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略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社会科学研究——以重庆为中心的考察 下载:86 浏览:273

常云平 聂强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10期

摘要: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东部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随之西迁重庆。大量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来到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他们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出版了大量研究性论著,涌现了一批如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学术研究领域骨干,推动了抗战大后方社会科学的近代化进程,使大后方的社会科学事业空前繁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填补穆旦缅印从军经历空白的集外文两篇 下载:69 浏览:389

凌孟华 《中国文学》 2020年10期

摘要:
昆明版《中央日报》刊发有两篇穆旦集外文,一为1942年4月6日与4月10日连载的《光荣的远征》,一为1943年3月1日刊发的《国军在印度》,均署名"查良铮",可填补穆旦缅印从军经历空白,具有重要价值。后者又以《中国健儿在印度》为题在《声报》刊出。两篇集外文与李煜哲整理的《苦难的旅程》合在一起,已勾勒出穆旦从军经历的完整线索,可以丰富对穆旦其人及其经历与思想的理解,加深对诗人穆旦及其诗歌创作与表达的体悟。

鲁迅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托尔斯泰主义”的对话——以《工人绥惠略夫》的翻译为媒介 下载:64 浏览:353

范国富 《中国文学》 2020年4期

摘要:
列夫·托尔斯泰并非如尼采那样内置于鲁迅的思想与文学,而是作为鲁迅经常与之对话的对象存在着。鲁迅与托尔斯泰展开的对话,并不止于托尔斯泰的思想与文学本身,而且延伸至托尔斯泰影响下的文学传统以及文化学说。本文以鲁迅翻译阿尔志跋绥夫的小说《工人绥惠略夫》为媒介,联系其周边的历史事件,考察鲁迅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托尔斯泰主义"的对话。与以往"影响研究""比较研究"范式相比,本文着重以"对话"介入鲁迅与列夫·托尔斯泰及其外延托尔斯泰主义关系的考察,且在立体化的历史语境下,发掘"托尼学说"深的意味。

七月派诗歌的语象生成 下载:53 浏览:345

王昌忠 《文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七月诗派是中国新诗史上典型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用人民能够理解、接受的书面语言"主观"地表述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认识论意义和审美价值相结合的现实生活形象,是七月派诗歌语象的基本构造特征。七月派诗歌的语象生成落实于语象采集和语象运作两方面。七月派诗人"突入"战斗生活、"拥抱"受难家国、"结合"抗争民众,在亲身体验、感受、认知中采集有血有肉、可触可摸的生活形象。在运作上,七月派诗歌主要是本原化、写实性地处理诗歌语象的,同时也适度、有效采纳了象征化方式。

耳福的伟大发明:外国电影在现代中国的译介技法流变 下载:53 浏览:381

黄勇军1 柳谦2 《当代艺术》 2019年3期

摘要:
从20世纪初叶到40年代末,为克服中国观众观看外国电影的语言障碍,中国电影界不断革故鼎新,探索出"当场口译""电影说明书""译意风""中文字幕""华语配音"等一个又一个"译介良方",不仅为解决观影的语言障碍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成了发扬电影艺术的有效手段、辅助教育的重要工具以及中西文明的交流工具,在极大地促进了外国电影在我国的传播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民族电影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画框的“划界”功能及其认识论意义 下载:63 浏览:364

汤克兵 《当代艺术》 2020年5期

摘要:
长久以来,画框往往被当作是艺术作品挂墙的支撑物。艺术史界也习惯将画框研究视为文化史研究的补充,缺乏对画框本体论的深入探讨。实际上,画框既是支撑绘画作品的实物,也是一种标识边界的视觉符号,赋予了艺术作品"内"与"外"之间的隐喻关系。正是因为有这种内与外的区分,画框暂时中断了观者的日常生活意识,审美静观才得以发生。更为根本的是,画框可被视为一种"框架过程",即通过设立边界,来限制客体的阐释需要。画框将认同原则与分化原则结合起来,建构出一种遵循伦理原则的内在秩序。

印象派绘画的真实观与视觉现代性 下载:75 浏览:297

汤克兵 《当代艺术》 2019年1期

摘要:
以马奈为代表的印象派画家们,通过勾勒和描画形体的不确定性和永无止境的"瞬间性",还原了绘画的视觉性本质,进而彰显了一种别样而独特的真实观,即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瞬间真实"。画家一方面摒弃了传统绘画中再现对象所依据的时空经验,另一方面痴迷于再现光影交织的瞬间景观,并将之提升为独特的审美经验。印象派绘画所凸显的这种知觉模式,源自现代社会行踪不定的现代观察者(漫游者)的切身体验,在他们眼中,事物的表象总是短暂易变的。在某种意义上,印象派绘画呈现了一种视觉现代性。

基于绿色审计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下载:35 浏览:327

谭波 《当代市场营销》 2020年4期

摘要: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民俗旅游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基于不同民俗发展起来的旅游业也显示出了鲜明的特色,并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价值。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审计工作的开展时促进资源开发工作走向规范性和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绿色审计也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对于审计工作开展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如何在符合绿色审计要求的背景下做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是需要重视并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

紫色土和黄壤草本根土复合体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下载:87 浏览:487

王耕1 周腾禹1 韦杰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11期

摘要:
以重庆常见的紫色土和黄壤草本根土复合体为试验对象,研究含水率和含根量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试验含根量范围内,根系提高了土样抗剪强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随含根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存在最优含根量区域,黄壤最优含根量为1%,紫色土最优含根量为0.6%;②在试验含水率范围内,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受含水率影响显著(P<0.05),且随含水率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存在最优含水率,黄壤最优含水率为20%,紫色土最优含水率为25%;③在试验含水率范围内,含根量对紫色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比黄壤大。

两竞争销售商在市场规模不确定条件下的预售策略研究 下载:48 浏览:436

孙银春 彭建文 《管理与科学》 2019年9期

摘要:
考虑两家竞争销售商与消费者市场规模不确定时,两销售商的最优预售决策问题。通过构建预售与不预售两种策略下两家竞争公司的收益模型,并对这两种策略展开对比研究,得出相应的最优预售价格与最优订购量。研究发现两个竞争销售商实施预售策略并不总是最优的,商品的单位成本会影响销售商预售的策略。当商品单位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时,两个竞争销售商实施折价预售策略总是最优的,否则,两销售商应采用不实施预售策略。研究还表明,在竞争环境下两个销售商的预售价格折扣系数随成本的增加而增加,而且两公司博弈时预售价格折扣系数存在一组纳什均衡解。

神经图像风格转换算法研究 下载:77 浏览:491

吴秋俊 张鹏 《计算机研究与应用》 2020年11期

摘要:
Gatys等人的开创性工作,展示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创造艺术作品方面的强大能力。通过分离和重新组合图像内容和样式来实现图像风格迁移.使用CNN渲染内容图像的过程不同样式称为神经样式传输(NST)。从那时起,NST成功在学术文献和工业得到应用,它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提出各种方法来改善或扩展原始的NST算法,旨在全面概述NST的最新进展,并且对现有的经典和改进的风格算法进行分类,并比较其中一些结果。最后,经过研究,提出关于图像风格转换的发展趋势的一些建议。

基于梯度理论的多聚焦图像融合 下载:75 浏览:485

官泽瑾 毛义坪 《计算机研究与应用》 2020年2期

摘要:
多聚焦图像融合是把各个不同聚焦点的图像组合在一起的方法,其结果是融合成信息量互补的图像。梯度信息有表示变化快慢的特性,在图像融合应用中,可以度量图像的活跃程度。因此提出基于改进梯度理论(GDF)的多聚焦图像融合算法。首先利用改进梯度算法求取图像水平、垂直方向的梯度信息,在获得不同方向绝对值之后,再把其相加,从而得到活跃程度度量图。在对比不同度量图的时候,使用滑动窗口技术,最终获得决策图。在决策图的基础上对原始图像进行加权,最终获得的图像就是融合图像。此算法与传统算法相比都有一定的优越性。

合作原则视角下的采访分析“人类如何拯救自己” 下载:37 浏览:167

郑延 《新闻传播研究》 2025年3期

摘要:
新闻采访是一种典型的言语交际行为,谈话双方都希望能够互相理解,共同配合,以促成言语交际的成功。本文以一则人物专访为例,从合作原则角度对采访内容进行分析,发现采访过程中存在交际双方谈话不和谐的情况。基于此,本文根据合作原则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使采访活动更为和谐,获得成功。

复杂网络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 下载:73 浏览:476

李玲 《计算机研究与应用》 2018年9期

摘要:
将复杂网络应用于人脸识别,提出一种新的人脸识别方法。以非约束条件下的人脸图像集为研究对象,把人脸图像集抽象成复杂网络系统,利用复杂网络理论知识来对人脸图像集进行研究以实现人脸图像的分类和识别。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识别表现,并证明其优越性。

合作原则视角下的采访分析“人类如何拯救自己” 下载:32 浏览:554

郑延 《新闻传播研究》 2025年3期

摘要:
新闻采访是一种典型的言语交际行为,谈话双方都希望能够互相理解,共同配合,以促成言语交际的成功。本文以一则人物专访为例,从合作原则角度对采访内容进行分析,发现采访过程中存在交际双方谈话不和谐的情况。基于此,本文根据合作原则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使采访活动更为和谐,获得成功。

四个角度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归纳 下载:120 浏览:1332

李双伶 《中国教育研究》 2023年10期

摘要:
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人性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主张和思考。这些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政治、社会和人类认知的发展,也对后世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人性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哲学家与思想家们的基本主张。

赖斯翻译批评模式下中国哲学典籍《道德经》英译对比研究 ——以理雅各、王方路英译本为例 下载:127 浏览:1319

龙青青 《中国教育研究》 2023年10期

摘要:
中国哲学典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中国哲学典籍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本文基于赖斯的翻译批评模式,从文本类型和语言内因素两方面对理雅各和王方路两位译者的译作进行对比与研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为中国典籍英译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中俄高等音乐院校声乐教学比较研究 下载:68 浏览:392

王世让1,2 《当代音乐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作者在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几年,在这几年中收获颇大。通过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一整套系统的声乐教学体系和我国音乐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做了一些比较,指出我国声乐教学中不足之处。

大学英语课程期末测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应用型高校为例 下载:63 浏览:254

杨照 《英语教学》 2018年10期

摘要:
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环节,期末测试是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期末测试试卷设计是否具备科学性和规范性将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与学产生影响。本文运用经典测试理论的项目分析方法,分析了我校2016级大学英语课程第一学期期末试题,研究结果表明,期末试题的编写存在诸多问题。最后,笔者就如何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期末试题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出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下载:39 浏览:422

吴耀熙 《英语教学》 2018年6期

摘要:
翻转课堂在我国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较为普遍。本文结合翻转课堂的概念和特点对其在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的积极意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以期促进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