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粒子群优化算法与灵敏度分析在电力系统无功优化中的研究 下载:27 浏览:321

刘海锋 卢屹磊 戴喜明 《中国电力技术》 2020年6期

摘要:
分析应用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优缺点以及实际应用可行性,选取的目标函数是系统的有功网损最小,求出各节点的有功网损对无功的灵敏度,将灵敏度高的节点作为无功补偿节点,建立无功优化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最后对典型系统IEEE-14节点系统的优化结果表明该算法和模型的有效性。

220 kV电网线损理论计算分析 下载:97 浏览:516

马慧卓1 胡文平1 宋楠2 李晓军1 杜晓东1 胡雪凯1 张蕊1 《中国电力技术》 2018年5期

摘要:
基于河北省南部电网220 kV电网理论线损计算结果,分析220 kV电网的线路损耗、变压器损耗等各项损耗的构成,并通过与上一年220 kV电网各项损耗的对比,指出了220 kV电网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降损措施。

浅谈9EMax与H-100燃机改造升级方案比较 下载:78 浏览:514

董奎1 万园1 罗磊彬2 夏开君1 杨小军1 梁珊珊1 《中国电气工程》 2020年9期

摘要:
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一批GE公司9E燃机,随着运行时间积累,部分机组的核心部件已接近寿命期。近年来燃机技术飞速发展,当前最先进的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纯凝发电效率超过64%,原9E燃机的机组经济性和污染物排放已逐渐落后,给电厂用户带来较大的运行成本及环保压力。通过采用新技术对原9E燃机升级、大幅提升机组主要性能指标以适应新时代电力市场需求,已成为备受用户期待的升级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对9EMax和H-100燃机改造方案进行对比,给国内9E用户后续实施改造提供更多参考。

计算机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有机结合 下载:59 浏览:389

王帅 《中国设备》 2019年10期

摘要:
计算机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有机结合,在电力系统当中发挥出巨大作用。分析计算机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结合后的优势及未来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种继电保护相位测定试验装置的研发 下载:62 浏览:466

孙亮1 李言平2 史欣柯3 林敏4 《电力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针对用常规检测方法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电流电压相位测定存在操作量大、使用设备多、检验项目复杂等问题,研发了一种集多功能临时保护、相位测量、录波故障分析功能的继电保护相位测定试验装置,该设备的应用科学、简便地完成用一次电流及工作电压对继电保护相位测定的检验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电网运行风险。

民用可控负荷参与需求响应的控制策略 下载:31 浏览:364

王燕1 杨秀媛1 徐剑锋2 卜思齐3 徐智蔷4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在电力负荷高峰持续增长和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的发展趋势下,为了实现新能源消纳、平抑电网波动,可采取需求侧民用可控负荷参与需求响应的手段进行调控,特别是对家庭可控负荷的控制,从单一家庭控制扩展至多个家庭,最终实现大规模负荷群控制。对近年来需求响应模式、负荷分类建模和控制策略3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由负荷用电特点总结出各类负荷通用模型;着重对比分析多目标优化控制策略、分层控制策略、多时间尺度控制策略和优先级控制策略的特点和不足;指出了不同控制策略在可控负荷参与需求响应调控中的进一步研究方向,并结合我国国情,从民用可控负荷参与需求响应调控的视角对需求响应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综合能源系统中热力子系统的稳态特性分析 下载:34 浏览:378

屈鲁 欧阳斌 袁志昌 张树卿 曾嵘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涵盖能源形式多样,涉及运行模式复杂,包含控制设备和耦合环节丰富,给其稳态建模和稳态潮流计算带来了挑战。为了获取综合能源系统中热力子系统的稳态特性,给出了典型综合能源系统的拓扑架构;分别建立了电力子系统、热力子系统、冷力子系统和分布式能源站的稳态模型,进而建立了混合潮流模型,并利用Newton-Raphson算法进行了混合潮流求解;分析了热力子系统的关键技术参数(包括源节点的供水温度、负荷节点的出水温度、热网管道的长度和直径、热负荷功率)变化对综合能源系统稳态潮流的影响。分析结果可支撑综合能源系统的规划、设计及优化运行。

风光水多能源电力系统互补智能优化运行策略 下载:42 浏览:443

胡伟1 戚宇辰1 张鸿轩1 董凌2 李延和2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采用风光水互补发电可以提供平滑和稳定的电力供应。针对风光水多能源电力系统,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出基于随机规划的短期优化运行方法。首先,基于变分自编码器(variationalautoencoder,VAE)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场景生成方法,能够生成符合可再生能源出力特性的多样化场景,并精确刻画可再生能源出力的相关性。其次,基于场景法建立了风光水互补短期优化运行模型,并采用分段线性化的方法将多种非线性约束转化为线性约束,可以保证模型精度的同时实现快速求解。最后,通过对雅砻江下游风光水发电基地的算例仿真,验证了所提的智能优化运行策略的有效性。

考虑不同截面翼型选取的风电机组叶片优化设计方法 下载:23 浏览:267

刘永前1 赖福兴1 阎洁1 陈子新2 李莉1 韩爽1 王永1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传统叶片优化设计中缺乏对截面翼型的考虑,导致叶片设计难以达到最优效果。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了考虑不同截面翼型的风电机组叶片优化设计方法,以截面翼型、弦长和扭角为设计变量,以年发电量最大化为目标,兼顾考虑相对厚度和相对弯度限制,建立了叶片参数设计遗传算法优化模型。以某1.5 MW风电机组为例,验证所提出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考虑截面翼型等参数优化后的叶片功率系数明显增大;机组特性曲线在较大范围内均能保持在最佳功率系数附近,更易控制在最大风能捕捉效率点运行,从而提升了年发电量;同时,增加考虑相对厚度和相对弯度限制以更贴近实际工程应用。

泛在电力物联网实施策略研究 下载:14 浏览:162

陈麒宇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是实现能源转型目标的必要手段。从电力系统发展历程和面临的问题出发,论述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意义,提出了实施策略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实现能源转型,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不断增加。这些能源的随机性给电力系统的功率平衡造成巨大压力,有时不得不弃掉一部分风电光电。为了维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高风电光电的利用率,必须对可控负荷和分散式发电进行控制。因此,需要用互联网连接可控负荷和分散式发电,形成泛在电力物联网。常规发电厂、大型风电场、光电站等已经和电力系统连接了,调度可以直接控制。因此,泛在电力物联网主要任务是连接负荷和分散式发电,尤其是可控负荷。电动汽车是可控负荷中最容易实现可控的,其次是热水器、电热锅炉和空调等。利用泛在电力物联网,协同控制风电光电、可控负荷、分散式发电等,可以提高风电光电利用率,实现能源转型目标。

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前景 下载:32 浏览:346

杨东升1 王道浩1 周博文1 陈麒宇2 杨之乐3 胥国毅4 崔明建5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泛在电力物联网是以电力系统为核心,结合智能终端传感器、通信网、人工智能和云平台技术构成的复杂多网流系统,其具有全息感知、泛在连接、开放共享、融合创新的特点。首先阐述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基本概念、特征,并详细分析了其体系架构;其次,从智能芯片、5G与LPWA、物联网平台三方面探讨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从业务壁垒、信息安全、数据分析和商业模型4个角度分析了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关键难点;最后研究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实际需求和应用前景。

变电站运行设备的维护技术应用 下载:14 浏览:152

刘宝泉 杨芳 《电路系统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分析变电站的基本构造及控制电压的基本方式,从设备维护和人力因素两方面阐述变电站运行设备维护的意义,变电站运行设备维护的现状,提出需要学习更先进的技术以提升变电运行的安全性。

基于复转矩系数法研究并网双馈风电场引发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问题综述 下载:22 浏览:250

王一珺 杜文娟 陈晨 王海风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风能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清洁能源,近年来在我国得到迅猛的发展。双馈感应型风力发电机(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具有灵活的控制特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并网双馈风电场容易引发次同步振荡问题。该文首先介绍了并网双馈风电场引发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sub-synchronous oscillation,SSO)的机制。其次,对基于复转矩系数法的3类SSO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性综述,并讨论了复转矩系数法的推广形式及其适用领域。最后,基于风力发电的前景和复转矩系数法的特性,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近期研究热点介绍 下载:23 浏览:262

朱永利1 石鑫2 王刘旺3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大数据驱动下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由传统知识表示转向深度、自主知识学习,不再需要人的过多干预,展现出了更加智能的一面。近年来,深度学习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热点。该文重点介绍了深度学习的特点、原理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分析了新一代智能方法研究趋势及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基于分布式机器学习和增量学习的解决方法,旨在为相关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三端背靠背柔性直流输电的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策略及其在配电网中的应用 下载:31 浏览:337

邹丹1 艾欣1 王奥1 王坤宇1 黄仁乐2 陈乃仕3 蒲天骄3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探讨了一种在10 kV配电网中引入三端背靠背(back-to-back,BTB)柔性直流输电(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based HVDC,VSC-HVDC)系统的接线方案,通过VSC-HVDC的控制实现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抑制环流的目的。VSC-HVDC系统中换流站在传统控制模式下几乎没有转动惯量,难以有效地参与电网调节。为了提高电网受端系统频率的稳定性,改善系统发生故障后的运行特性,在中压(10 kV)交流配电网的背景下,提出了虚拟同步发电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控制策略在三端BTB VSC-HVDC系统中的应用。首先在10 kV系统中加入三端BTB VSC-HVDC互联装置建立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建立换流站在传统控制和VSG控制下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PSCAD/EMTDC平台进行仿真,在2种控制方式下得到系统在受到扰动和发生故障时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三端BTB VSC-HVDC系统受端换流器使用VSG控制能有效地参与电网调节,增加系统惯性,改善系统的暂态特性,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

新一代电缆防外破施工的监控告警系统 下载:15 浏览:153

刘贤伟 单晓禹 于海洋 张锐 李翔宇 《电路系统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设计一种电缆防外破施工告警系统。该系统包含防外破监控及隐患告警两个方面,能对进入监控区域的车辆及行人进行识别,通过广播形式对后台系统发出信息。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综述 下载:34 浏览:365

朱永利1 尹金良2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运行能力。按早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对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包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的应用情况,并重点介绍了21世纪初出现的相关向量机的特点、原理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多电压等级直流电力系统发展与挑战 下载:36 浏览:388

李英彪1 梁军2 吴广禄1 李根2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随着新能源发电规模越来越大,输送距离越来越远以及大规模分布式发电和直流负荷的接入,现有的交流电力系统越来越难以满足电力系统发展的需求。由于高压直流输电(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HVDC)的技术优势,交流电力系统面临的这些挑战,却给直流电力系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介绍了欧美各国和我国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压直流配电系统和低压直流供电系统等不同电压等级直流电力技术的发展现状,分别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中压直流配电技术和低压直流供电技术的应用场景进行了说明,并针对现有交流输电技术的不足,分析了直流电力技术在新能源远距离输电和分布式电源接入等方面的优越性。最后介绍了现有技术水平下直流电力系统发展在关键设备研发、控制保护和标准制定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综合效益评估与激励机制 下载:11 浏览:135

邓忻依 艾欣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配电网中分布式能源渗透率不断增加,其有效消纳与控制成为新的热点课题。储能和分布式发电系统的结合可以平滑这些间歇电能并网,降低光伏发电对电网的冲击,并提高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鉴于储能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分布式光伏储能项目面临的成本和经济性问题,建立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全寿命周期的综合效益评估模型。该模型从项目成本、年收益、总利润和静态投资回收期等方面研究了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的经济性,并从配电网改造和备用成本等方面评估了项目的社会整体效益。算例结果表明,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发电自用率高,年净收益增长明显,其经济性对上网电价和度电补贴的依赖较小。随着光伏和储能技术的发展成熟,无储能系统将不再具备经济性优势,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拥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最后,结合国外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经验,从社会效益回馈用户、电价激励和金融支持等角度提出了政策和激励建议,以促进分布式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监控系统的应用 下载:14 浏览:147

金坤 《电路系统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基于电力监控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关联到电网的稳定运行,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内容包括采集与处理数据、监控报警功能、自动生成报表,以及电力故障的实施监控。
[1/35]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