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市级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框架初探——以济南市为例 下载:58 浏览:409

代静 王小燕 刘善军 杜文强 赵玉强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3期

摘要:
生态补偿对于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层次的生态补偿都急需探索。其中市级生态补偿因为具有"利益相关者明确、涉及范围小、行政管理方便"等优点,更容易优先推进。文章以济南市为研究案例,探索分析了市级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和资金框架结构,确定了各区县间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补偿分配比例,为其他城市乃至省级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补偿提供借鉴。

渭河流域天水段生态保护与治理对策探讨 下载:87 浏览:452

姜国军1 黄菁2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20年12期

摘要:
本文调研了渭河流域天水段现状和生态保护治理成效,分析了渭河流域天水段存在的主要问题,聚焦"生态安全、供水安全、防洪安全"三大目标任务,提出了推进渭河流域天水段生态保护治理的一些工作举措,旨在为渭河流域保护治理提供参考。

浅议山东省莒县丽青山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与发展对策 下载:55 浏览:315

解世伟 于晴晴 管颖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加强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科学论断的有力举措;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水利风景区建设不仅促进当地经济及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且对水源地保护、生态修复、工程安全运行等也有着显著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山东省莒县丽青山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经验,总结了山丘区水利风景区建设对助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并提出了景区发展对策,以期对水利风景区建设提供借鉴。

我国湿地生态保护法律机制的问题与完善 下载:45 浏览:36

高咪咪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我国湿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污染严重,湿地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严峻,近年来湿地问题逐渐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然而我国的法律建设严重滞后于湿地保护的需要,缺乏关于湿地的专项保护立法,湿地范围界定模糊,湿地生态补偿方式单一、产权和补偿主体不明,湿地恢复缺乏法律依据和有效监管,征收征用湿地过程中缺乏合理的拆迁安置补偿办法等问题突出。因此,亟须在国家层面出台湿地保护法,建立健全我国湿地保护法律体系,全面规范湿地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多项问题,从而推动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我国湿地生态保护法律机制的问题与完善 下载:57 浏览:359

高咪咪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我国湿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污染严重,湿地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严峻,近年来湿地问题逐渐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然而我国的法律建设严重滞后于湿地保护的需要,缺乏关于湿地的专项保护立法,湿地范围界定模糊,湿地生态补偿方式单一、产权和补偿主体不明,湿地恢复缺乏法律依据和有效监管,征收征用湿地过程中缺乏合理的拆迁安置补偿办法等问题突出。因此,亟须在国家层面出台湿地保护法,建立健全我国湿地保护法律体系,全面规范湿地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多项问题,从而推动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通化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差距及成功创建对策 下载:51 浏览:366

杨柳 《林业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本文以通化市为例,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35项创建考核指标,结合创建工作进展现状,找出通化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存在差距,提出下一步重点攻关目标及对策,旨在为通化市成功创建提供参考。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空间规划:研究进展与启示 下载:52 浏览:260

胡文佳1,2 陈彬1,2 马志远1,2 俞炜炜1,2 肖佳媚3 张典1 《海洋研究》 2022年3期

摘要:
为满足新形势下我国海洋空间规划的需求,保障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文章系统总结近年来国际上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空间规划原则、方法和应用进展,并提出展望和启示。研究结果表明:由部门管理上升至空间管理是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空间规划的基本特点,在规划过程中应遵循生态系统管理原则;目前主流的规划工具包括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情景分析、权衡取舍分析、博弈论决策以及空间制图和系统规划;将生态系统方法运用于海洋空间规划,可在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和功能的前提下实现科学的海域空间分配,从而达成多目标的可持续管理,对我国现阶段的海洋空间规划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觉华岛国家级海洋公园生态保护数字化建设研究 下载:69 浏览:506

刘明1,2 樊楠3 周志娟4 张云1,2 龚艳君1,2 《海洋研究》 2021年6期

摘要:
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文章从海洋公园建设角度概述觉华岛国家级海洋公园的开发与保护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海洋公园的数字化发展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觉华岛国家级海洋公园是典型的北方海岛生态保护区域,对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海洋公园当前在管理制度、监视监测技术、科技支撑能力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的不足,应加强物联网监测体系建设、数字化评估建设、科研和人才建设以及生态保护和文化宣传。

黄河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下载:75 浏览:803

​李越 《金融研究杂志》 2025年1期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明确指出,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其中,黄河上游地区水资源丰富,仅仅甘肃和青海两个省份的江河年经流量就已达1160.9亿平方米,但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沿黄中心城市引领和带动作用仍然不足,需要不断探寻新的手段和方式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助推器,对促进黄河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基础首先以地处黄河上游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其次,采用熵值法和面板回归法,实证分析金融支持对黄河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会产生正向影响,且与金融效率相关性更高。并针对金融支持的有效性,从金融发展的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两个方面得出了进一步推动黄河上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浑太河春季不同水生态功能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下载:43 浏览:387

孟云飞1 李晨1 张吉1 吴丹1 杨璐1 殷旭旺1 徐宗学2 张远3 《中国水产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为评价浑太河流域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在不同水生态功能区间的差异性,于2012年春季对浑太河65个采样点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和水体理化环境因子的取样调查。结果表明:浑太河流域3个水生态功能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比例、指示种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不同水生态功能区环境因子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水生态功能Ⅰ区的驱动因子是海拔、水深、总氮,水生态功能Ⅱ区的驱动因子是高锰酸钾盐指数、盐度,水生态功能Ⅲ区的驱动因子是溶解氧、电导率、盐度;相关性分析显示,水生态功能Ⅰ区海拔、总氮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高锰酸钾盐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相关(P<0.05),溶解氧、海拔、总氮与物种丰富度显著相关(P<0.05);水生态功能Ⅱ区环境因子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相关性不明显(P>0.05),海拔、电导率、盐度、总溶解固体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相关,海拔与物种丰富度相关(P<0.05);水生态功能Ⅲ区环境因子与这些指数相关性不明显(P>0.05)。研究表明,浑太河流域不同水生态功能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具有空间异质性,环境因子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水生态功能区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存在差异性。

海洋产业现代化、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下载:58 浏览:468

王舒鸿1 孙晓丽2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海洋事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这种矛盾关系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正常步伐。本文突破传统的仅考虑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局限,将产业现代化因素纳入模型的分析框架,讨论海洋产业现代化对经济与环境之间矛盾的调节作用。本文首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环渤海地区产业现代化水平。然后利用2004—2014年环渤海地区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现代化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并根据产业现代化进程进行分组讨论。结果表明,海洋产业现代化能够缓解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胁迫关系,但是产业现代化进程不同,缓解作用不同。所以,各地区政府根据各自产业现代化进程,探索各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优化路径,对缓解海洋经济与生态之间矛盾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下载:52 浏览:495

张兰婷 史磊 韩立民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山东蓝区"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适时调整和完善体制机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蓝色经济区内部的新发展、新要求。从海洋管理、海陆统筹发展、人才培养与引进、产学研、投融资、海洋生态环境、区域合作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山东蓝区"建设体制机制的现实实践和运行效果,发现"山东蓝区"仍然存在管理体制漏洞较多、海陆统筹机制不完善、人才与创新机制约束明显、产学研协作机制不健全、投融资支撑能力不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区域间合作机制形式化严重等问题,鉴于此,从推动实施"多规合一"、深化海洋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破除科技创新体制障碍、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山东蓝区"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政策建议,以期对实现"山东蓝区"的跨越式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从高标准农田建设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载:42 浏览:320

肖韦江 《农业学报》 2025年4期

摘要:
现代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土地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各国纷纷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路径。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旨在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改进农业生产条件和推广绿色技术,推动农业的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这一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还对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及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是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之一。

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参与留守老人生态保护支持网络建设——以熊猫村“不老熊猫卫士”生态管护小组为例 下载:37 浏览:337

张港旋 《中国海洋学报》 2025年3期

摘要:
“熊猫县”宝兴县以大熊猫发现最早、出国最多、贡献最大而著称,拥有“熊猫老家”的美誉,具有深厚的熊猫文化底蕴与社区发展科研价值。为更好守护野生大熊猫,宝兴县92%以上国土面积被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面临的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冲突更为严峻,本文点落地在宝兴县光明村,全村有村民158户557人(劳动力230人,外出务工148人),60岁以上留守老年人137人,占比27.4%,因光明村独特的地理条件与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的社会现象,且老年人长期隐居“熊猫村”,存在以下特征:一是因青壮年外出务工,熊猫村人口结构失衡,留守老年人群体庞大;二是因农村社区存在农业生产规模较小等特征,留守老人非正式网络稳定;三是因长期生活在熊猫村,有生态保护经验,但缺乏专业管护知识,且无法舍弃割竹打笋等原始劳作手段,对光明村生态保护存在威胁。

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保护平衡策略 下载:35 浏览:468

张晓倩 《中国土壤》 2025年3期

摘要:
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保护平衡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宝贵且紧缺,同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在实现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保护并实现生态平衡,成为了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协调研究 下载:79 浏览:621

常飞 王铭 《中国土壤》 2024年10期

摘要: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协调是当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围绕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展开研究,通过对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一系列协调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研究发现,在规划农村土地利用时,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手段,实现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黄河流域山东段土地盐渍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下载:273 浏览:2838

杨忠杭 师晟翔 宋怡 李金锐 《土壤研究》 2023年7期

摘要:
黄河流域山东段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长期以来为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然而,土地盐渍化问题日益突出,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土地盐渍化是土壤中盐分累积过多引起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不仅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产量,也损害土壤质量、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本文旨在研究黄河流域山东段土地盐渍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为保护和恢复该地区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分析黄河流域山东段土地盐渍化对生态环境的效应,提出土地盐渍化的治理策略。本研究的结果将为制定有效的土地治理和生态保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对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工程建设中的土地资源管理与保护对策研究 下载:271 浏览:2798

张玉龙 《土壤研究》 2023年4期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工程建设活动日益频繁,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平衡,还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土地工程建设中面临的土地资源管理与保护问题,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环境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分析了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土地退化、生态环境破坏、耕地占用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化的土地资源管理与保护对策,包括建立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推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加强土地执法监管以及提高公众土地资源保护意识等,旨在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永续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德国土地生态补偿实践对中国耕地生态保护的启示 下载:307 浏览:3147

杨龙 《土壤研究》 2022年4期

摘要:
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提出要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耕地生态价值得到了重视。耕地生态保护的核心是耕地生态补偿,而我国目前关于耕地生态补偿没有形成明确的标准和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德国耕地生态补偿政策,体制机制相对较完善,实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通过分析德国耕地生态补偿经验做法,以期中国耕地生态保护带来一些有益启示。

农村土地管理与农地生态保护的协调 下载:262 浏览:2388

邱德禹 《中国土壤》 2022年3期

摘要:
农村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保护有着密切关系。生态保护是国家发展期间比较重视的内容,在农村土地管理和农地生态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要明确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根据农地整理和生态保护现状制定针对性的农村土地管理和生态保护措施,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这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影响,能够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促进农地生态的有效建设。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