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早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下载:84 浏览:435

韩俊娅1 张晓丽2 《诊断医学》 2018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治疗早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早期HIE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基础治疗以及胞二磷胆碱、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接受GM1治疗,现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儿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脑白质区低密度病灶CT值、血清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ABA评分、脑白质区低密度病灶C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MMP-9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治愈10例、显效27例、有效7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9例,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M1治疗早期HIE患儿的疗效确切,其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神经功能缺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用循证护理的价值 下载:60 浏览:371

张小翼 《医学研究前沿》 2019年8期

摘要: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12月-2018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接诊的70例新生儿HIE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实施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PDI评分、MDI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两组患儿PDI、MD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HIE护理中运用循证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新生儿智力发展和运动发育水平,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用循证护理的价值 下载:65 浏览:375

张小翼 《医学研究前沿》 2019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12月-2018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接诊的70例新生儿HIE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实施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PDI评分、MDI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两组患儿PDI、MD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HIE护理中运用循证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新生儿智力发展和运动发育水平,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患儿运动功能及智力水平的改善效果 下载:70 浏览:416

蔡颖莉 《医学研究前沿》 2018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患儿运动功能及智力水平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HIE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n=40),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智力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及各项发育商变化。结果:与干预前相比,两组干预后12个月的PDI、MDI值均明显提高,并且观察组干预后12个月的PDI、MDI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2个月,观察组患儿适应能力、精细运动能力、大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及社交能力DQ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总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HIE患儿的运动功能,促进智力发育,改善患儿预后。

亚低温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下载:31 浏览:336

付新成 吴阳坤 《中国医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目的观察亚低温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HIE患儿分为观察组(42例,亚低温+m NGF疗法)和对照组(42例,亚低温疗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PT、NBNA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ESR、FIB、S100B、NSE、MB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和mNGF联合治疗能改善HIE患儿的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促进患儿预后恢复。

蛋白质组学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诊断作用 下载:65 浏览:777

蓝锦云 《诊断医学》 2025年3期

摘要:
围生期窒息和新生儿脑损伤仍然是影响新生儿生存质量的原因之一,其可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和死亡。目前主要结合临床数据、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学的方法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诊断和预测预后。传统的生物标志物在多因素疾病中运用受限。基于生物学的“组学”方法--蛋白质组学技术可能有助于识别脑损伤相关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预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严重程度。本文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生理病理过程、蛋白质组学技术及生物标志物作一综述,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探讨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245 浏览:2393

宋晓洁 唐溶 《中国儿科杂志》 2022年5期

摘要:
探讨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将12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方式以及循证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脑水肿消失、肌张力恢复以及意识状态恢复等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且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77.7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相较于传统护理方式,能够有效缩短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神经节苷脂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价值体会 下载:285 浏览:2395

张立格 《中国儿科杂志》 2022年2期

摘要:
本次实验将采用神经节苷脂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措施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进行临床诊断分析,提升治疗疗效。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检查后均已确诊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而符合实验要求的人数有98例,根据患者治疗的顺序,以单双数的形式分别进行不同方案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神经节苷脂以及胞二磷胆碱水解物作为方案,观察组则为神经节苷脂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并分析治疗的效果。结果:从治疗结果中看,观察组患者在NBNA评分上为(39.2±2.8),对照组则为(37.1±2.4)分;此外,脑白质区域低密度病灶CT评分上,观察组患者的CT值为(19.8±1.6)Hu,对照组则为(18.0±1.5)Hu,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IL-6以及TNF-α的对比上,也以观察组结果更具优势,效果显著。结论:采用神经节苷脂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措施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观察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255 浏览:2661

汤佳品 《中国儿科杂志》 2021年12期

摘要:
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方法:对于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均是于我院2018年2月-2019年8月收治的6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采用循证护理,对两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护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护理,实验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9.03±0.87)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8.21±1.32),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3.1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18.75%),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实验组患儿的智能发育指数(106.41±9.74)明显优于对照组(93.46±7.63),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应用循证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儿的恢复效率,使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得到显著提高,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儿能够健康的发育,具有临床意义。

妊娠高血压疾病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关系研究 下载:296 浏览:2895

陈丽静 《中国儿科杂志》 2021年7期

摘要:
影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因素较多,如母亲高血压疾病、宫内窘迫、胎盘因素、分娩因素、巨大儿等,均是该病目前妇产科和新生儿科临床上公认的危险因素。由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危害较大,死亡风险较高,临床上多主张在发病前实施具有针对性地预防措施、发病时及时给予高效治疗方案,以保障妇幼安全。基于此,本研究特采用对照方法对比疾病组和健康组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及血压数据,并明确不同亚组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及血压数据差异,旨在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预防提供参考。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体会 下载:298 浏览:3032

何思如 《中国儿科杂志》 2021年5期

摘要:
探讨循证护理对促进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康复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行循证护理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45例纳入观察组,另取同期收治的行常规护理的患儿4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干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予以循证护理,可消除治疗期间安全隐患,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观察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 下载:302 浏览:3100

​陈茜 张旭媚 《神经科学研究》 2021年12期

摘要:
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实施神经节苷脂作为治疗措施,分析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5年1月-2019年12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其属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需要开展对症治疗。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随机法对100例患者进行分组,讨论病情结果。对照组患者采用胞二磷胆碱,观察组则为神经节苷脂,分析治疗效果。结果:从治疗上看,观察组新生儿NBNA评分为(20.3±2.5)分,对照组为(14.6±2.1)分,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炎性因子水平对比中,观察组患者在IL-18、IL-1β,以及TNF-α指标上均优于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在不良事件调查上,观察组发生率为6.0%(3/50),对照组则为16.0%(8/50),观察组安全性好。结论:采用神经节苷脂作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新生儿病情的康复,炎性因子结局更好,安全高,可推广应用。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扩散张量成像对脑白质损伤及预后的诊断价值 下载:105 浏览:1062

杜亚非 《预防医学杂志》 2024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扩散张量成像对脑白质损伤及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22年5月-2022年10月份我院儿科住院确诊HIE的儿童40例,作为病例组,进行常规MRI成像、DTI和ASL灌注成像,与我院住院非HIE并排除遗传、先天畸形等因素的足月新生儿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GE公司Discovery MR 750型3.0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并应用弥散张量成像软件包实时在线ASL灌注成像软件包,进行DTI和ASL灌注成像。评价扩散张量成像对脑白质损伤及预后的诊断。结果:重度、中度患儿常规MRI基底核区检测评分与MRI分水岭区检测评分明显高于轻度患儿(P<0.05)。中、重度患儿FA值(内囊后肢、丘脑)水平显低于轻度患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丘脑rCBF值、豆状核rCBF值、额叶白质rCBF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日龄为1~3天,其对患儿采用ASL检查,ASL各感兴趣区的额叶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豆状核rCBF值均高于日龄4~7天、8~15天组(P<0.05)。ASL分度与NBNA神经评分以及复查后遗症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扩散张量成像可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脑白质损伤及预后有效诊断。

袋鼠式护理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107 浏览:1192

刘玉霞 许静 《护理研究杂志》 2024年12期

摘要:
目的:观察袋鼠式护理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中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21年8月-2022年12月住院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病儿68名,选用随机数表法使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名,对照组给与基础的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袋鼠式护理。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后2周、1月龄神经发育状况、出生后40天的身体发育状况以及营养不良状况。结果:2组新生儿出生后1个月在行为表现、被动技能肌、主动性肌力、原始反射与一般反射面层面,均较2周时进一步提高,而且在同一个周期内,观察组的被动肌力、主动性肌力、原始反射与一般反射面都比对照组有所提高(P<0.05);观察组40天以后的体重下降、身高增长速度和宝宝头围增涨都要比对照组大(P<0.05);观察组整体的缺乏营养率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总结:袋鼠式护理在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中应用,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非常明显促进儿童中枢神经生长发育,提升儿童体质,降低缺乏营养的产生,是一类非常值得临床中推广方法。

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实施价值研究 下载:83 浏览:1093

李日清 《护理研究杂志》 2024年3期

摘要:
目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中,探究临床治疗阶段循证护理的具体内容、实施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具体构成: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抽取时间方面,介于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而后划分组别,该项操作的指导依据为:电脑随机法,具体组别名称为:对照组、实验组,以上患儿统计后,样本数为62;在治疗阶段,将常规护理为对照组提供,循证护理为实验组提供,每个组别中,有31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比较不同模式干预后的最终效果。结果:护理总有效率展开对比,实验组VS对照组,更高,P<0.05;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中,实验组低,P<0.05。结论:临床治疗阶段,和常规护理比较,循证护理的开展有重要意义,对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来说,即可减轻自我疾病症状,提高总有效率,又能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其安全系数高,值得大力推行、使用。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