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大豆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下载:76 浏览:487

武红艳 王岩 赵天宏 田荣荣 张铭 牟琳 《中国土壤》 2019年12期

摘要:
为探讨臭氧胁迫和秸秆还田对大豆叶片C、P、K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开顶式气室法(OTCs),研究了两种还田方式(秸秆全量还田和秸秆不还田)对不同臭氧浓度(CK:O3为环境浓度,T1:O3浓度为(80±10)nmol mol-1,T2:O3浓度为(110±10)nmol mol-1)下大豆叶片C、P、K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使大豆叶片在分枝期CK处理下全P和全K含量显著降低,而C:P和C:K显著升高,T1处理下有机C和全K含量以及C:P显著降低,而P:K显著升高,T2处理下全P和全K含量显著升高;开花期CK处理和T2处理下有机C和全K含量显著上升,而CK处理下C:P显著升高,C:K和P:K显著降低,T2处理下P:K显著降低,T1处理下全K含量显著降低,C:K和P:K显著升高;结荚期臭氧浓度升高处理下有机C和全K以及C:P显著升高,而P:K显著降低;(2)与秸秆不还田相比,在生育前期低臭氧浓度下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C含量显著升高,在整个生育过程中全P含量升高,全K含量无显著变化;(3)开花期,叶片有机C与土壤有机C呈显著正相关性,分枝期和开花期叶片全K与土壤全K呈显著负相关性。在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秸秆还田可提高大豆叶片和土壤有机C以及叶片全K含量,有利于生育前期叶片对P素的吸收。

基于图像法的甲醇制烯烃流化床反应器内催化剂颗粒输送分离高度的研究 下载:31 浏览:253

邱嘉明1 陆勇1 张勉照1 肖睿1 叶茂2 《装备技术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甲醇制烯烃(MTO)生产过程中,输送分离高度直接影响反应器和再生器的结构尺寸、相关位置及催化剂的损失等。使用平均粒径为90 mm的工业MTO催化剂颗粒,在覫90 mm×1 000 mm的有机玻璃冷态试验台上对催化剂颗粒的浓度分布和输送分离高度随流化气速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获取冷态床的实验图像,并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最终获得MTO催化剂颗粒的浓度分布。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回归,得到其与催化剂颗粒输送分离高度的实验关联式。

没食子酸修饰纳米硒的制备表征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下载:82 浏览:497

王娜 褚路路 徐梦乔 高翔 郑国栋 杨丽聪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2期

摘要:
在酸性条件下加热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还原亚硒酸钠制得没食子酸修饰的纳米硒(Gallic acid modified selenium nanoparticle,GA@Se),并通过紫外可见光光谱和透射电镜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同时用滤纸片抑菌法、带毒平板法和比浊法测定GA@Se及G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所制备的GA@Se呈现球形形貌,且粒径较小,分散均匀。纳米粒子表面所负载的GA浓度达到3.3 mg/mL。在低浓度下,G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较差,然而,GA@S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都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的半数抑菌浓度分别是18.01、394.28μg/mL。因而,GA@Se有望成为一种高活性的纳米类抗菌剂。

杏鲍菇蛋白质功能特性研究 下载:70 浏览:469

史瑞婕 郭丰铭 董亚楠 宋天亮 冯翠萍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8年6期

摘要:
为了解杏鲍菇蛋白质的功能特性,试验选择离子强度、温度、pH和蔗糖浓度等因素,研究其对杏鲍菇蛋白质持水性、持油性、起泡性、起泡稳定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强度对杏鲍菇蛋白的持水性、持油性、起泡性及乳化性都会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对起泡稳定性的影响是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对乳化稳定性的影响是先增大后减少,浓度为1 g/L时稳定性最好;温度和蔗糖浓度对持水性、持油性、起泡性及乳化性的影响是先增大后减少,而温度对起泡稳定性的影响是先增大后减少,蔗糖浓度对起泡稳定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是先减少后增大,糖浓度分别为2 g/L和1.5 g/L时稳定性最差;pH值对蛋白质的持水性、持油性、起泡性及乳化性的影响都是在等电点附近最低,在等电点附近的两侧都会呈现上升的趋势,而其对起泡性稳定性和乳化性稳定性的影响则相反。说明离子强度、温度、蔗糖浓度和pH对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加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加工产品要求控制条件。

循环流化床炉膛颗粒浓度分布和循环流率实验研究 下载:75 浏览:508

周棋 刘行磊 李维成 吴朝刚 岳鹏飞 宋刚 《中国电气工程》 2019年7期

摘要:
在高度为10 m循环流化床冷态试验台上,采用差压法和积料法分别测定流化床炉膛颗粒浓度分布和物料循环流率,研究不同颗粒物料、在不同气流速度炉内颗粒浓度分布特性和循环流率规律。研究表明循环流化床颗粒浓度沿炉膛高度方向呈现先急剧降低后缓慢减小的规律。对于一定的颗粒物料,炉膛气流速度(截面速度)决定了炉膛稀相区区域物料浓度和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固体物料循环流率。

石化行业有机及恶臭废气治理中试实验研究 下载:65 浏览:455

马军军1 周灼铭2 申屠灵女2 《中国环境保护》 2018年5期

摘要:
针对石化行业的高浓度有机及恶臭废气采用吸附协同多相催化氧化治理工艺,进行中试实验研究。通过该法处理的石化工业中产生的VOCs、非甲烷总烃、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硫化氢、二氧化硫、氨气的去除效果,中试装置运行成本分析,得出结论:高效吸附协同多相催化氧化工艺可实现石化行业产生废气的稳定达标排放,其中对VOCs、非甲烷总烃、苯、甲苯、二甲苯、臭气浓度去除率达到90%以上,运行成本(包括氧化剂、催化剂、蒸汽、电费)合计0.056 96元/m3·h,综合苯、甲苯、二甲苯排污费减少及混苯回收的收益,可得净收益0.059 75元/m3·h。

国内儿童治疗药物监测临床现状 下载:24 浏览:276

王广飞 李静 卢金淼 李琴 李智平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6期

摘要:
该文回顾了国内开展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的概况,重点对儿科TDM的特点、采样时间的优化以及发展热点加以讨论。结合国内儿科临床TDM报道,发现受生理病理因素、基因多态性、药物毒性代谢产物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制约,儿科TDM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局限性,努力在临床形成更加安全、有效的用药模式。

关于活化硅藻精土强化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 下载:76 浏览:455

李兴 董惠芳 邓大鹏 徐利 曹朋勃 李雨薇 《交叉科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现有的技术经济水平相对落后,无法大规模运用高新技术处理城市污水,这就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级处理出水是我们国家中小城市处理水的重要方式。这次研究以硅藻精土用量,活化时间,硫酸的浓度以及用量为参数对活化硅藻精土对生活污水的作用机理及吸附效果进行实验,通过对浊度去除百分比和CODcr去除百分比的监测,得到所用硅藻精土对城市污水最佳的吸附参数。根据改性后硅藻精土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吸附作用,认为可以用在城市污水的预处理中有效的祛除水中悬浮物质,为后续处理减少负荷。

Fe∶ZnSe晶体吸收光谱测量及计算 下载:85 浏览:488

陶蒙蒙 黄珂 吴涛涛 栾昆鹏 黄超 周孟莲 赵军 《物理进展》 2018年8期

摘要:
对Fe∶ZnSe晶体的吸收光谱进行了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通过测量Fe∶ZnSe晶体的透射光谱,给出了Fe∶ZnSe晶体的整体损耗曲线;受限于分光光度计的反射光谱测量范围,无法对该晶体在3μm附近的反射光谱进行直接测量。因此,基于几何光学理论,对晶体的反射光谱进行了理论计算。经对比,计算得到的反射光谱曲线与分光光度计可测区间的反射光谱吻合较好。这样,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可信的晶体反射光谱数据。在考虑晶体反射损耗的情况下,计算得到了晶体的吸收光谱曲线,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晶体的掺杂浓度,结果与标称掺杂浓度相符。

黄龙景区人类活动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 下载:58 浏览:445

唐淑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18年12期

摘要:
水是形成黄龙钙华景观的首要条件,其中水质是钙华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通过对黄龙景区内的水环境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发现黄龙区内的水质变化与人类活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尤其在对比了转花泉群、二次转化泉中的溶解氧及生化需氧量浓度变化情况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活动对景区水环境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并分析了水环境质量对钙华景观质量造成的影响。

六角切圆锅炉改造后NOx排放特性研究 下载:33 浏览:351

唐树芳 唐郭安 喻小伟 吴畅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为了研究六角切圆煤粉锅炉在超低排放改造后脱硝进出口NOx的分布及出口逃逸氨浓度的特点,进行了现场试验测试。结果发现,脱硝系统的入口NOx分布不均匀、喷氨量不均匀是导致出口NOx分布不均匀、氨逃逸质量浓度超过设计值的主要原因,机组需要进行喷氨优化调整。

高浓度气田生产废水预处理工艺中试研究 下载:57 浏览:448

周宁 何化 《天然气进展》 2018年12期

摘要:
针对气田生产废水高浓度CODcr、油类和高分子有机物处理困难等问题,研制了一套适合天然气行业高浓度气田生产废水预处理工艺,并进行了中试研究。通过考察氧化及沉淀药剂投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三种因素以及多工况组合测试,找出了合理的控制参数,证明"催化氧化-絮凝沉淀"预处理工艺在物化处理阶段能有效降解废水中的高分子有机物,使CODcr脱除率稳定在30%以上,废水可生化性B/C值从0.14提高到0.46。"催化氧化-絮凝沉淀"预处理工艺为后续生化处理创造了条件。

基于防腐的油田污水改性研究 下载:76 浏览:444

耿方志 孟江 高秋英 许俊南 相志鹏 张钦 《天然气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为了充分认识塔河油田一号联合站污水系统的腐蚀问题,并制定合理的腐蚀防治措施,以塔河油田一号联合站污水系统存在的腐蚀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模拟实验,分析污水系统的腐蚀成因,提出了污水系统腐蚀防治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表明:①塔河油田一号联合站污水系统的腐蚀问题以点腐蚀为主,均匀腐蚀为辅;②"pH值调整剂+混凝剂+助凝剂+水质稳定剂"的水质改性药剂体系可有效降低污水系统腐蚀。室内模拟实验的结论认为:①在pH值为6.5时,腐蚀速率最低;②各药剂协同作用最佳状态为"pH值6.5+混凝剂150 mg/L+助凝剂8 mg/L+水质稳定剂50 mg/L";③实现了均匀腐蚀速率由0.069 5 mm/a下降至0.021 7 mm/a,缓蚀率达到68.8%;点腐蚀速率由0.545 8 mm/a下降至0.080 6 mm/a,缓蚀率为85.2%,有效地减缓了污水系统腐蚀问题。

施用高浓度Cu、Zn沼液盆栽对土壤理化性状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下载:76 浏览:406

董翠敏1 程海翔1 李璐铫1 李建辉1 刘倩赟2 田光明3 《土壤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以潮土、红壤为供试土壤,以玉米、小白菜和紫花苜蓿为供试作物,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高浓度的Cu、Zn猪场沼液施用30天后(盆栽开始30天)对几种土壤理化性质和不同形态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用沼液的对照相比,施用高浓度Cu、Zn猪场沼液使潮土p H下降、红壤pH显著升高,土壤p H值的这一变化在3种供试作物上表现相同;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因土壤类型而异;土壤交换态和铁锰态Cu、Zn含量显著提高,且在红壤上的提高幅度显著大于潮土。研究认为,高浓度Cu、Zn猪场沼液施用于农田在改善土壤肥力性状的同时,也会使土壤重金属Cu、Zn含量特别是有效态含量增加,导致潜在环境风险增大。

昆明臭氧浓度变化与气象要素关系拟合 下载:32 浏览:348

孙俊奎1 杨建斌2 康道俊1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1期

摘要:
收集整理2017~2019年昆明臭氧浓度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研究昆明臭氧污染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统计逐时和逐日臭氧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普查并拟合臭氧浓度的气象要素因子。用多元线性回归、Shepard插值,建立臭氧浓度逐时拟合模型。基于Hougen-Watson模型拟合逐日臭氧浓度,进一步验证臭氧浓度变化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逐时臭氧浓度与气温、相对湿度呈现高度相关,经显著水平0.05检验,均表现为显著相关。逐日臭氧浓度与相对湿度相关性较高,气温和总云量次之;(2)逐时拟合臭氧浓度效果良好,多元线性回归的相对误差非常小,Shepard插值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比较接近,且准确率较高。

昆明臭氧浓度变化与气象要素关系拟合 下载:37 浏览:380

孙俊奎1 杨建斌2 康道俊1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收集整理2017~2019年昆明臭氧浓度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研究昆明臭氧污染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统计逐时和逐日臭氧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普查并拟合臭氧浓度的气象要素因子。用多元线性回归、Shepard插值,建立臭氧浓度逐时拟合模型。基于Hougen-Watson模型拟合逐日臭氧浓度,进一步验证臭氧浓度变化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逐时臭氧浓度与气温、相对湿度呈现高度相关,经显著水平0.05检验,均表现为显著相关。逐日臭氧浓度与相对湿度相关性较高,气温和总云量次之;(2)逐时拟合臭氧浓度效果良好,多元线性回归的相对误差非常小,Shepard插值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比较接近,且准确率较高。

辛置矿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研究 下载:53 浏览:381

王飞 《煤炭技术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为了研究辛置煤矿2-109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范围,采用采空区埋管的方式对工作面正常推采期间采空区内温度和O2浓度的变化规律进行监测,得到了采空区进风侧、中部(靠进风侧)、中部(靠回风侧)、回风侧的范围,为矿井制定采空区防火措施做好基础。

设施栽培黄瓜临界氮浓度和氮营养指数模拟 下载:45 浏览:294

赵敏华1 王爱花1 赵薇1 张治平1 江解增1 方松林2 缪旻珉1 《土壤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以黄瓜津春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2016和2017年分别设置了5个氮浓度梯度,构建了黄瓜地上部生物量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氮素吸收模型和氮营养指数模型。结果表明,黄瓜地上部临界氮浓度与地上部最大生物量之间符合幂指数关系,%Nc=4. 539 7x-0. 06,相关系数为R2=0. 749 6。基于临界氮浓度建立的设施栽培黄瓜氮素吸收(Nupt)模型、氮素营养指数(NNI)模型,可作为设施栽培黄瓜氮素营养状况的判别指标,本试验条件下295. 7~305. 5 kg/hm2为黄瓜最佳施氮量。

用正交实验探究不同激素浓度组合对地被菊花序轴组织培养的影响 下载:75 浏览:492

​白俊峰 《生物学报》 2018年12期

摘要:
将正交实验利用到地被菊花序轴组织培养的激素种类与浓度的筛选中,利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选取了3种激素,6-BA、NAA、2,4-D,3个浓度,1水平、2水平、3水平,做了9组试验,每组重复6次,共54次试验,用直观分析的方法,找到了诱导地被菊花序轴愈伤和芽的激素浓度组合的试验最优与趋势最优。

秸秆燃烧对北京秋季气溶胶浓度和短波辐射影响的模拟研究 下载:49 浏览:242

何一滢1 韩志伟2 刘瑞婷3 李嘉伟2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利用地面细颗粒物(PM2.5)浓度和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地基AERONET观测资料、GFED生物质燃烧排放清单和大气化学—天气耦合模式WRF-Chem,模拟研究了华北地区2014年10月气象要素和大气污染物的时空演变,重点关注北京10月7~11日的一次重霾事件及其天气形势、边界层气象特征、输送路径、PM2.5及其化学成分浓度变化等特征,以及秸秆燃烧对华北和北京地区细颗粒物浓度和地面短波辐射的影响。与观测资料的对比结果显示,模式可以很好地模拟北京地区地面气象要素和PM2.5质量浓度,考虑秸秆燃烧排放源可以明显改进北京PM2.5浓度模拟的准确性,但在重度污染情况下,模式总体上低估气溶胶光学厚度和高估地面短波辐射。10月7~11日北京地区重霾事件主要是不利气象条件下人为污染物累积和区域输送造成,也受到华北地区南部秸秆燃烧的影响。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大面积秸秆燃烧释放的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在南风的作用下输送至北京,秸秆燃烧对北京地区地面PM2.5、有机碳(OC)、硝酸盐、铵盐、硫酸盐和黑碳(BC)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4.6%、36.8%、23.2%、22.6%、7.1%和19.8%,秸秆燃烧产生的气溶胶可以导致北京地面平均短波辐射最大减小超过20 Wm-2,约占总气溶胶导致地表短波辐射变化的24%。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