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清腺汤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痰瘀互结型26例临床观察 下载:53 浏览:360

曹丽芳 钱玉凡 吴永林 屠倩倩 《中国儿科杂志》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观察清腺汤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痰瘀互结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湖州市中医院儿科就诊的腺样体肥大痰瘀互结型患儿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口服清腺汤,对照组口服孟鲁斯特钠,2组均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46%(23/2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77%(8/2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减少,且治疗组减少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腺样体与鼻咽腔气道厚度比值(A/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A/N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降低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腺汤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痰瘀互结型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儿的症状和体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丁樱教授从瘀论治小儿肾病综合征经验 下载:42 浏览:378

代彦林1 张霞2 高敏2 秦亚丹1 丁樱 《中国儿科杂志》 2020年4期

摘要:
总结全国名中医丁樱教授从瘀论治小儿肾病综合征的经验。丁教授认为,瘀血是导致小儿肾病综合征发病、反复及迁延不愈的重要病理因素,故多从瘀论治,活血化瘀贯穿整个治疗始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创立凉血活血、益气活血、养阴活血、温阳活血四法,随症结合他法运用,临床疗效颇丰。附典型案例1则,以资验证。

加味通瘀煎合中药外敷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观察 下载:66 浏览:403

谭冬梅1 何成伟1 李彬1 郜应浩2 冯勇1 《医学研究前沿》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观察加味通瘀煎联合消炎散外敷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本院就诊的85例输卵管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以42例采用中药加味通瘀煎联合消炎散外敷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以43例同期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β-hCG转阴时间、腹痛消失时间、阴道出血消失时间、包块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早(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通瘀煎联合消炎散外敷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多维度系统化护理对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患者妊娠结局和认知度的影响 下载:64 浏览:403

严泓 陈淑霞 陈嘉 《医学研究前沿》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多维度系统化护理对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ICP)患者妊娠结局和认知度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1-11月收治的126例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多维度系统化护理。比较两组妊娠结局和认知水平。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1.59%)、羊水污染(3.17%)、胎儿宫内窘迫(1.59%)、产后出血率(3.17%)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认知水平评分(9.69±0.25)分,优于对照组的(7.39±0.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患者实施多维度系统化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提高认知度,改善妊娠结局。

祛邪透毒化瘀复方对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及作用 下载:58 浏览:686

余芝 周霖 黄伟 王兴波 周仕超 张红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5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祛邪透毒化瘀复方对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病例按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在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及14天均进行疗效评定及内皮细胞炎症因子IL-6、IL-8、IL-10、TNF-α、hs-CRP浓度检测,随访患者3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中医症状积分:中药治疗组症状积分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细胞因子:组间比较:中药治疗组IL-8、TNF-α、hs-CRP浓度随着时间延长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浓度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浓度两组之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中药治疗组随着时间延长IL-10浓度增加(p<0.05),治疗组IL-10浓度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细胞因子随着时间延长浓度降低。3、中药治疗组随访3个月再发ACS患者低于对照组。结论:1、祛邪透毒化瘀复方能够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症状;2、祛邪透毒化瘀复方能够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清中IL-6、IL-8、TNF-α、hs-CRP水平,使IL-10水平升高,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防治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的作用。

基于补肾健脾化瘀法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中的临床研究 下载:34 浏览:497

田琦 《临床医学杂志》 2025年3期

摘要:
目的:研究补肾健脾化瘀法对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来自遵义市中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中符合条件的60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组均安排常规治疗,对照组仅予基础钙剂和维生素D,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予补肾壮骨方。以3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症状及检验、检查指标等。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综合疗效以及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骨密度水平以及血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均P<0.05)。结论:选择补肾健脾化瘀法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疾病可以取得确切疗效,能够显著改善症状,调整骨密度及血糖水平,效果十分突出。

健脾活瘀方抑制IL-6/JAK1/STAT3信号通路抗胃癌前病变的机制研究 下载:33 浏览:247

郭敏1 王晓鸽1 杨国红1 曾震军1 刘香丽1 彭小利2 张樾亚2 《中医研究杂志》 2020年9期

摘要:
目的:观察健脾活瘀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白介素6介导的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nus kinase1/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JAK1/STAT3)通路的影响,探讨该方干预胃癌前病变及阻断"炎-癌"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表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替普瑞酮组和健脾活瘀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单功能烷化剂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乙醇、雷尼替丁、0.9%氯化钠造模,造模时间为30周,各组采用相应药物治疗10周后处死大鼠。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观察胃窦病理形态;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IL-6水平;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胃黏膜JAK1、STAT3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胃黏膜JAK1、STAT3、生存素(Survivin)、原癌基因(cancer-myc,c-Myc)、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分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3)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出现萎缩及异型增生改变,且JAK1 mRNA及STAT3 mRNA水平均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健脾活瘀方高剂量组未见萎缩及异型增生,中剂量组及替普瑞酮组未见异型增生但有萎缩,低剂量组有轻度异型增生及萎缩,且各组的JAK1 mRNA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健脾活瘀方高、中剂量及替普瑞酮组的STAT3 mRNA水平降低(P<0.05);与替普瑞酮组比较,健脾活瘀方高剂量组的JAK1 mRNA及STAT3 mRNA表达水平无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IL-6、JAK1、STAT3、Survivin、c-Myc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但SOCS3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健脾活瘀方高、中、低剂量组的JAK1、STAT3、Survivin、c-Myc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SOCS3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5);与替普瑞酮组相比,健脾活瘀方高、中剂量组JAK1、STAT3、Survivin、c-Myc、SOCS3蛋白含量无差异(P>0.05)。结论:健脾活瘀方能够干预胃癌前病变,具有阻断炎-癌转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干预IL-6/JAK1/STAT3通路有关。

清热化瘀方熏洗对肛肠病术后创面愈合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高家治王建东陈平施展 下载:60 浏览:353

高家治 王建东 陈平 施展 《中医研究杂志》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探讨清热化瘀方在肛肠患者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肛肠术后90例患者随机分为清热化瘀组、高锰酸钾组和空白组,每组各30例。清热化瘀组和高锰酸钾组分别以清热化瘀方和高锰酸钾进行熏洗,空白组用温水清洗。通过观察各组患者术后疼痛、水肿、便血等并发症,以及创面分泌物、肉芽组织、上皮爬行情况、创面面积、愈合天数等情况评价药物对创面愈合的影响。结果:清热化瘀方和高锰酸钾均能改善创面疼痛、减轻创面水肿、减少便血等症状,减少创面分泌物,加快上皮爬行和创面愈合,但清热化瘀方效果更优。结论:清热化瘀方有改善肛肠患者术后并发症和促进愈合的作用。

平衡针配合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弛缓性偏瘫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 下载:71 浏览:452

林祥军 谷继亮 李野 马青山 赵丹 马金艳 《临床医学杂志》 2025年2期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平衡针配合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弛缓性偏瘫气虚血瘀型的治疗效果。方法:我们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采用随机分组法把病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一个疗程之后,观察两组的医治效果。结果:治疗组的医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医治有效率为76.67%。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针配合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弛缓性偏瘫气虚血瘀型,疗效优于体针针刺治疗。

益肾祛痰汤治疗痰瘀互结型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下载:76 浏览:519

陈京京1 陈莹莹2 裴丽3 李响4 张多加5 《中医研究杂志》 2020年1期

摘要:
目的:分析益肾祛痰汤治疗痰瘀互结型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痰瘀互结型青春期PCOS患者50例,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达英-35口服治疗3个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肾祛痰汤连续口服3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痤疮评分、多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以及经腹超声下平均卵巢体积、窦卵泡数目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最终收集到有效病例41例,治疗组21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有效率90.48%(19/21)优于对照组70%(14/2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卵巢体积、窦卵泡数目、T、LH、LH/FSH水平以及痤疮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多毛评分方面比较并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单独应用达英-35或联合益肾祛痰汤均可有效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与排卵功能,但联合治疗方案疗效远优于仅使用达英-35,并能改善患者生殖系统外症状。

睡眠剥夺复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建立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评价 下载:79 浏览:524

任建勋 尹春园 史雅红 苗兰 孟红旭 李军梅 李鸿海 马京泉 刘建勋 《当代中医药》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对采用睡眠剥夺复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的方法建立心力衰竭大鼠气虚血瘀证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睡眠剥夺组、心肌梗死组以及益气活血颗粒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睡眠剥夺组给予无规律性睡眠剥夺8周,模型组以及益气活血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给予睡眠剥夺3周后进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手术后第2天继续睡眠剥夺5周建立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模型,心肌梗死组仅给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空白对照组正常饲养。手术后第2天益气活血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益气活血颗粒4.0、2.0、1.0g/(kg·d)灌胃,其余各组给予生理盐水1ml/100g灌胃,持续5周。比较各组大鼠体重、抓力、脉搏幅度、自主活动、舌象、心功能、心室重构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腹主动脉血流速度。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抓力、脉搏幅度及自主活动总路程和平均速度明显下降,心室重构指标升高,心功能、室壁厚度指标和腹主动脉血流速度则明显下降,不同切变率下的血液黏度和血浆黏度明显升高,舌面R(红)、G(绿)、B(蓝)相对值均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颗粒高剂量组可以增加大鼠体重、抓力、脉搏幅度、室壁厚度,降低心室重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大鼠心功能和自主行为活动,提高腹主动脉血流速度,大鼠舌面R、G相对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采用睡眠剥夺复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的方法可以促使心力衰竭大鼠表现出明显的气虚血瘀证外在客观表现,高剂量的益气活血颗粒的有效干预反证此模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中医学中“虚”“损”“衰”辨析 下载:71 浏览:511

张敏 胡镜清 《当代中医药》 2020年10期

摘要:
通过对"虚""损""衰"本义辨析,从"虚""损""衰"的病证与治法进行文献梳理。"虚"为虚弱、不足之义,虚证的治疗应明辨气血阴阳脏腑之所属,以补为主。"损"为减少、损害之义,"积虚成损"是虚损性疾病形成的渐进演变的病理过程,"损"必伴有脏腑组织的损伤,应以"益""调""缓"的方法治疗,不同于单纯的补法。"衰"为衰弱、衰老之义,虚衰较虚程度更深,进一步可发展为邪盛正衰的亡脱证;另外,老年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衰老相关,延缓衰老的治疗则以补益五脏为主,重在补肾,兼以化痰祛瘀。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型与癌变风险的相关性 下载:84 浏览:528

杨洋1 瞿先侯2 杨敏2 王欣1 孟曼1 魏玮1 《当代中医药》 2020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风险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经胃镜、病理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80例,通过中医四诊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症状、中医辨证分型及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相关的萎缩/肠上皮化生评估(OLGA/OLGIM)癌变风险分期。先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探讨性别、年龄、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史、学历、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家族肿瘤史、中医症状、中医证型与OLGA、OLGIM风险分期的相关性,进一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Hp感染史、家族肿瘤史、中医证型与OLGA分期相关(P=0.013,P=0.010,P=0.006);Hp感染史与OLGIM分期相关(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史(OR=2.365,95%CI:1.055~5.302,P=0.037)及胃络瘀血证(OR=9.972,95%CI:1.637~60.743,P=0.013)可影响OLGA分期;Hp感染史可影响OLGIM分期(OR=3.017,95%CI:1.541~5.909,P=0.001)。结论 Hp感染史、中医证型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癌变风险增高具有相关性,其中胃络瘀血证癌变风险高。

化毒超微粉治疗湿毒瘀阻证女性下生殖道HR-HPV持续感染30例临床研究 下载:92 浏览:528

王转红1 李军2 赵玲玲1 王必勤2 秦秋果1 栾艳秋1 《当代中医药》 2020年9期

摘要:
目的观察化毒超微粉治疗湿毒瘀阻证女性下生殖道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湿毒瘀阻证女性下生殖道HR-HPV持续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化毒超微粉阴道喷撒,每次3g;对照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a2b阴道泡腾胶囊1粒阴道放置。两组均为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药,连续使用3个疗程。于治疗结束1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HR-HPV转阴率、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及Reid阴道镜评分(RCI)总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R-HPV转阴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4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显效率为96.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RCI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化毒超微粉能够有效清除女性下生殖道HR-HPV持续感染,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好。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中医证候与焦虑状态的相关性 下载:83 浏览:508

燕晓茹1,2 陈恂3 张培彤1 《当代中医药》 2020年9期

摘要:
目的分析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焦虑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315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采用自拟中医证候分类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其中虚证包括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津亏证、精亏证,实证包括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血瘀证、血寒证、血热证、痰凝证、湿阻证、水停证、饮停证、实寒证、实热证。同时,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的焦虑子表(HADS-A)进行焦虑状态判定。总结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伴发焦虑患者的证候分布情况,并分析中医证候与伴发焦虑的相关性。结果 315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中有137例伴有焦虑状态,发病率为43.5%,焦虑的发生与年龄相关(P<0.01)。伴发焦虑状态患者中医证型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气逆证、气滞证、气虚证、痰凝证和血瘀证。气滞证和血瘀证与是否伴发焦虑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伴发焦虑的中医证型以气逆证、气滞证、气虚证、痰凝证和血瘀证为主,年轻、气滞证和血瘀证为伴发焦虑的危险因素。

温灸刮痧疗法对腰痛病血瘀气滞证病人的临床效果观察 下载:325 浏览:3231

鲍玉彬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9期

摘要:
目的分析温灸刮痧疗法对腰痛病血瘀气滞证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2年07月-2022年12月间70例腰痛病血瘀气滞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等量电脑随机分组法,分为参照组(行常规治疗)和研究组(加以温灸刮痧治疗),各35例,比较应用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VAS(疼痛)评分、ODI(功能障碍)评分均较高,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舌暗、腰腿痛、活动受限、脉络淤血等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结论 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加以温灸刮痧效果更加突出,应用在腰痛病血瘀气滞证患者中,可缓解腰腿痛,减轻疼痛程度,改善活动受限,恢复正常行动功能,促进临床症状恢复,安全可靠,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红I号”灌肠液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瘀滞证)的作用研究 下载:28 浏览:200

吴丹1 陈晨1 刘树民2 丛慧芳1 胡兰锐3 《中医研究杂志》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通过代谢组学研究中药"红I号"灌肠液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瘀滞证)的作用。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寒湿瘀滞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患者28例直肠给药,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另选择5例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初步探索中药"红I号"灌肠液通过直肠给药方式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瘀滞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收集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瘀滞证)患者的粪便样本,共设5组,分别于第1天、第5天、第10天、第15天、第20天抽提并获得粪便菌群DNA。用代谢组学方法筛选出关键的生物标志物或与疾病有一定相关性的标志物,从而分析药物的吸收功能、代谢功能以及生物利用度等的影响。结论:寒湿瘀滞证SPID患者粪便代谢物中存在有差异的关键化合物,其中寒湿瘀滞证SPID患者与正常健康人粪便中潜在干预靶点比较,4个上调,4个下调。这些代谢化合物的异常表达可能是SPID的重要发病机制。

气血交互于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下载:82 浏览:520

刘建勋 陈进成 郭浩 任建勋 任钧国 李磊 《当代中医药》 2020年6期

摘要:
气血理论一直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焦点,气血失和是脏腑失调的病理反映,亦是许多疾病的基本病机。气血交互过程中,"脉"起到了重要的中介/纽带作用。气的生成与运行依赖于血,气血交会化生之所在于脉,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交互的中介,故提出"气血交互于脉"理论,诠释为"气以脉而帅血""血由脉而载气"。另外,将"脉"作为中医气血理论研究与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结合点,进一步探讨中医气血理论。以气虚血瘀证为例阐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变机制与气血失和的相互关系,深化对气虚血瘀证"气虚于脉则血瘀,血阻于脉则气虚,气血交互于脉,三者互为因果"的认识。

丹参对高血压病血瘀证血清诱导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 下载:92 浏览:604

江小梨1 邓波1 刘彬1,2 张双伟1 张竞之1 《中国中医药》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索丹参对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血清诱导的内皮功能障碍及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活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丹参保护内皮功能障碍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研究对象,利用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血清诱导内皮功能障碍,用不同浓度的丹参(50、100μg/mL)处理24 h后,采用试剂盒检测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ET-1)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及总的一氧化氮合酶(eNOS)、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磷酸化及总的AMPK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结果:丹参能剂量依赖性的增加NO的含量、降低ET-1的含量、增加eNOS的磷酸化水平,降低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VCAM-1的表达,减少单核细胞黏附率,降低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水平,升高AMPK磷酸化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能够改善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血清诱导的内皮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有关。

膈下逐瘀汤加减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下载:89 浏览:571

赵壮志 刘旭东 吕萍 徐新杰 《中国中医药》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评价膈下逐瘀汤加减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数据库,纳入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相关临床试验数据。检索时限为自建库开始至2018年3月10日。分析由2名独立研究者独立选择试验和质量评价后,提取数据并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纳入研究对象1151例,其中试验组579例,对照组572例。结果显示:膈下逐瘀汤联合核苷类药物可降低总胆红素指标TBIL[MD=-10.8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95%CI:-14.67,-7.03),P<0.000 01]、有效改善肝功能ALT[MD=-29.19(95%CI:-37.50,-20.87),P<0.000 01]、AST[MD=-28.72(95%CI:-40.47,-16.97),P<0.000 01],降低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水平[MD=-57.39(95%CI:-80.80,-33.99),P<0.000 01]、层粘连蛋白(LN)水平[MD=-17.18(95%CI:-19.93,-14.43),P<0.000 01]、Ⅳ型胶原蛋白(Ⅳ-C)水平[MD=-16.73(95%CI:-18.81,-14.66),P<0.000 01]、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MD=-22.60(95%CI:-25.26,-19.94),P<0.000 01],减少Child-Pugh分级评分[MD=-1.33(95%CI:-1.62,-1.05),P<0.000 01],且均优于单纯核苷类药物治疗(P<0.000 01)。结论:膈下逐瘀汤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优于单用核苷类药物。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