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生态宜居视角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下载:76 浏览:490

朱永明 李葛 张慧 赵丽 《中国土壤》 2018年2期

摘要:
本文基于生态宜居的视角,以河北省昌黎县东北部30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障碍诊断模型对评价指标进行障碍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分值偏低,等级较低。各行政村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情况总体差异不大,土地利用情况趋于一致;(2)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强度及土地利用效益较低,宜居建设水平一般;(3)影响30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依次为容积率、绿化率、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人均纯收入和宅基地用地率;(4)基于生态宜居的视角,采用综合指数法及障碍度模型对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进行评价是合理可行的。

资源税的改革与立法——从主导目的到税制协调 下载:62 浏览:451

叶金育 《法学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不论是《资源税条例(草案)》,还是《资源税暂行条例》,也不管是《资源税法(征求意见稿)》,还是《资源税法》均未创设立法目的条款,也未能明示资源税的课税目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诸多规范性文件却供给了多元且时有冲突的资源税设立之目的。鉴于资源税法的政策法事理、资源行为税的事物本性和特定目的税的机理特性,在未来资源税改革与立法时,有必要参酌特定目的税二元机理构造,增设目的条款,明确"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目的的主导地位,列示财政收入筹集和纳税人权利保护目的的附随位序,并以专款专用制度为主导目的保驾护航。唯其如此,资源税之目的变迁规律才能得到尊重,科学规范、便于操作、易于接受的资源税法文本方可呈现,各资源相关税制才能相互界分,彼此驰援,从而助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下载:64 浏览:490

唐辉 陈松林 《地理研究进展》 2019年7期

摘要:
为明晰福建省近10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和时空分异特征,在构建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福建省9个设区市市辖区2008~2017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引入变异系数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不高,10年间全省整体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变化不明显;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类型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异,空间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略呈扩大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东南部沿海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明显高于西北部非沿海地区。

玉溪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 下载:72 浏览:472

邱玥 付保红 梅状 《地理研究进展》 2019年3期

摘要:
为科学地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及趋势,以玉溪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在玉溪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空间相关分析的方法揭示了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玉溪市中心城区集约利用度呈现出由城市中心逐渐向外递减的趋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集聚效应;从全域空间分析看,各功能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分布在整体上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居住功能区相关性最强,其他功能区最弱;从局部空间的角度来看,集约度的分布既存在空间聚集性又存在空间异质性。

基于集约利用的玉溪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潜力测算 下载:80 浏览:492

孙秀春1 付保红1 邱玥1 张翊2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8期

摘要:
探索建设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及挖潜能力可揭示城市土地利用的未来发展潜力、改进方向及挖潜路径。在玉溪市中心城区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基础上,从全面改造和现实条件改造两个角度进行规模潜力和经济潜力测算,划分潜力分区,配置挖潜时序,并为后续土地利用及挖潜方向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玉溪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挖潜空间较大,基于全面改造的绝对规模潜力为1 213. 63 hm2,经济潜力为6 435 914. 89万元,基于现实条件改造下的绝对规模潜力为113. 96 hm2,经济潜力为540 229. 18万元,可节地率为2. 94%;各功能区挖掘潜力差异过大,居住功能区可挖掘规模潜力及经济潜力在6类功能区中居绝对主导地位,根据潜力时序配置方案应优先在居住功能区分阶段开展挖潜工作。

淮海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转型耦合时空格局 下载:90 浏览:499

尹倩倩 仇方道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通过建立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转型之间的耦合模型,深入分析了2000~2015年淮海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转型耦合关系及时空异质性特征,发现:(1)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沿京沪和东陇海铁路呈轴线分布;(2)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不同城市之间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3)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耦合协调状态沿"勉强协调→低度协调→中度协调→高度协调"线路逐次提高。空间上,呈以徐州为中心,沿京沪、陇海形成"+"字区域格局。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耦合协调度未体现出一致性且不同城市的差异性显著。

探讨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下载:152 浏览:1566

陈兵 《土壤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为贯彻落实国家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亟须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土地基础上,提高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做好利用评价,尤其是对开发区土地利用及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评价和对策建议进行详细阐述,进一步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和土地利用管理力度,大力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分析 下载:273 浏览:2791

魏金戈 《土壤研究》 2023年5期

摘要:
本文探讨了土地集约利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机制,包括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生态功能变化及环境压力增加等方面,揭示了集约利用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响应及其生态后果,为可持续土地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土地管理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研究 下载:312 浏览:3382

韩琦 《土壤研究》 2022年2期

摘要:
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应关注土地的质量问题,结合土地现有的使用价值,找到在发挥其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的方法。这就需要由政府部门主导,做好土地的管理工作。本文当中主要介绍的是土地管理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作的关系,并阐述了日常工作时应遵循的几点基本原则,希望能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从根本上找到提高土地管理及开发利用工作质量、水平的有效方法。

土地资源管理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下载:81 浏览:890

宋青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4年9期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城市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定义和意义,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和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探讨 下载:245 浏览:2861

李海斌 《中国城镇》 2023年5期

摘要:
在当前城市不断扩张的情况下,土地资源短缺和浪费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化利用程度,科学分析当前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问题,根据具体制定可靠的对策。此外,各地区还需要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加强土地制度的改革,加强对工业园区和开发区闲置土地的开发和整理,以此创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长效机制,最终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对此本文主要浅谈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

土地管理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下载:96 浏览:944

李若瑄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4年2期

摘要:
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而土地作为整个社会民生的根本所在,目前如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和企业关注的要点,因此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身对于土地管理的认识,并且还需要强化对土地节约集约的利用。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主要是一种提高土地管理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为了确保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使用,要加强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研究,这样才能够显著提高土地管理的整体效率。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下载:251 浏览:2374

高云云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2年6期

摘要: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目前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仍是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性重大问题,农村土地占有率严重不足会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分析现有土地情况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面临众多土地资源问题。要想提升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就应改变现有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可提升土地管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快经济发展。现如今,在中国经济发展逐渐增长的同时,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激化,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可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的土地管理工作,针对土地管理期间存在的不合理情况,应采用适当的方式给予改善,进而充分提升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