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扩散硅压力传感器现场使用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 下载:49 浏览:383

李占东1 周建国2 孟庆馥3 《中国仪器》 2020年8期

摘要:
扩散硅压力传感器是目前给排水行业普遍采用测量现场管网压力和水池、水箱水位的电气设备。一般情况下,安装在地下窨井、管廊、车间及露天等潮湿、雨淋甚至存在有害气体的环境,对传感器测量精度、稳定性及使用寿命造成很大影响。实际应用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恶劣环境下传感器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寿命,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扩散硅压力传感器现场使用出现的问题,本文介绍一种大气压平衡隔离装置,该装置能完全隔离现场有害和潮湿空气与测量元件的直接接触,有效提高扩散硅压力传感器测量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X射线带钢厚度测量系统的工程设计和应用 下载:58 浏览:371

王珂 《中国仪器》 2020年5期

摘要:
厚度公差及均匀性是钢铁行业冷轧带钢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带钢厚度精确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宝山钢铁有限公司连退/热镀锌高强钢处理线复杂工艺环境中的使用情况,介绍了X射线带钢厚度测量系统的测量原理、系统选用、设备构成,以及在工程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为连退/热镀锌高强钢在厚度测量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在实际应用中,实现了冷轧带钢厚度参数的稳定测量,并提高了厚度测量精度,使测量精度降低至0.1%或0.5μm以下。

杨氏弹性模量测量实验综述 下载:73 浏览:373

段阳1,2 杨浩林1,2 伍泓锦1,2 贾欣燕1,2 樊代和1,2 《物理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杨氏弹性模量(简称杨氏模量)是固体材料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工程技术设计领域常用的参数之一。从实验教学角度而言,杨氏模量测量实验是国内大多数高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所开设的必选实验之一,也是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实验题目规范表中的题目之一。本文系统地综述了目前关于杨氏模量测量实验的4大类测量原理,包括静态拉伸法、动态共振法、梁弯曲法,以及超声波测量法等。进一步针对每一大类测量原理,本文还对已报道的各种实验测量方法及其测量精度进行了总结,同时评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希望本文的综述结果能对我国高校开展杨氏模量测量实验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为计划参加讲课培训展示的青年教师提供借鉴作用。

大机组振幅测量的若干问题 下载:51 浏览:363

阮跃1 潘勇1 周广顺2 《中国设备》 2019年1期

摘要:
通过对振动的离散采样与模拟采样,振幅的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特定条件下振幅的作用,振幅的表示以及影响振幅测量精度的因素等进行分析,以便深入理解大机组的振幅测量问题。

运载火箭蒙皮自动钻铆法向测量试验研究 下载:22 浏览:339

雷斯聪1 袁定新2 朱忠良1 钱晨1 赵维刚2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18年4期

摘要:
针对基于激光测距传感器的法向测量技术,在对复杂曲面孔位进行法向测量时存在原理性误差的问题。为检测该技术对曲面孔位法向的测量精度,设计并实施了一组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测量偏差随着理论法向角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大,同时,当理论孔位法向范围在±6°之内时,该技术所测法向偏差范围在±0.4°之内。

频差偏差对全视场外差测量精度的影响 下载:66 浏览:462

伍洲1,2 张文喜1,2 相里斌1,2 李杨1 孔新新1 《现代物理学报》 2018年12期

摘要:
根据全视场外差测量的相关理论,推导了频差偏差与仪器测量精度的相互关系.分析了频差大小、频差偏差、采集初始时间、初始相位、采样频率和采样周期数等相关参数对测量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作为全视场外差测量设备设计、参数选取的理论依据;并给出了通过合理选择采样时间和采样帧数提高测量精度的一种方法.

无人机航测技术在高速公路带状地形图测绘中的应用 下载:84 浏览:480

魏林金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8年5期

摘要:
随着无人机航测技术的发展,它在交通行业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但在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结合实际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重点探讨了利用无人机航测技术在测绘大比例尺公路带状地形图中的应用情况。简要介绍了无人机航测系统的基本组成及无人机航测技术在公路地形图测绘中的应用优势,结合实际生产技术流程分析了相关注意事项,对项目成果精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目前无人机航测技术在生产大范围公路地形图方面可作为传统大飞机的有益补充,但相关关键技术还需进一步改进。

船载观测设备计量检定与海上标校试验的现状和发展建议 下载:45 浏览:447

黄路1 冯旭文2 乔正明1 杨星晨1 邵浩3 吴春芳2 《海洋研究》 2023年5期

摘要:
计量检定和海上标校试验是目前船载观测设备在室内和室外开展测量精度评价的2种常用手段。为进一步推进我国计量检定和海上试验建设发展,文章系统归纳和总结室内计量检定和海上标校试验的原理、特点和工作现状,分析当前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军、地对于船载观测设备计量检定和海上标校试验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国虽已基本建成海洋设备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并强化海试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但仍存在计量标准、评价体系、维修保障和室外检定手段不足,海上试验环境和比测精度不确定以及缺少标准化海上试验设施和平台等问题;计量检定机构应综合分析计量要素的特点、社会效益和难易程度等,研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标准规范和保障措施;还应充分发挥海上试验的综合检验评价功能,研究完善比测校准方法,建设标准化的海上试验设施和平台。

核电厂主给水流量测量装置与测量精度介绍 下载:84 浏览:967

邓正宝 吴清涛 《核工业与技术》 2024年2期

摘要:
主给水流量测量装置在核电厂中是二回路给水控制的重要设备,当其出现不精确的问题时,会直接影响到蒸汽发生器的水位控制,影响核电厂的发电效率。因此,作为核电厂的技术人员,要深入分析主给水流量的测量装置,保障其测量的精确度,以此开展对二回路热效率的有效监测,促进电厂安全健康地发展。

提升矿山测量工作准确度的策略分析 下载:52 浏览:547

杨宏波 《矿山工程与技术》 2025年1期

摘要:
在矿产资源采掘工作中,矿山测量工作发挥着特别关键的作用,对矿山开采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融合我国矿山测量工作的发展现况,对矿山测量工作上存在问题提出了改善对策,以提升矿山测量工作的精确性,提升矿山采矿公司的经济收益。

煤矿地质测量精度提升措施探究 下载:266 浏览:3491

彭荣庆 《地球科学探索》 2021年9期

摘要:
随着浅部煤炭资源的日渐减少,煤炭开采条件逐渐向大采深、高地应力等复杂地质条件转变,煤矿地质测量精度在保障矿井生产安全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井下生产环境较为特殊,地质测量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测量精度。如果煤矿地质测量精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导致工程施工出现偏差,可能会引发不可估量的施工安全问题。因此文章重点就煤矿地质测量精度提升措施展开相关探究。

测绘新技术在煤矿测量中发挥的重要性 下载:69 浏览:990

王航飞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4年2期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测绘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煤矿测量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本文将探讨测绘新技术在煤矿测量中的应用与重要性,分析新技术对提高煤矿勘探、开采效率以及确保矿山安全的积极影响。通过对相关案例的研究,将全面展示测绘新技术在煤矿测量中的创新和实际效果,以期为煤矿行业提供更为科学、高效的测绘解决方案。

浅议矿井测量中测量精度的控制与优化 下载:288 浏览:2977

周建航 《矿山工程与技术》 2021年12期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对于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加大,当前煤炭的需求量也在与日俱增,所以在进行地下采矿时,也有着一定的难度增加。对于采矿工作来说,矿井测量的准确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保障矿井开采安全生产的重要关键,而且只有保证对相关数据的准确分析,才能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这是保障施工人员生命与财产安全的重要基础。基于此,本篇文章将主要针对矿井测量工作的精度控制与优化措施展开研究,希望能够给相关从业者提供帮助,仅供参考。

建筑工程测量中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创新应用 下载:184 浏览:1800

肖辉 《建筑技术学报》 2024年11期

摘要:
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筑测量的精度与效率日益成为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测量手段,已经在建筑工程的测量、设计、施工等阶段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通过高精度激光扫描仪器能够快速采集大量空间数据,生成建筑物或地形的三维点云数据,为建筑工程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测量与分析工具。本文分析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创新应用。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研究 下载:74 浏览:899

李红 《工程与技术研究》 2024年3期

摘要:
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探讨其前景与挑战。在前景方面,数字化测绘技术提供高精度和高效率,三维建模与可视化,以及智能化与自动化等优势,为工程测量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包括数据安全与隐私、数据质量与精度、技术标准与规范,以及成本与设备要求等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和讨论,本论文旨在帮助工程领域的从业者更好地了解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潜力和应对挑战的策略,从而推动工程测量的可持续发展。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