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鼻内镜引导下人工鼻泪管取出术的疗效观察 下载:55 浏览:374

张懿 杨华 杨晓钊 郑璇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鼻内镜引导下人工鼻泪管取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9年1月于我科就诊的经鼻内镜检查及泪囊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泪道人工鼻泪管置入术后(管存留)患者35例,收住院后在全麻下行鼻内镜引导下人工鼻泪管取出术,同时予以泪道探通并注入抗生素眼膏,术后随访3个月评价疗效。结果35例患者中,完整取出人工鼻泪管31例,随访后有24例流泪症状完全消失,3例流泪症状缓解,4例流泪症状无改善,总体有效率达77. 1%。结论相对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EX-DCR)或内路鼻腔泪囊吻合术(EN-DCR)联合泪道人工鼻泪管取出术,鼻内镜引导下人工鼻泪管取出术保留了泪道引流系统的完整性,操作相对简单,面部无瘢痕,术后恢复快,大部分患者有效,值得尝试。

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联合消毒空气填充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51 浏览:371

刘刚 吴芳芳 赵孝贵 姚帮桃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4期

摘要:
目的分析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及消毒空气填充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的手术疗效及其视功能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的大直径黄斑裂孔患者13例(13只眼),常规微创玻璃体切除后,均采用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联合消毒空气填充。患眼在术前及术后10 d、1个月、3个月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扫频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检查黄斑中心凹结构,分析比较随访时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 BCVA的变化。结果术后SD-OCT发现所有入选患者的大直径黄斑裂孔均完全闭合.术后10 d LogMAR BCVA平均值上升至0. 70±0. 22(0. 4~1. 1),与手术前Log MAR BCVA平均值1. 09±0. 13(0. 9~1. 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术后3个月LogMAR BCVA平均值0. 68±0. 22(0. 4~1. 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及空气填充对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有良好疗效,患者术后裂孔闭合,视力提高。

微切口白内障术中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的远期疗效观察 下载:52 浏览:350

管宇 王惠芬 吴坚 管怀进 周婧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3期

摘要:
目的评估微切口白内障屈光手术中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IOL)的远期疗效。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入选术前角膜规则散光≥0. 75 D的白内障患者87例(96只眼),其中42例(46只眼)植入Alcon Acrysof Toric IOL(试验组),45例(50只眼)植入Hoya YA-60BB IOL(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2年的视力、残余散光、角膜内皮计数(EDC)、IOL旋转度和旋转稳定性及脱镜率等。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84例患者完成2年随访。与术前相比,试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未矫正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 01和<0. 05)。试验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UCVA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周至2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1)。两组术后1 d的EDC较术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两组术后平均残余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术后1 d至2年的Toric IOL轴位旋转度<3°的病例≥70%,轴位旋转度<5°的病例≥81. 8%。术后2年,两组视远脱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 70,P <0. 01)。结论微切口白内障屈光手术中远期植入Toric IOL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轻中度角膜散光,减少对眼镜的依赖,提高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并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

不同部位自体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 下载:59 浏览:353

程海利 荣瑜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1期

摘要:
目的评估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下方自体结膜移植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对47例(56只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的翼状胬肉切除手术。观察组23例(28只眼)行下方自体结膜移植术,对照组24例(28只眼)行上方自体结膜移植术。对患者随访6个月,在随访期间,对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水平、并发症,复发率进行记录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移植片均成活,无感染和睑球粘连情况发生。观察组发生移植瓣出血3只眼(10. 71%),对照组4只眼(14. 29%),肉芽增生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只眼(3. 57%),予剪除后随访未再复发。手术时间:观察组为(32. 18±4. 9) min,对照组为(32. 04±4. 05)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疼痛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6个月,观察组2只眼复发(7. 1%),对照组1只眼复发(5. 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不同部位取材自体结膜对于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半年后复发率无明显差别。当无法或不希望使用上方结膜作为供体来源时,下方结膜移植是一种有用的技术。值得在高危青光眼患者中推广和应用。

巩膜咬切器治疗泪小点息肉疗效观察 下载:54 浏览:362

杨俭伟 史俊虎 张宏彬 白萍 宋丽华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1期

摘要:
目的观察巩膜咬切器治疗泪小点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8年就诊于我院的单纯泪小点息肉患者53例(103只眼)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有溢泪症状,在爱尔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下,利用巩膜咬切器切除泪小点息肉,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所有53例(103只眼)患者流泪症状均治愈,随访1个月至1年均无复发。结论巩膜咬切器治疗泪小点息肉具有操作简单,效果确切用。

改良的硬膜外麻醉管双泪小管置管法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57 浏览:394

张海涛 刘光明 李淑婷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1期

摘要:
目的观察改良的硬膜外麻醉管双泪小管置管法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42例(42只眼)泪小管断裂患者。显微镜下寻找患者的泪小管鼻侧断端,取14 cm长度的硬膜外麻醉管,一端为盲端,另一端为开口端,用酒精灯加热开口端使之形成盲端。扩张上下泪小点后,在探针引导下将硬膜外麻醉管两盲端自上下泪小管插入至鼻泪道,行泪小管吻合后缝合眼睑皮肤裂伤。术后3个月拆除泪道置管。观察术后第6个月患者泪道冲洗通畅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2例患者术后1月脱管;泪小点撕裂者2例。术后第6个月,泪道冲洗通畅者38例,通而不畅者2例,不通者2例。结论改良的硬膜外麻醉管双泪小管置管法治疗泪小管断裂安全有效,手术操作及术后护理简便,有效率高,花费少,外观影响小,患者满意度高。

上唇黏膜移植治疗结膜囊狭窄的疗效观察 下载:61 浏览:359

范海燕 孙英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10期

摘要:
目的观察应用上唇黏膜移植治疗结膜囊狭窄的临床应用效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57只眼)接受上唇黏膜移植的结膜囊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22例,年龄21~75岁。轻度狭窄5例,中度19例,重度26例,复发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上唇黏膜移植,结膜囊内薄壳支撑,加压包扎1个月。术后6个月行睑缘融合切开,1周后佩戴义眼片,平均随访6.5个月。结果 57例均移植成功,唇黏膜与球结膜融合,结膜囊形态良好,均可配戴适合的义眼。其中2例发生了睑缘融合缝线脱落,1例发生在术后2个月,给予再次睑缘融合后加压包扎1周,6个月后切开融合处,结膜囊形态良好;另1例发生在术后5个月,因结膜囊形态良好,未予处理,6个月时义眼片佩戴正常,其他病例随访期内未见其它并发症。结论上唇黏膜移植是治疗结膜囊狭窄的理想方法,它具有患者进食早,供区恢复快,患者外观影响小等优点,上唇黏膜可作为结膜囊狭窄治疗取材的首选。

鼻内镜下去除鼻黏膜瓣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观察 下载:54 浏览:355

梁坤 蒋正轩 许育新 陶黎明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10期

摘要:
目的比较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EN-DCR)中去除和保留鼻黏膜瓣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49例(52只眼)慢性泪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保留鼻黏膜组(A组)和去除鼻黏膜组(B组),A组24例(26只眼),B组25例(26只眼)。A组采用传统保留鼻黏膜的EN-DCR手术方法,B组采用EN-DCR术中去除吻合口处鼻黏膜的手术方法。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术后手术成功率、吻合口瘢痕组织形成以及吻合口周围肉芽组织增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至6个月时,A组患者行EN-DCR术后成功率为96.15%(25/26),B组患者行EN-DCR术后成功率为92.31%(24/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吻合口肉芽组织形成率15.38%(3/26),B组患者吻合口肉芽组织形成率42.31%(1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吻合口瘢痕组织形成率19.23%(4/26),B组患者吻合口瘢痕组织形成率46.15%(1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创伤小、恢复快且成功率高;术中保留鼻黏膜可以减少肉芽组织及瘢痕组织的形成。

妥布霉素滴眼液治疗新生儿细菌性结膜炎的疗效观察 下载:56 浏览:394

蒋慧娣1 邱翠2 方严2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6期

摘要:
目的观察并评价妥布霉素滴眼液对新生儿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妥布霉素滴眼液治疗47例细菌性结膜炎,治疗前后对眼分泌物培养,并观察患眼分泌物消失时间及结膜充血消失时间。结果妥布霉素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第1、2周末有效率分别达82. 98%、95. 74%,眼分泌物平均消失时间为(3. 09±0. 95) d,结膜充血消失时间为(5. 11±2. 06) d。结论该药是治疗新生儿细菌性结膜炎的有效局部抗菌眼药之一,且对于第1周末尚未痊愈的患儿继续应用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但第11天尚未见效的患儿需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两种类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58 浏览:429

王青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比较单纯吻合前瓣的改良式泪囊鼻腔吻合术与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42例(42只眼)实施外路的泪囊鼻腔吻合术。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外路的泪囊鼻腔吻合术:泪囊与鼻黏膜的前瓣后瓣均做吻合。研究组行改良式泪囊鼻腔吻合术:仅单纯吻合前瓣。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鼻出血情况以及出院时、术后6个月治疗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271)。两组患者的术中鼻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83)。出院时研究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2)。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953)。结论改良式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确切,术后早期治愈率较传统的泪囊鼻腔吻合术高,步骤简单,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值得推广。

玻璃体手术治疗严重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下载:57 浏览:351

牛建军 崔兰 黄红艳 李顺利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病变特征,评价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严重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应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严重Valsalva视网膜病变患者8例(8只眼),回顾分析Valsalva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其中1只眼术中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行硅油注入术。结果术后大部分患者玻璃体腔清晰。所有患者最终最佳矫正视力(BCVA)较术前均有4行以上的提高,术后1只眼裸眼视力1. 0,3只眼BCVA为0. 8,3只眼BCVA为0. 3~0. 6,1只眼BCVA为0. 3。本组病例最终随访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是治疗严重Val-salva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能迅速恢复患者的视力。

联合手术治疗恶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下载:53 浏览:376

王立春1 王红星1 唐炘2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23G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内镜下房角分离、前后房沟通术治疗恶性青光眼的方法及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的恶性青光眼24例(30只眼)(有晶状体眼),均曾行小梁切除手术,且药物及激光治疗无效。所有患者接受了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前房成形、内镜下房角分离、前玻璃体切除、前后房沟通术。联合手术治疗后,对术眼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及各项指标进行观察随访,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入院时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 17±0. 16;平均眼压(26. 04±8. 09) mm Hg;平均前房深度(1. 02±0. 45) mm,平均眼轴(21. 35±0. 75) mm。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眼压平稳,前房稳定。末次随访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到0. 30±0. 15,平均眼压下降至(13. 70±4. 19) mm Hg,平均前房深度加深至(2. 58±0. 27) mm,与术前对比,P <0. 05,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内镜下房角分离、前后房沟通术治疗恶性青光眼有效,观察期内复发率低,联合手术减少了多次手术风险并减轻了患者精神及经济压力。

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疗效观察 下载:58 浏览:417

林云志 赵伟 姚勇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3期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取70例(70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患眼分为两组,A组35只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房角分离,B组35只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7 d、3个月、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形态、并发症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眼压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间各时间点术后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前房深度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前房角开放程度与术前相比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前房角度比较,A组较B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 365,P=0. 000)。各时间点B组手术并发症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TTT联合PDT治疗后极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67 浏览:366

张黎 袁容娣 杨惟惠 《中国眼科杂志》 2018年11期

摘要: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瘤体位于后极部且波及黄斑中心凹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C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经临床确诊的瘤体位于后极部且波及黄斑中心凹的CCH患者7例(7只眼),治疗前眼部B超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均提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积液。所有患者予TTT治疗黄斑以外区域,1个月后再针对黄斑中心凹病灶行1次PDT治疗。随访6~18个月,黄斑以外区域可反复多次TTT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照相、眼部B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OCT检查结果。结果 5例患者BCVA提高,2例稳定,瘤体部分萎缩,黄斑周围灰白色瘢痕形成,可见较多色素增生,黄斑区呈灰白色,可见色素紊乱,眼部B超显示所有患者瘤体厚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吸收,FFA提示瘤体渗漏明显减轻或消失,OCT检查显示黄斑部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吸收,视网膜平伏。结论TTT与PDT均为临床治疗CCH的有效方法,但对于波及黄斑中心凹且肿瘤较为巨大的患者,可采用TTT联合PDT的治疗方法,TTT反复治疗黄斑中心凹以外区域,PDT针对黄斑中心凹治疗,这样既可避免TTT对黄斑区视网膜的损伤,又可使瘤体有效萎缩、视网膜下液消失,同时还能减轻患者多次PDT治疗所带来的经济压力。

手术剥离黄斑区內界膜治疗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劈裂的疗效观察 下载:47 浏览:371

于海生 尹玉峰 《中国眼科杂志》 2018年11期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手术剥离黄斑区內界膜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1例(31只眼)的病例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11只眼,观察组20只眼;对照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剥离黄斑区内界膜手术,两组患者手术中给予依据其病情给予不同的辅助方式,例如填充硅油、惰性气体等。患者手术后进行为期3~12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后视力提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复位率为90.5%,对照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复位率为63.6%,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剥离黄斑区內界膜能够有效提高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劈裂的复位率及手术后视力,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治疗方法,值得使用与推广。

羟糖苷滴眼液联合维生素A棕榈酸酯凝胶治疗视网膜脱离术后干眼的疗效观察 下载:58 浏览:402

王朝晖 《中国眼科杂志》 2018年9期

摘要:
目的观察羟糖苷滴眼液联合维生素A棕榈酸酯凝胶治疗视网膜脱离术后干眼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发生干眼的患者1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糖苷滴眼液联合维生素A棕榈酸酯凝胶治疗视网膜脱离术后干眼疗效确切、效果可靠,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小儿睑板腺囊肿疗效观察 下载:47 浏览:365

苏安乐1,2 刘钊1 《中国眼科杂志》 2018年9期

摘要: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小儿睑板腺囊肿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就诊并遵医嘱完成随访的睑板腺囊肿153例(153只眼)纳入研究,分为3组:小儿注射组,成年注射组和成年手术组。结果入组小儿注射组60例,入组成年注射组44例,入组成年手术组49例。3组患者性别构成、病程、睑板腺囊肿位置、大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患者睑板腺囊肿消失时间亦无显著性差异(方差分析,P=0.48)。在随访期间,3组均未发现任何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小儿睑板腺囊肿患者可考虑行曲安奈德囊肿内注射治疗。

显微镜下行巩膜外垫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下载:49 浏览:386

蒋正轩 鲍宁 刘东伟 陶黎明 《中国眼科杂志》 2018年6期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显微镜下行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评价该方法的有效性及优点。方法本研究收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3例(53只眼),术前检查裂孔的位置及范围,在显微镜下行巩膜外垫压术,并收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术前及术后的临床资料,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研究患者随访4~6个月。术后2周52只眼视网膜裂孔封闭,裂孔封闭率为98.1%;视网膜完全复位50只眼,复位率达94.3%;视网膜下积液3只眼,术后1个月后完全吸收。术后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1个月、3个月视力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1例(1只眼)患者出现新的裂孔,造成视网膜脱离。结论显微镜下行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方法简单方便、并能精确定位裂孔,手术视野清晰,术后效果良好。

conbercept眼内注射联合23G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下载:52 浏览:350

高自清 戴青 王爱莲 蒋胜群 赵思婕 《中国眼科杂志》 2018年5期

摘要:
目的观察conbercept眼内注射后再行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效果。方法 PDR患者共24例(24只眼),观察组12只眼,玻璃体腔注射conbercept 0.5 mg(0.05ml)3~7 d后行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对照组12只眼,行常规20G玻璃体切除术。对比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 BCVA、手术时间、医源性裂孔发生率、电凝使用次数、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两组术后6个月平均log MAR BCVA分别为观察组(0.47±0.17)和对照组(0.33±0.16)(P<0.05).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6.35±18.37)min,而对照组为(66.12±23.63)min(P<0.05).医源性裂孔在观察组中有1例,占8.33%,而对照组中有3例,占25.0%(P<0.05).在观察组术中有4例使用电凝,占33.33%,对照组为8例,占66.67%(P<0.05),观察组有1例出现术后复发玻璃体积血,占8.33%,对照组为3例,占25.0%(P<0.05).观察组有2例出现术后高眼压,占16.67%,对照组为4例,占33.33%观察组3例术后角膜水肿,占25.0%,对照组为7例,占58.33%.结论术前眼内注射conbercept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治疗PDR可以显著提高术后视力,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医源性裂孔发生、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质量。

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疗效观察 下载:55 浏览:369

李善雨 韩冬 李丽 杜哲 王献辉 李杰 《中国眼科杂志》 2018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住院的IMEM患者34例(34只眼),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观察术前、术后1、3个月术眼的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对比敏感度及视物变形程度手术前后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3个月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1、3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术后1个月显著减少(P<0.05)。术后1、3个月对比敏感度各频率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术后1、3个月视物变形程度较术前显著减轻(P<0.05)。结论 IMEM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前膜剥除术治疗可提高患者视力及对比敏感度,减轻黄斑水肿及改善视物变形,手术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比敏感度检测可用于评价IMEM手术治疗效果。
[1/12]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