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东北地区坡耕地主要土种土壤可蚀性估算 下载:86 浏览:481

张天宇1,2 尚晨晨1,2 韩笑3 《中国土壤》 2020年5期

摘要:
土壤可蚀性(K)反映土壤对侵蚀的敏感程度。本研究旨在查明东北地区坡耕地主要土种K特征。共采集了70个土种的土样,利用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和USLE诺谟图获取了它们的K_n,分析了东北地区耕地土壤主要土种的可蚀性。结果表明:(1)K_n最小值为0.011,最大值为0.070,平均值为0.031,标准差为0.012。无论是沿纬度方向,还是经度方向,K_n没有持续递增或递减的趋势。(2)各土种之间K_n差异明显,极值比达到6.4;同一土类各土种之间K_n也存在一定差异;多数土类的K_n极值比超过了1.5;因此,土壤侵蚀预报应尽量使用土种的K_n。(3)随着侵蚀程度加重,吉林省黑土的K_n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4)近6%土种的砾石盖度超过1.5%;如果不考虑砾石因素,它们的K_n平均被高估37%。对于侵蚀严重、砾石较多的山区土壤,应考虑砾石对K_n的影响。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武汉市生态安全预警仿真研究 下载:45 浏览:244

柯小玲1,2 郭海湘1 龚晓光3 刘晓1 《当代管理》 2020年10期

摘要: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口高度集中的复合生态系统,它的生态安全性更加脆弱。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城市生态安全预警研究,首先采用PSR概念模型建立城市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然后基于系统动力学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安全仿真模型,并以武汉市为样本,通过系统流图、方程及其仿真揭示该市2004—2020年的生态安全演化趋势,并进行预警分析。结果表明:2004—2020年武汉市生态系统呈现逐年好转的趋势,大致经历了先下降再波动回升最后稳步提升三个发展阶段,这是生态安全压力、生态安全状态和生态安全响应三个层面不同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武汉市生态安全预警仿真研究 下载:77 浏览:348

柯小玲1,2 郭海湘1 龚晓光3 刘晓1 《当代管理》 2020年10期

摘要: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口高度集中的复合生态系统,它的生态安全性更加脆弱。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城市生态安全预警研究,首先采用PSR概念模型建立城市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然后基于系统动力学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安全仿真模型,并以武汉市为样本,通过系统流图、方程及其仿真揭示该市2004—2020年的生态安全演化趋势,并进行预警分析。结果表明:2004—2020年武汉市生态系统呈现逐年好转的趋势,大致经历了先下降再波动回升最后稳步提升三个发展阶段,这是生态安全压力、生态安全状态和生态安全响应三个层面不同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于DPSIR模型的许昌市水生态安全评价 下载:77 浏览:411

商震霖1 王志齐1 魏梦现2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水生态安全建设对维护人类正常活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建立了许昌市的水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对许昌市2005—2014年的基础数据进行了筛选,采用熵权法对筛选出的19个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利用综合评价指数分析评价许昌市的水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表明未来许昌市的水生态安全仍有上升的可能。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西安市小城镇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下载:61 浏览:393

王非 党纤纤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8期

摘要:
小城镇生态安全是区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西安市小城镇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依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评价了小城镇生态安全状态,揭示了小城镇生态安全地理分布规律,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的小城镇发展建议,为确保小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相适宜提供评价方法与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西安市小城镇总体处于临界安全状态,且小城镇生态安全与地形地貌存在耦合性,其生态安全指数总体呈现自山地、台塬、丘陵、平原渐次递减规律。

原州区水利建设发展中水生态安全保障探讨 下载:97 浏览:503

张军明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原州区水资源匮乏,水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为此多年来国家加大水利投资,在原州区"十二五"水利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治理方面仍存在短板,为改善水资源利用现状,按照"十三五"原州区水利发展规划,加大治理水生态环境力度,强化水资源管理措施,以提高水环境质量、保障水生态安全。

澜沧江糯扎渡电站库区泥沙淤积分析 下载:32 浏览:345

王丽媛1,2 傅开道1 段必辉2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1期

摘要:
糯扎渡电站是澜沧江流域最大的电站、同时也是澜沧江中下游梯级开发的核心工程,研究其库区的泥沙淤积对研究整个流域的泥沙淤积情况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采用历史水文数据,结合水文比拟法和Brune模型,计算出糯扎渡电站库区泥沙淤积量。结果显示:糯扎渡电站库区的泥沙淤积量分别为2016年7 800×10~4 t、2017年9 534×10~4 t、2018年6 982×10~4 t、2019年6 178×10~4 t,年平均淤积量为7 623×10~4 t。

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实践与探索 下载:76 浏览:487

赵海鹏1,2 谷艳芳1 肖保林1 《生物学报》 2019年10期

摘要:
在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多年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有益于实习顺利有效开展的经验,具体包括:1)充分利用周边资源,使学生体会到动物学研究对象就在身边;2)及时更新实习装备,网络平台学习与野外实习相结合,增强实习效果;3)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降低工具损毁率;4)制定促使学生互相监督的考核方式,增强集体意识;5)邀请优秀的中学生物学教师、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与实习有关的知识,稳固学生专业思想,提升专业兴趣。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中国和印度能源发展对比研究 下载:71 浏览:433

郭茹 邵光辉 吴文昊 曹晓静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11期

摘要:
能源转型是全球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相似的能源转型挑战。本文利用能源发展指数(Energy Development Index,EDI)方法,从能源可获得性与可负担性两个维度衡量比较了中印能源发展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印度能源发展在总体上落后于中国,其主要差距表现在能源价格与能源结构两方面。其中,印度能源价格呈增长态势,2010—2014年年均增速达9.6%;而中国能源平均价格整体呈下降趋稳态势(除煤气价格外)。同时,印度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传统生物质能源占比较高,是中国传统生物质能源占比的6.6倍(2017年)。研究指出,从传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是中印两国提升能源可持续供给能力和现代能源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两国可以通过绿色技术合作共同解决能源可持续转型问题,携手实现全球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

我国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监管政策设计 下载:51 浏览:387

杜元伟 单玉坤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5期

摘要:
海洋牧场作为传统渔业转型的新动力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新模式,能够有效兼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高效产出,已成为海洋生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由于对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监管方面的顶层设计缺位,其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在借鉴国外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监管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监管政策的顶层设计入手,具体阐释监管政策的目标以及政策总体思路,并基于行政监管、经济监管、社会监管、科技监管四个层面提出相应的监管政策,从而搭建起一套相对完整的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监管政策体系。

渤海海洋生态安全屏障构建问题研究 下载:46 浏览:359

曹洪军 谢云飞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1期

摘要:
随着海洋生态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渤海海洋生态安全问题引起了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和相关省市的高度重视。建设渤海海洋生态安全屏障的基本目标,在于有效解决我国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渤海海洋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实现海洋产业与海洋生态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渤海海洋生态安全屏障,急需突破以下几个问题:国内海洋环境治理理论体系的突破,国内海洋生态安全评估体系及评价的突破,构建新型海洋环境监测预警及决策机制的突破,完善海洋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机制的突破。主要政策措施包括:以建立"渤海海长制"为龙头,实现渤海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智慧渤海信息系统,实现渤海海洋生态安全信息共享;建立协调联动平台,完善环渤海地区的协商共治机制;发挥市场配置海洋资源主导作用,实现海洋资源配置运行机制创新;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动力,实现渤海海洋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共生视角下的中国海洋渔业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下载:39 浏览:373

纪建悦1 郭昕2 张懿1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基于实现海洋渔业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共生理论出发,对指标体系和特征指数进行耦合,构建了海洋渔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Lotka-Volterra模型,分别对我国沿海共10个省区海洋生态和海洋渔业的发展水平和共生关系进行测度,并据此对各省域海洋渔业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类型划分和评价。结果表明:第一,2009—2015年,我国海洋渔业生态安全等级多处于健康状态,但近半数省市海洋生态子系统和海洋渔业经济子系统共生性呈轻微下降趋势,整体发展情况仍值得继续关注。第二,转变海洋渔业生产方式,降低海水养殖污染排放,推动海洋渔业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共生发展,提高海洋渔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效率应是各省市继续努力的方向。

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载:52 浏览:386

杨振姣 郑泽飞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当今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此背景下,中国率先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世界各国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安全、健康的环境。北极海洋生态安全关乎人类命运,然而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现状依然严峻,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加强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应提高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的技术水平、完善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在获取北极资源的同时应该关注到北极海洋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积极参与北极海洋生态安全的治理。治理的技术和经验比较欠缺,治理机制不完善,缺乏相关的规则制度来引导治理活动,且缺乏良好的国际合作。这就要求加强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研究与实践,丰富治理经验,完善北极治理机制。

药剂科规范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的必要性探讨 下载:34 浏览:347

杨振姣 郑泽飞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当今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此背景下,中国率先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世界各国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安全、健康的环境。北极海洋生态安全关乎人类命运,然而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现状依然严峻,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加强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应提高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的技术水平、完善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在获取北极资源的同时应该关注到北极海洋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积极参与北极海洋生态安全的治理。治理的技术和经验比较欠缺,治理机制不完善,缺乏相关的规则制度来引导治理活动,且缺乏良好的国际合作。这就要求加强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研究与实践,丰富治理经验,完善北极治理机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中地区土地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及优化研究 下载:308 浏览:3136

张国荣 《土壤研究》 2022年9期

摘要:
研究发现,关中地区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存在一定程度的脆弱性和不平衡性。农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占据了大部分土地面积,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丧失和破坏。同时,部分区域的土地质量较差,存在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污染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土地的生态安全性。通过识别和优化关中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森林防火管理及林业生态安全之我见 下载:97 浏览:1021

孙源1 宋航2 《林业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在当前林业领域,森林防火管理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相关部门应提高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视程度,做好管理工作,增强防火意识,树立优良理念,结合场地实际情况,有效地处理火灾,有效保障林业生态安全,推动整个行业的持续进步。文章结合白城市地区森林防火管理及林业生态安全现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希望能给从事本行业的同仁们一些参考依据及建议。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意义 下载:92 浏览:1025

古丽娜扎尔·艾尔肯 《环境科学研究》 2024年4期

摘要: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保障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环境监测的定义、作用、意义以及我国环境监测现状等方面展开论述,系统地阐述了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本文指出环境监测不仅可以实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科学评估环境风险,还有助于识别与控制污染源,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支持。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探讨了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建议。

加强林业战备储备林建设,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下载:107 浏览:1049

曾效兵 《林业研究》 2024年2期

摘要:
林业战备储备林建设是当前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本文从林业战备储备林建设的意义、管理与政策、关键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了林业战备储备林建设的意义,阐述了其对于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探讨了林业战备储备林建设的管理与政策,提出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同时,论述了林业战备储备林建设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包括林木培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本文研究对于加强林业战备储备林建设,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森林防火管理及林业生态安全管理措施初探 下载:131 浏览:1354

王碧 王庆辉 《林业研究》 2023年4期

摘要:
目前社会整体创新发展速度逐步加快,森林资源保护和防火管理工作非常关键。主要因为林业是非常关键的一种自然资源,其经济和生态作用不能忽视。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就会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也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这就要最大程度上保证林业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以着重开展林业生态安全管理这项工作为主,提高防火安全管理效果,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稳定发展。本文从森林防火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入手,展开阐述,针对如何提高林业生态安全管理水平进行全面探讨。

农用地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研究 下载:99 浏览:1177

施辉婵 《法学学报》 2024年9期

摘要:
农用地具有维护粮食安全和生态服务功能等重要价值。然而,法律对农用地生态环境保护缺位、农用地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支付程序和补偿标准不明确、缺乏监督机制等问题使我国农用地生态环境治理面临严重挑战。基于此,完善农用地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法律法规、制定农地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实施的程序和补偿标准、健全相关制度运行的监督管理机制,以此来完善我国农用地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相关理论,保障农用地生态安全。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