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音中传情 音中有画——从音乐与绘画的关系角度诠释王笑寒钢琴作品《恽寿平画意》的演奏 下载:64 浏览:402

李欣凝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王笑寒,青年钢琴家。是国际乐坛难得的钢琴、作曲、指挥"三栖"艺术家,王笑寒酷爱中国书画,《恽寿平画意》选自《钢琴画意三首》,曲风清新淡雅、浪漫古朴,并巧妙融入了中国古典民歌元素。这首作品用音乐的手法对恽寿平花卉册中《红樱桃图》这幅画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此曲时而轻缓、时而激昂,指尖仿佛有魔力般,用音符描绘出一幅清淡润泽、意境悠远的画作,行云流水般的诗意旋律让无数听众陶醉。本文介绍了《恽寿平画意》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及作者,并对作品的演奏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这幅画与作品的关系,论述二者在这幅作品中的对应关系、表现的内容与传达的意境。

比较艺术学的“平行研究”及其方法运用 下载:32 浏览:300

彭吉象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在某种意义上看,可能更适合用于比较艺术学的研究,可以将其改造为比较艺术学自身的研究方法。如果我们将美术当作比较艺术学"平行研究"的例子,不难发现,在近现代之前,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分别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传统,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此外,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流派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更是可以成为比较艺术学"平行研究"的绝佳案例。

从“金陵画派”到“新金陵画派”的嬗变 下载:68 浏览:398

陶亚萍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江苏地区自明代出现影响巨大的吴门画派之后,于明末清初又以"金陵八家"为主干形成了"金陵画派"。时至20世纪,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又再次形成以南京为中心的"新金陵画派"。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初,徐悲鸿、张大千、陈之佛等画坛名流曾云集南京,汇合成美术界颇具影响的主流画派"新金陵画派",形成中西融合、具有时代气息的绘画风格;第二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傅抱石、钱松岩、亚明、魏紫熙、宋文治等人为代表,集中继承和发展了"新金陵画派"的艺术主张,重视写生,以现实主义的精神描绘江南的山水风情,弘扬民族的觉醒、创新意识,把江苏山水画的发展推向更高的辉煌。第三个阶段以方骏、薛亮、刘二刚、常进、朱道平、宋玉麟、周京新等四五十年代后出生的画家为代表,他们无论从创作技法、思想上都融入了时代最前沿的创新元素,把当代江苏中国画的发展推向新的至点。本文以"金陵画派""新金陵画派"的绘画风格对全国主流画风的影响为背景,阐述江苏地域性画派在艺术语言、艺术精神及人文内涵方面的演变过程,为现当代江苏中国画的研究提供相关借鉴。这两者既有历史语境的相似性,又有内在精神上的嬗变。

梅兰芳绘画艺术的美学品格和形式特征 下载:66 浏览:407

陈池瑜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梅兰芳是我国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同时他还是一位知名国画家,他创作的人物画和花鸟画具有清丽雅致、潇洒自然的美学品格与形式特征。梅兰芳1915年跟随王梦白学画,后又结识北京画坛的重要画家陈师曾、金城、姚华、陈半丁、齐白石等,他们在梅兰芳家经常相聚创作绘画作品,梅兰芳喜爱书画艺术,并细心体会绘画中的色彩与构图布局,认为绘画的这些形式美特征和戏曲艺术有息息相通的地方,可以启发戏剧表演。

清代画论家笪重光的《画筌》绘画思想解析 下载:91 浏览:501

荆建设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画筌》是笪重光集历代画论、画法之精华、着意斟酌、删减糟粕,融己意于其中的著作。文中既进行画理综述,又解析山水画绘画创作的艺术规律与表现技法等。其在中国画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五点:第一,讲述中国山水画所依循的主要画理、具体创作的艺术规律与表现技法。第二,对文人画精神内涵的追求,强调不仅要有"绘心",还要有"文心"。第三,强调绘画与书法的关系,以八法示人,是作画的根本要义。第四,笪重光要画家明白画面实景和空景的关系。第五,"得势"与"失势"所造成的画面后果以及笔墨与设色的协调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下载:40 浏览:208

杨莉萍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品"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较为复杂的结构性范式。在风格性层面,"品"的审美偏向于事实维度上的品味定论;在现象性层面",品"的审美偏向于精神维度上的品质定论;在等级性层面,"品"的审美偏向于价值维度上的品格定论。中国古代绘画品评的结构性范式始终处于"位移"与不断"转向"之中。本文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探讨中国古代绘画中"品"的问题,分析了不同品评标准背后的成因及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傅抱石工艺美术思想研究 下载:74 浏览:358

吴振韩 《当代艺术》 2019年7期

摘要:
傅抱石在中国画领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并且在工艺美术领域也有突出的贡献。他曾以研究工艺、图案,改进景德镇陶瓷的名义留学日本,此后陆续完成了多种"工艺美术"教材、报告和论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工艺美术思想是他的艺术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他的美术思想一脉相承,呈现出民族性、历史性、比较性和融合性的特征。

画框的“划界”功能及其认识论意义 下载:63 浏览:356

汤克兵 《当代艺术》 2020年5期

摘要:
长久以来,画框往往被当作是艺术作品挂墙的支撑物。艺术史界也习惯将画框研究视为文化史研究的补充,缺乏对画框本体论的深入探讨。实际上,画框既是支撑绘画作品的实物,也是一种标识边界的视觉符号,赋予了艺术作品"内"与"外"之间的隐喻关系。正是因为有这种内与外的区分,画框暂时中断了观者的日常生活意识,审美静观才得以发生。更为根本的是,画框可被视为一种"框架过程",即通过设立边界,来限制客体的阐释需要。画框将认同原则与分化原则结合起来,建构出一种遵循伦理原则的内在秩序。

也论印象派绘画的现象学意义 下载:61 浏览:376

张晓东 《当代艺术》 2020年5期

摘要:
把印象派绘画与胡塞尔现象学联系起来,从哲学的角度解读印象派绘画的意义,能够为理解印象派绘画的文化意蕴提供一种有益的路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印象派绘画理解为现象学哲学在绘画领域的翻版。现象学推崇的本质直观并非印象派践行的感性直观。实际上,印象派画家的创作理念更接近经验主义和印象主义,而非现象学。

论石涛之画境与禅境 下载:39 浏览:334

晋甜 《当代艺术》 2019年3期

摘要:
清初画坛被师古之风笼罩,画僧石涛为唤醒人们对艺术精神的追求,对历史上关于"形神"的关系做了创造性的发挥,提出"不似之似"的命题,继而以"不似之似"的艺术手法来抒情表性,表现出绘画的奇妙境界。石涛绘画之境界主要受其美学观点"不似之似"的影响,此观点与禅宗"不即不离"之境在内在逻辑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进一步而言,石涛的画境理论主要来源于禅宗的"心性论",而禅宗的"心性论"亦指导着石涛的艺术创作实践。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圈舞图像研究 下载:27 浏览:280

唐晓义 《当代艺术》 2019年3期

摘要:
中世纪民众以圈舞作为社交活动的内容,宗教教义也对圈舞进行了描述,这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创作圈舞图像提供了历史依据。艺术家通过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身主张,他们创作的圈舞图像呈现于宗教艺术世俗化以及民间世俗生活题材的绘画作品中,象征着神祇相娱、神人互通、世俗社交的纽带。圈舞图像中的舞蹈人物形象受到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绘画题材、艺术家绘画风格的共同影响。

从宣德到成化——明官窑陶瓷绘画之承续与发展 下载:37 浏览:372

陈燕华 《当代艺术》 2019年1期

摘要:
宣德、成化是明官窑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成就最高的两个时期。两窑在陶瓷美术史上的贡献各有千秋,从明代的制瓷技艺以及陶瓷绘画的发展来看,两者间还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承续和发展关系。或者说成化风格的形成是在制瓷技术的全面进步、统治者的极力倡导以及整个社会审美意识发生转变等诸种历史因素的作用下,对宣德时期陶瓷的审美表现力进行进一步拓展的结果。晚明、清代以及民国时期陶瓷绘画的成熟都得益于这一阶段陶瓷绘画方面的成就。

印象派绘画的真实观与视觉现代性 下载:75 浏览:291

汤克兵 《当代艺术》 2019年1期

摘要:
以马奈为代表的印象派画家们,通过勾勒和描画形体的不确定性和永无止境的"瞬间性",还原了绘画的视觉性本质,进而彰显了一种别样而独特的真实观,即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瞬间真实"。画家一方面摒弃了传统绘画中再现对象所依据的时空经验,另一方面痴迷于再现光影交织的瞬间景观,并将之提升为独特的审美经验。印象派绘画所凸显的这种知觉模式,源自现代社会行踪不定的现代观察者(漫游者)的切身体验,在他们眼中,事物的表象总是短暂易变的。在某种意义上,印象派绘画呈现了一种视觉现代性。

明清博古题材绘画及其文化更迭 下载:19 浏览:391

邵宏轩1 杨欢2 《当代艺术》 2018年8期

摘要:
宋代以来,博古题材绘画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继承与发展的同时也烙下些许时代印记。分析明代博古题材绘画,不难发现其中的"共通性"。清代博古图逐渐趋于"静物画",与明代甚至明以前博古绘画形成了鲜明对比,人物元素退居其后,不再出现于此类绘画之中,仅以"器物"为主体展开各种艺术表现,从而也有益于我们区分画作的年代。对博古题材绘画不同时代的特点进行归纳分析,可为后续鉴赏和研究社会文化更迭提供主要依据。

论绘画元素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 下载:135 浏览:669

张洋 《当代音乐研究》 2024年6期

摘要:
绘画艺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渗透,符合音乐课程改革的要求,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符合学生音乐成长的需要。教师根据绘画和音乐之间的互补点进行教学设计,使绘画和音乐和谐结合,激活音乐课堂形象的感染力,使学生对音乐有更直观的理解,大幅度提高音乐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儿童绘画心理的实践研究 下载:147 浏览:865

嘎日格 《中国教育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色彩在幼儿绘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视觉盛宴的源泉,更是幼儿心灵深处情感的直接映射。幼儿通过色彩的巧妙运用,无声地诉说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展现了独特的认知视角与个性风采。它不仅是幼儿艺术表达的媒介,更是我们理解幼儿情感状态、认知发展及个性特质的重要途径。

绘画疗法对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影响 下载:58 浏览:429

吕倩 《中国护理学报》 2020年8期

摘要:
探究绘画疗法对减缓多西紫杉醇乳腺癌化疗患者恶心、呕吐和焦虑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11例行多西紫杉醇化疗乳腺癌患者,按患者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110例及对照组20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绘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恶心、呕吐程度及焦虑评分。结果化疗期间,观察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恶心、呕吐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绘画干预治疗乳腺癌化疗患者可减缓因多西紫杉醇化疗造成的恶心呕吐及焦虑,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绘画疗法对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影响 下载:26 浏览:298

吕倩 《临床医学杂志》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探究绘画疗法对减缓多西紫杉醇乳腺癌化疗患者恶心、呕吐和焦虑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11例行多西紫杉醇化疗乳腺癌患者,按患者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110例及对照组20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绘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恶心、呕吐程度及焦虑评分。结果化疗期间,观察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恶心、呕吐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绘画干预治疗乳腺癌化疗患者可减缓因多西紫杉醇化疗造成的恶心呕吐及焦虑,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AI绘画关键词提取技术助力古诗词意象构建与学习深化研究 下载:31 浏览:631

易宁 《中文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AI绘画关键词提取技术在教育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聚焦于AI绘画关键词提取技术如何助力古诗词意象构建与学习深化,通过理论分析与实例探讨,揭示了该技术在促进古诗词学习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发现,AI技术不仅能有效提取古诗词中的关键词,还能基于这些关键词生成具有丰富意象的视觉艺术作品,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提升学习兴趣和效果。

云脉泼墨冰雪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下载:84 浏览:2438

许文卓 《当代艺术》 2024年6期

摘要:
中国山水画中,水墨画是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清新、细腻的特点。结合冰雪元素,采用云脉泼墨绘画艺术形式,可以良好体现自然景色的润泽韵味,也可以突出冰雪景观的特征,这种方法也是传统冰雪绘画上的一种创新,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文章对云脉泼墨冰雪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论述,以期参考。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