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低频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肌康复及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的影响 下载:38 浏览:183
摘要: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肌康复及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产科分娩且6w后复查诊断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的136例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进行盆底肌肉锻炼,观察组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比两组盆底肌力、尿失禁症状及生活质量。结果产后半年,观察组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等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漏尿频率、漏尿量、病情对生活的不良影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WHO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较常规盆底康复训练效果显著,有助于帮助产妇恢复盆底肌肉功能,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0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行脑深部电刺激术的护理 下载:61 浏览:525
摘要:
<正>帕金森病(Par 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期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变性疾病,以震颤、肌强直和运动迟缓为主要特征。该病一般在50~65岁开始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60岁发病率约为1‰,70岁发病率达3‰5‰,我国患病人群约250多万[1]。目前治疗帕金森病主要是左旋多巴类药物为首的内科替代治疗。对于顽固性帕金森病内科治疗存在治疗周期长、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特点。
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治疗对膝关节镜术后肿痛及负性情绪的效果观察 下载:71 浏览:464
摘要: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治疗对膝关节镜术后肿痛及负性情绪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单侧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肿痛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予以术后口服塞来昔布+地奥司明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治疗前、治疗3、7 d天后记录并对比两组膝关节周径差、VAS评分、负性情绪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7 d后观察组周径差、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两组消肿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肿痛程度及负性情绪,改善生活质量。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注意障碍的改善效果观察 下载:51 浏览:348
摘要: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注意障碍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及门诊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注意力训练方法,观察组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方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连线、数字警觉、纸牌分类的测验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划线测定评分、纸牌分类评分、数字警觉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划线测定评分、纸牌分类评分、数字警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的注意障碍。
经皮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下载:103 浏览:1252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5月-2024年5月康复医学科收治的60例急性期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联合使用经皮电刺激。通过Fugl-Meyer下肢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和步态分析等指标,评估两组患者下肢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各项功能评估中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促进急性期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康复的影响分析 下载:232 浏览:2398
摘要:
目的 分析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法对产后盆底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产科阴道分娩产妇92例为分析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锻炼治疗,研究组采用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法治疗。比较治疗2个月后两组的盆底肌张力恢复、阴道肌电压和肌张力改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盆底肌张力恢复、阴道肌电压和肌张力改善情况更优;研究组产妇子宫脱垂、尿失禁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法应用于阴道分娩后产妇,可有效改善盆底肌张力,减少子宫脱垂、尿失禁等并发症的发生,对其产后盆底肌张力康复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效果 下载:155 浏览:1253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的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 研究选取了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人。常规组接受标准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而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强制性运动疗法。研究通过回顾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估(FMA)、Barthel指数和Lovett肌力级别。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FMA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Lovett肌力级别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在FMA评分、Barthel指数和Lovett肌力级别上的提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具有显著效果,这种综合治疗方法不仅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肌力,值得推广。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最佳选择之一 下载:37 浏览:485
摘要:
近几年,脑卒中又有年轻化之势,给家庭与国家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负担。如何在短时间内能够有效缓解脑卒中后的症状,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能够尽快回归社会,是目前国际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MES)是一种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和肌肉,从而达到康复治疗目的的技术。其优点是治疗方便,容易操作,无创。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脑卒中患者,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病患者流涎的治疗效果 下载:78 浏览:501
摘要: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帕金森病患者流涎症状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伴有流涎且达到DBS手术标准的帕金森病(PD)患者22例,首先给予丘脑底核(STN)DBS(STN-DBS)治疗。然后采用唾液分泌临床分级(SCS-PD)、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分别在术前1周及术后6个月进行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1)STN-DBS术后6个月,22例患者SCS-PD评分在关期和开期均明显低于术前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均P<0.001)。(2)22例患者术后6个月其UPDRSⅡ及Ⅲ评分在关期和开期均分别低于术前组(均P<0.001),差异具有显著意义。(3)随访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DBS在改善临床运动功能的同时,也能显著改善PD患者的流涎症状。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治疗效果分析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治疗效果分析 下载:78 浏览:514
摘要:
观察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对帕金森病(PD)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择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至2018年行双侧STN-DBS治疗的PD患者17例。术前1周及术后1年分别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及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量表(NMSS)评估患者的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分析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与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17例患者术前1周UPDRSⅢ总分值为(33.48±10.00)分,术后1年为(10.59±6.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患者术前1周NMSS总评分为(144.47±51.31)分,术后1年NMSS总评分为(86.35±40.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睡眠与疲劳、精神及行为异常、感觉异常、认知障碍和便秘手术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结果显示,非运动症状(NMSS评分)与性别无相关性,与年龄、病程、Hoehn&Yahr分级呈正相关关系(P< 0.05)。结论 双侧STN-DBS能够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非运动症状。
品驰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下载:78 浏览:489
摘要:
评价品驰脑起搏器对帕金森病(PD)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科中心自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通过植入品驰脑起搏器系统治疗的49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丘脑底核(STN)电极植入。应用统一帕金森评估量表(UPDRS)第Ⅱ部分(运动评分)、第Ⅲ部分(日常生活活动)和39项帕金森生存质量调查问卷(PDQ-39)对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进行评分,同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36例患者行双侧电极植入,13例患者行单侧电极植入,术后复查头颅MRI提示所有电极均精确地置于STN内。49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3个月的UPDRSⅡ、UPDRSⅢ评分以及PDQ-39评分分别为(10.21±5.28)分、(18.30±8.11)分、(32.94±15.07)分,与术前评分[(14.37±6.24)分、(26.82±14.75)分和(43.76±17.42)分]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的各项评分分别为(9.65±4.88)分、(16.96±9.97)分和(30.16±10.15)分,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起搏器硬件系统和电刺激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品驰脑起搏器能修复PD患者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其运动症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且无明显并发症。
不同时机生物反馈电刺激辅助治疗在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中的作用研究 下载:29 浏览:1737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生物反馈电刺激辅助治疗在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中的作用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及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对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进行产后42-60天复查的产妇进行筛查评估,使用比利时MYO -200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进行评估、筛选出90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A组在产后42-60d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B组于产后6个月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C组于产后12个月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比三组的盆底肌力、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治疗后Ⅰ类肌力、Ⅱ类肌力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性生活满意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产后42-60d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在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显著,能有效增强盆底肌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性生活满意率。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哑铃训练对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研究 下载:26 浏览:1383
摘要:
目的:旨在探究对于盆底功能障碍(PFD)的患者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哑铃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时间段为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研究对象为此时间段内至我院就诊的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通过两组不同措施的对比,评价干预12周后组间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性功能改善差异。结果:经过12周的训练客观和主观评价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OAB和SUI症状均显著改善(P<0.05);A组患者干预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中患者未报告在脱垂症状上的主观改善,但POP-Q系统中Ba点观察到改善显著(P=0.008)。性功能评价中显示B组在进行干预后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调查表(PISQ)所有领域均显著改善,但A组则未观察到类似的变化。结论:对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哑铃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盆底肌肉的功能,同时缓解膀胱过度活动症、压力性尿失禁及子宫脱垂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性功能。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观察 下载:31 浏览:1580
摘要:
目的:观察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余姚市妇幼保健院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88例(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44例)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的观察组(44例),观察盆底肌力、尿流动力学、盆底功能、盆底肌电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盆底肌力大,尿流动力学改善好,盆底功能改善好,盆底肌电值高,P<0.05。结论:给予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改善患者盆底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训练在初产妇产后恢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下载:33 浏览:1696
摘要:
目的:研究在初产妇产后恢复中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训练取得成效结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初产妇70例计入研究,分组应用抽签法设为为实验组、比对组,其中比对组(35例/组,盆底康复训练),实验组(,35例/组,基于以上内容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分析治疗成效结果、盆底功能障碍监测值,不良情况评值、满意度测评值,产后5天和6个月盆底肌力恢复情况。结果:①总有效率项目上对比,实验组成效更优,高于比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实验组盆底肌疲劳度,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值所获值低于比对组,弹力所获值高于比对组,组间对比(P<0.05);③实验组总不良反应率测评获值更低,优于比对组,p<0.05;④实验组满意度测评值更高,均优于比对组,组间对比(p<0.05)。⑤产后5天两组产妇盆底肌力恢复较差,数据差异不大(p>0.05);产后6个月,实验组Ⅰ类,Ⅱ类肌纤维恢复更为理想,高于比对组,组间具备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收治的初产妇在开展产后恢复的过程中实施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训练,盆底肌功能恢复良好,盆底肌张力恢复,降低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松弛,进而提升产妇,家属满意率,值得普及和应用。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结合阴道哑铃、凯格尔运动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下载:23 浏览:1570
摘要:
目的:分析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凯格尔(Kegel)运动用于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中的效果。方法:选8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患者,抽签分2组。对照组实行阴道哑铃+Kegel运动,观察组实行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Kegel运动。比对盆底肌肉张力、盆底功能等指标。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盆底肌肉张力、尿动力、性生活质量水平均高(P<0.05),盆底功能评分低(P<0.05)。结论: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Kegel运动疗法干预,效果更理想,可恢复盆底功能,达到治疗目标,值得推广。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联合综合护理对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睡眠质量的影响 下载:036 浏览:1673
摘要: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患者围术期开展综合护理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临床观察对象为子宫肌瘤患者82例,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环境护理等),观察组开展综合护理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的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睡眠质量、不良情绪、并发症发生率、盆底肌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PSQI评分、VAS评分、SDS评分、SAS评分均明显更低(P<0.05),盆底肌功能等级更高(P<0.05)。结论:针对子宫肌瘤患者在围术期开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联合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和睡眠质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疼痛程度更低,盆底肌功能恢复更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中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效果 下载:27 浏览:317
摘要:
目的探讨中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科收治的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42)和对照组(n=42)。对照组给予常规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频脉冲电刺激配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膀胱最大容量及残余尿量均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能够明显改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电刺激治疗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评价 下载:30 浏览:1721
摘要:
探究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电刺激治疗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1月到2022年11月,医院收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妇147例,均在医院应用生物反馈疗法及电刺激治疗,持续治疗8周,结合患者是否痊愈将患者分为痊愈组、未愈组,汇总患者的个人信息资料、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47例患者的痊愈率是79.59%,未愈率是20.41%。未愈组的年龄、孕前体重指数、产次、新生儿体重、盆底肌力严重程度、尿失禁严重分级与痊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愈组的孕次与痊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年龄≥35岁、孕前体重指数超重或肥胖、产次>1次、新生儿体重>3kg、盆底肌力严重程度、尿失禁严重分级六项作为因变量,进行 Logistic多因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六项因素均是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未愈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电刺激治疗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但年龄、孕前体重指数、产次、新生儿体重、盆底肌力严重程度、尿失禁严重分级会对患者的疾病痊愈造成影响,需临床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患者的治疗周期及治疗方法,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雌三醇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更年期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下载:36 浏览:1557
摘要:
目的:探讨雌三醇、生物反馈电刺激及盆底肌训练联合治疗更年期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方法:2022年1月~2023年12月,选择医院收治的更年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4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23例,对照组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与盆底肌训练,观察组增加雌三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尿失禁症状及尿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65%高于对照组65.22%(P<0.05)。治疗后,观察组1h漏尿量、尿失禁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腹压漏尿点压(ALPP)、最大尿道闭合压力(MUCP)、最大尿流率(Qmax)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更年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在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基础上实施雌三醇可提高疗效,减轻尿失禁症状,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值得推广。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