用基于非结构网格的自适应有限元法,能用较少的单元剖分精确地模拟复杂起伏地形和构造模型。反演运用基于高斯牛顿法改进的快速Occam算法,能快速地搜索拉格朗日乘子、减少模型的搜索量。对二维海洋油气藏模型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能稳定收敛到真实模型附近,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通过对带地形模型的反演,讨论了起伏地形下海洋可控源电磁场二维反演效果,为准确解释MCSEM数据提供了参考。
[1/45]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