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论文献纪录片的理念表达与价值构建——以纪录片《中共六大纪事》为例 下载:72 浏览:395

申江伟 《新闻传播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文献类纪录片在我国的纪录片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它的创作理念和价值构建自有一番别样的风景。本文以纪录片《中共六大纪事》为例着重阐述了文献纪录片的意义、发展近况、史料考证与选择、口述历史的作用、细节运用等多方面义理和总结分析,为此类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方法探析 下载:72 浏览:403

申江伟 《新闻传播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叙事结构和叙事特点决定着一部纪录片的主题表达、节奏和整体风格。近年来,影视作品和纪录片的叙事手法推陈出新,呈现千变万化之势。但是作为纪录片创作从业者,基本的叙事法和进阶叙事法,需要熟稔于胸。由简入繁、从易到难,在不断的对比、总结、实践中,才能逐渐找到令世人惊艳的叙事法门。

2017年中国纪录片创作年度报告 下载:89 浏览:499

李姝1 欧阳宏生2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在国家政策扶持之下,2016―2017年中国纪录片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势态。我们欣喜地看到:纪录片题材内容的多元化、纪实手法的创新、跨界合作与国际化传播、新媒体短视频与新收视人群递增、现象级纪录电影及其在国际舞台的绽放。与此同时,纪录片作为代言历史、记录时代、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对国家精神的塑造、对人民现实生活中矛盾与复杂性的考察、对影视产业化进程中重市场轻文化的难题,应当起到鸣锣开道式的先锋文艺作用,从而满足国家、社会、行业等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多重需求。

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 下载:51 浏览:339

康春健 《中国新闻传播》 2018年11期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使用已经普及到每个人的手中。且不说人人都拿着手机成为低头族,单说手机传递给每个人的信息,斑驳复杂,就会为社会的价值导向埋下隐患。作为媒体人如何用好它们,向人民群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应该重视和关注的。本文就以众多片种中手法最真实的纪录片为例,谈一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公益影像、倡导传播与中国社会纪录片的当下进路——基于2008-2018年中国公益影像的调查 下载:48 浏览:426

韩鸿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公益影像是近年来中国社会纪录影像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本文在梳理2008-2018年以来中国公益影像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发现国内公益影像有四大行动主体,形成四个热点地区,主要关注十二个行动领域,基于主体差异形成不同关注重心,成为中国社会纪录影像的重要形态和共意动员的重要方式。本文认为,从影视社会学、传播动力学的角度看,公益影像的迅猛发展系社会需求、转型期中国公益事业的行动逻辑、中国纪录片的发展逻辑和纪录片自身媒介逻辑的多重推动。在当下中国社会治理体制转向政府与各类社会主体多元化协同治理的背景下,中国公益影像的价值实现方式和效果模式开始发生转型,以公益影像为代表的"非政治的公共领域"将是中国社会纪录片的主要发展方向。

再现一个不浪漫的乡村民间——纪录片《乡愁》的民间建构与表达 下载:49 浏览:378

曹志伟 《当代艺术》 2018年8期

摘要:
纪录片《乡愁》勾勒了一个"不浪漫"的乡村民间,它真实再现了吴老家村一年四季的农事农情,也真切反映了城市与农村的碰撞。它以一种民间的视野观察民间、书写民间、重塑民间,一改过去浪漫化、城市化的单一语调,将中国农村生活完整地予以复制再现。《乡愁》塑造了一种乡土民间题材的创作氛围,并提供了一些再现民间的方法;重视民间题材、重塑民间审美,继承和改良纪录片创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目的论视野下纪录片的字幕翻译---以《美丽中国》为例 下载:114 浏览:1267

黄嵘 《中国文学》 2023年1期

摘要:
纪录片是兼具声画性、真实性、文献性、人文性、艺术性的视听媒介,是观众了解各国文化的重要窗口,纪录片的字幕翻译是实现这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分析《美丽中国》的字幕翻译策略与方法,是对中、外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

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策略 下载:23 浏览:1041

韩彦兵 《中国新闻传播》 2024年1期

摘要:
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符号。在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的创作主体发生了改变,从电视台向独立制作机构、个人转变,同时,记录片的传播渠道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探究纪录片创作与传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首先,分析纪录片传播的新特点,其次,探究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创作策略,最后,探究新媒体时代纪录片传播策略,期望对提升纪录片创作与传播效果有所助益。

新型肺炎COVID-19期间纪录片的创作背景与传播效果 下载:402 浏览:4044

王明丽1 曹震2 《中国新闻传播》 2021年5期

摘要: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媒介技术的革新,为媒介使用权的普及奠定了技术基础,进而促进了信息制作与传播技术的革新。丰富的信息制作工具和传播渠道使得社会信息的制作变得更加多元立体,社会信息的制作与传播也因此而变得更加便捷。在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期间,举国上下自觉居家隔离,但由于互联网世界不受地域空间的桎梏,在物理空间封闭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踊跃在网络世界,在此期间网民通过使用电子设备讲疫情期间的生活见闻记录下来并上传到互联网,这些网民自发性的记实性影像资料丰富了特殊时期网民们的居家文化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涌现出了较为优秀的战疫纪录片。这些记实性信息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战疫期间不同人物的现实生活状态,从不同角度进行切入表现战疫期间人们的真实生活状况更能够在传播过程中拉近镜头内外的距离引发共鸣而受到更多关注,产生了抚慰社会性心理创伤的传播效果。此外,针对疫情现状由媒体组织为主体制作推出的相关医疗题材纪录片,助推网络健康传播,塑造医生的正面形象等[1],也起到了减少社会割裂、推动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的社会传播效果。

乡村振兴背景下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以《记住乡愁》(第八季)为例 下载:146 浏览:1424

王奇文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3年12期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在这样一个 大环境下,有关三农主题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农村深度报道向我们揭示了乡村生存发展的规律, 逐步成熟的短视频平台向我们展示了农村生活的真善美。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乡村题材纪录片的创作。 在新时代的中国,《记住乡愁》聚焦乡村振兴这一宏大主题,以中国大江南北共六十个乡村作为叙事代表, 用独特的视角来勾画中国乡村之美,来讲述中国乡村致富的亮丽图景。乡村振兴的过程,是中国广大乡村 文化碰撞的过程。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家风古训的教诲,锻造了农民的致富之路,农业、农民的复兴, 造就了乡村振兴的伟大图腾。

多模态话语视角下历史建筑纪录片双线叙事策略探析 下载:134 浏览:1548

高俊虹 《历史研究进展》 2023年2期

摘要:
历史建筑纪录片承载着知识与文化传播的使命。以内容叙事为主,表现叙事为辅。本文以历史建筑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着眼,探析历史建筑纪录片的多模态双线叙事的应用策略。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