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主控骨架体系的卫星三维协同设计技术研究 下载:56 浏览:264

姚骏1,2 王志瑾1 袁金如2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19年7期

摘要:
提出了基于主控骨架体系的卫星三维协同设计方法,以整星主控骨架为统一源头,将关键几何尺寸与基准纵向派生形成各专业骨架模型,利用各专业接口骨架模型实现接口信息横向传递,由此开展协同设计。该方法在某卫星工程研制中得到了全面应用,显著提高了整星三维协同设计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军用通信网络可靠性设计技术 下载:54 浏览:338

刘存才1 梁禹1 冯伟2 《无线电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针对无法简单套用经典方法来研究复杂军用通信网可靠性设计这一难题,对通信网可靠性研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详细的可靠性测度指标。基于军用通信网可靠性设计需求,建立了系统可靠性测度和数学模型,给出了一种快速的解析评估算法和适用于大型网络的模拟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能够快速、有效地计算评估可靠性指标,为军用通信网络可靠性设计提供可行、有效的工程方法。

“农字号”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技术浅谈——以新疆阜康天池农业特色小镇为例 下载:41 浏览:293

曾永生 李国新 郑岩 潘丽 《中国城镇》 2018年5期

摘要:
"农字号"特色小镇应在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要求下,以特色农业为主导,以产城融合为理念,以资源集聚为原则,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通过三产融合、三生共建、多元投入、共享共赢等方式综合统筹、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设计。本文重点提出"农字号"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技术方法,并以规划实践案例进行解析,为此类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提供思路和建议。

9F级联合循环供热机组停用保护系统设计技术方案研究 下载:31 浏览:310

杨俊1 潘晓磊1 蔡龙海1 张大全2 朱冲1,2 姚勇1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在火力发电厂中,主设备的腐蚀问题会带来重大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因此,电厂热力设备在停运期间采取适当的保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针对9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供热机组中余热锅炉的水汽系统,制定了热风+气相缓蚀剂的停运防锈蚀联合保养方法,通过减少设备内部水分,通入带有保护性的气相缓蚀剂来达到保护热力设备的目的。阐述了停用保护系统设计、保养实施过程、保养装置运行操作,为燃机机组停用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参考。实际应用的检验表明,该停用保护技术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保护高效等优点,对于启停频繁的燃机热力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三五”燃煤发电设计技术发展方向分析 下载:23 浏览:247

龙辉 黄晶晶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通过对中国政策法规和《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研究,对中国燃煤发电设计技术的未来发展走向进行分析,提出了洁净煤发电技术仍将是"十三五"燃煤发电机组技术发展的核心,同时应努力开展低碳燃煤发电技术的研发。结论是"十三五"期间更高参数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燃劣质煤"超低排放"改造技术、火电灵活性改造技术、节能改造技术、深度节水技术以及大型燃煤锅炉生物质混烧技术将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进而对相关技术研究重点提出了建议。

电动变桨距控制系统设计技术问题的探讨 下载:72 浏览:361

严刚峰 《能源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针对目前国内阻碍电动变桨距控制系统产品国产化的关键技术问题,从变桨距控制系统研制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关键研究内容、系统设计规范与设计准则、电磁兼容性与防雷电设计技术规范与设计准则、模块化设计准则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电气机柜的地震概率易损度分析 下载:19 浏览:312

黄茜 蔡逢春 黄旋 沈平川 刘建 陈果 《核工业与技术》 2020年6期

摘要:
为开展电气机柜的地震概率安全分析(PSA),利用抗震能力与条件失效概率之间的关系和抗震鉴定试验数据,通过地震易损度的对数正态分布特性开展了电气机柜的概率易损度评价,得到某电气机柜的抗震能力中值为0.75g、随机性对数标准差为0.21、不确定性对数标准差为0.50及高置信度低失效概率(HCLPF)值为0.23g。该评价方法对电气设备的地震易损度分析具有借鉴作用。

浮动核电站系统典型用泵动力吸振器的设计 下载:72 浏览:256

刘佳 刘立志 蔡龙奇 陈纠 黄伟 王禹 《核工业与技术》 2020年5期

摘要:
浮动核电站系统典型用泵(典型泵)在系统运行期间振动线谱突出,加大了整个系统的振动水平。本文以典型泵在49 Hz处的振动特征线谱为控制对象,开展动力吸振器的设计研究。结合系统运行环境、吸振器吸振原理、安装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初步提出吸振器设计参数,并探讨吸振器几何参数、质量、阻尼对吸振频率的影响;建立典型泵的动力吸振器有限元模型,验证动力吸振器的吸振效果,并分析吸振器质量、阻尼、安装个数对吸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动力吸振器满足在8~400Hz的频率范围内可调,加装动力吸振器后典型泵在49 Hz处的振动线谱控制效果可达到7.3 dB。

安全级DCS仿真验证平台技术方案研究 下载:78 浏览:447

武有光 刘明明 张子鹏 李倩 《核工业与技术》 2020年5期

摘要:
为确保安全级集散控制系统(DCS)的正确性、稳定性及可靠性,需在安全级DCS的方案设计阶段、测试阶段以及投入使用之前进行相关验证,以防止出现严重设计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仿真和验证安全级DCS的平台技术方案,通过此方案可以实现对安全级DCS多维度、高逼真的闭环验证,确保了安全级DCS内部逻辑以及与外部系统连接的正确性。

基于数值微分核脉冲信号数字处理方法 下载:26 浏览:418

包超 高志宇 罗庭芳 孙琦 喻恒 《核工业与技术》 2020年2期

摘要:
核反应堆核测量系统测量探测器输出的核脉冲信号,该信号后沿拖尾很长,在计数率较高时容易产生信号堆积和基线漂移等问题,导致源区计数率测量上限仅能达到10~5 Hz左右。文中基于数值微分方法,采用数字处理技术,在时域上分析了核脉冲信号经过前置放大、信号成形、低通滤波和脉冲甄别后的输出,并利用探测器实测信号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数值微分的数字处理方法可以实现相邻0.4μs脉冲信号的识别和测量,将源区测量计数率上限提升到2×10~6 Hz以上。

反应堆系统动力响应的敏感性分析 下载:48 浏览:410

黄茜 熊夫睿 兰彬 王碧浩 宋海洋 黄旋 刘帅 《核工业与技术》 2019年11期

摘要:
输入参数对反应堆系统动力响应的敏感性分析是优化设计的重要前提。以反应堆系统关键部位的接触刚度和间隙为输入变量,利用Sobol法开展了关键输入参数对地震条件下系统动力响应的敏感性分析,得到了全局敏感性系数及输入参数的重要度排序,此外,还采用K-S测度敏感性分析法对结果进行了检验。分析表明:燃料组件地震响应对2个部位的接触刚度变化较敏感,3个部位切向载荷极值均对所在部位接触刚度的变化最敏感。相关方法与分析流程可推广至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及其他主设备,为优化设计参数的选取提供定量分析手段与数据支持。

核电厂安全级高可靠主控制器设计技术研究 下载:20 浏览:280

马权 罗琦 宋小明 刘艳阳 《核工业与技术》 2019年11期

摘要:
从安全级数字化仪控系统(DCS)平台主控制器的功能特点、设备特点以及应用特点出发,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对高可靠主控制器设计的诊断、冗余、通信、嵌入式软件开发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应用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级DCS平台——龙鳞系统(NASPIC)的主控模块设计中,同时搭建了华龙一号模拟件,并以停堆、专设、定期试验等典型样例对模拟件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这些测试和核安全局鉴定试验的结果表明,诊断覆盖率达到98%,超出标准要求;实测通信误码率小于10-11,达到甚至超过其他主流厂家安全级DCS产品指标;热备冗余架构、嵌入式软件均满足1E级设备要求,实现了主控制器的高可靠性。

CSR1000启动过程控制特性研究 下载:66 浏览:259

袁园1 王丽1 罗涵禹2 单建强3 张小英1 王冬青1 《核工业与技术》 2019年10期

摘要:
启动系统和启动特性分析是超临界水堆(SCWR)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全系统启动分析,以SCWR瞬态分析程序SCTRAN为基础,提出了新的宽参数范围的壁面换热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启动过程的控制系统,包括冷却剂流量、堆芯入口温度、系统压力、堆芯功率、汽鼓水位控制。根据启动各阶段的不同控制目标建立不同的控制方案,并以中国百万千瓦SCWR(CSR1000)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包括再循环回路和直流冷却回路的分析模型,提出了采用控制系统的SCWR的4个启动过程。计算结果表明,再循环回路和直流冷却回路在各个启动过程中,各热工参数变化符合预期,最高包壳表面温度不超过限值温度650℃,验证了启动方案的可行性和启动过程的安全性。

参数测量不确定度优化用于核电厂小幅功率提升的研究 下载:82 浏览:286

余俊辉 关仲华 霍雨佳 朱加良 段永强 《核工业与技术》 2019年8期

摘要:
对国内核电厂功率提升的背景以及适合的功率提升模式进行了阐述,分析和总结了核电厂功率提升相关法规及标准的要求;梳理了核电厂功率提升的分类,对小幅功率提升的具体要求和主要途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分析核电厂功率和不确定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明确了主给水流量和主给水温度为影响堆芯热功率计算误差的主要参数,分析总结了参数测量不确定度优化用于核电厂小幅功率提升的方法,即新增差压或超声流量计以及新增温度计以提升不确定度,并对小幅功率提升的经济性进行了总结。

确定论与概率论相结合的小型模块化压水堆应急堆芯冷却系统配置研究 下载:50 浏览:219

高颖贤 张航 邱志方 刘兆东 李美福 曾未 《核工业与技术》 2019年8期

摘要:
基于小型模块化压水堆设计特点,分别采用确定论方法和概率论方法分析了事故工况下的应急堆芯冷却系统配置策略。初步分析表明:确定论方法和概率论方法对于安注箱(ACC)的配置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在确保安全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应急堆芯冷却系统设计,建议可取消安全级的ACC,在非能动堆芯补水箱(CMT)失效后利用其他已有注水水源来平衡设计,如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增设换料水箱安注功能。

基于CSG的堆芯蒙特卡罗输运模型可视化转换技术研究 下载:69 浏览:313

袁光辉 刘东 余红星 郝江涛 强胜龙 刘盈 曹国海 《核工业与技术》 2019年8期

摘要:
为了提高堆芯蒙特卡罗精细输运计算模型(简称MC计算模型)的三维可视化分析效率,在充分调研目前MC计算模型三维可视化工具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类型几何模型的特点,以及构造实体几何(CSG)模型的描述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堆芯精细MC计算模型的自动三维可视化转换方法,并对可视化转换过程涉及到的CSG模型到边界描述(BREP)模型转换、BREP模型网格离散和CSG模型转换效率优化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MC计算模型自动三维可视化方法在功能和效率方面均能满足工程使用需求。
关键词: 蒙卡模型;可视化;CSG模型到BREP模型转换;BREP模型离散;多任务并行;

泵类设备主动浮筏隔振技术研究 下载:80 浏览:455

陈纠 蔡龙奇 刘佳 刘立志 黄伟 李毅 《核工业与技术》 2019年7期

摘要:
随着减振需求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针对泵类设备开展了较为深入的振动控制技术研究,浮筏隔振、主动隔振等振动控制措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根据泵类设备振动控制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泵集中布置、浮筏隔振与主动隔振相结合的主被动混合减振技术——主动浮筏隔振技术,以隔离泵宽频振动幵抑制特征线谱。通过开展固有频率分析、减振效果分析等对主动浮筏隔振技术可行性迚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主动浮筏隔振减振效果良好。

稳压器垂直支承锚固件安装超差的分析评估 下载:20 浏览:346

邓丰 谈国伟 李焕鸣 黄燕 鲁佳 胡彧 《核工业与技术》 2019年6期

摘要:
压水堆核电厂稳压器垂直支承锚固件为一次预埋件,在安装过程中容易产生超差。由于其结构较复杂,评估超差对后续稳压器安装就位的影响较为困难。本文对稳压器垂直支承结构的可调节裕量进行分析,幵基于稳压器垂直支承锚固件各套管的实际超差情况,结合稳压器现场安装要求,通过模拟数值计算确定了稳压器的最佳就位位置。根据稳压器支承结构特点,提出了减小现场安装难度的优化建议如下:增加稳压器垂直支承结构中下环板套管孔径,有效增加稳压器垂直支承结构中下环板套管的可调裕量;采用球面垫圈代替稳压器支承结构中采用的平垫圈,从而放宽稳压器支承结构对地脚螺栓安装的垂直度要求。

稳压器垂直支承锚固件安装超差的分析评估 下载:50 浏览:394

邓丰 谈国伟 李焕鸣 黄燕 鲁佳 胡彧 《核工业与技术》 2019年6期

摘要:
压水堆核电厂稳压器垂直支承锚固件为一次预埋件,在安装过程中容易产生超差。由于其结构较复杂,评估超差对后续稳压器安装就位的影响较为困难。本文对稳压器垂直支承结构的可调节裕量进行分析,幵基于稳压器垂直支承锚固件各套管的实际超差情况,结合稳压器现场安装要求,通过模拟数值计算确定了稳压器的最佳就位位置。根据稳压器支承结构特点,提出了减小现场安装难度的优化建议如下:增加稳压器垂直支承结构中下环板套管孔径,有效增加稳压器垂直支承结构中下环板套管的可调裕量;采用球面垫圈代替稳压器支承结构中采用的平垫圈,从而放宽稳压器支承结构对地脚螺栓安装的垂直度要求。

稳压器垂直支承锚固件安装超差的分析评估 下载:32 浏览:332

邓丰 谈国伟 李焕鸣 黄燕 鲁佳 胡彧 《核工业与技术》 2019年5期

摘要:
压水堆核电厂稳压器垂直支承锚固件为一次预埋件,在安装过程中容易产生超差。由于其结构较复杂,评估超差对后续稳压器安装就位的影响较为困难。本文对稳压器垂直支承结构的可调节裕量进行分析,幵基于稳压器垂直支承锚固件各套管的实际超差情况,结合稳压器现场安装要求,通过模拟数值计算确定了稳压器的最佳就位位置。根据稳压器支承结构特点,提出了减小现场安装难度的优化建议如下:增加稳压器垂直支承结构中下环板套管孔径,有效增加稳压器垂直支承结构中下环板套管的可调裕量;采用球面垫圈代替稳压器支承结构中采用的平垫圈,从而放宽稳压器支承结构对地脚螺栓安装的垂直度要求。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